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常識大全

字號:


    以下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生活百科頻道編輯為您整理的中國古代禮儀常識大全,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xué)網(wǎng)(www.liuxue86.com)查看。
    中國古代禮儀常識大全【一】
    中國古代儀表儀態(tài)禮儀
    保持頭發(fā)清潔,修飾得體,發(fā)型與本人自身條件、身份和工作性質(zhì)相適宜。男士應(yīng)每天修面剃須。女士化妝要簡約、清麗、素雅,避免過量使用芳香型化妝品,避免當眾化妝或補妝。表情自然從容,目光專注、穩(wěn)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潔,在正式的場合忌有長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場合不應(yīng)將手插在褲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識的小動作。女性站立時雙腿要基本并攏,腳位應(yīng)與服裝相適應(yīng)。穿緊身短裙時,腳跟靠近,腳尖分開呈“V”狀或“Y”狀;穿禮服或者旗袍時,可雙腳微分。
    坐姿
    入座時動作應(yīng)輕而緩,輕松自然。不可隨意拖拉椅凳,從椅子的左側(cè)入座,沉著安靜地坐下。女士著裙裝入座時,應(yīng)將裙子后片攏一下,并膝或雙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雙手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雙腿(一般不要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或椅子扶手上。
    離座時,應(yīng)請身份高者先離開。離座時動作輕級,不發(fā)出聲響,從座位的左側(cè)離開,站好再走,保持體態(tài)輕盈、穩(wěn)重。
    走姿
    行走時應(yīng)抬頭,身份重心稍前傾,挺胸收腹,上體正直,雙肩放松,兩臂自然前后擺動,腳步輕而穩(wěn),目光自然,不東張西望。
    遵守行路規(guī)則,行人之間互相禮讓。三人并行,老人、婦幼走在中間。男女一起走時,男士一般走在外側(cè)。走路時避免吃東西或抽煙。遇到熟人應(yīng)主動打招呼或問候,若需交談,應(yīng)靠路邊站立,不要防礙交通。
    中國古代交談禮儀
    態(tài)度誠懇,表情自然、大方,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勢動作幅度要小。談話者應(yīng)保持一定距離。在公共場合男女之間不要耳鬢廝磨,與非親屬關(guān)系的異性避免長時間攀談、耳語。
    對長輩、師長、上級說話要尊重,對下級、晚輩、學(xué)生說話則注意平易近人。同時與幾個人談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要照顧到在場的每一個人,注意聽取對方的話。
    不可出言不遜、強詞奪理。不可談人隱私,揭人短處。不可背后議論他人,撥弄是非。不說荒誕離奇、聳人聽聞的事,不搞小廣播。談話中意見不一致時,要保持冷靜,以豁達的態(tài)度包容異已或回避話題。忌在公眾場合為非原則性問題大聲喧嘩、爭執(zhí)打鬧。遇有攻擊、侮辱性言辭,一定要表態(tài),但要掌握尺度。
    中國古代服飾禮儀
    服飾是一種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精神面貌和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的程度;著裝是一門藝術(shù),正確得體的著裝,能體現(xiàn)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公務(wù)場合著裝要端莊大方;參加宴會、舞會等應(yīng)酬交際著應(yīng)突出時尚個性;休閑場合穿著舒適自然。全身衣著顏色一般不超地三種。
    中國古代禮儀常識大全【二】
    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古代禮儀主要包含了以下兩方面的禮節(jié)和儀式,即政治禮儀和生活禮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chǎn)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quán)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jié)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shè)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shè)于門中左側(cè),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shè)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尸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jù)《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chuàng)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nèi)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圣的祭祀
    漢魏以后,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釋奠”禮(設(shè)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尸),作為學(xué)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xué)也設(shè)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shè)有孔廟,定都北京后,以京師國子監(jiān)為太學(xué),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xué)為準式。鄉(xiāng)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圣的產(chǎn)物。
    ⑤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xùn)|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
    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shè)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shè)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yù)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
    ②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shè)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jié),也都有社會往來習(xí)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guān)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jié)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
    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qū)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zhuǎn)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zhuǎn)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xiàn)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些學(xué)校加入了微笑工程,這是一個關(guān)于禮儀的工程。
    古代禮儀常識——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jù)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古代禮儀常識——婚禮禮儀
    舊時結(jié)婚儀禮,從古代“六禮”: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演變而來的。今天的婚禮形式上雖然有很多變化,但傳統(tǒng)“六禮”的主體內(nèi)容基本保存。在現(xiàn)今社會人們更加青睞于中式婚禮,將這些傳統(tǒng)禮儀穿插在自己的結(jié)婚慶典中將更加凸顯自己的個性特征及品味風格。下面就將介紹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識。
    1、 納采
    那才是婚禮的第一階段,有初步達成協(xié)議、交納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如女家不拒絕,則備少量財禮正式求婚,財力中應(yīng)有大雁,即《儀禮》中所謂“昏禮下達,納彩用雁”。故納彩稱“奠雁”禮。
    2、問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問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時準備和婚的儀式,民間俗稱為“下帖”。問明禮由問生辰八字發(fā)展到后來問生母的身份、門第的職位的高低、財產(chǎn)、容貌健康等方面。問名禮實際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占卜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陰陽,一是社會地位和財產(chǎn)。
    3、納吉
    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結(jié)果通知女方家的儀式,現(xiàn)在多稱訂婚。問名后,男方家將女方生辰八字和兒子的生辰八字開列,請巫卜“算命”,問兇吉禍福(俗稱“合八字”)同時男方家還的再備禮物到女方家決定婚約。舊式婚禮多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香燭、豬羊等。民間又將此儀式稱為“小聘”、“訂聘”。
    4、納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親友訂立婚約儀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納聘財,婚約至此成立。這是六禮中最主要程序之一。這是所送聘禮多為錢財布帛之類,而且禮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義,數(shù)目取雙忌單,這時夫妻關(guān)系既定。
    5、請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結(jié)婚日期的儀式。納征后,男方與女方家協(xié)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辭由男方家決定,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選擇日期多請算命先生確定所謂“黃道吉日”而且多以逢雙的日子為主?,F(xiàn)代這一習(xí)俗雖然保存,但在選擇時多以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為主。這一階段到親迎儀式時,女方家要準備嫁妝,而嫁妝多是成雙成套的被褥、衣服、櫥柜、盆桶等。
    6、親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儀式,到商定迎親之日新婿帶著迎親隊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歸后,新婚夫妻再舉行拜堂儀式,即傳統(tǒng)“三拜”儀式。隨后舉辦宴席,宴請賓客,宴席結(jié)束還有熱鬧非凡的“鬧洞房”活動。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員。
    古代禮儀常識——稱呼禮儀
    謙稱
    1. 自稱: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稱: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4. 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xué)、不才、不肖
    5.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nèi)、內(nèi)人、山荊
    6. 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小犬
    7. 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
    古代禮儀常識——行走見面之禮
    一、行走之禮
    古人在行走過程也注意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故有行走之禮。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yīng)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二、見面之禮
    人們?nèi)粘R娒婕纫獞B(tài)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
    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
    拱手禮已經(jīng)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采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
    古代禮儀常識——飲酒禮儀
    關(guān)于酒德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jīng)》。儒家思想認為,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驕奢淫逸。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賓,都是德行的體現(xiàn),因此儒家并不反對飲酒。《尚書·酒誥》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歸納起來有四點:
    “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
    “無彝酒”——不要經(jīng)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jié)約糧食;
    “執(zhí)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
    “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
    古代飲酒的禮儀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具體來說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yǎng)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最后仰杯而盡。酒禮必須要被遵守,不然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要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