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是什么?人類團結的奧秘所在

字號:


    人類團結的奧秘所在
    編者按: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在自治區(qū)黨委八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上,張春賢書記強調(diào),要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根基,把促進民族團結作為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一百多年來,有不少社會學家試圖寫團結學專著,但最后都放棄,轉(zhuǎn)而研究社會團結的某個點面。吳吾的《人類團結的奧秘所在》一文,是運用人類理解力原理、社會學原理、經(jīng)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和社會心理學對心理親和排斥的闡述,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地解釋社會團結現(xiàn)象,對認識當代社會的一般團結和族際團結具有原理和方法價值,刊登以慧思行。
    ● 民族關系無非是跨民族的普遍人際關系。無數(shù)的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相互如何看待、對待、交往,才是團結或不團結的生動內(nèi)容。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即團結過程本身是滿足人的,主要是滿足人的社會性心理需要,這對于人來說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這種需要的長期不能滿足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也是反社會行為的主要根源。
    ●恐怖主義就是生物人的社會化過程失敗造成基本人格病態(tài)、社會排斥或者社會脫離造成的心理憤恨和反社會傾向、思維病毒導致錯誤歸因、邪教或宗教極端提供的錯誤認同和歸屬以及價值迷幻、群體同盟導致的恐怖解除,是這“五大因”作用的結果。
    ●彼此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依賴性是團結的本質(zhì),而一般的經(jīng)濟交往和工作往來只是膚淺的團結,只有心理滿足、心理依賴才是深層次的人格團結。
    ●語言、文化、地域、資源、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等差異越大,交往團結的收益往往就越大,這是族際交往團結不斷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不同人員、不同民族之間的信任度越高,交往成本越低、收益越大,不同人員、不同民族之間的信任度越低,交往成本越高、收益越低。所以,沒有安定、和諧、信任,就一定沒有繁榮。
    ●我國改革開放以前民族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政治關系,政府是民族關系的第一塑形力量。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和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民族之間的實際交往跟現(xiàn)在相比是少的,團結實際是薄弱的,當然也相對較少競爭和沖突。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有效交往的量是大大增加了,團結的密度大大增加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因為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性,使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帶上了競爭性,當然也使民族關系帶上了競爭性。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關系之間的相互交往的量和相互依賴性大大增加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民族關系的競爭性也大大增加了,是兩個大大增加了,不能只看到一個方面。
    什么是團結?沒有一個現(xiàn)成的科學完整的關于團結的定義,我以為團結是有效的社會交往。
    兩個人之間你不能說沒有吵架、打架就是團結,交往不一定是團結,但沒有交往是一定沒有團結的。團結是交往的有效部分。你碰到一個人打招呼,你給他點個頭,他給你點個頭,雙方都表達了一種善意,滿足了尊重關注的需要,是一次有效的交往,它就是團結;當你在市場上討價還價達成協(xié)議而實現(xiàn)一次交往就是團結;當一些人有共同的信仰而在教堂聚會活動,這是一種團結;當一些人組成一個有固定結構的組織如家庭、企業(yè)、醫(yī)院、學校,它就是團結。列舉人類,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有效交往都叫團結。
    作為科學,只有把事物的最基本的起點找到,找出來,就像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從商品這個最普遍最一般的現(xiàn)象開始一樣,研究人類的團結的奧秘,應該從人類最一般的有效交往開始。研究民族團結也是這樣。
    一切團結都是有效交往,在一定時段有效交往的頻次越多,我們說團結的密度就越大,因而團結是可以測量的,我們可以對一個事物的重量進行度量,團結也是可以度量的,至少是可以進行觀測的,如果一個社會,民族之間有效交往的量減少,頻次減少,交往意愿降低,那團結性就降低。
    理解團結現(xiàn)象,要理解它的七個基本特征。
    團結的互動性
    一切團結都具有互動性。什么叫互動?我動你動,你動我動,相互互動,你給我打招呼,我給你點頭就是互動,是一個人打招呼點頭引起了另一個人的動,這叫互動。
    團結不是固定的團結,團結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心靈深處的積極積淀。你認同我、喜歡我,我也認同你、喜歡你。你水平高得很,尾巴翹得高、看不起我,我一定看不起你,我是文盲,我照樣看不起你。你是富翁,你謙虛,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你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這就是互動。
    團結是互動的結果,不取決于單方面的態(tài)度,而取決于雙方面的態(tài)度,它是一種相互信任的產(chǎn)物。人類就是由數(shù)不清的互動作為無形的紐帶而連接在一起,這種互動過程中,如果我們都按規(guī)則行事,這個社會秩序就是良好的,社會普遍就是團結的;如果這個社會大量互動不成功,社會的一般秩序普遍得不到遵守,這個社會的團結率就是低的。
    互動性說明,團結不是預設的確定結果,而是不確定、有彈性、可調(diào)節(jié)的過程和結果。你對別人好,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別人好,別人轉(zhuǎn)過來對你好,就從“不良互動”轉(zhuǎn)為“良性互動”了。別人對你好,你對別人不好,別人還對你好,你還對別人不好,別人轉(zhuǎn)而對你不好,就由“不良互動”轉(zhuǎn)為“惡性互動”了。
    牛頓第三定律有一個相互作用原理,是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團結也是相互作用的結果。你理解他、他也愿意理解你,你認同他、他就容易認同你,你喜歡他、他也容易喜歡你,當然基礎是理解性,沒有理解性這些互動就不能產(chǎn)生。同樣的外部客觀條件,雙方思維、心態(tài)、做法不同,互動的結果就不同。容易沖突的矛盾關系,可以通過良性互動實現(xiàn)團結。容易團結的關系,也會因為不良互動走向沖突。民族團結也是這樣。
    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是為民族團結創(chuàng)造條件,團不團結、團結得如何還取決于以什么心態(tài)、什么思維去彼此評價、對待、相處。民族關系無非是跨民族的普遍人際關系。無數(shù)的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相互如何看待、對待、交往,才是團結或不團結的生動內(nèi)容。經(jīng)濟利益固然重要,心理利益同樣重要。不同民族之間像不同人之間一樣,相互看長處、看好處、看好事,就容易生好感,這種好感通過神情、言語、行為表現(xiàn)出來,就是團結的正能量;相反,看短處、看壞處、看壞事,就彼此不喜歡,不親近,相回避,相排斥,這種能量流散在人們的神情、言語、行為之中,就是團結的腐蝕劑。這種互動模式、互動過程的效應不是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生可以代替的。
    所以,民族團結是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溝通、認同、喜歡的結果。社會就是一張不斷互動聯(lián)結的大網(wǎng),就像在宇宙當中,如果萬有引力瞬間消失,星系立即解體一樣,社會互動消失,社會立即就不存在。社會互動是我們理解團結的第一起點:沒有互動就沒有團結。
    團結的自愿性
    團結一定是自覺行為,一定是意識到的行為,一定是自愿的行為,不是被強迫的行為。人類被強迫的行為只有一種——戰(zhàn)爭,我講的是廣義的戰(zhàn)爭,我把個人之間的武力沖突、小團體之間的暴力沖突、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都叫最廣義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本質(zhì)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單方面強加于對方,有壓倒和戰(zhàn)勝對方的傾向,當人采取這種做法的時候,他在本質(zhì)上,在意志關系上就是一種戰(zhàn)爭傾向。我們把廣義戰(zhàn)爭行為排除在團結范疇之外。
    團結的規(guī)則性
    這里規(guī)則是廣義的,既包括法律、規(guī)章等正式規(guī)則規(guī)程,也包括非正式的規(guī)則,如風俗、習慣、禮儀等。別人給你打招呼,你看見了不回應,你也違反了規(guī)則。我參與招收一個公務員,招考完了,把他叫到辦公室來說事,他頭還往窗外看,我說,你過來,我給你教一個規(guī)則——就是跟別人說話眼睛大致要看著別人,這個學不會,比你讀那個碩士、博士學位學的那些原理沒學懂還嚴重,因為意味著你不能適應基本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沒有規(guī)則如何交往啊?規(guī)則時時處處事事都有,包括雙方達成的文字契約,還包括雙方的口頭協(xié)議等等都是規(guī)則,規(guī)則性是團結的第三個特征。
    一切團結都是有收益的
    為什么要團結呢?是因為這種團結能夠使團結參與方都得到好處。為什么有時我們不團結呢?是因為認為采取不團結這種方式可能在一定條件下更加有利。這叫團結收益。
    團結收益有兩個基本內(nèi)容:一個叫功利收益,也叫工具性收益,也就是一切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生產(chǎn)、交往、生活工具及其價值衍生品;第二種叫心理收益,一切心理需要的滿足,都叫心理收益。人的需要,馬斯洛的心理學把它歸成五個層次,當然后來又有些延伸。我把人的需要歸成18種。18種里面,需要用金錢(生產(chǎn)工具、交往工具、生活工具、學習工具、運動工具、娛樂工具、醫(yī)護和保健工具等等)來滿足的只有5種,其他都不需要通過金錢來滿足。那么人的很多需要是通過什么來滿足的呢?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通過社會交往過程來滿足的。比如親密感、歸屬感、愛、地位、尊重、權力、認同、自我價值感、優(yōu)越感等等,這些需要都只能在人際互動中才能滿足。
    人的大腦的需求是很多的。其中我講一個,就是人的腦細胞跟人體其它部位的細胞有不一樣之處,人的腦細胞必需以外部信息作為“食品”。它不僅吸收和排出某種物質(zhì)能量,它還必須吸收和排解某類信息。大家都知道,細胞有細胞膜,細胞膜就像門,門打開以后它才能進行吸收和排出,它的生命機能才能進行。如果它得不到某種信息刺激,它的細胞門就不打開,這個腦細胞與其它腦細胞的聯(lián)結就會衰落,過多聯(lián)結的衰落導致腦細胞死亡。
    我舉個例子,比如人有愛的需要,這個需要它不是抽象的,它是與感受器和一部分腦細胞相聯(lián)系的。人的與愛相關的腦細胞需要有愛撫的情感刺激,這樣它的門才打開,打開以后才吸收和排出,才能生活下去。如果沒有相應的情感刺激怎么樣?當然人會感覺很難受,實際上是這些細胞的生命過程難以維持,在走向衰退,讓你感覺難受。所以愛是養(yǎng)人的。沒有食物、水、氧氣,人會死亡,沒有愛,人同樣致病,相應的一些腦細胞同樣會死亡,也會導致人死亡。
    也比如說你如果有抽煙的習慣,抽煙這種外部的刺激會養(yǎng)活很多腦細胞,就像定時吃飯一樣,你定時抽煙,抽煙就刺激腦細胞,細胞膜就打開,它的生命過程就進行。你由抽煙改為不抽煙,要戒煙了,某些腦細胞的某些門不打開,生命過程不能進行,你感覺難受,其實是相應的腦細胞在難受。時間長了,這些細胞沒有其它的刺激來養(yǎng)活它,它就會衰退,甚至死亡。團結也是“食品”就是這個道理。人需要不斷地用一些人際交往來提供刺激,相關細胞的生命才能進行。這是腦細胞與人體別的細胞的重要區(qū)別。概括一句話,它需要什么?它需要吃信息。它不光靠物質(zhì)能量,還需要信息才能夠養(yǎng)活它。它需要什么信息呢?大腦里面相當多的腦細胞都需要人際交往的信息,靠這個信息才能養(yǎng)活它。要不然它就不能正常生活下去。很多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有半年以上的時間與社會脫離,比如說他失業(yè)了半年以上,他的心理就會發(fā)生疾病,半年到一年時間脫離社會導致的心理疾病還有修復的可能,再長時間就很難完全修復。為什么?因為有這么長的時間他失去了那種腦細胞所需要的人際信息,特別是情感信息的刺激,他的很多腦細胞的一些機能逐步停止,由此引發(fā)病變,就是缺乏人際交流獲得的感情“食品”而致病。
    這個道理就是講,人的心理需要實際上是人對于人實際交往本身的一種需要和依賴性,團結能夠滿足人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需要包括認同感、尊重感、親密感、歸屬感、安全感的需要,也包括知性的需要。認同感、歸屬感、價值感是其中的核心需求,只有通過團結過程來滿足。例如,內(nèi)地一個農(nóng)民第一次到烏魯木齊打工,他最急于做的不是找工作,而是找老鄉(xiāng),為什么呢?因為他離開故鄉(xiāng)后一下失去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心理上必然感覺很焦慮,這種焦慮與肚子饑餓一樣非常難受,是全身心性的難受,當他找到了老鄉(xiāng),這種難受就緩解了,心才相對安穩(wěn)下來,這時他才依靠老鄉(xiāng)幫助去解決住的問題、聯(lián)系工作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即團結過程,本身是滿足人的,主要是滿足人的社會性心理需要,這對于人來說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這種需要的長期不能滿足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也是反社會行為的主要根源??植乐髁x就是生物人的社會化過程失敗造成基本人格病態(tài)、社會排斥或者社會脫離造成的心理憤恨和反社會傾向、思維病毒導致錯誤歸因、邪教或宗教極端提供的錯誤認同和歸屬以及價值迷幻、群體同盟導致的恐怖解除,是這“五大因”作用的結果。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人不吃飯是要死人的,人失去了認同感、歸屬感、價值感,嚴重的,或者成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或者成為反社會者,其它因的作用下,甚至成為恐怖主義者,也是要死人的。人對飲食的需要不能滿足,嚴重的,要死人;人對人的社會心理需要不能滿足,嚴重的,也要死人。由此可見,團結對人類心靈需要滿足的根本重要性。
    彼此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依賴性恰恰是團結的本質(zhì),而一般的經(jīng)濟交往和工作往來只是膚淺的團結,只有心理滿足、心理依賴才是深層次的人格團結。所以,研究團結,特別是民族團結,除了研究功利關系外,一定更要重視研究心理利益關系。民族團結不僅是經(jīng)濟等利益上的相互公平和依存,更是心理上的相互認同、相互容納、相互需要,至少不能是相互難受、相互排斥、相互回避。功利團結這種外在團結可以通過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心理團結這種基于內(nèi)需的內(nèi)團結只有在有效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產(chǎn)生。
    團結都是有成本的
    一切團結要有所付出,都有成本。簡單的你發(fā)個短信,跟人打個招呼,復雜到你跟人談判,進行交易,進行合作,包括你花錢請人吃飯,包括語言不通請翻譯等等,一切與別人進行團結的行為都有付出,都有成本。一切團結都有收益,又都有成本,都是綜合性的投入產(chǎn)出關系。當一種社會關系收益越來越小,而要維護這種社會關系的成本卻越來越高,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放棄這種關系,這種關系就會走向衰落。
    我一個同學請他的同學吃飯,他請了幾次對方卻推脫,請不上,他很生氣。我說你生什么氣呀,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也是有投入、有產(chǎn)出的,只是這里的投入是一種綜合的投入,包括經(jīng)濟的、時間的、心智的、感覺的、注意力的投入,還要考慮機會成本等等,這里的產(chǎn)出也是綜合的產(chǎn)出,包括經(jīng)濟的、社會的、知識的、能力的,尤其是感情的、安全的、尊重的產(chǎn)出,總的是工具性產(chǎn)出和心理、心智性產(chǎn)出。
    當這種社會交往的收益低于成本的時候,這種交往成為一種不劃算的交往,在可以選擇和選擇成本可以承受的情況下,這種交換與聯(lián)合關系就衰落了,這很正常。
    一個朋友從地州調(diào)到烏魯木齊幾年了,我問他怎么樣?他說“不習慣、人太勢利了”,我問他人怎么勢利啊?他說你看我原來工作的地方那么多朋友,現(xiàn)在都不跟我往來了。我說維護一種關系要有付出,至少要付出注意力、付出心思和情感,注意力、心思、情感是最寶貴、最稀缺的,既然維護一種社會關系成本高收益少,這種關系應該放棄了,至少可以先放一放,別人放棄,你也應該放棄,再正常不過了,為什么要維護那些成本很高收益低的關系呢?
    講到這里,就要聯(lián)系到民族關系。正因為這樣,所以,一切民族內(nèi)部的交往量會大于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量;一切民族內(nèi)部的團結密度要大于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密度。因為在收益同等的情況下,一個民族內(nèi)部的團結成本比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成本要低。語言、文化、地域、資源、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等差異越小,相互溝通、理解、信任、信條、交往、交換、合作的成本越低,所以,一個民族內(nèi)部團結的成本會低于族際團結的成本,這是族內(nèi)團結高于族際團結的原因,但是,語言、文化、地域、資源、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等差異越大,交往團結的收益往往越大,這是族際交往團結不斷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不同人員、不同民族之間的信任度越高,交往成本越低、收益越大,不同人員、不同民族之間的信任度越低,交往成本越高、收益越低。所以,沒有安定、和諧、信任,就一定沒有繁榮。
    團結的選擇性
    人們的經(jīng)濟資源、社會資源、時間資源、生理資源、心理資源、感情資源、注意力資源等都是有限的,越是高位的人群,他們的時間、注意力、心思、情感資源就越是不夠用,因為在這些方面,他沒有特殊優(yōu)勢,人可以掙很多錢,但無法掙無限多的注意力資源、時間資源,因此,所有人的資源都非常有限,所以人們能夠投入資源去團結的對象也總是有限。不管是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同時期能夠面對面地頻繁進行交往的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F(xiàn)代的交往工具先進,交往效率大大提高了,但你一天的時間還是24小時,你受到基本時間的限制,還受基本注意力的限制。你能夠進行經(jīng)常交往的這些人,你跟他們交往要付出成本,當然也有所收益。那么這個過程當中你就會有所選擇,你必須進行選擇,不進行選擇我們的社會生活就不能正常進行。選擇的主要原則之一就是廣義成本收益關系。民族內(nèi)部的交往是這樣,民族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都受著這些制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受著溝通、理解成本的制約。
    團結的生產(chǎn)性
    團結不僅是穩(wěn)定的前提和基礎,還是繁榮發(fā)展的道路,更是幸福的必由之路。
    例如,我們?nèi)祟惖娜拷?jīng)濟和知識繁榮都取決于交往與合作的程度,交往、分工與合作越發(fā)達,我們創(chuàng)造的廣義資本就越多,經(jīng)濟社會就越繁榮,所以說,團結是社會資本和經(jīng)濟生產(chǎn)、創(chuàng)新的方式。
    又例如,當我們每個人有某些特殊有效知識的時候,人們通過交往,通過交換知識,每個人擁有的知識量和社會知識總量不會減少,不會因為分享的人多而使單個的人享有的知識減少,反而是個體獲得的知識和社會知識問題都增加,在組合當中新的知識又不斷產(chǎn)生出來,所以說,團結又是知識生產(chǎn)的方式。
    同時,團結還是感情生產(chǎn)的方式。2004年—2009年,有一批科學家研究了5年時間,發(fā)現(xiàn)感情也是可以生產(chǎn)的,基本人性的感情必須在人的交往過程中生成,只有在團結過程中才能生產(chǎn)、滿足和再生產(chǎn)、再滿足。就是說,團結是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創(chuàng)新的方式,團結是知識生產(chǎn)的方式,團結是情感生產(chǎn)的方式,我們?nèi)祟愃猩a(chǎn)再生產(chǎn)過程都伴隨著團結過程。團結形成物質(zhì)生產(chǎn)力,這是它的外生產(chǎn)效應,團結形成知識生產(chǎn)力和情感生產(chǎn)力,這是它的內(nèi)生產(chǎn)效應。團結過程即滿足過程,這是團結的內(nèi)動力。不同的民族之間只有良性地加深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在心靈深處積淀深厚的感情和記憶,才能生成彼此心理親和的內(nèi)需和內(nèi)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以前民族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政治關系,政府是民族關系的第一塑形力量。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和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民族之間的實際交往跟現(xiàn)在相比是少的,團結實際是薄弱的,當然也相對較少競爭和沖突。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同民族之間的有效交往的量是大大增加了,團結的密度大大增加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因為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性,使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帶上了競爭性,當然也使民族關系帶上了競爭性。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民族關系之間的相互交往的量和相互依賴性大大增加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民族關系的競爭性也大大增加了,是兩個大大增加了,不能只看到一個方面。
    現(xiàn)在你在新疆隨便找一個農(nóng)民,找一個烏魯木齊郊區(qū)的或者南疆的農(nóng)民都可以了解了解,他的商品交換率都在50%以上,多數(shù)達到60%、70%、80%,甚至更高,他們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了。交往成為他們生存發(fā)展的一種基本方式。我們新疆對祖國內(nèi)地的依存度有多少?應該說超過百分之六七十,我們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70%都是要銷往內(nèi)地的,反過來我們需求的百分之六七十也是從內(nèi)地進來,這還僅僅是商品交換,綜合性的聯(lián)結非常緊密,新疆與內(nèi)地的全面依存度是一種增長提高的趨勢。
    當然,高密度的交往中內(nèi)含競爭、沖突因素,這種競爭、沖突性因素與國際背景、國際斗爭和歷史文化等因素一交匯,情形會很復雜,甚至很尖銳,但我們要看清團結密度必然增長這個規(guī)律性走勢。
    團結是什么?團結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產(chǎn)生的利益依存和心理親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