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1《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教案

字號:

高中歷史選修1《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教案【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俄國農奴制概況,列舉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表現;比較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與西歐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差距。
    了解俄國農民和資產階級反農奴制的斗爭,理解俄國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
    知道俄國民主主義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們關于農奴制的思想主張。
    闡明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對俄國的影響。
    簡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內容;結合前面所學知識,比較改革前后農奴的利益得失情況。
    判斷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性質,評價改革的意義。
    概述俄國19世紀60、70年代上層建筑改革的主要內容,理解俄國進行上層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根據教材中列舉的俄國經濟發(fā)展的具體表現,推斷俄國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何在。
    歸納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產生的新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將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經濟、政治、思想和軍事等方面進行分類分析,對俄國各個社會階級力量進行比較,理解俄國為何進行農奴制改革,以及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過革命解決矛盾。
    閱讀《農民改革法令》的詳細條款,將改革之前與改革之后農民的處境相比較,深入理解為什么說農民的“解放”實質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剝削。
    通過總結改革帶來的影響,證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
    認真閱讀教材,將俄國改革前后的政治、經濟進行對比,歸納變化以及產生變化的原因,理解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的深入影響。學會用比較法歸納改革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落后的農奴制無法阻擋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這一史實,認識到歷史前進的必然性。
    通過學習民主思想家的思想,對革新精神和反抗專制壓迫的民主思想產生認同感。
    閱讀教材框中赫爾岑的話,體會民主主義革命思想家對俄國統治和社會的清醒認識,感受思想家堅定的革命精神。
    通過客觀評價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性質、意義,學習保持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歷史事件;培養(yǎng)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積極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極面。
    通過歸納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產生的新變化和發(fā)展,認識到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改革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俄國“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
    難點:全面正確理解“二一九法令”的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投影:
    1814年,以俄國為首的反法聯軍打敗了拿破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以“解放者”的身份騎著白馬進入巴黎。而四十年后,俄國卻在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沙皇俄國何以從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變成了不堪一擊的泥足巨人?繼任者亞歷山大二世將引領俄國去向何處?
    說一說:關于俄國的歷史,我們了解多少?
    投影:俄國的農奴制
    是15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莊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
    提起農奴,很多同學可能會聯想到另外兩個名詞:農民、奴隸。你知道這三者之間的區(qū)別嗎?
    答:……
    投影:
    農奴:封建社會中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的農業(yè)生產者。在經濟上受剝削,沒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權利,處于社會最底層。
    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 ,也有屬于自己的私有土地, 人身比較自由。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
    投影:貧困不堪的俄國農奴
    在農奴制下,俄國農業(yè)耕作的方式很原始,農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
    問:為什么地主不愿意添置農具?
    答:……
    投影:
    農奴無償為地主耕種土地和從事徭役。因為購買和修理機器要花很多錢,而農奴干活是不需要付錢的,所以地主不愿意添置農具。
    請思考:俄國農奴制改革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俄國內部的發(fā)展有哪些表現?
    答:……
    投影:
    ⒈農業(yè)方面:
    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地主開始用雇傭勞動力代替農奴勞動;
    ⑵在農奴內部也產生了分化,少數富農成為資產階級
    ⒉工業(yè)方面:19世紀30年代末,開始工業(yè)革命
    答:農奴制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嚴重障礙。
    請思考: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什么條件?
    答:資金、勞動力、技術、市場。
    問:農奴制的存在對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造成了哪些影響?
    答:……
    投影:
    ⒈農奴遭受嚴重剝削,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商品,因而國內市場狹小,商品經濟發(fā)展緩慢。
    ⒉農奴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造成俄國工場手工業(yè)缺少自由勞動力,其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歐。
    ⒊農奴制的實行,加強了貴族地主的勢力,增大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政治障礙。
    想一想:農奴制在經濟上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政治上是否會對俄國階級關系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呢?
    投影:
    答:……
    投影:
    ⒈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所發(fā)展,但受到農奴制阻礙,導致俄國大大落后于西歐諸國。
    ⒉19世紀上半葉,沙皇俄國仍是一個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
    1825年12月(俄歷),俄國一些進步的貴族青年軍官發(fā)動了起義,起義者因此被稱為“十二月黨人”。他們主張廢除農奴制,實行立憲君主制。
    投影:
    老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后,一些進步的貴族青年軍官為了阻止保守的尼古拉一世上臺,倉促發(fā)動起義,擁戴比較開明的康斯坦丁。他們把毫無思想準備、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士兵帶到參政院廣場,高呼口號:“康斯坦丁和憲法。”在俄文里,憲法的發(fā)音是“康斯替杜霞”,士兵們不知其意,還以為指康斯坦丁的夫人,于是跟著一起喊起來。起義旋即遭到鎮(zhèn)壓,五名領袖被處以絞刑,許多人被流放。
    五名十二月黨人領袖被處死時,沙俄當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禱式,以示祝賀。赫爾岑后來寫道:“我參加了禱告式,我當時只有14歲,隱沒在人叢中,就在那里,在那個被血淋淋的儀式玷污了的圣壇面前,我發(fā)誓要替那些被處死刑的人報仇,要跟這個皇位、跟這個圣壇、跟這些大炮戰(zhàn)斗到底。”
    投影: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沙皇政府迫切需要一場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正所謂“柿子專揀軟的捏”,他們選中了落后的土耳其,發(fā)動了侵略土耳其的戰(zhàn)爭??墒巧郴收疀]有想到,這場戰(zhàn)爭竟然給自己帶來了大麻煩。
    投影:
    投影:
    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英法聯軍的步槍射程,是俄國步槍的三倍,他們的強大火力給一名28歲的俄國炮兵連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描述道:“……從四面八方傳來子彈的呼嘯聲,炮彈就在不遠的地方爆炸,震撼得我們全都感到恐懼。”
    這位連長就是后來名滿天下的作家和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伯爵。
    ——《大國崛起》
    材料分析——導致俄國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是?
    材料一 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特點就是一個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斗。
    ——恩格斯
    材料二 克里米亞戰(zhàn)爭暴露了農奴制俄羅斯的腐敗和衰弱。俄羅斯好像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人人都感覺有一根神經破裂了,回到舊時代的道路已經封鎖。這是……由幾個世紀所造成的歷史時機之一,而且這些時機像山中的雪崩,像赤道附近的驟雨一樣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覺醒了,人人都開始思索,人人都充滿著批判精神。
    答:……
    (板書)落后的社會制度
    問:俄國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失敗暴露了哪些問題?會引發(fā)哪些結果?
    答:……
    投影:
    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了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以及農奴制的腐朽。
    戰(zhàn)爭的失敗導致俄國國際地位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直接推動了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投影: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80頁“沙皇的抉擇”一目,思考: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擇?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這樣的抉擇?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誰的利益?
    ⒋為什么俄國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板書)⒈抉擇
    投影:
    “顯然,你們已經意識到了,現在的農奴制不可能一成不變。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廢除要好得多。”
    ——亞歷山大二世
    最高統治者猛然驚醒,下定決心廢除農奴制進行改革。
    (板書)⒉促使沙皇做出抉擇的原因
    答:……
    投影:
    國內:
    農奴制危機深重;
    農民暴動頻繁;
    革命呼聲高漲;
    部分地主認為資本主義剝削更有利可圖。
    國際:
    戰(zhàn)爭慘敗。
    (板書)⒊改革的目的
    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統治,增強國力,重振大國威望。
    投影:
    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農民革命消滅農奴制。由于沙皇政府擁有強大的軍事機器,而農民的覺悟低下,力量渙散,革命者難以把分散的農民運動匯合成全面的革命。所以“自下而上”的消滅農奴制的革命以失敗告終。而沙皇則通過國內的統治危機和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看到了農奴制的危機,因此迫不得已,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進行農奴制改革。
    (板書)一、背景
    二、內容
    投影:
    議一議:⒈“解放”法令在哪些方面具有進步性?
    答:……
    投影:
    (板書)⒈抉擇
    投影:
    “顯然,你們已經意識到了,現在的農奴制不可能一成不變。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廢除要好得多。”
    ——亞歷山大二世
    最高統治者猛然驚醒,下定決心廢除農奴制進行改革。
    (板書)⒉促使沙皇做出抉擇的原因
    答:……
    投影:
    國內:
    農奴制危機深重;
    農民暴動頻繁;
    革命呼聲高漲;
    部分地主認為資本主義剝削更有利可圖。
    國際:
    戰(zhàn)爭慘敗。
    (板書)⒊改革的目的
    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統治,增強國力,重振大國威望。
    投影:
    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農民革命消滅農奴制。由于沙皇政府擁有強大的軍事機器,而農民的覺悟低下,力量渙散,革命者難以把分散的農民運動匯合成全面的革命。所以“自下而上”的消滅農奴制的革命以失敗告終。而沙皇則通過國內的統治危機和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看到了農奴制的危機,因此迫不得已,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進行農奴制改革。
    (板書)一、背景
    二、內容
    投影:
    (板書)二、內容
    ⒈內容:頒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⒉評價
    ⑴進步性:
    ①性質: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②作用: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資金
    ③轉折點:俄國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
    投影:
    農民聽取“解放法令”的反應
    宣讀者剛剛讀完法令的頭一句話:“地主對待農民仁慈的態(tài)度減弱了,替專橫暴虐開辟了道路……”人們開始喧嘩起來了……維持秩序的警察長官對人們發(fā)出低沉的、拖得長長的聲音:噓——!所有人立刻靜了下來。宣讀者讀到“農民使用這塊份地,必須替地主完成‘法令’中規(guī)定的義務”,看得出,農民們愁容滿面并且低下了頭。站在農民前面的一個人突然說:“這是什么自由啊?”警察長官扯了一下他的袖子,他就不做聲了。……當讀到“在兩年期滿之前,農民和家仆要和從前一樣替地主服役,并且應毫無怨言地完成自己從前的義務”時,農民中怨聲和叫喊越來越高,宣讀者不得不停止了宣讀。
    ——一個目擊者的回憶
    議一議:⒉“解放”法令的頒布和實施,是農民想要的解放嗎?
    答:……
    (板書)
    農民的要求:
    ⒈人身自由——不再依附于地主
    ⒉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板書)二、內容
    ⒈內容:頒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⒉評價
    ⑴進步性:
    ①性質: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②作用: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資金
    ③轉折點:俄國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
    ⑵局限性:
    ①不徹底性:保留封建殘余,影響資本主義發(fā)展
    ②掠奪性:“解放”后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
    ③欺騙性:改革后的農民為生計重新受盤剝
    (板書)三、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影響
    投影: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為推動力,實現由傳統的農業(yè)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的大轉變。它包括經濟工業(yè)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思想理性科學化,社會城市化。
    俄國的近代化是指俄國由封建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大轉變。它啟動于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
    投影:
    據統計,1860—1890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增加了2倍,鋼產量和棉紡織業(yè)的產量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產量的增加則超過了19倍,石油產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間,俄國的整個工業(yè)產量增加了6倍,鐵路線增長了35倍多。
    (板書)三、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影響
    ⒈經濟上:俄國走上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道路
    原因:⑴改革增加自由勞動力,擴大國內市場
    ⑵政府制定促進工業(yè)發(fā)展政策
    ⑶兩次工業(yè)革命影響
    (板書)三、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影響
    ⒈經濟上:俄國走上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道路
    ⒉政治上:出現民主化氣息
    ⑴政治體制方面:
    富農和工商業(yè)資產階級可以進入新建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
    ⑵司法制度方面:城市廢除等級審判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
    結果: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板書)三、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影響
    ⒈經濟上:俄國走上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道路
    ⒉政治上:出現民主化氣息
    ⒊軍事近代化
    實行普遍的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制
    課后小結
    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批準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農奴制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因為這一天是俄歷2月19日,所以歷史上把這些法令稱為“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是,“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存在有明顯的局限性。改革很不徹底。是在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的“合法掠奪”。它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fā)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fā)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
    【課后反思】
    從上一專題“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開始,牽涉到一個概念:近代化。由于阿里改革以失敗告終,不夠典型,所以把近代化的概念解釋放到了本專題進行。讓學生明確了近代化的概念,對于接下來最后三個專題的教學很有幫助。
    高中歷史選修1《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教案【二】
    一、課前導學
    【課標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重難點解析】
    重點: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1)進步性:
    A.性質: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B.地位:實現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C.作用:
    ① 動搖了 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使廣大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對促進俄國農業(yè)乃至經濟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② 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也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資金,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自由勞動力、資金、國內市場),是一次歷史的進步。
    (2)局限性:
    ①不徹底:農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
    ②掠奪性:實質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guī)模掠奪;
    ③欺騙性:改革后,農民獲得的土地,數量少、貧瘠, 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維持生計,只得被迫租種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
    二、課堂識真
    一、改革的醞釀
    1、背景:國內外形勢嚴峻,國內局勢局勢動蕩,國際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 ,鞏固統治,增強 。
    3、表現
    ⑴歷史基礎:19世紀以來,俄國統治者意識到 的弊端。
    ⑵思想基礎:借助 輿論力量化解來自 的阻力。
    ⑶組織基礎
    ①成立 ,討論解放農奴問題。
    ②把秘密委員會更名為 ,負責農奴制改革。
    ③讓 成立委員會,主持改革事宜。
    ⑷個人作用:亞歷山大二世的智慧與膽識。
    4、結果:擬訂了改革法案。
    二、“二一九法令”
    1、簽署:俄歷二月十九日簽署,又稱 。
    2、內容
    ⑴政治上:農奴獲得了 。
    ⑵經濟上:土地仍歸 所有,農民可以 一塊份地。
    ⑶組織上:由 負責農民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
    三、認識
    1、性質: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 性質的改革。
    2、進步性
    ⑴廣大農奴有了 ,擴大了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 的發(fā)展。
    ⑵農民的 提高,促進了俄國農業(yè)乃至經濟的發(fā)展。
    ⑶動搖了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 的發(fā)展。
    三、課后見功
    一、選擇題。
    1、1861年“解放法令”規(guī)定土地屬于 ( )
    A.國家 B.地主 C.農民 D. 資產階級
    2、 列寧說1861年改革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這主要是指 ( )
    A.農民須用錢購買商品 B.農民被迫出賣勞動
    C.農民須用高價贖買份地 D.農民成為商品
    3、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集中表現在 (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 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②實現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
    ③廣大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業(yè)革命的擴展
    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俄國農業(yè)乃至經濟的發(fā)展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下列關于農奴制改革后農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
    A.很大程度上被束縛在土地上 B.擺脫了單個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 制的村社嚴格管理 D.成為完全自由的勞動者
    5、在改革方案討論中,屬于工商業(yè)發(fā)達地區(qū)貴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 )
    A.通過解放農奴得到贖金投資工業(yè) B.徹底解放農奴
    C.逐步分給農民土地,但需要農民服勞役 D.增 加土地,加強對農奴的控制
    6、亞歷山大二世成立的負責農奴制改革的機構是 ( )
    A.秘密委員 會 B.中央政府
    C.編纂委員會 D.農民事務委員會
    7、下列不屬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現的是 ( )
    A.農民仍然受到村社的嚴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縛在土地上
    B.農民支付的份地贖金總額超過改革時地價的幾倍
    C.改革后的農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
    D.農奴不再受個別地主的支配
    8、下列改革方案中,最 符合俄國歷史發(fā)展需要的是 ( )
    A.增加對農奴和土地的控制 B.解放農奴得到贖金投資工業(yè)
    C.分給農民土地,但農民需要服役 D.把土地分給農奴,不需要農民服役
    9、列寧說“1861年誕生了1905年”,對此話的正確理解是 ( )
    A.1861年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為1905年革命奠定了階級和經濟基礎
    B.1861年和1905年俄國都進行了農奴制改革
    C. 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務
    D.1861年改革與1905年革命具有內在的繼承性
    10、為了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亞歷山大二世首先 ( )
    A.讓報紙公開討論農民問題 B.成立農民事務委員會
    C.命令各地地主成立委員會 D.簽署廢除農奴制法令
    四、拾遺補缺
    五、拓展空間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說過:“我不愿農民過得優(yōu)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 ──《蘇聯史》
    材料二 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guī)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象政府履行義務起見,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一定數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tài)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 ,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
    ──《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農民未能正確理解陛下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還希望獲得絕對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貴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強制和嚴厲手段,才能使農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廳報告》
    請回答:
    ⑴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心理?
    ⑵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qū)別。
    ⑶材料三中對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實際?
    ⑷依據材料四,說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第20課 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課堂識真】
    一、2、矛盾 國力
    3、⑴農奴制 ⑵報紙 封建地主
    ⑶①秘密委員會 ②農民事務委員會 ③封建地主
    二、1、解放法令 2、⑴人身自由 ⑵地主贖買 ⑶村社
    三、1、資產階級 2、⑴人身自由 工業(yè)革命 ⑵生產積極性 ⑶資本主義
    3、⑴村社 ⑵地主階級 ⑶地主的土地
    【課后建功】
    一、選擇題。
    1-5 BCADA 6-10 DDBAA
    二、非選擇題。
    11、⑴矛盾:給農民土地,但不徹底解放農民;既防止農民暴動,又要維護農奴主統治。
    原因: 由亞歷山大二世的階級屬性和被迫進行改革而決定的。
    ⑵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量土地的權 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農民則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擁有私產。
    ⑶不符合實際。這部分農民仍受社區(qū)管理的地主控制,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仍存在。
    ⑷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統治,防止農民起義。
    高中教學計劃小編推薦各科教學設計: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
    
    高中教學計劃小編推薦各科教學設計: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