出國留學網(wǎng)教師資格證考試欄目為大家分享“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想了解更多關于教師資格證考試的訊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網(wǎng)站的更新。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實物分析法
1.實物分析法的含義
實物分析法是指通過收集相關的實物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
在中小學,可用來研究的實物主要有如下類別:學生的書面作品,如作業(yè)、日記、作文、信件、繪畫、考試卷子、板報稿件等;學生的勞動產(chǎn)品,如小發(fā)明、小制作等;教師自己的書面資料,如備課筆記、讀書筆記、學生作業(yè)的批改情況、工作計劃等;教師的勞動產(chǎn)品,如教具;年級組或教研組等集體的工作計劃、工作報告、學期或?qū)W年總結;有關會議記錄、規(guī)章制度、政策文件等。例如,一位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日記進行分析來研究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通過對學生繪畫風格進行分析來研究學生的性格和情緒變化;通過分析自己的工作計劃與工作總結來分析自己工作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情況。
實物分析法的優(yōu)點如下。一是實物方便易得。實物已經(jīng)存在,教師也容易獲取這些實物。二是實物保存容易,研究中可以加以反復分析。三是易于分析。一些實物直觀形象地反映出有關教育教學情況,便于分析。四是便于分析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內(nèi)容。不同時間的實物記載了不同的教學情況,因此便于分析有關情況的發(fā)展,例如通過作文分析學生思想發(fā)展情況,通過自己的教學日記可以分析自我發(fā)展情況。
2.實物分析法的運用步驟
①確定研究主題。
②選擇合適的實物。教育教學中的實物很多,哪些是研究所需要的,就要求教師去鑒別和選擇。例如,關于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的研究,則可以選擇數(shù)學作業(yè)或有關作文;關于學生情緒發(fā)展的研究,可以選擇日記或相關作文。在這些實物中,再選擇有針對性的實物,如說明文和議論文更適合用于分析學生的思維水平,記敘文更適合用于分析學生的情緒發(fā)展情況。
③對實物進行初步歸類和分析。實物收集上來后,對實物進行歸類,確定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④進行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⑤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
(二)觀察法
1.觀察法的含義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某種現(xiàn)象或某個教育問題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顧名思義,觀即“看”,察即“審查、思考”,觀察即通過眼看來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觀察是人類認識和了解世界最為基本的途徑之一,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師工作中,如果設計得當?shù)脑?,觀察法很方便運用。
2.觀察法的設計
科學的觀察方法需要有目的和計劃,需要系統(tǒng)的觀察計劃和詳細的觀察記錄。研究的內(nèi)容不同,觀察計劃和觀察記錄也不同。具體到內(nèi)容方面,陳向明教授提出的觀察法的一個基本框架值得參考:
誰?(有誰在場?他們是什么人?)
什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在場的人有什么行為表現(xiàn)?)
何時?(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持續(xù)了多久?)
何地?(在哪里發(fā)生的?這個地點有什么特色?)
如何?(這件事情是如何發(fā)生的?事情各方面關系如何?)
為什么?(為什么這些事情會發(fā)生?促使這些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根據(jù)具體情況,將上述幾個方面的因素繪制成表格,即成為觀察記錄表。
| 幼兒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 | 幼兒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 | 幼兒教師資格證真題 | 教師資格證備考輔導 |
|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學試題 |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學考點 | 小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 教師資格證說課稿 |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學試題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學考點 | 中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 教師資格證考試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