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被教育部叫停

字號:


    “從今年秋季開始,我孩子就在家上學了。”來自北京的陳明(化名)2月24日向界面新聞表示。盡管教育部日前發(fā)通知叫停“擅自在家上學”,但陳明仍自己購買了小學一年級教材,作為6歲半孩子在家上學使用的課本,準備開始在家教育之路。
    在中國,陳明并非唯一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家長。民辦非營利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課題組2月24日發(fā)布對現(xiàn)今中國“在家上學”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2月,中國已有約6000人實踐了“在家上學”,全國約5萬名家長有意嘗試這一教育模式。
    自2006年作家鄭淵潔在家教育兒子鄭亞旗以來,“在家上學”教育方式開始進入公眾視線。“在家上學”指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包括父母自行教授、小規(guī)模私塾學堂、微型學校規(guī)模等多種形式。
    近幾年,國內已掀起一股“在家上學”討論熱潮。值得注意的是,此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實踐在家上學者的規(guī)模僅約2000人。如今,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已涌現(xiàn)大量學生在家上學的案例,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
    騰訊教育一份涵蓋5000多人的社會公眾問卷顯示,了解在家上學的人群比例達到7%到8%,這一人群主要分布在在中國發(fā)達地區(qū)大城市,包括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區(qū)。“中西部比較典型的是四川,最近河南省的增加速度也非常之快”,21世紀教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指出。
    “絕大多數(shù)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專以上的學歷占80%以上;80%以上是城市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大城市;有過出國經歷的比例非常之高。”王佳佳指出,在家上學的家長群體存在一些共性:“20%的在家上學家長有半年以上出國經歷,一半在家上學的學生家長有教學經歷。”
    2015年年初,山東威海的律師劉杰在旁聽了孩子班級一節(jié)公開課后,決定在家教育孩子。“學校過早采取軍事化管理,把孩子束縛在座位上,也容易固化思維,而這種影響是不可逆的。”劉杰對界面新聞表示,因為孩子才上小學一年級,他希望給孩子提供寬松的成長學習環(huán)境。
    “我們沒有固定課程,實際上是在生活中學習、認字。對于一二年級小學生來說,學校設置的課程太繁重,容易打擊學生積極性。”劉杰說。
    不過,由于孩子在家上學過程中已經塑造出了自我意識,加上學校課業(yè)內容變化,2016年10月份,劉杰結束了9歲孩子為期兩年的在家上學時光,孩子由此返校繼續(xù)小學三年級的義務教育學習。
    王佳佳指出,調查顯示,在要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原因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不認同學校的教學方式”兩項占比最高。
    對于“在家上學”的課程選擇,調查顯示,半數(shù)接受調查的家庭選擇直接采用國外課程;44.78%的家長選擇自主開發(fā)教材,38.06%的家長仍然選擇采用學校的教材。談及和教學實踐的差異,王佳佳表示:“69.4%他們的教學內容跟學校有差異,80%他們的教育方式跟學校有很大的差異。”
    上世紀70年代初誕生了“在家上學”教育模式的美國,已逐步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社會認可度、社區(qū)支持和資源共享體系等。“在家上學”成為官方認可的四類學校類型中的一類(還包括分為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王佳佳表示:“美國學生在家上學占到3%到4%,美國教育部最新的統(tǒng)計2012年是177萬,而相關的民間組織據統(tǒng)計是204萬。”
    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fā)的《關于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義務教育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要高度關注接受“私塾”、“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對于因身體健康等原因確需緩學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向縣級教育部門提出申請,獲批準后方可緩學,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對于在家上學不能一貫否定,參照美國、臺灣等地的做法,這些國家地區(qū)的嘗試說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許多在家上學的學生也出于特殊需求,比如身體原因,或在現(xiàn)有教育階段被邊緣化。”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長儲朝暉向界面新聞介紹:“教育部重申義務教育要求后,不修改的話是無法給予在家上學合法性地位的。”
    《義務教育法》明確,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同時在法律層面,《義務教育法》給予了“在家上學”一定空間,第十四條規(guī)定: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準。
    據財新報道,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有必要通過立法方式規(guī)范“在家上學”,既給“在家上學”合法地位,也把對“在家上學”的父母教師資質、教育內容、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籍管理問題等都納入法治框架進行系統(tǒng)治理。
    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日前只是表態(tài)稱不得擅自在家學習,但是對于家長執(zhí)意讓孩子離開學校在家教育的行為,教育部并沒有明確說明要介入制止或動用法律手段。
    在教育部的表態(tài)被媒體報道后,陳明仍然表示,相比于把孩子送進學校,他更愿意在家親自教授孩子,為孩子提供相對更自由成長和學習的環(huán)境。而更多的家長們會如何應對?界面新聞聯(lián)系的數(shù)位北京“在家上學”家長都拒絕就此事做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