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以為一條微信聊天記錄而無法出國

字號:


    你可能以為一條微信聊天記錄而無法出國,跟著出國留學網(wǎng)一起來了解下吧,歡迎閱讀。
    據(jù)加拿大《明報》報道,一位移加多年的老移民最近感覺被國稅局“盯上了”,原因是過去十幾年報稅一切順利,今年卻被稅務局懷疑漏報收入,要求他提交幾年的銀行賬戶記錄和信用卡資料。
    他自己分析后發(fā)現(xiàn),可能是社交賬戶被國稅局查到了,上面有他一家人常常駕駛名車出入,時不時吃高級料理,一年幾次國外旅游的各種記錄……
    在大家眼中一貫“土氣”的加拿大終于洋氣起來,連國稅局也在與時俱進,通過翻看各種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等來追查逃稅。
    對于某些人來說,這可不是好消息。
    像某些人建議的那樣,在入境前將微信等社交媒體卸載,的確可能避免一些隱患,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入境后長期居住,再遭遇國稅局檢查,這一招就不靈了。
    畢竟,微信在海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看來是無可替代的,總不能一直刪了不用吧?
    有人感嘆,自從微信等社交媒體成了國外某些政府部門的工作參考,微信就成了“燙手的山芋”,舍棄不用是不可能的,但用時又必須小心翼翼。
    但小僑認為,燙手的不是微信,而是某些人心里的小企圖;微信只是如實記錄了這些你不希望被某些對象(如海關、國稅局)看到的小秘密,它絕不應該為“遣返”“查稅”背鍋。
    比如文章開篇提到的那些遣返案例,背后都有其重要誘因:
    被遣返的父女:海關官員發(fā)現(xiàn),在這位中國爸爸與妻子的微信對話中,大量提及了在美國買房、生活,女兒在美國上學等信息。于是官員認定,這對持旅游簽證入境的父女有移民傾向,不僅當場遣返,還責令他們五年內(nèi)不得入境美國。
    被遣返的留學生:在微信聊天中向朋友透露,“我不喜歡這個學校,只是臨時掛一下身份”,因而被海關質(zhì)疑其所在學校不正規(guī),且認為她有移民傾向,讓她進了“小黑屋”,隨后遣返回國。
    被舉報的在校生:30多名中國留學生合伙開了一家微信私廚、售賣甜品,本身就違反了美國法律,包括公司注冊、收入報稅等等。
    再比如那位被查稅的老移民,如果不是被懷疑其較高的生活水平和報稅情況不相符,加拿大國稅局也不會找上門。
    看到這里,你還要怪微信嗎?
    最后,想給出境游客、留學生和華僑華人們提兩個建議。
    首先,無論身處何方,堅守誠信準則。
    包括微信在內(nèi),社交媒體編織的信息網(wǎng)絡雖給生活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制造了更多透徹了解一個人的渠道。
    入境也好,報稅也罷,一時蒙混過關并不等于一世安穩(wěn),事后被查出、接受懲罰,后果可能比一開始就坦白要嚴重得多。
    第二,拿什么簽證,就干什么事。
    留學生就要以學業(yè)為重,代購、微商雖有商機,但若因眼前利益而影響了學業(yè),無異于丟西瓜撿芝麻因小失大。真想打工或開公司,也請務必遵守所在國相關規(guī)定。
    想拿綠卡,就應憑本事爭取、按流程申請。一開始就抱著“黑”下去的想法,揣著旅游簽證“一去不返”,除了自己要面對一條遙遙無期、充滿艱辛乃至危險的異國之路,長此以往,還會給整個族裔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