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留學似乎正在變成一種全民運動。”旅美華人作家陳屹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如此感嘆道。陳屹是1977級大學生,1986年赴美留學,后來在美國工作、定居,一雙兒女在美國出生。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美國教育,已出版《誘惑與困惑:美國教育參考》《美國素質(zhì)教育大參考》《背洋書包的中國孩子》,主編《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媽媽的教育手記》。她的新書《名校之路》首次披露赴美留學中的陷阱與誤區(qū)。“有些話,我必須站出來說。”陳屹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專訪時說,現(xiàn)在的留學市場太浮躁,中國家長和學生對留學申請、留學生活有著太多太多的認識誤區(qū),這些誤區(qū)可能會害了他們。
越早留學離名校越近?
環(huán)球時報:在您看來,現(xiàn)在的留學生和你們當年有什么不同?
陳屹:我們當年那一代留學生全靠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外力幫助,一切從零開始,但心態(tài)是向上的,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只有自己不斷往前努力,各種拼殺磨煉都是實實在在的?,F(xiàn)在的孩子非常幸運,我們以前奮斗四五年才想到的東西,可能是現(xiàn)在的孩子第一步就想到的,他們具備了很多能力,享受了父母的紅利,很多機構(gòu)給他們包裝,他們可以跨越很多自己該走的路,從而進入一種捷徑。但這種捷徑其實隱藏著很多陷阱。
環(huán)球時報:今年的熱播劇《小別離》讓低齡留學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您怎么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
陳屹: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看每個人的期望值。有的人希望讓孩子換個環(huán)境去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信心和出路;有人期望讓孩子早早適應,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為上名校準備。第一種情況,如果在國內(nèi)學得一塌糊涂,缺乏基本的自律,這種孩子出去也不行,實際上,這種情況在低齡留學生中的比例很高。留學只是多了個選擇機會,并不代表萬事大吉,出國讀書還是得拼,可能拼得比在國內(nèi)還要厲害。另一種情況就是奔著名校去的,以為越早去離美國名校越近。這也是一種錯覺。大部分孩子提前到美國讀書,其實距離美國名校的距離更遠。
美國知名高校的生源很多來自頂級的私立高中,然而頂級私立高中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對美國本土學生來說都競爭激烈,更不用說對國際學生。美國也有些較為便宜的普通私立高中,往往是走讀的,這些學校每年進入名校的比例很低。目前有90%的中國學生在這個段位的高中讀書,每年有幾萬人。美國學生就讀這種走讀高中的學費一般是每年1萬到兩萬美元左右,只有少部分頂尖走讀高中是3萬美元學費。但實際上,中國留學生就讀這類學校的學費,再加上寄宿家庭的寄宿費用,甚比去讀一個頂級寄宿高中的費用還要高,有些機構(gòu)中間獲得的差價存在不合理性。
在一些普通走讀高中,中國孩子要住寄宿家庭。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住在一個陌生家庭里,可能會失去成長中很重要的家庭教育。作為接受這些寄宿國際生、以此為生計的美國家庭,他們首要任務是保證學生們的安全、有吃有住,沒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這些孩子。而美國高中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不是單純學習好,如果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會打折扣的,考取美國知名大學的競爭力也會下降。
在美國學校的關系,能給申請加分嗎?
環(huán)球時報:現(xiàn)在很多留學機構(gòu)都強調(diào)自己在美國各個學校的社會關系,這對留學申請有多大幫助?
陳屹:我不否認任何關系,關系在全世界都通用,認識人和不認識人還是有差別的。但關系背后是要付出信任擔保的,你本身能力得夠格。面對大批申請者,人家可能覺得這些孩子都不錯,如果大學里某個招生官恰好認識推薦人,信賴你這個推薦人,確實可能會因此招這個學生,但你得把你個人的信譽擱在里面。
國內(nèi)很多人心目中的“搞關系”,很多時候是中國人思維。在美國,你去跟人家交往一下,留個照片,一點都不是難事。但如果他是因為關系而錄取你,學校會因此而恥辱,不久前有新聞報道說,一個中國留學機構(gòu)為使其學生進入美國大學,賄賂美國頂尖大學招生專員。這在美國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那些涉案的招生官可能飯碗都保不住了。
一所美國學??赡苡?0-50個招生官,而且也在不斷更換中,幾十年下來,一個大學有幾十、上百的前招生官,不足為奇?,F(xiàn)在很多留學機構(gòu)都標榜自己有招生官,其實并不代表具有絕對優(yōu)勢。有些留學生回國去了留學機構(gòu)工作,說自己以前在招生委員會工作過,不說具體做什么,可能只是些很瑣碎的行政事務,并不直接參與錄取工作?,F(xiàn)在大家都在玩的是一種游戲,噱頭而已。
陳屹與美國學生在一起
留學中介,費用越高越有品質(zhì)?
環(huán)球時報:您在新書《名校之路》里提到留學行業(yè)的暴利,可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可能就是認為,中介費用越高,越有品質(zhì),越能保證成功率。能否談談這個話題。
陳屹:費用越高越成功,這也是誤區(qū)之一。美國也有升學機構(gòu),但都是一些小型公司,沒有全國連鎖,很注重學生隱私。作為一個機構(gòu)來說,他們對誠信度要求很高,沒有誠信,就沒法生存。他們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有限的外力,大部分機構(gòu)不會明目張膽地去做各種包裝。
美國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愿用機構(gòu)做外力,他們覺得這是自己人生該走的路,憑什么聽機構(gòu)和外人的。因此,美國這類機構(gòu)在要價時,會要一個市場相對合理的價格,這是由市場決定的。
只有在中國,留學成為一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中國的父母很無奈,因為這畢竟是一個用英語來完成的申請過程,確實有些父母沒能力來完成這一切。這就催生出大量的留學機構(gòu)。他們收費可能是美國一些升學機構(gòu)的幾倍甚至更多。
我不想評判這種收費是否合理,中國留學機構(gòu)可能確實多做了一點,但他們做的更多的其實是美國機構(gòu)不會去做的,一些“秘書活兒”,因為中國學生申請需要用到第二外語,涉及到文化溝通問題。美國機構(gòu)會讓學生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他們認為那是孩子應該自己去經(jīng)歷的。而在中國,許多家長會認為,我交了錢,留學機構(gòu)就應該大包大攬,提供一條龍服務。中國家長把孩子本來應該自我成長的體驗外包給了別人。這是很大的損失。
中國的市場現(xiàn)在太大,留學機構(gòu)有上萬個,只要留學回來,就可以充當留學專家,甚至正在讀書的留學生,也可以當留學專家,這正常嗎?一個孩子的留學,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是一種百分之百的人生期待。而對很多留學機構(gòu)來說,這個孩子的留學,就是機構(gòu)產(chǎn)業(yè)鏈下百分之幾的流水線作業(yè)產(chǎn)品,這是最可怕的事。
中國人迷信“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留學機構(gòu)里的設施都非常高端,走進去富麗堂皇,讓中國家長感覺到自己是VIP客戶,自己享受的是最好的服務。其實這也是一種中國人思維,美國沒有這么做的,這種機構(gòu)就是給學生服務的,不需要這么張揚。當然中國留學機構(gòu)為何這么做,也是因為中國家長的需要,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機構(gòu)條件這么差,沒有那種氣派和氣場,提供的服務一定也不是很好的。
以前大家喜歡在奢侈品上花錢,現(xiàn)在一些人回歸理性,不會砸?guī)兹f塊錢去買個包,開始明白什么叫合理價格。你以前砸的是很多錢,現(xiàn)在你在孩子的教育上砸錢,浪費了、虧了,無所謂,可是你知道嗎,你砸的不是錢,是孩子,是孩子的成長,你砸得起嗎?
當我在“留美學子”的公號上提供“陳屹視線——世界名校”公益分享時,邀請一些世界名校孩子的父母分享教育理念,很多國內(nèi)的朋友都跟我說,這么好的資源,你為什么不收錢,你不收錢,沒人會相信你的。在美國,做教育的人很多都是見過名利的,他們可以在其他行業(yè)掙到很多錢,選擇教育是出于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熱愛,他們都有強烈的公益心,真正要把教育做好,靠的也是這份熱愛和公益。
環(huán)球時報:可是很多人會說,去留學機構(gòu)加強一下語言還是有必要的吧?
陳屹:我不反對上輔導班,但報班是為了如虎添翼,而前面的基本功需要你自己打好,不是砸錢報班出來的。申請美國大學需要提交的標準考試成績,是考能力,但中國學生在輔導班里刷題,考分很高,但不代表能力很高,因為很多是都是靠慣性思維、技巧,離真實的水平有很大差距。沒有形成一種萬變不離其宗的能力,只是有了一種應付考試、猜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是用報班來剝奪了孩子的自學路徑,如果他能自己大量閱讀、先自己踏踏實實自學一部分、再讓老師給他帶一帶,學習效果會更好?,F(xiàn)在的情況是,本來孩子應該自己學的,完全依靠輔導班的拐杖,覺得有這個拐杖才放心,才不會摔。當初我出國留學沒有錢,只有一次考試機會,所以只能自己摸索,后來我的孩子自己選擇去自學,其實自學是一種能力,靠自己悟,然后可以受益一生。
很多“人生早規(guī)劃”的概念是商家的把戲
環(huán)球時報:有一種說法,說如果想留學,就要早點規(guī)劃,甚至有人提出從3歲就開始準備,要學外語,要學特長。您對此怎么看?
陳屹:人生早規(guī)劃,聽上去吸引人,其實這種說法實際操作很難,人的成長過程充滿變數(shù),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去發(fā)現(xiàn)孩子,抓準各種適當時機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一些內(nèi)容實在無法百無一失地規(guī)劃出來。
人生早規(guī)劃在中國的一個弊病就是太功利性。有的孩子來了美國之后會問我,阿姨,我們學校很多活動,參加哪個對申請大學有幫助?我就說,這個問題,你該問你自己。你應該自己去參加幾個,然后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如果你過于功利,就相當于自行放棄了很多發(fā)現(xiàn)自己的機會。
在國內(nèi),“人生早規(guī)劃”的概念很多時候是跟商業(yè)綁在一起的。為什么早規(guī)劃?其實是很多商家把你早早規(guī)劃成他們的客戶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給家長一些概念,用這些概念早早地鎖定客戶,之后才有一條龍服務,才有錢掙。
事實上,很多孩子小學就開始去看名校,各種名校巡禮,我不是說這樣做不好,但是有一種可能性是,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是上名校的料,你讓他那么早就去看名校,他可能會因為看到差距而早早地放棄了努力。這叫拔苗助長。
陳屹在紐約一家圖書館
家長不學習,就會把過多的期許放在孩子身上
環(huán)球時報:您的一雙兒女分別考上了芝加哥大學和杜克大學這種名校,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經(jīng)驗?
陳屹:我還真沒有給孩子早規(guī)劃過,或許我無知,或者我沒有太相信這些。我只是早早地把自己規(guī)劃好了,做好自己,愛看書,不會因為困難而放棄,做什么事都充滿熱情,對誰都充滿善意,盡心盡力不去虧待別人,這就是我。
我的孩子們就是跟著這樣的媽媽長大的。他們都很善良,沒少吃虧,我不糾結(jié),社會就這樣殘酷,你幫人白幫,被人利用,沒關系。幫助別人,自己能力得到了提高,會有收獲的。很多人怕吃虧,什么都不做,能力就鍛煉不出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里從來就沒談過名校的概念。我對他們說,你們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行。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停止了學習,就會把過多的期許放在孩子身上。我們從來不讓孩子去執(zhí)著于學習成績的排名,我和我先生學習成績都好,很淡定,知道考第一也沒有什么。我們從沒停止過學習,所以我們不給孩子過多的期望,也不靠他們,我們這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逼我們必須打理好自己,也盡力去生活得精彩些。孩子們有困難,可以來找我,但我們不主動去幫助他們。我允許他們失敗??荚嚊]考好,工作沒找到,沒關系啊,我甚至希望他們在人生的早期遭遇挫折,如果現(xiàn)在不經(jīng)歷,以后還哪有機會去嘗試這些失敗、去經(jīng)歷他們的成長。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孩子輸?shù)闷稹2粫驗樽约狠?,就破滅了。為什么很多孩子心理脆弱,甚至發(fā)生一些悲劇?因為孩子輸不起,更多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承受不起。如果我們自己能輸?shù)闷?,就不會過分糾結(jié)于孩子“有沒有出息”。
不妨給孩子找個“純正的導師”
環(huán)球時報:如果確定子女要留學,家長能夠或者應該做些什么?
陳屹:國內(nèi)家長的最大誤區(qū)是用中國人的思維去理解美國教育。我建議還是盡量去聽一些真實的留學故事,去了解一些身邊的人,比如,他們的子女真正在留學,而這些父母并不是什么留學機構(gòu)的。他們的信息可能更真實一些。打個比方,你要買房子,不能一直聽中介說這里房子如何好,你最好去問問住在這里的人,問問他們住得是否舒服、方便,他們提供的信息可能是更準確的。
如果有留學的打算,還是得讓孩子該讀書就讀書,該訓練就訓練,中國教育并非一塌糊涂,雖然可能比較死板,但也傳遞了很多知識,孩子可以通過這種嚴格的訓練養(yǎng)成扎實的基本功和自律的習慣。這對以后出國留學是很有幫助的。
美國的教育要求全面發(fā)展,除了學習,體育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表現(xiàn)力、領導力、個人魅力,都很重要,所以就像培養(yǎng)一個正常人那樣來培養(yǎng)孩子吧。父母多參與孩子的活動,進行高質(zhì)量的陪伴,讓孩子心理健康。
如果你自認為教不了孩子,也不要把孩子送到那些商業(yè)氣息很濃厚的教育機構(gòu)去,你可以給孩子找個導師,美國叫mentor,這種導師不以教育為賺錢手段,他可以是孩子的指路人,甚至有時是伯樂。美國一些升學機構(gòu)里會有這樣的導師,也有人從自己的朋友里給孩子找導師,找那些人生閱歷豐富、三觀很正、善于啟發(fā)人的人。在教育這方面,中國家長花了很多錢,過分關注在量化下的標準考試“術”的層面,而忽視了“道”層面的心靈引導。
中國家長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
環(huán)球時報:在激烈競爭的現(xiàn)實中,中國家長似乎普遍比較焦慮。
陳屹:時代變化太快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爆炸、快速、碎片化,這一切都給父母教育帶來挑戰(zhàn)。很多家長自己沒有完全懂事,所以聽什么都迷信,有時候你會聽對,有時候你會聽錯,有時候沒有聽到是遺憾,有時候聽太多也是遺憾。所以對父母來說,信息大爆炸的當前,教育環(huán)境未必比二三十年前好,那時人們摸著石頭過河、非常安靜地教育子女,家長和孩子在情緒上至少比現(xiàn)在淡定。教育子女其實是一條非常孤獨的路,這種孤獨是非常正常的,是靜心,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是一條非常隱私、靜等花開的路。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都變成“群眾運動”了,在這種浪潮里,你必然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干擾,你的孩子永遠跟不上別人,因為你聽到的永遠都是最成功的,你聽到一個成功的還行,當你聽到一百個成功的,你會瘋掉的。因為你永遠都達不到。而且你并不知道人家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它可能有起伏,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可能是你永遠拼不過的因素。
現(xiàn)在這一代的孩子已經(jīng)非常棒了,很多家長實際上是把手里的一把好牌打成爛牌,比如很多孩子有家庭背景、有金錢支持,從小就有很開闊的視野,去過很多地方,他們有成功人士的概念,也有相當大的格局。如果我們家長不要這么患得患失,多給孩子一些挫折感,再讓孩子多一些失敗,多一些奮發(fā)的動力,我們的孩子將是如虎添翼。
文書都是磨心磨出來的,一厘米的捷徑都沒有
環(huán)球時報:聽說您也在指導一些學生寫申請文書,文書寫作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陳屹:也許因為我自身是寫作人,許多學生把文書拿給我,希望聽聽建議。作為寫作中文、閱讀英文、在美國生活30年的我,對看到的許多文書,失望的遠遠大于驚喜。
一般我都需要與學生交流一年之久,與他們一起走心磨心,真正進入文書寫作過程,基本上要3個月的過程??赡苤袊议L會覺得為什么要那么久啊。作為筆耕20年的我,其實自己一周就能寫出一篇可讀性很高的文章。但我不會替學生寫大學申請文書,因為那樣就把孩子成長的經(jīng)歷剝奪了。孩子需要借這個機會沉淀一下,文書的寫作是一個美好的成長過程,很多孩子會在幾個月的寫作過程中,第一次真正回味18年來自己是誰、發(fā)生了哪些已忘卻的故事、提煉了哪些反思、哪些發(fā)現(xiàn)、哪些驚喜,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非常痛苦,但也是真正成長的千載難逢機會,甚至會發(fā)現(xiàn)中國思維與美國思維的異同。
很多人都說一定要在幾年級前完成文書,我要強調(diào)的是,一定不要趕,寫作是需要掌握火候的,每天都會發(fā)現(xiàn)新的故事,同時也需要有個冷卻的時間。好的文書不僅磨心,而且因為極度的個性化,就會變得非常隱私,大部分作者,絕大部分申請人不會公開給別人展示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文書。
很多留學生的文書,常常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機構(gòu)找“外人”寫的,為什么?要么那不是他那個年齡段、那個背景所說的話,要么與他的英文水平不匹配,再或者換個性別、換個人名,文章可以用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這些都逃不過看過上萬封文書的招生官的法眼。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找捷徑。留學就像一個人練芭蕾舞,本來需要6個月練基本功,但被告知只有6周時間,你要么過度透支體力,要么不擇手段找替身,最后蒙混過關。即便騙過招生官,去了美國留學,但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跟不上,每年有多少學生被退回,留學機構(gòu)不會告訴你。當時如你按6個月時間去扎扎實實地訓練,不急于求成,一切會水到渠成。人生的路上一厘米的捷徑都沒有,如果你走了捷徑,前面總有該吃的苦頭在等著你。在《名校之路》書里,就有許多留學誤區(qū)和陷阱的案例。
越早留學離名校越近?
環(huán)球時報:在您看來,現(xiàn)在的留學生和你們當年有什么不同?
陳屹:我們當年那一代留學生全靠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外力幫助,一切從零開始,但心態(tài)是向上的,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只有自己不斷往前努力,各種拼殺磨煉都是實實在在的?,F(xiàn)在的孩子非常幸運,我們以前奮斗四五年才想到的東西,可能是現(xiàn)在的孩子第一步就想到的,他們具備了很多能力,享受了父母的紅利,很多機構(gòu)給他們包裝,他們可以跨越很多自己該走的路,從而進入一種捷徑。但這種捷徑其實隱藏著很多陷阱。
環(huán)球時報:今年的熱播劇《小別離》讓低齡留學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您怎么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
陳屹: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看每個人的期望值。有的人希望讓孩子換個環(huán)境去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信心和出路;有人期望讓孩子早早適應,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為上名校準備。第一種情況,如果在國內(nèi)學得一塌糊涂,缺乏基本的自律,這種孩子出去也不行,實際上,這種情況在低齡留學生中的比例很高。留學只是多了個選擇機會,并不代表萬事大吉,出國讀書還是得拼,可能拼得比在國內(nèi)還要厲害。另一種情況就是奔著名校去的,以為越早去離美國名校越近。這也是一種錯覺。大部分孩子提前到美國讀書,其實距離美國名校的距離更遠。
美國知名高校的生源很多來自頂級的私立高中,然而頂級私立高中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對美國本土學生來說都競爭激烈,更不用說對國際學生。美國也有些較為便宜的普通私立高中,往往是走讀的,這些學校每年進入名校的比例很低。目前有90%的中國學生在這個段位的高中讀書,每年有幾萬人。美國學生就讀這種走讀高中的學費一般是每年1萬到兩萬美元左右,只有少部分頂尖走讀高中是3萬美元學費。但實際上,中國留學生就讀這類學校的學費,再加上寄宿家庭的寄宿費用,甚比去讀一個頂級寄宿高中的費用還要高,有些機構(gòu)中間獲得的差價存在不合理性。
在一些普通走讀高中,中國孩子要住寄宿家庭。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住在一個陌生家庭里,可能會失去成長中很重要的家庭教育。作為接受這些寄宿國際生、以此為生計的美國家庭,他們首要任務是保證學生們的安全、有吃有住,沒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這些孩子。而美國高中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不是單純學習好,如果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會打折扣的,考取美國知名大學的競爭力也會下降。
在美國學校的關系,能給申請加分嗎?
環(huán)球時報:現(xiàn)在很多留學機構(gòu)都強調(diào)自己在美國各個學校的社會關系,這對留學申請有多大幫助?
陳屹:我不否認任何關系,關系在全世界都通用,認識人和不認識人還是有差別的。但關系背后是要付出信任擔保的,你本身能力得夠格。面對大批申請者,人家可能覺得這些孩子都不錯,如果大學里某個招生官恰好認識推薦人,信賴你這個推薦人,確實可能會因此招這個學生,但你得把你個人的信譽擱在里面。
國內(nèi)很多人心目中的“搞關系”,很多時候是中國人思維。在美國,你去跟人家交往一下,留個照片,一點都不是難事。但如果他是因為關系而錄取你,學校會因此而恥辱,不久前有新聞報道說,一個中國留學機構(gòu)為使其學生進入美國大學,賄賂美國頂尖大學招生專員。這在美國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那些涉案的招生官可能飯碗都保不住了。
一所美國學??赡苡?0-50個招生官,而且也在不斷更換中,幾十年下來,一個大學有幾十、上百的前招生官,不足為奇?,F(xiàn)在很多留學機構(gòu)都標榜自己有招生官,其實并不代表具有絕對優(yōu)勢。有些留學生回國去了留學機構(gòu)工作,說自己以前在招生委員會工作過,不說具體做什么,可能只是些很瑣碎的行政事務,并不直接參與錄取工作?,F(xiàn)在大家都在玩的是一種游戲,噱頭而已。
陳屹與美國學生在一起
留學中介,費用越高越有品質(zhì)?
環(huán)球時報:您在新書《名校之路》里提到留學行業(yè)的暴利,可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可能就是認為,中介費用越高,越有品質(zhì),越能保證成功率。能否談談這個話題。
陳屹:費用越高越成功,這也是誤區(qū)之一。美國也有升學機構(gòu),但都是一些小型公司,沒有全國連鎖,很注重學生隱私。作為一個機構(gòu)來說,他們對誠信度要求很高,沒有誠信,就沒法生存。他們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有限的外力,大部分機構(gòu)不會明目張膽地去做各種包裝。
美國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愿用機構(gòu)做外力,他們覺得這是自己人生該走的路,憑什么聽機構(gòu)和外人的。因此,美國這類機構(gòu)在要價時,會要一個市場相對合理的價格,這是由市場決定的。
只有在中國,留學成為一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中國的父母很無奈,因為這畢竟是一個用英語來完成的申請過程,確實有些父母沒能力來完成這一切。這就催生出大量的留學機構(gòu)。他們收費可能是美國一些升學機構(gòu)的幾倍甚至更多。
我不想評判這種收費是否合理,中國留學機構(gòu)可能確實多做了一點,但他們做的更多的其實是美國機構(gòu)不會去做的,一些“秘書活兒”,因為中國學生申請需要用到第二外語,涉及到文化溝通問題。美國機構(gòu)會讓學生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他們認為那是孩子應該自己去經(jīng)歷的。而在中國,許多家長會認為,我交了錢,留學機構(gòu)就應該大包大攬,提供一條龍服務。中國家長把孩子本來應該自我成長的體驗外包給了別人。這是很大的損失。
中國的市場現(xiàn)在太大,留學機構(gòu)有上萬個,只要留學回來,就可以充當留學專家,甚至正在讀書的留學生,也可以當留學專家,這正常嗎?一個孩子的留學,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是一種百分之百的人生期待。而對很多留學機構(gòu)來說,這個孩子的留學,就是機構(gòu)產(chǎn)業(yè)鏈下百分之幾的流水線作業(yè)產(chǎn)品,這是最可怕的事。
中國人迷信“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留學機構(gòu)里的設施都非常高端,走進去富麗堂皇,讓中國家長感覺到自己是VIP客戶,自己享受的是最好的服務。其實這也是一種中國人思維,美國沒有這么做的,這種機構(gòu)就是給學生服務的,不需要這么張揚。當然中國留學機構(gòu)為何這么做,也是因為中國家長的需要,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機構(gòu)條件這么差,沒有那種氣派和氣場,提供的服務一定也不是很好的。
以前大家喜歡在奢侈品上花錢,現(xiàn)在一些人回歸理性,不會砸?guī)兹f塊錢去買個包,開始明白什么叫合理價格。你以前砸的是很多錢,現(xiàn)在你在孩子的教育上砸錢,浪費了、虧了,無所謂,可是你知道嗎,你砸的不是錢,是孩子,是孩子的成長,你砸得起嗎?
當我在“留美學子”的公號上提供“陳屹視線——世界名校”公益分享時,邀請一些世界名校孩子的父母分享教育理念,很多國內(nèi)的朋友都跟我說,這么好的資源,你為什么不收錢,你不收錢,沒人會相信你的。在美國,做教育的人很多都是見過名利的,他們可以在其他行業(yè)掙到很多錢,選擇教育是出于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熱愛,他們都有強烈的公益心,真正要把教育做好,靠的也是這份熱愛和公益。
環(huán)球時報:可是很多人會說,去留學機構(gòu)加強一下語言還是有必要的吧?
陳屹:我不反對上輔導班,但報班是為了如虎添翼,而前面的基本功需要你自己打好,不是砸錢報班出來的。申請美國大學需要提交的標準考試成績,是考能力,但中國學生在輔導班里刷題,考分很高,但不代表能力很高,因為很多是都是靠慣性思維、技巧,離真實的水平有很大差距。沒有形成一種萬變不離其宗的能力,只是有了一種應付考試、猜題的能力。
很多家長是用報班來剝奪了孩子的自學路徑,如果他能自己大量閱讀、先自己踏踏實實自學一部分、再讓老師給他帶一帶,學習效果會更好?,F(xiàn)在的情況是,本來孩子應該自己學的,完全依靠輔導班的拐杖,覺得有這個拐杖才放心,才不會摔。當初我出國留學沒有錢,只有一次考試機會,所以只能自己摸索,后來我的孩子自己選擇去自學,其實自學是一種能力,靠自己悟,然后可以受益一生。
很多“人生早規(guī)劃”的概念是商家的把戲
環(huán)球時報:有一種說法,說如果想留學,就要早點規(guī)劃,甚至有人提出從3歲就開始準備,要學外語,要學特長。您對此怎么看?
陳屹:人生早規(guī)劃,聽上去吸引人,其實這種說法實際操作很難,人的成長過程充滿變數(shù),家長要跟孩子一起成長,不斷去發(fā)現(xiàn)孩子,抓準各種適當時機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一些內(nèi)容實在無法百無一失地規(guī)劃出來。
人生早規(guī)劃在中國的一個弊病就是太功利性。有的孩子來了美國之后會問我,阿姨,我們學校很多活動,參加哪個對申請大學有幫助?我就說,這個問題,你該問你自己。你應該自己去參加幾個,然后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如果你過于功利,就相當于自行放棄了很多發(fā)現(xiàn)自己的機會。
在國內(nèi),“人生早規(guī)劃”的概念很多時候是跟商業(yè)綁在一起的。為什么早規(guī)劃?其實是很多商家把你早早規(guī)劃成他們的客戶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給家長一些概念,用這些概念早早地鎖定客戶,之后才有一條龍服務,才有錢掙。
事實上,很多孩子小學就開始去看名校,各種名校巡禮,我不是說這樣做不好,但是有一種可能性是,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是上名校的料,你讓他那么早就去看名校,他可能會因為看到差距而早早地放棄了努力。這叫拔苗助長。
陳屹在紐約一家圖書館
家長不學習,就會把過多的期許放在孩子身上
環(huán)球時報:您的一雙兒女分別考上了芝加哥大學和杜克大學這種名校,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經(jīng)驗?
陳屹:我還真沒有給孩子早規(guī)劃過,或許我無知,或者我沒有太相信這些。我只是早早地把自己規(guī)劃好了,做好自己,愛看書,不會因為困難而放棄,做什么事都充滿熱情,對誰都充滿善意,盡心盡力不去虧待別人,這就是我。
我的孩子們就是跟著這樣的媽媽長大的。他們都很善良,沒少吃虧,我不糾結(jié),社會就這樣殘酷,你幫人白幫,被人利用,沒關系。幫助別人,自己能力得到了提高,會有收獲的。很多人怕吃虧,什么都不做,能力就鍛煉不出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里從來就沒談過名校的概念。我對他們說,你們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行。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停止了學習,就會把過多的期許放在孩子身上。我們從來不讓孩子去執(zhí)著于學習成績的排名,我和我先生學習成績都好,很淡定,知道考第一也沒有什么。我們從沒停止過學習,所以我們不給孩子過多的期望,也不靠他們,我們這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逼我們必須打理好自己,也盡力去生活得精彩些。孩子們有困難,可以來找我,但我們不主動去幫助他們。我允許他們失敗??荚嚊]考好,工作沒找到,沒關系啊,我甚至希望他們在人生的早期遭遇挫折,如果現(xiàn)在不經(jīng)歷,以后還哪有機會去嘗試這些失敗、去經(jīng)歷他們的成長。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孩子輸?shù)闷稹2粫驗樽约狠?,就破滅了。為什么很多孩子心理脆弱,甚至發(fā)生一些悲劇?因為孩子輸不起,更多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承受不起。如果我們自己能輸?shù)闷?,就不會過分糾結(jié)于孩子“有沒有出息”。
不妨給孩子找個“純正的導師”
環(huán)球時報:如果確定子女要留學,家長能夠或者應該做些什么?
陳屹:國內(nèi)家長的最大誤區(qū)是用中國人的思維去理解美國教育。我建議還是盡量去聽一些真實的留學故事,去了解一些身邊的人,比如,他們的子女真正在留學,而這些父母并不是什么留學機構(gòu)的。他們的信息可能更真實一些。打個比方,你要買房子,不能一直聽中介說這里房子如何好,你最好去問問住在這里的人,問問他們住得是否舒服、方便,他們提供的信息可能是更準確的。
如果有留學的打算,還是得讓孩子該讀書就讀書,該訓練就訓練,中國教育并非一塌糊涂,雖然可能比較死板,但也傳遞了很多知識,孩子可以通過這種嚴格的訓練養(yǎng)成扎實的基本功和自律的習慣。這對以后出國留學是很有幫助的。
美國的教育要求全面發(fā)展,除了學習,體育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表現(xiàn)力、領導力、個人魅力,都很重要,所以就像培養(yǎng)一個正常人那樣來培養(yǎng)孩子吧。父母多參與孩子的活動,進行高質(zhì)量的陪伴,讓孩子心理健康。
如果你自認為教不了孩子,也不要把孩子送到那些商業(yè)氣息很濃厚的教育機構(gòu)去,你可以給孩子找個導師,美國叫mentor,這種導師不以教育為賺錢手段,他可以是孩子的指路人,甚至有時是伯樂。美國一些升學機構(gòu)里會有這樣的導師,也有人從自己的朋友里給孩子找導師,找那些人生閱歷豐富、三觀很正、善于啟發(fā)人的人。在教育這方面,中國家長花了很多錢,過分關注在量化下的標準考試“術”的層面,而忽視了“道”層面的心靈引導。
中國家長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
環(huán)球時報:在激烈競爭的現(xiàn)實中,中國家長似乎普遍比較焦慮。
陳屹:時代變化太快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爆炸、快速、碎片化,這一切都給父母教育帶來挑戰(zhàn)。很多家長自己沒有完全懂事,所以聽什么都迷信,有時候你會聽對,有時候你會聽錯,有時候沒有聽到是遺憾,有時候聽太多也是遺憾。所以對父母來說,信息大爆炸的當前,教育環(huán)境未必比二三十年前好,那時人們摸著石頭過河、非常安靜地教育子女,家長和孩子在情緒上至少比現(xiàn)在淡定。教育子女其實是一條非常孤獨的路,這種孤獨是非常正常的,是靜心,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是一條非常隱私、靜等花開的路。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都變成“群眾運動”了,在這種浪潮里,你必然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干擾,你的孩子永遠跟不上別人,因為你聽到的永遠都是最成功的,你聽到一個成功的還行,當你聽到一百個成功的,你會瘋掉的。因為你永遠都達不到。而且你并不知道人家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它可能有起伏,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可能是你永遠拼不過的因素。
現(xiàn)在這一代的孩子已經(jīng)非常棒了,很多家長實際上是把手里的一把好牌打成爛牌,比如很多孩子有家庭背景、有金錢支持,從小就有很開闊的視野,去過很多地方,他們有成功人士的概念,也有相當大的格局。如果我們家長不要這么患得患失,多給孩子一些挫折感,再讓孩子多一些失敗,多一些奮發(fā)的動力,我們的孩子將是如虎添翼。
文書都是磨心磨出來的,一厘米的捷徑都沒有
環(huán)球時報:聽說您也在指導一些學生寫申請文書,文書寫作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陳屹:也許因為我自身是寫作人,許多學生把文書拿給我,希望聽聽建議。作為寫作中文、閱讀英文、在美國生活30年的我,對看到的許多文書,失望的遠遠大于驚喜。
一般我都需要與學生交流一年之久,與他們一起走心磨心,真正進入文書寫作過程,基本上要3個月的過程??赡苤袊议L會覺得為什么要那么久啊。作為筆耕20年的我,其實自己一周就能寫出一篇可讀性很高的文章。但我不會替學生寫大學申請文書,因為那樣就把孩子成長的經(jīng)歷剝奪了。孩子需要借這個機會沉淀一下,文書的寫作是一個美好的成長過程,很多孩子會在幾個月的寫作過程中,第一次真正回味18年來自己是誰、發(fā)生了哪些已忘卻的故事、提煉了哪些反思、哪些發(fā)現(xiàn)、哪些驚喜,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非常痛苦,但也是真正成長的千載難逢機會,甚至會發(fā)現(xiàn)中國思維與美國思維的異同。
很多人都說一定要在幾年級前完成文書,我要強調(diào)的是,一定不要趕,寫作是需要掌握火候的,每天都會發(fā)現(xiàn)新的故事,同時也需要有個冷卻的時間。好的文書不僅磨心,而且因為極度的個性化,就會變得非常隱私,大部分作者,絕大部分申請人不會公開給別人展示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文書。
很多留學生的文書,常常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機構(gòu)找“外人”寫的,為什么?要么那不是他那個年齡段、那個背景所說的話,要么與他的英文水平不匹配,再或者換個性別、換個人名,文章可以用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這些都逃不過看過上萬封文書的招生官的法眼。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找捷徑。留學就像一個人練芭蕾舞,本來需要6個月練基本功,但被告知只有6周時間,你要么過度透支體力,要么不擇手段找替身,最后蒙混過關。即便騙過招生官,去了美國留學,但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跟不上,每年有多少學生被退回,留學機構(gòu)不會告訴你。當時如你按6個月時間去扎扎實實地訓練,不急于求成,一切會水到渠成。人生的路上一厘米的捷徑都沒有,如果你走了捷徑,前面總有該吃的苦頭在等著你。在《名校之路》書里,就有許多留學誤區(qū)和陷阱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