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一)
第一次寫讀書后記,寫讀書后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兒。沒由來的想寫這樣一點文字,關于我和明朝那些事兒。這系列當年明月的文字,我讀了幾遍。因為剛剛又系統的讀完一遍,于是選在這個時候寫下我的所謂的讀后感。明朝是個被人忽略的朝代,這也是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個原因。在讀這七本書之前,我對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它是一個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兩朝總是在一起被提及,作為封建社會的頂層發(fā)展狀態(tài)。但是大多數人記住了康乾盛世,卻壓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這套書最大的一點是,它帶我走進了真正的明朝,那樣一個精彩的朝代,異常燦爛的光芒。
七本書,從朱八八開始,到最后的崇禎自盡結束。記得在崇禎最后那一段時,明月寫了這樣一小段話。說句心里話,我也沒想到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么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fā)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干掉了,然后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后,沒過幾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然后,偉大的大明朝終于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歷史終究會以悲劇收場,不管是那段歷史。歷史感,就是悲觀。讀到結局處,我看了很多遍,看著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從幽默到傷感,心里也和明月一樣,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樣。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礆v史,和看電視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根本的不同是,歷史都是悲劇。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書中所寫。不想也沒有侵權和盜版的心思,因為明月的感悟太過深刻,鄙人完全認同罷了。
說說一路讀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這套書的故事。考完研后,當即從網上買了。之前都是借別人的以及在網上下載電子版本來看,總覺得不過癮。中間曾經在書攤,買過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級大盜版看,后來也給扔了。考完研后,總覺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明月,于是就買了。以后也可作為收藏。每天一點點的看,睡前以及上廁所的時間,花了兩個月,看完了整套書,今天把七本書抓在手里,發(fā)現那么厚,那么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么多的文字,而是感嘆明月堅持了三年時間寫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說,二十多歲寫,寫完還是二十多歲,有趣。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兩個月,經歷著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敗,便對明月天生的歷史感,也就是悲觀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還沒有資本說什么悲觀主義者的論調,因為我所經歷還根本沒到那個程度。本來在寫這篇文字之前,我還想做個總結說,書里最讓我感動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歡最討厭的人物等等,但我發(fā)現,現在我不想做這樣一個無聊的總結。這些都在我心里,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樣。心境至此,也不可強求。我現在最記得住的是結局,我對結局的文字印象深刻,無法忘卻。之前的繁榮,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發(fā)跡,都變成了最后的消亡。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再比對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后能得到輝煌的結局,又怎樣,寥寥數十年,怎么樣都是一樣的結局,在后人的筆下,不過幾個字就能概括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感吧,我讀完竟然悲觀從心底而生,這樣是我讀這書的初衷嗎?我想,不是的。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的想死。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希望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xù)前進。無需害怕,無需絕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這樣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應該是以上的話,我應該知道以上的話。明月就是怕我們讀完會有歷史感,所以會苦口婆心的寫出了這樣一段話。讀完似有開朗,似乎應該如此。只有這些了,第一次的讀后感,沒寫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復和摘抄著作者的話。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二)
歷史原來很精彩,一點也不枯燥。這是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不僅僅知道到很多關于歷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歷史名人,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文筆犀利而又妙趣橫生的語段,令我百看不厭。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的三百年間的事,雖然屬于歷史軍事,但是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動,讓我經常想笑起來,這不得不非常佩服當年明月(石悅)的文筆,雖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會寫出如此妙趣橫生的文章來。
信手拈來,就可見一斑,“根據《水滸傳》的記載,在古代,要想一舉成名,有條最快的捷徑--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榮的好榜樣,而朱厚照先生雖然已很有名,倒也想過一把打老虎的癮。”,這句話,雖然是在用開玩笑的口吻,但也確實含著深深的諷刺意味,對于一個皇帝,只想著各式花樣的玩,而不關心黎明百姓,確實是當時的不幸,也難怪他的當政不是天下之福。
這本書中,作者也對那些王公大臣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作者愛恨分明,有褒又貶,對于“于謙”,作者是深深的折服,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當來李賢為他伸張正義,不禁痛快淋漓,歷史是不會虧待那些大忠大義之人的。而對于像汪直、魏忠賢之類的宦官敗類,作者又難以抑制對其的厭惡,而作者對于宦官又從不全盤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對于那些敗類的惡,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情感,不難想象,當時的百姓對其的懼怕與痛恨之深。當我讀到本書關于王守仁的道出,讓我了解了一個完整的王明陽,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那么全面而細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聞”也不止,真的令我很驚喜。其中,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讓我不禁對歷史的框架有個深刻一點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嘆。讀這本書不僅讓人學會過很多東西,重要的是讓人有興趣的讀完它,沒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說“歷史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為什么到了史學家手里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歷史學家就不能把生動活潑的歷史呈現給大眾嗎?是受制于能力、才力,還是受制于觀念?”而向一般的歷史學家總是把歷史描繪的如此枯燥乏味,他們的描述方式也難以被消化,令人難以讀下去,除非是專業(yè)者為了學習必須研究,漸而漸之,歷史離老百姓平常人越來越遠。
近些年來,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漸漸看到了歷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讀三國,令廣大普通歷史愛好者甚至學者深深癡迷,而近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又令人們紛紛深陷歷史的喜愛之中,這的確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面前下,我們可以有一些好的選擇了,不會再有面對史書的迷茫和無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既還原歷史而又生動耐人品味的歷史軍事書籍會越來越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僅如此,歷史會讓我們的腳步向前,社會也會沿著歷史的齒輪前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三)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歷史著作,講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共有將近300年的歷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要樣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不一樣朝代,是一個完全是漢人說了算的朝代,是一個雄霸的朝代,你能從中了解到明朝的經濟繁榮、政治霸權,還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英雄輩出,從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滿身抱負,以安天下,為己任的張居正;從七下西洋溝通國外的三保太監(jiān)鄭和,到以敗壞朝廷為己任的魏忠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實在是精彩無比。
但是,明朝自滅亡以來,離今已有300多年了,離我們現今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只能從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現在卻有一套書,完完整整的闡述了明朝276年的歷史,它以詼諧的筆調,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后那些洶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告訴你每一位偉人的成長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過后的寂寞和無人能懂的痛苦。那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身,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為難得,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時間靜下心來聽,史書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安下神來看,細細品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你會發(fā)現自己變得更成熟。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在這里說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親自去笑一笑,讀一讀,所以,我在這里為大家推薦《明朝那些事兒》,希望大家能喜歡。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四)
明朝是我很感興趣的朝代之一。
中國歷史中,我個人一直覺得三國魏晉和晚明至明清更替這兩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晉風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名詞,其內涵之豐富,可以專門寫無數論文。而三國時期,則因一部《三國演義》,恐怕不知道的中國人也幾乎沒有。在那個跌宕肆意的年代里,無論英雄、梟雄還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堅決不狗熊到俗套。更難得的是,在那里誰也不能占據壓倒性優(yōu)勢,不管你怎么英雄、梟雄,到頭來終有各自的宿命冤家來克制,就是在演義中被魯迅稱為近似妖一般的諸葛孔明,也有個司馬仲達來制衡,幾番風云,總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材,叫人血脈膨脹,又止不住感嘆“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一個充滿吊詭的年代
說到明朝,我就覺得有點犯難了,因為幾乎無法用很概括性的簡短幾句話來說清楚這個朝代。
它可以說、值得說的,實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皇朝,也是唯一一個自南向北以南方軍隊擊敗北方游牧民族而統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艱苦卓絕的開國史,被后人編成評書《大明英烈傳》四處傳唱,以至于金庸筆下的小憊懶韋小寶,除賭博出老千之外,就好聽《英烈傳》這口兒。而恰恰是這最大眾化的評書,卻使這個從小就沒接受過任何系統教育的無賴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時,難能可貴地堅持了一把:“他媽的,殺就殺,我可不怕,咱們好朋友講義氣,非扶你不可”,這雖是小說情節(jié),卻也是草頭百姓們對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實寫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樂大帝,從知名度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看,事跡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鄭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說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顯五使絕域,編撰《永樂大典》,開通川藏路,張輔平安南,永樂親征漠北等等,無一不是可以寫成鴻篇巨制的傳奇。
當然了,明朝除了這些激蕩人心的事可寫之外,還有相當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權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以及于謙、王振等歷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寫進了其代表作《萍蹤俠影》,成了小說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經常自貶身份給自己封個將軍當當,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見大臣,天啟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藝,明宮三大疑案,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之恐怖,九千歲魏忠賢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煥的千古奇冤、凄慘下場,以至最后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山海關大戰(zhàn)、明清易代等等,這一樁樁事跡哪件不是驚心動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說家們的一桿筆所能編寫出來的。
又譬如,時下有不少人指責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個禮樂崩壞、道德淪喪,為國殉死者寥寥無幾,自明朝起國人的骨氣便沒了云云,其實不然,這實在是個大大的誤解,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片面而不負責任的說法。明朝,恰恰是極重倫理道德的,其偏執(zhí)和堅持甚至可說到了一種變態(tài)的地步。明初時永樂大帝作序頒布的三部理學《大全》:《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學的論著匯總,程朱理學自此成為明朝的國學,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當時情形為“家孔孟而戶程朱”。明中期還有承前啟后的王陽明“心學”等等。轉身看看實際情況,在明末,無論是農民軍破城還是滿清南下,為國為君殉死實是極普遍的現象,從內閣大學士到老百姓,幾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動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闔家老小滿門死絕把井給填滿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鮮事,光《明史》中的記載就比比皆是,更別說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筆記了。
總之,明朝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兒,說上幾年只怕也是說不完的,而這等歷史的精彩,更是我們怎么編也編不出來的。
把歷史寫得很精彩
只是,歷史的精彩,未必能寫成精彩的歷史。
太多的歷史書,都是嚴肅的學術的,可同時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讀性,難以被不是歷史專業(yè)出身的百姓們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兒》,應該說已經做到了被普通讀者接受這一點,而且從目前它的受歡迎程度看,還可以說接受度相當好。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yè)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yè)出來的,沒有那么多關于歷史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家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鑒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因此想要把歷史寫得精彩,寫給老百姓們看,就有幾個難點:
其一是歷史書通常會帶著不少名詞,很難讓一般人消化。譬如明朝的將軍和總兵官,去翻下《明史》會發(fā)現有一大堆,祖大壽是,吳三桂是,左良玉也是,誰官大?誰管誰?要按照正規(guī)方式去解釋,那么我會說總兵有好多種,像總鎮(zhèn)一方的是鎮(zhèn)守,最大;獨鎮(zhèn)一路的分守,次之;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名協守,再下面還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備倭等等一大串,總之十分容易讓人頭暈。但在《明朝那些事兒》里,這些官職就會被比喻成軍區(qū)司令、軍分區(qū)司令這樣的現代說法,十分易解好記,而且叫人覺得也還有趣。
難點之二是幽默白話之下但要嚴謹。歷史書不同于小說,不能戲說,更不能胡說,必須要有相當的基礎和認真的態(tài)度,兩者缺一不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我認為應該說是比較嚴謹的,態(tài)度也是認真的,可以看出他在明史上花了不少功夫。
譬如當談到懿文太子朱標的身份時,他說“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并非嫡子(其母為庶母)”,別看這簡簡單單一句話,里邊就有不少內容在。曾有人指責他說:“《明史》里不是記載得明明白白嗎?‘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陳迪家’”,你怎么說他不是馬皇后生的嫡子?
事實上明史研究前輩吳晗就曾考證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當時朱元璋、馬皇后兩人已被元軍阻斷在兩地,馬皇后不在太平,因此此事可疑,同時他認為朱棣的馬皇后之子身份也屬偽造,因此認為朱標亦非嫡子??梢娺@種說法,是前人做了相當考證后的一家之說,有其成立的基礎。當年明月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是考據過并選擇了他認為可信的一說來表述,這在歷史書中是相當普遍的做法。只從這點上看,其態(tài)度就應該說是認真嚴謹的。當然,任何一部歷史書,尤其是通史類的歷史書,難免會有些差錯,有的是筆誤,有的是知識面所限等等,尤其在面對治史難度最大之一的明史時,可以想象當年明月的筆下也難免要有錯訛。雖然錯誤是不能被接受需要糾正的,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作者認真的態(tài)度是首先需要被肯定的。
難點之三,是背景知識的交代。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個叫人頭痛不好解決的大問題。如果是學術書,你在里邊交代一堆背景知識,那就叫羅嗦、廢話,這些基礎知識看學術書的誰不知道?好比你一說萬歷朝的“癸已京察”“辛亥京察”,大家就都知道在你說什么事,而“京察”是什么意思,“大計”“銓選”又是什么意思,根本無須交代。
但是,對想了解歷史又缺乏歷史專業(yè)基礎知識的普通讀者,這些卻是必須不厭其煩交代清楚的,而且你還必須說得有趣,不然的話,人還不如拿著字典辭海辭源去看《明史》好些。
那么,誰來用有趣的話語去告訴他們?這個工作誰來做,誰在做?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于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愿意做,那還有誰愿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說說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說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我看只能是那些不覺得掉價,不嫌麻煩,有志于把中國歷史推廣到每一個普通百姓身邊的人們來做,譬如閻崇年,譬如易中天,譬如當年明月。
只沖著這份心思,我就愿意給當年明月鼓鼓掌加加油。一個國家的歷史,絕不只僅僅屬于學術研究的,而是屬于每個人、每一個普通人的,我們現在缺的也不是學術高端,而是缺向老百姓們講敘屬于他們的歷史的人,央視百家講壇的火暴,難道不是最好的注腳嗎?
歷史是精彩的,寫一個精彩的歷史給老百姓,更精彩。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第一次寫讀書后記,寫讀書后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兒。沒由來的想寫這樣一點文字,關于我和明朝那些事兒。這系列當年明月的文字,我讀了幾遍。因為剛剛又系統的讀完一遍,于是選在這個時候寫下我的所謂的讀后感。明朝是個被人忽略的朝代,這也是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個原因。在讀這七本書之前,我對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它是一個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兩朝總是在一起被提及,作為封建社會的頂層發(fā)展狀態(tài)。但是大多數人記住了康乾盛世,卻壓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這套書最大的一點是,它帶我走進了真正的明朝,那樣一個精彩的朝代,異常燦爛的光芒。
七本書,從朱八八開始,到最后的崇禎自盡結束。記得在崇禎最后那一段時,明月寫了這樣一小段話。說句心里話,我也沒想到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么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fā)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干掉了,然后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后,沒過幾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然后,偉大的大明朝終于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歷史終究會以悲劇收場,不管是那段歷史。歷史感,就是悲觀。讀到結局處,我看了很多遍,看著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從幽默到傷感,心里也和明月一樣,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樣。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礆v史,和看電視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根本的不同是,歷史都是悲劇。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書中所寫。不想也沒有侵權和盜版的心思,因為明月的感悟太過深刻,鄙人完全認同罷了。
說說一路讀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這套書的故事。考完研后,當即從網上買了。之前都是借別人的以及在網上下載電子版本來看,總覺得不過癮。中間曾經在書攤,買過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級大盜版看,后來也給扔了。考完研后,總覺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明月,于是就買了。以后也可作為收藏。每天一點點的看,睡前以及上廁所的時間,花了兩個月,看完了整套書,今天把七本書抓在手里,發(fā)現那么厚,那么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么多的文字,而是感嘆明月堅持了三年時間寫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說,二十多歲寫,寫完還是二十多歲,有趣。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兩個月,經歷著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敗,便對明月天生的歷史感,也就是悲觀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還沒有資本說什么悲觀主義者的論調,因為我所經歷還根本沒到那個程度。本來在寫這篇文字之前,我還想做個總結說,書里最讓我感動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歡最討厭的人物等等,但我發(fā)現,現在我不想做這樣一個無聊的總結。這些都在我心里,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樣。心境至此,也不可強求。我現在最記得住的是結局,我對結局的文字印象深刻,無法忘卻。之前的繁榮,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發(fā)跡,都變成了最后的消亡。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后一頁就慫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再比對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后能得到輝煌的結局,又怎樣,寥寥數十年,怎么樣都是一樣的結局,在后人的筆下,不過幾個字就能概括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感吧,我讀完竟然悲觀從心底而生,這樣是我讀這書的初衷嗎?我想,不是的。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的想死。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希望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xù)前進。無需害怕,無需絕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這樣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應該是以上的話,我應該知道以上的話。明月就是怕我們讀完會有歷史感,所以會苦口婆心的寫出了這樣一段話。讀完似有開朗,似乎應該如此。只有這些了,第一次的讀后感,沒寫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復和摘抄著作者的話。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二)
歷史原來很精彩,一點也不枯燥。這是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不僅僅知道到很多關于歷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歷史名人,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文筆犀利而又妙趣橫生的語段,令我百看不厭。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的三百年間的事,雖然屬于歷史軍事,但是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動,讓我經常想笑起來,這不得不非常佩服當年明月(石悅)的文筆,雖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會寫出如此妙趣橫生的文章來。
信手拈來,就可見一斑,“根據《水滸傳》的記載,在古代,要想一舉成名,有條最快的捷徑--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榮的好榜樣,而朱厚照先生雖然已很有名,倒也想過一把打老虎的癮。”,這句話,雖然是在用開玩笑的口吻,但也確實含著深深的諷刺意味,對于一個皇帝,只想著各式花樣的玩,而不關心黎明百姓,確實是當時的不幸,也難怪他的當政不是天下之福。
這本書中,作者也對那些王公大臣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作者愛恨分明,有褒又貶,對于“于謙”,作者是深深的折服,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當來李賢為他伸張正義,不禁痛快淋漓,歷史是不會虧待那些大忠大義之人的。而對于像汪直、魏忠賢之類的宦官敗類,作者又難以抑制對其的厭惡,而作者對于宦官又從不全盤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對于那些敗類的惡,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情感,不難想象,當時的百姓對其的懼怕與痛恨之深。當我讀到本書關于王守仁的道出,讓我了解了一個完整的王明陽,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那么全面而細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聞”也不止,真的令我很驚喜。其中,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讓我不禁對歷史的框架有個深刻一點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嘆。讀這本書不僅讓人學會過很多東西,重要的是讓人有興趣的讀完它,沒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說“歷史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為什么到了史學家手里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歷史學家就不能把生動活潑的歷史呈現給大眾嗎?是受制于能力、才力,還是受制于觀念?”而向一般的歷史學家總是把歷史描繪的如此枯燥乏味,他們的描述方式也難以被消化,令人難以讀下去,除非是專業(yè)者為了學習必須研究,漸而漸之,歷史離老百姓平常人越來越遠。
近些年來,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漸漸看到了歷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讀三國,令廣大普通歷史愛好者甚至學者深深癡迷,而近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又令人們紛紛深陷歷史的喜愛之中,這的確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面前下,我們可以有一些好的選擇了,不會再有面對史書的迷茫和無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既還原歷史而又生動耐人品味的歷史軍事書籍會越來越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僅如此,歷史會讓我們的腳步向前,社會也會沿著歷史的齒輪前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三)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歷史著作,講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共有將近300年的歷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要樣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不一樣朝代,是一個完全是漢人說了算的朝代,是一個雄霸的朝代,你能從中了解到明朝的經濟繁榮、政治霸權,還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英雄輩出,從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滿身抱負,以安天下,為己任的張居正;從七下西洋溝通國外的三保太監(jiān)鄭和,到以敗壞朝廷為己任的魏忠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實在是精彩無比。
但是,明朝自滅亡以來,離今已有300多年了,離我們現今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只能從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現在卻有一套書,完完整整的闡述了明朝276年的歷史,它以詼諧的筆調,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后那些洶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告訴你每一位偉人的成長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過后的寂寞和無人能懂的痛苦。那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身,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為難得,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時間靜下心來聽,史書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確的方向;安下神來看,細細品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你會發(fā)現自己變得更成熟。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在這里說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親自去笑一笑,讀一讀,所以,我在這里為大家推薦《明朝那些事兒》,希望大家能喜歡。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00字(四)
明朝是我很感興趣的朝代之一。
中國歷史中,我個人一直覺得三國魏晉和晚明至明清更替這兩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晉風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名詞,其內涵之豐富,可以專門寫無數論文。而三國時期,則因一部《三國演義》,恐怕不知道的中國人也幾乎沒有。在那個跌宕肆意的年代里,無論英雄、梟雄還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堅決不狗熊到俗套。更難得的是,在那里誰也不能占據壓倒性優(yōu)勢,不管你怎么英雄、梟雄,到頭來終有各自的宿命冤家來克制,就是在演義中被魯迅稱為近似妖一般的諸葛孔明,也有個司馬仲達來制衡,幾番風云,總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材,叫人血脈膨脹,又止不住感嘆“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一個充滿吊詭的年代
說到明朝,我就覺得有點犯難了,因為幾乎無法用很概括性的簡短幾句話來說清楚這個朝代。
它可以說、值得說的,實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皇朝,也是唯一一個自南向北以南方軍隊擊敗北方游牧民族而統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艱苦卓絕的開國史,被后人編成評書《大明英烈傳》四處傳唱,以至于金庸筆下的小憊懶韋小寶,除賭博出老千之外,就好聽《英烈傳》這口兒。而恰恰是這最大眾化的評書,卻使這個從小就沒接受過任何系統教育的無賴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時,難能可貴地堅持了一把:“他媽的,殺就殺,我可不怕,咱們好朋友講義氣,非扶你不可”,這雖是小說情節(jié),卻也是草頭百姓們對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實寫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樂大帝,從知名度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看,事跡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鄭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說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顯五使絕域,編撰《永樂大典》,開通川藏路,張輔平安南,永樂親征漠北等等,無一不是可以寫成鴻篇巨制的傳奇。
當然了,明朝除了這些激蕩人心的事可寫之外,還有相當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權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以及于謙、王振等歷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寫進了其代表作《萍蹤俠影》,成了小說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經常自貶身份給自己封個將軍當當,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見大臣,天啟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藝,明宮三大疑案,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之恐怖,九千歲魏忠賢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煥的千古奇冤、凄慘下場,以至最后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山海關大戰(zhàn)、明清易代等等,這一樁樁事跡哪件不是驚心動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說家們的一桿筆所能編寫出來的。
又譬如,時下有不少人指責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個禮樂崩壞、道德淪喪,為國殉死者寥寥無幾,自明朝起國人的骨氣便沒了云云,其實不然,這實在是個大大的誤解,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片面而不負責任的說法。明朝,恰恰是極重倫理道德的,其偏執(zhí)和堅持甚至可說到了一種變態(tài)的地步。明初時永樂大帝作序頒布的三部理學《大全》:《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學的論著匯總,程朱理學自此成為明朝的國學,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當時情形為“家孔孟而戶程朱”。明中期還有承前啟后的王陽明“心學”等等。轉身看看實際情況,在明末,無論是農民軍破城還是滿清南下,為國為君殉死實是極普遍的現象,從內閣大學士到老百姓,幾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動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闔家老小滿門死絕把井給填滿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鮮事,光《明史》中的記載就比比皆是,更別說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筆記了。
總之,明朝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兒,說上幾年只怕也是說不完的,而這等歷史的精彩,更是我們怎么編也編不出來的。
把歷史寫得很精彩
只是,歷史的精彩,未必能寫成精彩的歷史。
太多的歷史書,都是嚴肅的學術的,可同時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讀性,難以被不是歷史專業(yè)出身的百姓們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兒》,應該說已經做到了被普通讀者接受這一點,而且從目前它的受歡迎程度看,還可以說接受度相當好。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yè)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yè)出來的,沒有那么多關于歷史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家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鑒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因此想要把歷史寫得精彩,寫給老百姓們看,就有幾個難點:
其一是歷史書通常會帶著不少名詞,很難讓一般人消化。譬如明朝的將軍和總兵官,去翻下《明史》會發(fā)現有一大堆,祖大壽是,吳三桂是,左良玉也是,誰官大?誰管誰?要按照正規(guī)方式去解釋,那么我會說總兵有好多種,像總鎮(zhèn)一方的是鎮(zhèn)守,最大;獨鎮(zhèn)一路的分守,次之;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名協守,再下面還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備倭等等一大串,總之十分容易讓人頭暈。但在《明朝那些事兒》里,這些官職就會被比喻成軍區(qū)司令、軍分區(qū)司令這樣的現代說法,十分易解好記,而且叫人覺得也還有趣。
難點之二是幽默白話之下但要嚴謹。歷史書不同于小說,不能戲說,更不能胡說,必須要有相當的基礎和認真的態(tài)度,兩者缺一不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我認為應該說是比較嚴謹的,態(tài)度也是認真的,可以看出他在明史上花了不少功夫。
譬如當談到懿文太子朱標的身份時,他說“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并非嫡子(其母為庶母)”,別看這簡簡單單一句話,里邊就有不少內容在。曾有人指責他說:“《明史》里不是記載得明明白白嗎?‘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陳迪家’”,你怎么說他不是馬皇后生的嫡子?
事實上明史研究前輩吳晗就曾考證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當時朱元璋、馬皇后兩人已被元軍阻斷在兩地,馬皇后不在太平,因此此事可疑,同時他認為朱棣的馬皇后之子身份也屬偽造,因此認為朱標亦非嫡子??梢娺@種說法,是前人做了相當考證后的一家之說,有其成立的基礎。當年明月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是考據過并選擇了他認為可信的一說來表述,這在歷史書中是相當普遍的做法。只從這點上看,其態(tài)度就應該說是認真嚴謹的。當然,任何一部歷史書,尤其是通史類的歷史書,難免會有些差錯,有的是筆誤,有的是知識面所限等等,尤其在面對治史難度最大之一的明史時,可以想象當年明月的筆下也難免要有錯訛。雖然錯誤是不能被接受需要糾正的,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作者認真的態(tài)度是首先需要被肯定的。
難點之三,是背景知識的交代。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個叫人頭痛不好解決的大問題。如果是學術書,你在里邊交代一堆背景知識,那就叫羅嗦、廢話,這些基礎知識看學術書的誰不知道?好比你一說萬歷朝的“癸已京察”“辛亥京察”,大家就都知道在你說什么事,而“京察”是什么意思,“大計”“銓選”又是什么意思,根本無須交代。
但是,對想了解歷史又缺乏歷史專業(yè)基礎知識的普通讀者,這些卻是必須不厭其煩交代清楚的,而且你還必須說得有趣,不然的話,人還不如拿著字典辭海辭源去看《明史》好些。
那么,誰來用有趣的話語去告訴他們?這個工作誰來做,誰在做?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于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愿意做,那還有誰愿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說說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說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我看只能是那些不覺得掉價,不嫌麻煩,有志于把中國歷史推廣到每一個普通百姓身邊的人們來做,譬如閻崇年,譬如易中天,譬如當年明月。
只沖著這份心思,我就愿意給當年明月鼓鼓掌加加油。一個國家的歷史,絕不只僅僅屬于學術研究的,而是屬于每個人、每一個普通人的,我們現在缺的也不是學術高端,而是缺向老百姓們講敘屬于他們的歷史的人,央視百家講壇的火暴,難道不是最好的注腳嗎?
歷史是精彩的,寫一個精彩的歷史給老百姓,更精彩。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