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第五單元《環(huán)球之旅──北美掠影》教案

字號:


    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第五單元《環(huán)球之旅──北美掠影》教案內容,歡迎大家瀏覽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教案欄目。
    人教版九年級音樂第五單元《環(huán)球之旅──北美掠影》教案
    單元分析
    單元課題名稱
    環(huán)球之旅──北美掠影
    單元教學內容
    1. 唱歌:《紅河谷》。
    2. 欣賞:《歌唱伙伴》《列·布朗底》《儀式歌》《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
    單元教學目標
    1. 學唱、背唱《紅河谷》,學習正確的演唱方法,并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出正確的評價。
    2. 通過欣賞四個風格不同的作品,感受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風格,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文化。理解多種音樂要素(音階、旋律、節(jié)奏等)對音樂風格的影響。
    3. 能夠為《列·布朗底》《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兩首作品創(chuàng)編出符合該音樂情境、節(jié)奏、樂句的律動。
    單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培養(yǎng)正確的歌唱習慣,背唱《紅河谷》。
    2. 了解歐洲移民后裔、印紐特人、印第安人、北美洲非洲黑人移民后裔的音樂特點。
    教學難點:
    1. 準確演唱弱起小節(jié)和切分音,注意休止符。
    2. 啟發(fā)學生從音階、旋律、節(jié)奏等方面了解北美音樂藝術的特點。
    3. 根據(jù)歌曲創(chuàng)編符合該音樂情境、節(jié)奏、樂句的旋律。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講解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比較法。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
    1. 分析歌曲《紅河谷》的速度、力度、節(jié)拍特點,從而體會歌曲的深情,感受歌曲樸實無華、感情真摯而深沉的風格。
    2. 用自然、舒展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且背唱歌曲《紅河谷》。
    3. 對比聆聽《紅河谷》合唱版,啟發(fā)學生初步感受多種演唱形式的音樂魅力。
    教學重、難點
    選用恰當方法,啟發(fā)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播放音樂風光片視頻,教室里掛上北美地圖,營造教室氣氛,學生聽著歌曲《紅河谷》的音樂進教室,教師采用提問方式導入課題。
    2. 師:根據(jù)課前播放的音樂及現(xiàn)在你們看到的圖片,同學們猜猜看,今天咱們要去哪個洲或者國家了解它的音樂呢?
    生:北美洲。
    師:有誰知道剛才你們聽到的音樂叫什么名字?
    生:《紅河谷》。
    師:聽到《紅河谷》還能聯(lián)想到什么信息?有誰能幫我們介紹一下?
    生: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有一個美國電影也叫《紅河谷》。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唱《紅河谷》。
    二、《紅河谷》歌曲學習
    1. 發(fā)聲練習。 用“嗚”進行練習。
    2. 學生學唱歌曲。
    (1)聆聽歌曲《紅河谷》并在譜例上標記出呼吸記號、畫出旋律線,并說一說聆聽后的體會和感受,回答問題。
    師:大家標出了幾處呼吸記號?
    生:7處!
    師:這段樂曲共有多少句?
    生:8句!
    師:有重復的地方嗎?
    生:有!前4句和后4句是一樣的。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由于前4句和后4句的旋律是完全重復,所以這首作品屬于由四個樂句構成的起、承、轉、合的單樂段結構。
    師:歌曲的旋律進行是怎樣的?
    生:歌曲的音域不寬,第一、三句開始的三個音為連續(xù)的跳進,表現(xiàn)了留戀的深情,第二、四句與前面的銜接處也是跳進式的起伏,整首歌曲結合歌詞來看,歌曲表現(xiàn)出了優(yōu)美抒情略帶感傷的情緒。
    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就來學唱這首歌曲。
    (2)手打出樂曲節(jié)奏并讀出唱名。
    師:這首樂曲是幾幾拍的?
    生:四四拍。
    師:看譜例,第一小節(jié)是什么小節(jié)?
    生:這是一個弱起小節(jié)。
    師:現(xiàn)在給大家半分鐘的時間先自己識譜。
    下面請大家邊打節(jié)奏邊讀出唱名。
    (3)手打節(jié)奏,視唱。
    師:彈旋律第一個音,當學生唱到第四句時,教師加入,幫助學生找音準。(教師范唱時應注意適當突出節(jié)奏重音,遇到切分音、休止符的地方可以采用比較學習法,讓學生聆聽兩個版本,讓學生選擇出正確的演唱,并跟著學唱。)
    生:手打節(jié)奏,視唱。
    (4)連貫學唱,注意換氣的位置。
    ① 跟著教師一起連貫演唱歌譜,換氣位置準確(只彈旋律)。
    ② 請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歌詞。
    ③ 教師邊彈伴奏邊演唱歌詞,學生演唱歌譜。
    ④ 教師彈伴奏,學生演唱歌譜,教師演唱歌詞。
    ⑤ 教師彈伴奏,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唱詞,一組唱譜。
    ⑥ 給半分鐘時間熟悉歌詞。
    ⑦ 跟伴奏背唱歌曲。
    3. 深入分析歌曲。
    學生再次聆聽范唱《紅河谷》。
    師:同學們想一想,咱們要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來表現(xiàn)出這種優(yōu)美抒情略帶傷感的情緒呢?咱們來做個小試驗吧!試想兩種情境,用兩種速度來演唱《紅河谷》,一種是中速,另一種是稍快。看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及語氣來演繹這兩種情境。
    生:按要求演唱。
    師:用怎樣的速度、力度更能體現(xiàn)《紅河谷》的情緒?
    生:要深情、真摯地用較弱的力度及慢中速來演唱。
    4. 聆聽《紅河谷》合唱版。
    師:速度、力度可以影響甚至改變音樂的情緒,請問你們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變音樂的情緒?
    生:通過配樂、改變節(jié)奏等。
    師:聆聽另一個版本的《紅河谷》,體會一下和之前聽到的有什么不同(可給出齊唱、重唱、合唱三個選項)?
    生:這是用合唱形式演唱的。
    師:合唱版的《紅河谷》和獨唱版的《紅河谷》有什么不同?
    生:合唱版的作品聲部多了,音響效果更豐富了,聽起來歌曲更厚重了些。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合唱利用聲部的穿插以及襯托給音樂作品增添了變化,增加了音樂作品的厚度,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力;這首作品還通過轉換調性,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色彩。
    三、 課堂小結
    音樂作品可以通過什么音樂要素來改變它的風格特點?情緒情感。因此,我們在演唱音樂作品時應該先認真分析作品,格外注意音樂要素的運用,這樣才能正確地演唱歌曲。
    下面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進行《紅河谷》演唱比賽。
    要求:
    (1)用恰當?shù)囊魳芬丶把莩问絹肀憩F(xiàn)作品。
    (2)有感情地背唱。
    第二節(jié)
    教學目標
    1. 通過欣賞四個風格不同的作品,理解多種音樂要素(音階、旋律、節(jié)奏等)對音樂風格的影響。感受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風格,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文化。
    2. 能夠為《列·布朗底》《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兩首作品創(chuàng)編出符合該音樂情境、節(jié)奏、樂句的律動。
    教學重、難點
    1. 啟發(fā)學生從音階、旋律、節(jié)奏等方面理解歐洲移民后裔、印紐特人、印第安人、北美洲非洲黑人移民后裔的音樂特點。
    2. 根據(jù)歌曲創(chuàng)編符合該音樂情境、節(jié)奏、樂句的旋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把教室分四個區(qū),分別布置成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區(qū)、歐洲后裔區(qū)、印第安人區(qū)、美國的非洲黑人區(qū)。
    同學們分成四個組,坐在四個區(qū),代表本區(qū)的人民。上課回答問題時,以組計分,本組員每回答對一個問題加10分,最后高分組取勝。
    師:同學們,歡迎來到北美洲!我是你們的導游。下面有請每個區(qū)的區(qū)長(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在地圖上為本區(qū)授區(qū)徽(標在本區(qū)所在位置上),并介紹一下本區(qū)的特點。
    生1:我是因紐特人,來自格林蘭島東部,大家都喜歡叫我愛斯基摩人,我們熱愛唱歌,喜歡以歌會友,結兄弟。
    生2:我是歐洲后裔,來自魁北克市北部,我們能歌善舞,經常在晚飯后的團聚中跳起歡快的舞蹈,用我們特有的演奏按鈕式手風琴給舞蹈伴奏增添歡快的氣氛。
    生3:我是印第安人,是美國土著居民,居住在美國保留地上,繼續(xù)傳承著自己的文化、宗教和圖騰等。
    生4:我是美國的非洲黑人,我們是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作為歐洲人的奴隸而從西非移入北美洲的,在北美洲社會的新環(huán)境下,我們獨創(chuàng)了自己的藝術表演風格,這些音樂形式、體裁風靡了當今的流行樂壇,比如:黑人靈歌、福音歌、布魯斯、爵士樂等等,怎么樣?都是當今流行的主流呢!
    二、分別介紹四首音樂作品
    連貫聆聽四首作品。
    師:通過剛才各區(qū)代表的介紹,相信你們對這幾個區(qū)的歷史文化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下面考考你們,我給你們放四段音樂,請你們依次在題板上寫下這些歌曲分別來自哪個區(qū)。 播放音樂,依次為:《儀式歌》 《列·布朗底》 《歌唱伙伴》 《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
    生:分小組,聽音樂,寫答案。
    正確答案:(印第安)、(歐洲后裔)、(因紐特)、(非洲黑人) 師:宣布正確答案,給答對的組加分。
    學生聆聽《歌唱伙伴》音頻。
    師:《歌唱伙伴》是愛斯基摩人在什么情況下演唱的歌曲?
    生:歌唱競賽、以唱歌結交朋友、是一種歌唱交流活動上演唱的。
    師: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對!如果村里來了外村的訪問者,村中的某一人就可能成為他的歌唱伙伴。成為伙伴的二人一起來到稱為卡幾格的禮儀小屋,聚集在這里的村民都觀看他們二人為結成歌唱伙伴而舉行的演唱會。首先,兩個人各自創(chuàng)作新歌,教會自己的妻子,讓她們記住。訪問者的妻子唱她丈夫創(chuàng)作的新歌時,他的丈夫用手敲擊放在榻榻米上的鼓,一邊打鼓一邊跳舞。結束后,把鼓拿給對方的男人,由他的妻子歌唱,該男人也一邊打鼓一邊跳舞。這樣就完成了歌唱交流。從此以后,這二人就成了義兄弟,在各種情況下互相幫助。
    師:了解了因紐特人的以歌會友,下面我們去魁北克北部看看那里的風土人情。 播放《列·布朗底》音頻。
    師:《列·布朗底》是這些歐洲后裔的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演唱的歌曲?
    生:經常在晚飯后的團聚中演奏該曲,而且是載歌載舞,用手風琴伴奏。
    師:同學們觀看得非常認真!看看這些熱情又和睦的人們,咱們既然來到了這里,就要入鄉(xiāng)隨俗,現(xiàn)在咱們也跟著當?shù)厝颂饋戆?
    生:在座位的行間里大家跟著音樂模仿的舞蹈動作,也可隨節(jié)奏一拍一動,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體驗自編簡單的律動。從而盡可能地發(fā)揮學生們的模仿能力及音樂創(chuàng)造力。
    師:跳了歡快的舞蹈,咱們告別了熱情的歐洲后裔人民,現(xiàn)在咱們該到哪兒去了? 播放《儀式歌》音頻。
    師:《儀式歌》是什么民族在什么情況下演唱的歌曲?
    生:印第安人,是在歌舞競賽會開始時表演的。
    師:同學們體會得非常到位!
    師:欣賞了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儀式歌》,接下來,我們進入最后一站。 播放《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音頻。
    生:主要以下半身的動作來舞蹈,舞蹈者用腳的步法、手打拍子以掌握節(jié)奏。
    師:他們的舞蹈難嗎?
    師:咱們也分組編個舞蹈吧!以組為單位,每組創(chuàng)編一個8拍動作,這一個8拍中一定要出現(xiàn)一組切分音的節(jié)奏型,你們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可以利用敲擊身體不同部位發(fā)出不同的音效的這一特點,把它們組合起來,并且動作要協(xié)調,看哪個組編得最好。
    生:分組創(chuàng)編動作,并展示。
    三、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四個風格不同的作品,初步理解了多種音樂風格。感受了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風格,并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文化。希望課后同學們多了解一些關于這方面的音樂。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九年級音樂教案 | 九年級音樂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九年級音樂教案 | 九年級音樂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