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字號: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實踐。舉凡一切語文行為,包括識字(正音、釋義、辨形)、寫字、遣詞、造句、使用字典、詞典、讀書、聽話、說話、作文等等,都有一個由掌握基礎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問題。
    "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yǎng)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課標》中也多處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什么教育家和課標都要將"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作為語文學科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呢?
    眾所周知,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才能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在校學習語文,從一生來說,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在生產和工作崗位上自學語文,則是終生所需要的。學生不能跟著老師學一輩子。路,總歸是由他們自己去走的。學生從小養(yǎng)成了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的情況下,非常自覺地饒有興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從而服務于社會。學生時代播下了良種,便可贏得未來的豐收。誠如一位名人所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由此看來,教育家和課標將“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習慣”作為語文學科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是有道理的。
    一、小學階段應培養(yǎng)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yǎng)哪些方面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根據(jù)課標的要求,我們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良好的寫字習慣。
    正確寫字姿勢的培養(yǎng),必須從學生初入學時抓起,因為初入學的兒童可塑造性強,寫字姿勢尚未定型,在這個階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讓學生養(yǎng)成寫字姿勢“三個一”的習慣,養(yǎng)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在什么場合下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地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一開始,學生可能不太習慣,也可能影響做作業(yè)的速度,只要堅持下去,就能越來越熟,做到既寫得好又寫得快。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卷面整潔、愛護文具等習慣。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什么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里我認為,應當講究閱讀的質量,也就是說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攔路虎”不要輕易放過,要認認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詞要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體會意思。要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些課文要邊讀邊想象,在頭腦里“過電影”。小和尚念經--讀而不諳其義,這樣的讀就沒有什么意義;“口”到了,“心”卻溜了號,更是讀書的大忌。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還要培養(yǎng)學生在讀書時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精彩的段落應該反復誦讀,必領神會,有的還要背下來,印在自己的腦海里,以備隨時調用。還要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要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使他們喜歡讀書讀報;要“不運筆墨不讀書”;讀自己的書,要邊讀邊做記號;要養(yǎng)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和有關知識,也可以寫寫讀后感。
    (三)養(yǎng)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良好的習作習慣主要包含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于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等習慣。要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并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較事物的異同,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要養(yǎng)成認真思考,勤于動筆的習慣。有的學生往往想到一點就寫,寫了幾句寫不下去了,又涂掉重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動筆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想一想這篇作文重點寫了什么,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從頭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動筆。要讓學生樂于動筆,勤于寫作,就得改進作文的命題,加強學生自主擬題的練習,多寫日記、書信、隨想等。
    還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有不少學生作文寫好后,往往一交了之。沒有認真修改初稿的習慣,這或許是學生習作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學生的作文寫好了,要讓他們把初稿念一念,一邊念一邊改。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好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作家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小學生更應該養(yǎng)成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作文的好習慣。
    (四)培養(yǎng)良好的聽說態(tài)度和語言習慣。
    “聽”是大有學問的。有的同學聽人講話心不在焉,聽了以后不知所云,這就不是好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比如聽課,就要學會抓住中心,記住要點。關鍵的地方要側耳傾聽,并將有用的信息儲存起來。參加討論和辨論,要聽明白各人的主要觀點,看法有分歧的要能聽得出分歧在哪里。經常訓練學生的聽力,就能使學生的耳朵逐漸聰敏起來,提高其吸收、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說的習慣也要從小培養(yǎng)。雖然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口語的能力,但并不規(guī)范、準確、完善,往往是滿口方言,語句凌亂,有的還夾雜著一些粗野的話。進入小學以后,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口語,提高說的質量。如堅持說普通話,響亮話,完整話。有不良習慣的,如說話哼哼唧唧、結結巴巴或帶口頭禪,還要個別進行糾正。
    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yǎng)的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另外還有如寫日記習慣,搜集名言警句的習慣,背誦、賞析美文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等也是需要培養(yǎng)的學習習慣。
    二、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視才易抓;受教育者認識提高才易學。能否培養(yǎng)好習慣,關鍵取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對這項工作是否重視,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師不要因為短期內見效難就不愿抓。教師思想重視去抓了,學生才會重視做。學生不要因為短期內未見效就放棄努力。持之以恒,定能見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養(yǎng)和訓練時,教師的工作要細致而耐心。只有細致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耐心啟發(fā)、引導、幫助,才能使學生有信心改正不良習慣,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教”要指導“到位”,“學”要行動“到位”。教師指導得具體、細致,學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體。學生一旦行為不夠規(guī)范,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都會大大影響培養(yǎng)效果。對此,教師要督促他們持之以恒,行動到位。
    第四,教師評價、反饋要及時。對哪怕只有微小進步的學生,也要及時表揚評價,讓學生從老師反饋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變化,增強行動的信心。
    第五,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評價作用不可輕視。低年級應充分利用好成長記錄袋的作用。高年級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初步具有是非觀、評價觀。讓學生經常在課上聯(lián)系實際,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從同伴身上看到的進步和變化,對學生啟發(fā)和影響最大。
    第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家長給以配合支持和督促檢查。這樣可加快培養(yǎng)訓練習慣到位的速度。
    第七、教師的“身教重于言教”。
    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等特點。教師本人具有學習語文的諸多良好習慣,就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良好影響。比如說,教師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小學生便會由衷地欽佩、傾慕,并進而心揣手摹。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于養(yǎng)成小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動力定型。習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葉圣陶先生甚至說“教育就是養(yǎng)成好的習慣”,這完全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因為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是“學會怎樣學習”。
    【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問題】
    (一)培養(yǎng)樂學的習慣
    如今的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yǎng)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而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學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厭倦乃至學習效率低下。尤其是受“應試教育”影響的老師,一個勁地灌輸,搞題海戰(zhàn)術,搞機械重復地抄寫,試卷一張又一張,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那么,如何培養(yǎng)樂學語文的習慣,首先,應遵循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既了解他們的共性,又了解其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挖掘其內在興趣。在語文課上,經常采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不斷地刺激學生學習。如:“你想知道故事內容嗎?”“你還有更好的說法嗎?”“你想讀一讀嗎?”“你覺得能比某某讀得更好嗎?”“喲,比老師想得還周到呢!誰還有高見?”等等,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樂趣,慢慢形成習慣。
    其次,培養(yǎng)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學習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即主動進行學習。一句話,沒有興趣,學習習慣就無從談起。
    (二)培養(yǎng)自學的習慣
    語文自學習慣是在實踐中養(yǎng)成的。小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于實踐。而這里的“實踐”,就是“自學”。也就是說,自學的習慣是在自學的實踐中養(yǎng)成的。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本領。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fā)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zhí)筆而自然合度。”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小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應注重以下六種自學習慣的培養(yǎng)。
    1.預習的習慣。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就著手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給預習符號,提出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作業(yè)。每當預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讀通課文,并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接著,匯報預習中學會的生字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識字的習慣。為了走出長期以來“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識字教字誤區(q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先讓同學過好漢語拼音關,然后利用筆畫規(guī)則、造字特點分析字形、識學生字,最后運用工具書釋義、擴詞,利用“田”字格規(guī)范書寫。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和獨立學習,學生養(yǎng)成了識字習慣能采用多種方法識字,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連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生字也能主動掌握。識字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增添了學習的興趣。
    3.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應注重從低年級開始,處處設置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fā)他們表達和表現(xiàn)的欲望。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激勵全體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4.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科學的閱讀習慣。一邊動筆一邊看書,可以延長集中精力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思維,增強記憶力。拿到新的教科書,讓學生先看目錄和單元,大致了解全冊有多少篇課文、有幾個練習等。讀過的書留下讀書符號,做到圈圈、點點、寫寫,為做練習和實際應用作準備。遇到書中的難點,學會用工具書,學會請教同學或老師、父母,并把結果記下來,養(yǎng)成勤記勤讀的好習慣。
    5.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并要腦眼手互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沉著、鎮(zhèn)靜的習慣。從一年級寫字課入手,將練習字融入日常的作業(yè)、日記、習作等書寫活動之中,養(yǎng)成他們“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
    6.自查自改的習慣。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獲。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訂正錯誤。這是一種責任。教學生做作業(yè)時要回頭看,發(fā)現(xiàn)問題就提醒注意,并教給一些修改符號,養(yǎng)成認真檢查、及時訂正的好習慣。
    實踐證明,自學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一旦自學習慣養(yǎng)成了,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