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評

字號:


    《辛亥革命》講述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為拯救中國、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于1911年發(fā)動武裝起義的前前后后,刻畫了一組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缎梁ジ锩穮R集了成龍、李冰冰、趙文瑄、姜武、孫淳、胡歌、房祖名、余少群、陳沖、寧靜、梅婷等70多位華人明星參演。趙文煊扮演的孫中山、成龍扮演的黃興、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漢、胡歌扮演的林覺民、寧靜扮演的秋瑾等等,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形象飽滿,讓人印象深刻。影片由秋瑾就義講起,將血染黃花崗、保路運動、海外募款、武昌起義、南北和談、創(chuàng)建共和等歷史事件用近兩小時的篇幅呈現(xiàn),以海外孫中山募捐、國內(nèi)黃興領(lǐng)導起義為雙線,一張一弛,再輔以慘烈真實的戰(zhàn)爭場面,浪漫凄美的戰(zhàn)地戀情使得劇情極為緊湊。
    武昌起義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熊秉坤、金兆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統(tǒng)領(lǐng)黎元洪在張振武等革命黨人的勸說下,半推半就當上了湖北都督。武昌起義一擊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湖北新軍大部赴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而各省競相獨立,清廷土崩瓦解,又是因為四國銀行拒絕向清政府貸款,遂使政府運轉(zhuǎn)難以為繼。與其說鐵路問題是壓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說是財政赤字引發(fā)了晚清以來的民族問題和政治危機,同時這也是中國兩千年專制主義所帶來的惡果。
    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diào)比較悲壯,有大量的死亡鏡頭,尸體遍野,讓人看得十分感觸,深刻意識到革命的來之不易。影片中孫中山獨身一人與四國銀行奮戰(zhàn),在聚餐中拿出手術(shù)刀分割牛肉的情節(jié)很獨特,令人回味,贊嘆其膽魄及智慧。電影較為輕松搞笑的就是清王朝的那些“大爺”們,一群搞笑版的蛀蟲。很有趣的情節(jié),就是刺殺孫中山的刺客被抓后,在審訊時黃興說“不用再審了,他與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世界里”。
    可以兩句話來概括《辛亥革命》,一是“革命加戀愛”,一是“槍戰(zhàn)加演講”。影片在戰(zhàn)爭場面的分鏡頭上做得很好,看得很緊張,讓你有一種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覺。戰(zhàn)爭場面表現(xiàn)出了極佳的視覺沖擊力,其慘烈程度起到了渲染情緒的作用。影片基本上按照打仗、講話、開會的順序進行循環(huán)。戰(zhàn)爭場面在整部影片的篇幅中占去2/5,野戰(zhàn)、水戰(zhàn)、巷戰(zhàn)不一而足。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血肉模糊的士兵、槍林彈雨中的沖鋒……場面極為逼真。一段槍戰(zhàn)之后,就有一段孫中山的演說。電影似乎在說,辛亥革命就是一面槍炮,一面政治交易。戰(zhàn)爭是政治交易的砝碼,而政治交易是權(quán)力的博弈。
    總的來說,《辛亥革命》的臺詞不好,不像是說給觀眾聽的,是說給劇中人聽的。它抽離了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背景,用疊在舊中國照片上的鮮紅的小字草草交代近代中國的屈辱。電影用一段刻意浪漫化處理的秋瑾就義的場景,以及潛臺詞過于直白的對白,對觀眾進行情感的代入。除了秋瑾,影片對參與廣州起義的年輕革命人的刻畫也讓人動容。前一刻,他們是在地板上席地而睡、在海灘邊嬉鬧戲水的年輕生命,后一刻,他們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沖殺拼命、鮮血橫流。
    在歷史場景的還原上,《辛亥革命》費了一番心血,處處可見導演的用心。像英國公使與老戲骨魏宗萬扮演的慶親王奕劻在宅邸門前展開關(guān)于汽車方向盤對話的那場戲,無論是勞斯萊斯的老爺車,還是小鼻煙壺,都很考究。但是更大亮點,是慶親王身后的宅子,盡管只是背景而且失焦,但是觀眾還是可以清晰看到那是一所新宅子的痕跡。那么,這處新宅子的處理背后,導演的意圖,恐怕不言自明了,遠遠地為后來袁世凱討軍餉、要各位親王拿出私產(chǎn)以救國難埋下了伏筆。
    導演注意推敲細節(jié),精益求精之心可嘉。為了突出革命,血肉橫飛后的戰(zhàn)場廢墟上,時不時會出現(xiàn)一兩本《警世鐘》或《革命軍》;林覺民起義赴死,他的《與妻書》被反復放大;孫中山在海外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革命的形勢,他身后懸掛的則是那副著名的列強分據(jù)中國的《時局圖》;還有英國小女孩橫空出世的那一句關(guān)于中國女人裹足的疑問。凡此種種,俯拾即是。影片把所有我們能夠想到的中學歷史教材里面的圖例和知識點全都塞進了電影。
    黃興、徐宗漢假戲真做的浪漫戰(zhàn)地戀情,曾被片方作為重點宣傳。成龍、李冰冰的感情戲確實唯美感人,尤其是長達5分鐘的“戰(zhàn)壕尋愛”堪稱影片最唯美浪漫的一段戲。武昌起義打響,黃興率大軍攻打清軍,被炸傷時,腦海浮現(xiàn)他與徐宗漢重逢的畫面:戰(zhàn)壕里,徐宗漢脫下白帽,長發(fā)飛揚。唯美的畫面穿插在炮火中,配上悠揚的音樂, “這5分鐘太美好,讓人在戰(zhàn)火中看到希望”。
    《辛亥革命》已是趙文瑄第三次飾演孫中山,儒雅的氣質(zhì)、神似的外形以及流利的英語都讓趙文瑄飾演孫中山時頗有手到擒來之感。全片中孫中山有大量演講、辯論的戲份,但除了第一場向華僑募捐的演講頗為令人動容之外,其他幾處只見大段的臺詞背誦,不見精巧的表演設計,難免令人失望。孫中山向海外華人募集革命經(jīng)費的一場戲,趙文瑄演得極為動情,他面對眾華僑的一句“你們的孩子,為你們死了”,為之落淚。
    《辛亥革命》中袁世凱的故事從他佯病蟄伏,賦閑垂釣講起,孫淳在片中亮相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一個在河邊釣魚的背影,這個亮相也決定了在整部影片中孫淳所飾演的袁世凱的人物風格——世故不失野心,市景不失霸氣。孫淳所飾演的袁世凱都在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既想權(quán)傾天下,又怕兔死狗烹,在剪發(fā)、慶壽等幾場戲中,孫淳成功演繹出了袁世凱身上的狡猾與謹慎。袁世凱有野心,大玩政治手段。片中他把袁世凱的野心、貪婪與霸氣刻畫得入木三分,但也有過于丑化的嫌疑。有一場袁世凱逼隆裕太后和溥儀皇帝退位的戲。為嚇唬隆裕太后,袁世凱渲染性地講述了法國帝制被推翻時,國王被推上斷頭臺的恐怖和凄涼。隆??只胖?,鎮(zhèn)定地呼喚袁世凱,在其耳邊說:“你要保證,讓我娘倆過上安生日子!”無論是成龍還是趙文瑄,其實都不如孫淳扮演的袁世凱令人印象深刻。這個“袁世凱”,虛偽但不令人討厭,冷酷但不令人恐懼,他是一個政治人物,不是流氓無賴,而孫淳則演活了這一點。袁世凱對朝廷是那樣的瞞上欺下,在那兒裝可憐;作為一個奴才,又不想當奴才,是個滿腹陰謀的奴才;對于革命家、革命黨給自己留后路;對兒子是心急,當面就狂打、狂罵,是作為家長的形象。孫淳的袁世凱所迸發(fā)出的氣場,是無論往趙文瑄和成龍身上打上多少的燈光,給了他們多少極具氣勢的姿勢和鏡頭都無法達到的。
    陳沖成功地塑造了隆裕太后,戲不多,但是非常出彩。裕隆皇太后實際是清朝最后的掌權(quán)者,也是親口宣布清王朝滅亡的人。在《辛亥革命》中,裕隆太后身上既有腐朽貴氣又有末日悲涼,演這樣的角色也是陳沖的專長所在。裕隆宣布退位的一場戲十分震撼。
    姜武版的黎元洪堪稱影片的大驚喜,盡管只有兩三場戲,姜武卻發(fā)揮得游刃有余。他時而懦弱反抗,時而無奈“就范”,到了戰(zhàn)場上又扯開公鴨嗓大吼大叫,“笑果”十足。在被起義軍脅迫指揮戰(zhàn)爭時,他在戰(zhàn)場上突然發(fā)威,指導士兵炮擊滿清兵艦。姜武將這個在近代史上多少顯得有些面目模糊的重要人物塑造成了一個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歷史人物。姜武也將自己身上特有的樸素氣質(zhì)帶到了黎元洪身上,恰到好處的詮釋了這個被逼坐上都督職位的前清將領(lǐng)的心理活動,真實可信,引人入勝。
    作為成龍個人主演的第100部電影,本片刻意弱化了成龍功夫巨星的特點。開場階段,成龍飾演的黃興領(lǐng)導廣州起義,持槍沖入總督府,在奮戰(zhàn)中手部受傷之后砍斷自己的手指,這一劇情令不少觀眾動情。整部影片中,體現(xiàn)成龍功夫的鏡頭僅半分鐘。這場打戲是根據(jù)史實設計的,講述孫中山首次回國遭遇危險,黃興高度警惕察覺刺客,經(jīng)過一番搏斗將對方擒獲的故事。成龍頭戴禮帽,身穿風衣,與兩名刺客近身肉搏,其動作短平快,相當硬朗。
    李冰冰在片中她多次亮相都是梨花帶雨,當中最出彩的無疑是河灘撈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被槍決后扔進河里,徐宗漢帶著潘達微到河灘打撈遺體,瓢潑大雨下,李冰冰頭發(fā)凌亂,身披蓑衣,滿臉與一身白衣也盡染泥漿,在泥灘里艱難地打撈烈士遺體時,李冰冰不時嚎啕大哭,撕心裂肺的表演感動了不少觀眾。鋸腿也頗為出彩,李冰冰懷抱一名傷兵,軍醫(yī)拿著鋸子開始鋸傷兵受傷的腿,擦擦擦的聲音,又心驚又悲壯,在宣告?zhèn)鵂奚?,李冰冰抬頭用復雜的眼神望著成龍,無奈且壯烈。
    黃興與徐宗漢、林覺民與陳意映這兩對革命戀人的感情在片中也有微妙而唯美的表現(xiàn)。林覺民給妻子寫下《與妻書》、徐宗漢與黃興夫婦在槍林彈雨中相扶相持等情節(jié),令人感動。林覺民的《與妻書》,高中學過,現(xiàn)在在電影里被重新提起,感受作者對妻子無盡的愛戀,對生活的熱愛與不舍,以及舍小家為大家的獻身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拋家棄子,把青春都付之一炬,就是為了革命成功,為了更多人的幸福,為了中國的強盛,你會覺得這種犧牲精神真的會很深刻地感染你。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沒有杜撰,事實上兩人的故事遠比電影里所表現(xiàn)的傳奇。劇中只是比較簡約、粗線條地表現(xiàn)了他們的感情。而向來演感情戲趨于簡單的成龍,此番也有突破,其出演的黃興在看到心上人后,不時露出羞澀神情,卻又不敢表白的情緒,把握得非常到位。
    辛亥革命,讓所有人知道了孫中山這個人物。這個人境界的確太高!判斷力又超強!阻撓四國銀行向清廷貸款及讓位袁世凱表現(xiàn)尤為明顯。這位被稱之為國父的一代革命領(lǐng)導人,艱難地推翻了扎根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國。
    然而,在這場革命中立下顯赫功勛的并非他一人。為了讓辛亥革命不像一個人的奮斗史,導演和編劇加入了不少革命犧牲者的段子。100年前的熱血青年,為了建立共和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壯志未酬身先死,很慘烈。100年后的今天,再重新看那段歷史,我想多少是有點啟發(fā)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多少會有。三民主義也好,革命也好,都無法救中國,唯一救中國的辦法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