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山西戲曲

字號:


    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國學頻道編輯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山西戲曲,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www.liuxue86.com)查看。
    中原文化:山西戲曲【一】
    蒲劇
    蒲劇流行于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qū),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晉劇、北路梆子等都是從蒲劇派生出來的。
    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qū)的主要劇種,臨汾地區(qū)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qū)戲劇活動歷史悠久。
    蒲劇唱腔高昂 ,樸實奔放 ,長于表現(xiàn)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近百年來。涌現(xiàn)出幾代著名演員。前有楊老六 、孫廣盛 、王存才、景留根等一批,繼是閻逢春、楊虎山、筱月來、張慶奎、王秀蘭等享有盛名。更可喜的是一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全國戲曲首屆“梅花獎”和全國戲曲表演一等獎獲得者、青年表演藝術家任跟心,省級最佳演員、全國戲曲首屆“梅花獎”獲得者郭澤民,《戲劇報》向首都戲劇界和觀眾推薦的優(yōu)秀演員崔彩彩等,是他們中間的優(yōu)秀代表。
    中原文化:山西戲曲【二】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流行于晉東南地區(qū)(古上黨郡)。當?shù)厝诉^去稱這為“大戲”。
    上黨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調(diào)高亢明朗 ,粗獷樸實 ,音樂曲調(diào)豐富,音響強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強烈明快,側(cè)重唱念工夫。在約 400 個傳統(tǒng)劇目中,以表現(xiàn)古代英雄、忠臣良將、外抗侵侮、內(nèi)懲奸賊題材為主,許多戲浸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富有積極意義。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表現(xiàn)楊家將的“楊家戲”,歌頌岳家軍的“岳家戲”,演得慷慨悲壯,動人心弦。 解放后,經(jīng)過整理加工,許多傳統(tǒng)劇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有《三關排宴》、《天波樓》、《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 《薛剛反朝》、《法門寺》,創(chuàng)作和新編的現(xiàn)代戲《十里店》、《山村供銷員》等,受到城鄉(xiāng)觀眾的歡迎。
    上黨梆子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這中,名角競秀,人才輩出。著名的老藝人楊清海,工須生兼老旦、凈角,他的《雁門關》、《苦肉計》,享有很高的聲譽。著名演員段二淼以飾演小生、須生馳名,唱腔高亢激越,變化自如?!堕L生殿》、《雁門關》、《甘泉宮》,在太原演出獲得“譽滿并州”的美稱。四十年代,郭金順以扮演《三關排宴》中的楊四郎、《雁門關》中的楊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掛龍燈》中的高懷德而著稱。他的獨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贊不絕口。上黨梆子還培養(yǎng)出一些優(yōu)秀女演員,其中著名的有吳婉蘭、郝聘芝、張愛珍、吳國華等。她們的唱工和做 工,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黨梆子在清代中期流傳到山東菏澤地區(qū)和河北永年縣,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在當?shù)匦纬闪松綎|棗梆和河北西調(diào)兩個劇種。
    中原文化:山西戲曲【三】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與中路梆子(晉劇)、上黨梆子、蒲劇并稱山西四大梆子。是在華北地區(qū)較有影響的劇種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钡脑娋洌瑏碣澴u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大約形成于十六世紀中葉,至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十九世紀初葉已趨于成熟。三百多年來,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流行于晉北、內(nèi)蒙古、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等地。深受城鄉(xiāng)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擴展的產(chǎn)物,是蒲劇北上演出留下的劇種,逐漸與當?shù)卣Z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劇種。北路梆子老藝人代代相傳,有幾句順口溜:“生在蒲州,長在忻州,紅火在東西兩口(指張家口至包頭一線),老死在寧武朔州。”寧武縣、朔縣一帶是山區(qū),許多老藝人上了年紀之后,到這一帶搭班混飯,直至老死,可見這一帶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過去的北路梆子演員中,不少演員是蒲州人,道白也說“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請蒲州老師教戲。雖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關系密切,淵源很深,但其劇目內(nèi)容,表演手法,以及音樂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腔調(diào)高亢、激越,表演強健有力,音樂節(jié)奏直爽慷慨,表現(xiàn)了塞外人民強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晉北人民的喜愛。
    中原文化:山西戲曲【四】
    晉劇
    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動地區(qū)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而且這一劇種歷來受到山西中部廣大群眾的歡迎、喜愛,因稱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zhuǎn)、流暢,曲調(diào)優(yōu)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qū)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中路梆子淵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豐年間已經(jīng)盛行。它吸收了蒲劇的許多特點,又經(jīng)過許多藝人的豐富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梢哉f,它是在蒲劇基礎上大膽突破和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梆子戲。
    近百年來,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輩、老藝人對這一劇種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孟珍卿(藝名“三兒生”)、張景云(藝名“十三紅”)、高文翰(藝名“說書紅”)、喬國瑞(藝名“獅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改進,路子越走越寬,戲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晉劇演員丁果仙登臺后,由于她的艱苦的戲曲舞臺實踐,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進,對今日晉劇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動在太原周圍,很容易吸收兄弟劇種的長處,融會貫通。因此,這一劇種演出范圍也隨之逐步擴大??谷諔?zhàn)爭以前,已經(jīng)擴展到河北西部、陜西北部、內(nèi)蒙地區(qū)。在以上地區(qū),相繼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劇團,演唱晉劇。抗日戰(zhàn)爭中,許多中路梆子藝人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爭,在晉察冀、晉綏、太行等革命根據(jù)地演出。他們不僅演傳統(tǒng)戲,而且還演現(xiàn)代戲、新編劇目。在前方和根據(jù)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贊揚,對鼓舞人民的士氣,起到一定的作用。晉綏七月劇社(中路梆子)曾隨軍到西安、成都、甘肅天水等地進行過較長時期的演出活動。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劇團逐漸增多,尤其在晉中、呂梁、太原地區(qū),差不多縣縣有專業(yè)劇團,許多村鎮(zhèn)有業(yè)余劇團。著名劇目《打金技》已拍成電影。
    山西省晉劇院是山西省晉劇主要演出團體。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這個劇團演出歷史較久,多年來,培養(yǎng)了不少青年演員,積累了豐富的舞臺實踐經(jīng)驗,許多優(yōu)秀演員薈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晉劇到好者的擁戴。
    山西省晉劇院設在太原,現(xiàn)有演職人員二百八十七人。這個劇院,在歷史上曾經(jīng)匯集了山西省內(nèi)晉劇的老藝人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梁巧云、冀美蓮等人。這些老藝人,經(jīng)過舞臺生活的千雕百鑿,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表演風格、唱腔,在群眾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現(xiàn)在,這個劇院的著名演員有王愛愛、田桂蘭、冀平、馬玉樓、劉漢銀、郭鳳英、王寶釵等。山西省晉劇院的代表劇目有傳統(tǒng)戲《打金枝》、《含嫣》、《小宴》、《殺宮》、《算糧》等。
    中原文化:山西戲曲【五】
    戲曲風尚
    “山鄉(xiāng)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鎮(zhèn)戲場梆子腔至晚猶敲”。這副來自晉西的舊戲臺楹聯(lián),可以說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對戲劇的強烈愛好。這種愛好,源遠流長,已經(jīng)形成一種代代相因的傳統(tǒng)風尚了。早在北宋年間,當北宋王朝的國都汴京的演出場所還被稱作“ 勾欄”、“ 瓦舍”、“樂棚”的時俟,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磚木建筑、被稱作“舞亭”、“舞樓”、“樂樓”的正式戲臺了。宋 、金 、元、明、清以來,山西戲臺屢有所建,雖然年深月久,幾經(jīng)滄桑,現(xiàn)在的古戲臺仍在百座以上。
    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后,山西地方戲曲如雨后春筍 ,蓬勃興起 ,民間唱戲之風日盛。《 朔州志 》記載清朝雍正年間,朔州有個知府叫汪嗣圣的,頒布了一個《 禁夜戲令 》,企圖改變這種風尚。這個禁令說:“朔、武風俗,夜以繼日,惟戲是耽……而愚夫愚婦方且雜沓于稠人廣眾之中,傾耳注目,喜談樂道,僧俗不分,男女混淆。風俗不正,端由于此?!苯Y果怎么樣呢?官方的禁令雖然堂而皇之,民間的“愚夫愚婦”“傾耳注目,喜談樂道”乃至“夜以繼日”的盛況依然如故。到了乾隆年間,定襄縣有個叫樊先瀛的舉人給‘帝上了一個《保泰條目疏》(見《定襄補志》),急于借助皇帝的力量來“裁演劇,。止夜唱,戒淫戲”。他列舉的“淫戲”種類,不僅有戲曲,還包括舞拳棍、弄刀槍等賣藝活動,女筋斗、上刀山、跑刀、緣繩、弄猴、耍熊等“異方雜戲”,以及打花鼓、鳳秧歌、霸王鞭、蓮花落等,這正好從反面說明:民間百戲,在清代的山西農(nóng)村是多么興盛!這位舉人還在奏疏中對演戲提出了具體的限制:“大村每歲戲止一臺,中樹則二年一臺,小村則三年一臺。每臺戲止三日?!睆倪@里我們不難看到,當時的農(nóng)村村村有戲臺,一年唱數(shù)臺,一臺連唱許多天的景象是確有其事的。定襄縣如此,山西廣大農(nóng)村也是這樣。
    舊社會各村鎮(zhèn)都有大小不同的村社組織,有些大村社下還有個社。這種村社與行政管理無關,是一種自發(fā)的娛樂組織。他們各有自己一套傳統(tǒng)節(jié)目,象百戲技藝、吹彈歌舞、民間小戲等等 ,種類繁多 。至于唱大戲(即梆子戲),那更是人心所向,必不可少的了。除職業(yè)班社外,不少村社還有自己的“什好班”、“自樂班”等等。存心要看戲,要唱戲,自然能找到各種機會。逢年過節(jié)當然要唱戲,迎神賽社也要唱戲,宗祠祭祖要唱戲,天旱祈雨也要唱戲,消災免病、晚年得子等等還要唱“還愿”戲。死了人辦喪事,自然不便唱戲了,但也要帶吹鼓手“吹”戲。有條件的人家,還在死者的墓室壁上“畫”戲。戲至能唱能吹而能畫,既娛人又娛鬼還娛神,真是入神入化、天神人鬼共有之了。
    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昆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日趨炙熱。大村鎮(zhèn)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叫做唱“對臺戲”,還有同時邀請三個戲班的,以至出現(xiàn)了“連二舞臺”、“連三舞臺”、“品字舞臺”之類的戲臺布局。賽戲的時候,如果其中一班唱“紅”了,村社就給他們送豬送羊,以示犒賞。如果某個青年演員唱“ 紅”了,群眾就會當場給他鳴炮奏樂、披紅掛彩,這叫做“ 掛紅”。并根據(jù)他們的年齡或演出的地點送一個光彩的藝名,比如叫“十三紅”(十三歲掛的紅)、“堯廟紅”(在堯廟唱戲掛的紅)等等。演員一旦“掛紅”,聲譽倍增,而觀眾對他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更高更大了,這就鞭策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不斷前進。
    山西人民為什么這樣喜愛戲曲?為什么駝戲箱的騾子一進村,小商小販隨之而到 ,男女老幼四方云集呢 ?這是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的。舊社會,窮鄉(xiāng)僻壤,交通閉塞,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貧乏。戲曲,是他們唯一的文化娛樂,唯一的精神寄托,看戲也成了他們唯一的社交場所。戲臺上,唱出了他們對貪官污吏的憎恨,唱出了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唱出了他們對理想、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山西的四大梆子戲,傳統(tǒng)劇目中大多是楊家將、岳家軍、公案戲、愛情戲,這是不難理解的。這也說明了山西的地方戲和人民群眾保持著休戚相關的血肉聯(lián)系。
    山西地方戲的繁榮,還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這就是我們下面將講到的:山西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在這塊桑葉形的文明土地上,哺育了無數(shù)的戲曲藝術大師,可謂源遠而流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