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

字號: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一
    從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臨江仙》中,我不由得感到英雄的故事,將在這本厚厚的《三國演義》中演繹。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他與這本書享有同樣四大名著之稱的是《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水滸傳》在上次的假期中我就閱讀過了。而《紅樓夢》則是以往的假期中我自己抽空閱讀的,《西游記》是從小耳熟能詳?shù)墓适?,雖然沒有看過原著,但是電視劇,連環(huán)畫倒是看得不少。這次要求閱讀的《三國演義》雖然我以前看過青少年版,但是看了原著才知道原著里還有更多的精彩片段,而且閱讀原著也是對我的古文能力的一種提升。
    三國時代,戰(zhàn)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曹操對劉備說,在這亂世中,只有你我二人是真正的英雄。劉備本想以種菜的假象來蒙蔽曹操,讓他覺得自己心無大志,想逃過一劫,但是曹操卻說自己是英雄。而劉備身邊的張飛、關羽和趙云等人,我也認為他們是英雄。張飛雖魯莽,但也是英勇無敵,關羽能夠溫酒斬華雄,屢屢立下戰(zhàn)功,趙云能夠在亂戰(zhàn)中單騎救阿斗。而曹操,是一個一直以來存有爭議的人物,被稱為奸雄,而他是不是英雄?
    我認為是的,他在董卓掌權,胡作非為時,能夠勇敢地去刺殺他,他也為天下的統(tǒng)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有不正確的行為,但是誰能說人能十全十美呢?所以曹操也是英雄。只不過可能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而把他寫成了奸詐之人。無疑很多人都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我也如此。他總能料事如神,劉備的三顧茅廬讓他深受感動,決定出山。在劉備娶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時,諸葛亮給了趙云三個錦囊,讓他在必要關頭打開。使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諸葛亮在后來三氣周瑜,劉備死后盡全力照顧阿斗,輔助他的江山。可惜,阿斗是個窩囊廢,后來司馬遷的一點點好處,就讓他樂不思蜀。悲哉,悲哉!
    可以說,《三國演義》上演的是英雄的傳奇,里面的人物描寫的十分豐滿,故事情節(jié)也層層相扣。也讓我明白了人才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懂得如何用人的人,而不是像袁紹那樣自大的人,只想自己稱帝的,才能在亂世中求得生存。曹操就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而劉備也是為了求得出國留學網(wǎng)賢人而親自到隆中,三顧茅廬從而感動了諸葛亮。“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就讓我感受到了為天下大事紛爭的一段永久鮮明的歷史。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二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翻開這本書——《三國演義》,里面栩栩如生的各個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現(xiàn)在我面前——曹操的陰險狡詐卻又有勇有謀,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的堅貞不離,諸葛亮的機智勇敢……他們都曾經(jīng)手握大權,都為了國家而戰(zhàn),可我們也不難看出,里面的每個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區(qū)別?!度龂萘x》描寫了從東漢未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多年的歷史。
    全書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的斗爭,通過了各類矛盾的書寫,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畫了近兩百多個英雄人物的形象,每個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羅貫中把劉備塑造成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說中思想傾向的體現(xiàn)。曹操則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愛惜賢才,又殘暴奸詐。他曾經(jīng)說過:“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更加體現(xiàn)了曹操的奸詐。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的一生著作多多,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
    當然,這部著作《三國演義》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雖然創(chuàng)造了如此多的著作,但是那時終究是封建社會,正史不為他寫經(jīng)作傳,只有在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xù)編》中寫下:“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
    正所謂“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劉備當年也只是一個小官,可他靠的是愛民之心是仁義之心。就從這一點便可看出劉備強。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壓百姓,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每一個人,讓人見了他就覺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復返了??刹懿俨⒉灰踩侨秉c,從后面的故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最終還是曹操贏得了勝利,這又是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詐,幫助了他奪得權位。
    因為他曾在幾年的奮戰(zhàn)中攻下過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許多的人都信他,這就為今后的魏國打下了創(chuàng)建的基礎,之后,他又用計謀操控了當時的皇帝,這更有助于他與其他兩國對抗,。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diào)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獲得了許多勇士,形成猛將如云的氣勢。
    再說說那大家都認為非常聰明的諸葛亮。大家都認為他有勇有謀,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認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吳聯(lián)合火燒赤壁的時候,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知道關羽欠了曹操一個人情,但卻把關羽放在最后一關。以我來看,諸葛亮可以讓關羽在第一關,由關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趙云等殲滅曹操的殘兵敗將,這樣連關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決了,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也許諸葛亮當時真有什么客觀因素吧。
    在這本《三國演義》中讓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別人對曹操有一些誤解,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有勇有謀。有官渡之戰(zhàn)的大獲全勝,也有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經(jīng)驗。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眾所唾棄的那個白臉,他是一個英雄。沒了曹操,劉備便失去了光彩;沒了曹操,誰來貫穿整部《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jīng)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出國留學網(wǎng)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而《三國演義》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三
    公元22年,諸侯并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nèi),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軍事家——諸葛亮。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擔當、技巧也的確無懈可擊,也可稱得上是中國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干,建蜀國,興漢業(yè),歷經(jīng)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xiàn)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干,深謀遠慮,有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諸葛亮在益州從無到有,不但建立了整個法令制度,也能發(fā)揚賞善懲惡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國家,雖然是仇家,也會賞賜;違法犯紀,雖是至親,也會處罰。刑罰雖嚴峻,但是沒有人因此而埋怨,這種公平的統(tǒng)治,很難有人能相提并論。
    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zhàn)。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zhèn)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diào)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zhàn)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jié)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說,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而卻不盡然。因為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時,孔明聽罷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占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nóng)業(yè),固糧倉,養(yǎng)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jīng)此一戰(zhàn),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是為劉備的漢室興亡著想。
    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無私,令人欽佩’的人格和政風,而且他謙虛下人,廣納各方意見,對人才的培養(yǎng)更實不遺余力。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diào)“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另一篇《視聽》中更表示:“為政之道,務在多聞,是以聽察采納士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目當其目,眾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是以“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
    諸葛亮不但說,而且也徹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別在丞相府中,成立“參署,’的機構,其目的在于“集思廣益”以采納更多人的意見。他客氣地表示,自己“資性鄙暗”,所以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溫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濟四人的關系始終和好,因此相當鼓勵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公布的檄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后請將士能勤于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于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人苦戰(zhàn)的劉備,以穩(wěn)定北方防務;征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為上”戰(zhàn)略,以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yōu)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于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
    三國鼎立中,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yōu)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便寫道:“區(qū)區(qū)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廣。”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評論道:“諸葛孔明之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也。”
    諸葛亮不僅在培養(yǎng)人才上有一套,在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們共同學習的。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wǎng)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zhàn),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后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后。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范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后。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zhàn)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jié)果失去戰(zhàn)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yè),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
    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矗R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zhàn)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
    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zhí)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zhàn)局不能扭轉(zhuǎn),興漢渺茫,于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
    “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涌上心頭,眼前曾經(jīng)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yè),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對于歷史人物,由于立場的不同,后代的評價帶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shù)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贊揚、欽敬及仟念
    大學生《三國演義》讀后感范文四
    讀《三國演義》有感“滾滾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這正是書里的句子。本書主要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之后,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fā)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看!諸葛亮的出現(xiàn)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馃乱埃荽杓?,智取漢中,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杰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劉備的謙遜;關羽的豪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諸葛亮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這一位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zhàn)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shù)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tǒng)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干,深謀遠慮,有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諸葛亮在益州從無到有,不但建立了整個法令制度,也能發(fā)揚賞善懲惡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國家,雖然是仇家,也會賞賜;違法犯紀,雖是至親,也會處罰。刑罰雖嚴峻,但是沒有人因此而埋怨,這種公平的統(tǒng)治,很難有人能相提并論。
    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zhàn)。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zhèn)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diào)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zhàn)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jié)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說,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而卻不盡然。因為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時,孔明聽罷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占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nóng)業(yè),固糧倉,養(yǎng)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jīng)此一戰(zhàn),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是為劉備的漢室興亡著想。
    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無私,令人欽佩’的人格和政風,而且他謙虛下人,廣納各方意見,對人才的培養(yǎng)更實不遺余力。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diào)“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另一篇《視聽》中更表示:“為政之道,務在多聞,是以聽察采納士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目當其目,眾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是以“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
    諸葛亮不但說,而且也徹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別在丞相府中,成立“參署,’的機構,其目的在于“集思廣益”以采納更多人的意見。他客氣地表示,自己“資性鄙暗”,所以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溫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濟四人的關系始終和好,因此相當鼓勵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公布的檄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后請將士能勤于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于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人苦戰(zhàn)的劉備,以穩(wěn)定北方防務;征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為上”戰(zhàn)略,以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蛟S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yōu)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于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國鼎立中,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yōu)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便寫道:“區(qū)區(qū)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廣。”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評論道:“諸葛孔明之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也。”
    諸葛亮不僅在培養(yǎng)人才上有一套,在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們共同學習的。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wǎng)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zhàn),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后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后。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范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后。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zhàn)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jié)果失去戰(zhàn)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yè),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事后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zhàn)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酌鞫?,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zhí)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zhàn)局不能扭轉(zhuǎn),興漢渺茫,于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
    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涌上心頭,眼前曾經(jīng)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yè),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