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國學頻道編輯為您整理的黃河文化:《論語》與水,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www.liuxue86.com)查看。
黃河文化:《論語》與水
自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以來,這一儒家道德經(jīng)典才得以走出神圣殿堂,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一時間,關(guān)于讀《論語》心得感悟的書籍、碟片紛紛出版發(fā)行,大有處處說《論語》,圣人回到尋常百姓家的感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則說,有時候?qū)W一兩個字就會受益終生?!墩撜Z》是講仁義道德,不同的人讀《論語》,不同心態(tài)讀《論語》,都會有不同的收獲。作為一名水利人,我讀《論語》卻讀出了圣人對水的敬仰、感嘆和感悟,以及對治水英雄的推崇和贊譽。
水的哲學情結(jié)
水是生命之源,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水。而孔子對水的認識,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飲用、灌溉、舟楫之水,而是通過對水的觀察、體會和思考,賦予了水的象征意義和哲學情結(jié)。
《論語·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睆谋砻嫔峡?,這是孔子在河邊對奔騰不息的流水發(fā)出的感嘆,但孔子感嘆的不僅僅是一去不復返的流水,更有稍縱即逝的光陰和瞬息萬變的事物。
今天我們讀《論語》,從孔子的這句感慨中,至少應把握兩點:一是珍惜光陰。光陰是上蒼賦予人們一種最公平、公正、透明的東西,但光陰也最易消逝且無法挽回。曹操曾發(fā)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杜甫則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特別是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21世紀,我們更應從“逝者如斯夫”的驚嘆中學會珍惜光陰、把握機遇。二是要有不舍晝夜的進取精神。2500多年前,孔子就讓人們效法滔滔之水勇往直前的精神??鬃右簧m坎坷多劫,幼年喪父,晚年喪子,但他一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修身養(yǎng)性,特別是晚年之后,安心在家鄉(xiāng)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在“不舍晝夜”的奮發(fā)中,完成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的人生軌跡,開創(chuàng)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這種思想已跨越時空,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孔子一生鐘愛山水,與水有著不解情緣,他的儒家思想也蘊涵著豐富的水文化。在兩萬多字的《論語》中,反映孔子山水情懷的名句和情節(jié)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
關(guān)于“仁”、“智”,《論語》首先論述何為“仁”、何為“智”?孔子在《論語·顏淵》中明確告訴他的學生樊遲,仁就是“愛人”,智就是“識人”。也就是關(guān)愛他人,了解他人。其次是在與學生討論君子問題的時候,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本褪钦f仁愛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最后是在《論語·雍也》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本褪恰墩撜Z》中寄情山水最富哲理的話語,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愛的人喜歡山;智者是動態(tài)的,仁者是靜態(tài)的;智者是快樂的,仁者是長壽的。山、水是世間最普通的自然物,也是最有靈性的東西。山是安定、偉大、豐富的,水是流動、平等、多情的。孔子喜山愛水,是因為他知水懂山,“見大水必觀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但他絕不僅限于陶醉、流連于山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過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體驗,賦予山水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
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教學和生活點滴的記錄,是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而成??鬃訕匪牧硪挥涊d就在《論語·先進》篇中的“侍坐”,這是孔子與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理想的記錄。一天,孔子饒有興趣地問四個學生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個大國,冉有謙虛一點說管理一個小國,公西華則想做一名司儀。他們?nèi)说闹鞠虮ж摬豢烧J為不宏大,但孔子并未做出評價。相比之下,曾皙的志向就微不足道了,他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本褪沁@段看似沒有宏大抱負的話,卻得到了孔子的贊同:“吾與點也”。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向往的就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幸福自由的桃源生活,曾皙描繪的正是這樣一個美妙境界。另一個原因就是孔子十分愛水,經(jīng)常到自己家鄉(xiāng)的沂水河中,清洗污塵,陶冶情操,親近自然。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笔钦f,如果他的德行不能推廣,就泛舟海波之上。這既體現(xiàn)了他灑脫的一面,也有把失意寄托在流連水波之上的情懷??鬃釉鴰ьI(lǐng)他的弟子周游列國,推行儒家之道,所到之處常常遭到冷遇和奚落。但孔子即使在到處碰壁的時候,也沒有一個弟子離開他,因而他很自豪地講,“從我者其由與?”孔子一生雖然沒有實現(xiàn)他的政治抱負,但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被他的弟子廣泛傳播,澤惠千秋。
中庸之道與人水和諧
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因而孔子贊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盤古開天辟地,講的就是天、地、人三分合一的生成過程,“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貫穿了中國古代文化,規(guī)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行為規(guī)則。水是大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控制因子,人水關(guān)系是人與自然的縮影。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演進過程中,人總是與水有著密切聯(lián)系。遠古時代,人類依水而居,四大文明古國都是依傍大河而興盛。但隨著人類改造自然活動的加劇,大江大河經(jīng)常發(fā)生洪澇災害,人類不得不避禍防災。相傳女媧積爐灰止淫水,表明從母系氏族開始,人類就與洪水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堯舜時代,鯀治水一味用“堵”,“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禹吸取鯀的教訓,改用疏導,使洪水順低地、河流而注于海,平息了千百年來泛濫不息的洪水。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河道堤防已經(jīng)普遍存在,河流有道,洪水大大減少??鬃诱窃趯糯让裰卫硭嫉膶嵺`中得到啟發(fā),認為人類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就必須優(yōu)選、探索成功的正道,使水流有其道。這正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泉。
《中庸》闡發(fā)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边@里指中庸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一切處于和諧狀態(tài)之中,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回顧人類治水的歷程,大致經(jīng)過四個階段,一是人類逐水而居,依賴河流,聽命于大自然。二是人類利用河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抗御洪水、興利灌溉。三是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人類支配河流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也導致了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四是人在改造和利用河流的同時,積極主動地適應和保護河流,達到人水和諧。這是“中庸”之道在人與河流、人與自然關(guān)系中的最高體現(xiàn)。這種體現(xiàn),既不是人依附河流,也不是人強迫河流,而是要人從河流的征服者變?yōu)楹恿鞯睦谜吆捅Wo者。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堅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水和諧共處,繼續(xù)追隨大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奉獻精神,必將把科學治水的理念和實踐推向一個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