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提供“2017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系統復習”供廣大考生參考,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茯苓與豬苓功用對比
茯苓與豬苓均能利水滲濕,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環(huán)球網校提供2017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科目中藥二臨床中藥學系統復習第六章利水滲濕藥)。然茯苓 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又能健脾安神,為治脾虛諸證及心悸失眠所常用。而豬苓性主滲泄,功專利水,其利水作用強于茯苓,以水濕滯留實 證為宜。若治脾虛濕盛之水腫,茯苓、豬苓常相須為用,以利水而不傷正氣。
澤 瀉 (基源 藥材)
1.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痰飲,泄瀉。
本品甘淡寒,入腎、膀胱經,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常用治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帶下及痰飲等。
(1)治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豬苓、白術等同用,即四苓散。
(2)治婦女妊娠浮腫,氣喘息促。常與桑白皮、檳榔、赤茯苓等同用。
(3)治水濕痰飲所致眩暈。常與白術同用,即澤瀉湯。
2.泄熱——用于濕熱帶下,淋濁。
本品性寒,有泄熱作用,能泄腎與膀胱之熱,下焦?jié)駸嵴哂葹檫m宜。治下焦?jié)駸嶂S白帶下,小便淋濁,常與龍膽草、車前子、木通等同用,如龍膽瀉肝湯。
此外,在滋陰藥中常加本品,以瀉相火而保真陰。治腎陰不足,相火偏亢之遺精盜汗、耳鳴腰酸,常與熟地、山茱萸、山藥等同用,如六味地黃丸。
薏 苡 仁 (基源 藥材)
1.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功似茯苓。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對脾虛濕滯者尤為適用。
(1)治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
(2)治脾虛濕盛之水腫腹脹、食少。常與茯苓、白術、黃芪等同用。
2.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泄瀉。
本品有健脾止瀉作用。治脾虛濕盛所致食少泄瀉,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3.清熱排膿——用于肺癰,腸癰。
本品上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濕,有清熱排膿作用,用于肺癰,腸癰。
(1)治肺癰胸痛、咳吐膿痰。常與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即葦莖湯。
(2)治腸癰。常與附子、敗醬草等同用,如薏苡附子敗醬散。
4.除痹——用于濕痹筋脈拘攣。
本品有滲濕除痹作用,且其性寒,以治濕熱痹痛為宜。
(1)治濕滯經絡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常與桂枝、蒼術、當歸等同用,如薏苡仁湯。
(2)治風濕熱痹。常與防己、滑石、梔子等同用,如宣痹湯。
(3)治濕郁經絡,身熱身痛,汗出自利。常與竹葉、滑石、通草等同用,如薏苡竹葉散。
(4)治風濕身痛發(fā)熱。常與麻黃、杏仁、炙甘草等同用,如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5)治風濕日久,筋脈拘攣,水腫。常與粳米同用煮粥服,如薏苡仁粥。
(6)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全身疼痛。常與杏仁、白豆蔻、滑石等同用,如三仁湯。
茯苓與薏苡仁功用對比
茯苓與薏苡仁均能利水滲濕、健脾,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濕盛之泄瀉。但茯苓健脾作用較強,兼寧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薏苡仁性偏寒涼,善清利濕熱,又能清熱排膿、除痹舒筋、通利關節(jié),用于肺癰、腸癰、風濕痹證、筋脈拘攣等證。
香 加 皮 (基源 藥材)
1.利水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辛能行水,苦能燥濕,主入肝腎經,有利水消腫作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可單用,亦可與大腹皮、茯苓皮等同用,如五皮飲。
2.祛風濕——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有祛風濕作用。治風濕阻絡關節(jié)之拘攣疼痛,常與川斷、杜仲、羌活等藥同用,煎服或泡酒服。
3.強筋骨——用于肝腎不足,筋骨痿軟無力。
本品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用于肝腎不足,筋骨痿軟無力。常與桑寄生、杜仲、牛膝等同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過量。中毒可見惡心、嘔吐和腹瀉。大劑量時可出現全身震顫,甚則死亡。
第二節(jié) 利尿通淋藥
本節(jié)藥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主入膀胱、腎經??嗄芙敌梗芮? 熱,走下焦,尤善清利下焦?jié)駸幔L于利尿通淋,多用治小便短赤,熱淋、血淋、石淋及膏淋、小便混濁等病證。臨床應用時,應針對病證正確選藥,并酌情選用適 當藥配伍,以提高療效。除常與清熱瀉火藥同用外,陰虛內熱而小便短赤者,當與養(yǎng)陰清熱藥配伍;血淋,常與清熱涼血止血藥配伍;小便淋瀝,脾腎虛損者,應與 補脾益腎藥配
車 前 子 (基源 藥材)
1.利尿通淋——用于熱淋,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甘寒滑利,性專降泄,入腎、肝、肺經。長于清熱利尿通淋,善治濕熱淋證及水腫兼熱者。
(1)治濕熱下注,熱結膀胱所致的小便淋瀝澀痛。常與木通、滑石、萹蓄等同用,如八正散。
(2)治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等同用。
2.滲濕止瀉——用于暑濕泄瀉。
本品能利水濕,分清濁而止瀉。擅治濕盛于大腸而小便不利之水瀉,可單用本品研末,米飲送服;或與白術、茯苓、澤瀉等同用(環(huán)球網校提供2017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科目中藥二臨床中藥學系統復習第六章利水滲濕藥)。
3.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腫痛,目暗昏花。
本品有清肝明目之效,用于目赤腫痛,目暗昏花。
(1)治肝經風熱所致目赤腫痛。常與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2)治肝腎不足所致目昏目暗、視物不清。常與熟地黃、菟絲子等同用,如駐景丸。
4.清肺化痰——用于熱痰咳嗽。
本品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治肺熱咳嗽痰多,多與瓜蔞、貝母、黃芩等同用。
用法:入湯劑宜布包煎。
滑 石 (基源)
1.利尿通淋——用于熱淋,石淋。
本品甘淡質滑,滲濕利竅,性寒質重,清熱降泄,入膀胱與胃經,功擅利尿通淋,為治濕熱淋證常用藥。
(1)治濕熱下注,熱結膀胱所致小便淋瀝澀痛。常與車前子、木通、瞿麥同用,如八正散。
(2)治石淋。常與海金沙、金錢草、木通等同用,如二金排石湯。
2.清熱解暑——用于暑熱煩渴、濕溫初起。
本品既善清熱解暑,又能滲濕利小便,有清暑利濕作用,為治暑濕常用藥。
(1)治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常與甘草同用,即六一散。
(2)治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胸悶。常與薏苡仁、杏仁、白蔻仁等同用,如三仁湯。
此外,本品外用有清熱收濕斂瘡作用。治皮膚濕瘡、濕疹、痱子,可單用或與枯礬、黃柏等為末,撒布患處;或與薄荷、甘草等同用配制成痱子粉外用。
用法:入湯劑宜布包煎。
關 木 通 (基源 藥材)
1.清熱利水通淋——用于熱淋,腳氣腫脹,口舌生瘡,心煩尿赤。
本品苦寒通利而清降,上能清心火,下能泄小腸和膀胱濕熱,而善清熱利尿通淋,為治濕熱淋痛,及心火上炎而下移小腸之口舌生瘡、心煩尿赤之要藥。
(1)治濕熱下注,熱結膀胱所致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常與車前子、滑石、萹蓄等同用,如八正散。
(2)治腳氣腫脹、小便不利。常與豬苓、蘇葉、檳榔等同用,如木通散。
(3)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或心火下移小腸而致心煩尿赤等證。常與生地黃、甘草、竹葉等同用,如導赤散。
2.通經下乳——用于血瘀閉經,乳少,濕熱痹痛。
本品有通經下乳作用,并能利血脈、通關節(jié),為治乳汁不下、血瘀經閉及濕熱痹痛之良品。
(1)治血瘀經閉。常與紅花、丹參、桃仁等同用。
(2)治產后乳汁不通或乳少。常與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等同用,或與豬蹄燉湯服。
(3)治濕熱痹痛,可與秦艽、防己、海桐皮等同用。
使用注意:據報道,關木通60g水煎服,有致急性腎功衰竭者。故用量不宜大。心腎功能不全者忌用。孕婦忌用。
附 注:目前所用的木通藥材,主要有關木通、川木通、淮通及白木通四種。使用最廣的是關木通,因關木通的腎毒性較大,故《中國藥典》2005版不予收載。其次 是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或繡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的干燥藤莖?;赐轳R兜鈴科植物大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淮通馬兜鈴A. moupinensis Franch.的木質莖,不宜作木通使用。白木通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的木質莖,僅在少數地區(qū)自產自銷;而歷代所記載的木通即為本品,目前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