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 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8篇(模板)

字號: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一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詩歌語言,感悟徐志摩詩的獨特風格。
    1、熟讀全詩,解決生字詞。
    2、思考: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難問題:
    一、預習交流
    二、介紹背景資料,導入新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悠閑的求學經(jīng)歷。這里波光瀲滟,綠草如茵,樹木蔥蘢,碧空如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這里他邂逅了林徽音,經(jīng)歷了一場沒有結局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纏綿悱惻的愛情讓詩人對劍橋大學充滿了留戀。六年之后詩人再次回到康橋,依依不舍之情涌上心頭,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正音并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長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兩人互相聽讀,把握字音、節(jié)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余學生給于糾正。
    4、齊讀,進一步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課文,討論解決。
    1、就結構而言,這首詩最為鮮明的特點是什么?
    2、請學生朗讀開關和結尾兩段詩,總體把握詩歌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3、這樣的情感緣于康橋的離別,仔細體會前后表意的不同之處。
    6、這些意象,可以說有一個共同點,請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詩人筆下的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9、想想這樣的詩句又隱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0、可以說: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理想王國、精神家園,為了使心中的"王國"、"家園"完美無損,詩人也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了。再次請同學朗讀全詩。
    四、小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yè):背誦全詩
    一、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從這三方面體會并分析這首詩歌的形式美。
    自讀全詩,體會詩中所運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
    提示: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云彩"()()()()()()()()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借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2、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律。
    提示:
    (1)全詩的詩句的韻腳有哪些?并體會其作用。
    (2)全詩的首節(jié)和尾節(jié)用了回環(huán)復沓,讀出這些句子,體會其好處。
    3、學生三讀全詩,感悟詩句排列的特點。
    三、學生小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你了解到現(xiàn)代詩歌有怎樣的特點?
    四、達標檢測,閱讀全詩:
    1、第一節(jié)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么作用?
    2、第四節(ji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3、設想詩人寫了此詩若干年后,又回到康橋,作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五、課外補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報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二
    2、體會志摩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
    徐志摩中國著名新月派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真”、“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chuàng)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入英國留學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上海飛往北平的途中,因飛機在濟南開山一帶失事,年僅35歲罹難。
    在英國劍橋大學 學習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徐志摩 的一生,他稱劍橋(也即“康橋”)。1921年前后開始寫詩,被譽為新月詩派的臺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學于美國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1922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發(fā)起人之一。1926年他與聞一多等主持《晨報》的《詩鐫》。在《詩鐫》上,徐志摩與他的新月派詩人一起,做著他們的新詩實驗。1927年春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并主持編務工作?!缎略隆返膭?chuàng)刊,把新月詩派的創(chuàng)作推向高峰。為自己的“精神故鄉(xiāng) ”。劍橋所體現(xiàn)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漸形成他心中夢寐以求的“康橋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國。軍閥統(tǒng)治下中國現(xiàn)實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漸漸破滅。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歷英國,《再別康橋》寫于從英國回來的1928年11月6日的輪船上。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三
    1、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2、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3、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⑴ 認知目標:
    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⑴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⑵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fā)現(xiàn)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哪繕丝刂?,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
    (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 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xiàn)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鑒賞品評:
    (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四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教案’再別康橋教案。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①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②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2.媒體設計:
    ①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②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程序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对賱e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㈡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shù)囊庀筮x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回環(huán)復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主旨: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①對徐志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b)
    a.第一詩句中的"溫柔"描繪了日本女郎的情態(tài)美,欲言又止,含情脈脈
    地低頭鞠躬,賢淑,溫存,莊重。
    b.第二詩句中的"水蓮花"是此詩的主要意象,詩人用它來襯托女郎在
    離情別緒的籠罩下難以忍受的內心痛楚,氣氛孤單凄涼。
    c.第三詩句運用了重疊的手法,寫出了女郎的深情呼喚以及美好的祝愿。
    d.此詩以"送別"為題刻畫了女郎的形態(tài)和內心活動,既有語言描寫又
    有動作描寫,更有纏綿的情志。
    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
    ②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五
    投影有關康橋的資料,將學生帶入對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了解,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徐志摩在語言形式上是追求藝術美的,但他不是鉆到象牙塔中去為藝術而藝術。他有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焙喲灾?,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致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jù)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事(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第一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3、第三節(jié),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
    4、第四節(jié),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jié),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第六節(jié),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情緒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俺聊墙裢淼目禈颉保錆M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jié),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不舍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jié)不是對第一節(jié)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韻味。
    板書提綱:
    再別康橋徐志摩
    1、構思別致,不落俗套。
    2、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關于“詞”的介紹
    詞,是我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于兩漢,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樂(“燕”通“宴”)曲調的歌辭,但在發(fā)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每一首詞都有詞牌。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后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詞的題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詞牌規(guī)定的各種詞調和詞體,都有特定的字數(shù)、句數(shù)和格律。有的詞不分段(段,又稱“片”“遍”“闋”等),稱作“單調”;有的詞分兩段,稱作“雙調”;還有分三段、四段的,稱作“三疊”“四疊”。前兩類數(shù)量較多。此外,按詞的字數(shù)多少,一般可分為小令(約50字以下)、中調(約百字以下)、長調(百字以上),如《沁園春》共114字,屬長調。詞的押韻,不同于詩,哪一句押韻,押平韻仄韻,是一韻到底還是要變韻,均由詞牌要求決定。詞,又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長短句”等。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六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境界。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xiàn)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shù)言而統(tǒng)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yè) (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七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xiàn)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再別康橋教案詳細教案再別康橋教案特級教師教案篇八
    1, 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 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对賱e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shù)囊庀筮x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 回環(huán)復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 開頭一節(jié)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yōu)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節(jié),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fā)眷戀之情。
    c. 第五、六兩節(jié),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xiàn)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 最末一節(jié),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jié)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jié)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 這首詩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 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 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jié)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 這首詩極好地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3,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