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教案

字號:


    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教案欄目。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閱讀、繪制降水柱狀圖。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對降水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1.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維能力。
    2.通過對降水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之中。用一段視頻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種天氣現(xiàn)象,最后畫面定格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種降水的形式,使學生觀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課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講授新課]
    一、降水與生活
    1.教師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說法,把學生一分為二,爭辯這個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讓學生在爭辯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種主要形式,降水還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統(tǒng)稱為降水。
    板書 :降水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體驗來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時,所看到的、聽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師進行描述,讓學生判斷。
    雨滴下落時清晰可辨,地面全濕,但無積水或積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時連續(xù)成線,落到地面四處飛濺,能聽到雨聲,地面積水較多。(中雨)
    雨滴下落時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濺的很高,雨聲激烈,地面積水很多。(大雨)
    雨如傾盆,雨聲猛烈,地面積水特別快,下水道往往來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現(xiàn)象。(暴雨)
    3.讓學生閱讀課本P54活動1,以第一項給出的影響案例做參照,討論降水從哪些方面影響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教師把學生分成3組,每組討論剩余三項中的一項。在各組討論形成共同意見后,選出一名代表在全班發(fā)言交流。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加深認識降水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教師對學生的交流情況評價點撥后承轉:無論是人類的生產(chǎn)還是生活活動,都受降水的影響。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們?nèi)绾沃澜邓康亩嗌倌?
    板書 :降水量的測量
    5.多媒體課件演示降水量的測定
    雨量器畫面1 依次展示儲水筒、儲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組裝成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說明雨量器的構成和測量單位(毫米)。
    畫面2 用降水動畫,并配以降水聲,雨水通過漏斗進入儲水瓶,再倒入雨量杯,從而測出降水量。并依次顯示某天上午8時的降水量知晚上20時的降水量,指導學生會測、會記錄、會計算日降水量。繼而引導學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學生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說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時、20時各觀測一次,并把
    得到的是該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年降水量。教師要特別強調(diào):通常所說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說說當?shù)匾荒陜?nèi)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勻;哪個季節(jié)多?哪個季節(jié)少?轉入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
    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
    1.教師說明一個地方一年內(nèi)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
    2.多媒體課件展示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教師邊鼠標點擊,邊說明。引導學生了解降水柱狀圖的組成以及繪制的方法和步驟,并讓學生準備好畫圖工具跟著繪制。
    (1)顯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資料
    (2)畫面顯示一個長方形圖(指導學生要把握圖幅的大小,不要過小或過大)。
    (3)畫面顯示橫坐標,依次標注12個月份。(指導學生把橫坐標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標注月份)
    (4)畫面顯示縱坐標,依次標注降水量刻度,單位是毫米(指導學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據(jù)資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來確定。如本資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個刻度就應確定為30毫米或50毫米,總刻度從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畫面逐月顯示12根柱形,說明12根柱形表示12個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導學生根據(jù)資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畫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學生每根柱要畫在橫坐標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間的距離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細)。
    3.學生畫好圖后,鼠標點擊讀圖要求,引導學生分析該地降水在一年的季節(jié)變化情況。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7、8、9月份)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1、2、3、4、11、12月份)
    (3)該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約749毫米)
    (4)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該地全年降水較多,且不均勻,夏秋降水較多,冬春降水較少)
    4.根據(jù)以上分析,總結降水柱狀圖的閱讀方法。先讓1~2名學生談談,大家補充,最后歸納:首先看柱狀高低,對照降水量刻度,讀出各月降水量的約數(shù),以及計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內(nèi)的季節(jié)變化情況,包括該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勻,什么季節(jié)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節(jié)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體展示反饋練習。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 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問題(或讓各小組自選、抽題都可以),然后各小組根據(jù)問題找出相應的圖組織討論(如第1小組 ②題→E圖→討論)
    根據(jù)A~E幾個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個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圖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約200毫米)。liuxue86.com
    (2)哪個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圖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連續(xù)幾個月不降一滴水)
    (3)哪個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約多少毫米?(D圖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約850毫米)
    (4)哪個地方各月降水量適中,分布比較均勻?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圖所在的地方雨量適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較均勻,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個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圖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達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組代表發(fā)言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承轉: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節(jié)上有變化,就不同地方來說,降水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圖)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圖)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
    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師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間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等降水量線與前面學習過的等高線、等溫線一樣,都屬于等值線。也就是說,在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線圖的閱讀要領與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的閱讀要領基本相同。
    2.多媒體展示課本P56圖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讀圖分析下列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是怎樣變化的?
    (3)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與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4)在中緯度地區(qū),大陸內(nèi)部與沿海地區(qū)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qū)和最貧乏的地區(qū)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為底圖,教師邊鼠標點擊,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讀圖要求,邊得出結論。
    (1)畫面顯示用紅色勾勒出赤道,并閃爍。對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區(qū)用黑色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歸納出第一問的結論:赤道附近地區(qū)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畫面顯示用藍色虛線勾勒出南、北極圈,并閃爍。對兩極地區(qū)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區(qū)用黑色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歸納出第二問的結論:兩極地區(qū)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畫面顯示用綠色虛線勾勒出南、北回歸線,并閃爍。然后用黑色塊分別閃爍回歸線東西兩側的降水量,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第三問的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畫面分別顯示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南回歸線和南極圈,讓學生指出是哪兩帶?(北溫帶和南溫帶)然后對溫帶地區(qū)內(nèi)陸和沿海地區(qū)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第四問的結論:在溫帶地區(qū),大陸內(nèi)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
    (5)畫面分別顯示乞拉朋齊和阿塔卡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閃爍。讓學生從兩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問的結論: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qū)是乞拉朋齊,最貧乏的地區(qū)是阿塔卡馬沙漠。
    4.通過以上讀圖分析,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
    板書 1.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2.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3.在溫帶,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5.讓學生回憶影響世界各地氣溫的分布,有很大差別的因素有哪些?(緯度、海陸、地形)同樣,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因素影響的結果,除此之外,還受地形的影響。
    6.多媒體演示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1)畫面顯示山體。
    (2)畫面顯示暖濕氣流,并沿坡爬升,閃現(xiàn)云層、降雨。
    (3)讓1名學生上講臺指圖說明:哪是迎風坡?降水多還是少?(多)哪是背風坡?降水多還是少?(少)大家評判補充,使學生認識迎風坡和背風坡及其與降水多少的關系。教師并給學生說明乞拉朋齊在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內(nèi)),位于迎風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稱為世界“雨極”.
    板書 4.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四、活動與探究
    1.根據(jù)你的生活體驗,結合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思考學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個季節(jié)降水多?哪個季節(jié)降水少?為什么?
    2.閱讀課本P56圖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問題。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qū)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qū)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亞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中部)
    (3)大部分地區(qū)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幾個大洲?(南美洲、歐洲)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3.通過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歸納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并理解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迷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迷嗎?我們來猜個迷語吧: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xiàn)象)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打一自然現(xiàn)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節(jié)課我們就探究降水。
    講授新課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響
    (一)降水的形式
    1.聯(lián)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這兩種外,你還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
    2.課件展示,認識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認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響
    1.聯(lián)系生活,分析影響
    今年夏天,棲霞曾經(jīng)連續(xù)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時,又曾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想一想,這兩種情況對生活有什么影響?
    2.學生聯(lián)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見。
    3.課件展示:旱災和澇災
    降水過少──旱災 短時間降水過多──澇災
    (承轉)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測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測量和級別
    (一)降水的測量
    1.自學材料,降水測量
    讀一下閱讀材料,了解降水的測量、降水的單位。
    2.想一想,用簡單的材料,你能設計出簡易雨量計嗎?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個廢飲瓶,剪開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個簡易雨量計了。
    3.比一比,測量氣溫的工具是什么?氣溫的單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級別
    想一想,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課件展示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變化的表示與判讀
    (一)降水變化的表示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棲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異很大,那么,其他地區(qū)的降水差異也大嗎?
    試比較一下以下兩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時間/月份
    雖然可以知道兩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細分析,比較麻煩,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呢?
    在小學數(shù)學里,我們學過“條形統(tǒng)計圖”,為了形象直觀地表示各月降水的變化,也可以用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這就是降水量柱狀圖。如果畫成下面的圖,降水的變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那么,如何繪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呢?
    課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練習:根據(jù)活動中的數(shù)據(jù),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繪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
    利用降水量柱狀圖,可以分析這兒降水的變化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可以認為較多,如7、8、9三個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認為較少,如12、1、2三個月)
    3.該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4.該地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有什么特點?(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屬于哪個季節(jié))
    (四)降水變化類型
    根據(jù)降水變化,可以分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濕潤型,課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別屬于哪種類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倫敦──全年濕潤型羅馬──冬季多雨型 開羅──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轉)從剛才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異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呢?想一想,我們曾用什么方法表示過世界氣溫的分布?與氣溫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線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點
    觀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獨立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以上)兩極地區(qū)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赤道地區(qū)多,兩極地區(qū)少)
    2.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1000~2000毫米)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和內(nèi)陸少)
    3.在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nèi)陸年降水量有什么特點?(方法:以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為例來說明)(大陸東岸和西岸多,內(nèi)陸地區(qū)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中緯度地區(qū)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極和干極,讀閱讀材料,了解雨極和干極。
    “雨極”──乞拉朋齊“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轉)世界降水量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這樣的分布特點呢?這要從降水的形成說起。
    1.課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從降水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溫條件,只有降溫,水汽才有可能凝結。
    2.運用降水的原理解釋一下:兩極地區(qū)和內(nèi)陸地區(qū)為什么少雨?
    小組交流、討論。
    (兩極地區(qū)氣溫低,水蒸汽少,內(nèi)陸地區(qū)離海洋遠,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區(qū)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邊,這里水蒸汽沒有變冷的條件。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