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諸葛亮真的罵死了王朗嗎

字號:

【歷史上諸葛亮真的罵死了王朗嗎】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回稱作是《武鄉(xiāng)侯罵死王朗》,是說諸葛亮兵出祁山,曹魏大都督曹真率軍迎敵,軍師王朗自逞其能,說他用一席話,就能夠讓諸葛亮“拱手而降”。結(jié)果這話倒是說了,可不但沒有說的諸葛亮投降,反而被諸葛亮大罵一頓,以至于“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度龂萘x》在民間影響深遠,王朗之死又是以回目出現(xiàn)的,所以一般人都認為王朗之死就是被諸葛亮罵死的。
    歷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么,王朗是怎么死的?在王朗的性格當中,有可能被人罵一頓就會“氣滿胸膛”而死嗎?還有,小說家為什么會寫成王朗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呢?
    王朗的大致經(jīng)歷
    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人。早年擔任過菑丘縣長,后在陶謙手下?lián)沃沃?。在徐州時,王朗和別駕趙昱等人勸說陶謙擁戴天子,陶謙派趙昱到了長安,皇帝于是任命陶謙為安東將軍,任命趙昱為廣陵郡太守,王朗為會稽郡太守。
    孫策渡過長江攻占江北土地,王郎的功曹虞翻認為兵力不足以拒敵,不如避敵不戰(zhàn)。王朗認為自己身為漢朝官吏,應(yīng)該保守城鎮(zhèn),于是發(fā)兵和孫策作戰(zhàn),戰(zhàn)敗后,渡海到了東冶。孫策又來追擊,王朗再次大敗。王朗去見孫策,孫策因為王朗風度儒雅,只是詰問責難了一番而沒有殺害他。
    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從曲阿出發(fā),輾轉(zhuǎn)于江海之間,奔波了一年多才到達。朝廷任命王朗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國剛建立時,王朗以軍祭酒的身份兼任魏郡太守,后又升遷為少府、奉常、大理卿。
    曹丕時期,王朗擔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司空,到魏明帝時由司空改任司徒,直到去世。
    王朗的經(jīng)學成就名冠一時,被稱之為“王學”。除此之外,王朗在司法、行政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如善于處理訴訟案件,主張疑罪從輕??蓜e小看了這個“疑罪從輕”,在“有罪推定”的古代,它的進步意義非常大。勸諫曹丕減少游獵和伐吳,建議曹丕和曹睿減徭薄賦,發(fā)展生產(chǎn)。在軍事方面,王朗的表現(xiàn)主要是獻計決策,如吳、蜀夷陵之戰(zhàn)時,王朗認為應(yīng)該首先坐觀勝敗,到形勢明朗時再出兵,一旦出兵則一戰(zhàn)成功,不留后患。為曹丕所采納。
    王朗有可能被罵致死嗎?
    從王朗的經(jīng)歷中可以看出,他和諸葛亮并沒有接觸過,那么,從他的性格特征上來說,他有沒有可能因為“氣滿胸膛”而死呢?看一看他和曹操的一番對話就可以得知。曹操曾經(jīng)請王朗赴宴,宴席上嘲諷他說:“不能效法你當年在會稽那樣丟了好米飯碗?!蓖趵恃鲱^嘆息,說:“事情應(yīng)該適當卻難在做到恰到好處(宜適難值)。”這句話似乎和曹操的話有點兒不接茬,于是曹操問:“這話怎么說?”王朗回答說:“像我那樣,當年既為漢吏,應(yīng)該是保境安民,不應(yīng)該改變自己的(氣節(jié))而實際上改變了(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像明公您今天在這個場合,原本應(yīng)當體現(xiàn)出恭敬好客,折節(jié)求賢的氣度,結(jié)果卻沒有這樣做,這就是該折而不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所以說,這適度實在是太難了!”潛臺詞是:我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你說了不該說的話。
    東吳有國,孫堅打下了根基,但這地域卻是孫策一城一地攻打下來的,江南多少比王朗有勢力的太守都敗在了孫策手下。按理說,軍事方面不是王朗的強項,王朗敗在這樣一個人手里也算不得什么。但是,古人把氣節(jié)看得很重,投降孫策畢竟是王朗一生經(jīng)歷上的一個污點。你曹操以皇帝的名義把人家召來,人家被扣一年,就是不當孫權(quán)的官吏而一心來投奔你,你曹操是完全應(yīng)該折尊禮賢,給王朗更多尊重的。事情恰恰相反,曹操偏偏在廣庭大眾面前揭王朗的傷疤。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要么表現(xiàn)的“怒火填胸”,要么就是“甩袖而去”,又或者是“獻媚自嘲”,但王朗卻表現(xiàn)的不卑不亢。王朗在用一句話過渡之后,巧妙地指出曹操的“無禮”,既避免了自己的尷尬,又使事情圓滿收場,可以說是思路清晰,機智冷靜。從這件事的情節(jié)上來看,王朗不是一個無端生氣之人,因而也就不會出現(xiàn)被人一罵就會“氣滿胸膛”而死的人。
    王朗被諸葛亮罵死的創(chuàng)作依據(jù)是什么?
    問題是,《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者為什么要把王朗之死說成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呢?或者說,為什么不說成其他人被諸葛亮罵死?比如說那個辛毗,他可是真正到西部魏軍當過軍師,和諸葛亮對壘,節(jié)制司馬懿對諸葛亮長期采取守勢之人啊。仔細想來應(yīng)該有兩個原因:
    一是小說中王朗之死和真正的死亡時間比較接近。
    諸葛亮初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這一年是蜀漢建興六年,魏國太和二年,正是王朗死亡的年份。王朗應(yīng)該是正常死亡,也就是死亡本身沒有什么特別能引起人們注意的,讓他死在和諸葛亮的罵戰(zhàn)之中,不容易引起看歷史的人詰難。同時,諸葛亮以后還有多次北伐,小說要寫到魏國的人和事甚多,尤其是魏國朝廷高官,是很難完全避開的。既然真實的王朗也已經(jīng)死亡,這個人不再出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諸葛亮還真的對王朗有過評價。
    盡管諸葛亮和王朗沒有面對面的接觸,但諸葛亮的言論當中,還真的涉及過這個人。諸葛亮說:“劉繇、王朗各自占有州郡,但他們只會高談闊論,動不動就引經(jīng)據(jù)典,搬出一個圣人來作為自己的依據(jù),而他們的心里卻總是一些懷疑和困難。再這樣一個爭戰(zhàn)的年代,兩人今年不戰(zhàn),明年也不戰(zhàn),最終導致孫策逐漸發(fā)展壯大,讓他通過兼并完全據(jù)有了江東?!?BR>    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在諸葛亮眼里,王朗只是一個理論上有一套,并沒有干實事能力的人,這樣的人遇到孫策這樣一代梟雄,只能是被人兼并。縱觀王朗一生,這樣一個看法基本是正確的。諸葛亮北伐,打的是復興漢室的口號,讓這樣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死于罵戰(zhàn)之中,既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能言善辯”,又體現(xiàn)了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正當正義”,可謂是一舉兩得。
    演義當中諸葛亮罵王朗,也突出了“折節(jié)”一事,從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對于氣節(jié)的重視。王朗一生對文化對司法是有一定貢獻的,但就因為曾經(jīng)的“折節(jié)”就被曹操嘲諷,后世又被小說家貶損,也實在是讓人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