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理綜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物理綜合題五篇(優(yōu)秀)

字號:

    總結(jié)是把一定階段內(nèi)的有關(guān)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dǎo)性的經(jīng)驗方法以及結(jié)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jié)吧。優(yōu)秀的總結(jié)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總結(jié)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一理綜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物理綜合題篇一
    (1)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的特點:在曲線運動中,運動質(zhì)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就是通過這一點的曲線的切線方向。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這是因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做曲線運動的質(zhì)點,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線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線上,且一定指向曲線的凹側(cè)。
    二、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深刻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物體的實際運動往往是由幾個獨立的分運動合成的,由已知的分運動求跟它們等效的合運動叫做運動的合成;由已知的合運動求跟它等效的分運動叫做運動的分解。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基本關(guān)系:
    1分運動的獨立性;
    2運動的等效性(合運動和分運動是等效替代關(guān)系,不能并存);
    3運動的等時性;
    4運動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互成角度的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的判斷
    合運動的情況取決于兩分運動的速度的合速度與兩分運動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兩者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在同一直線上作直線運動,不在同一直線上將作曲線運動。
    ①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速直線運動。
    ②一個勻速直線運動和一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曲線運動。
    ③兩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④兩個初速度不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能是直線運動也可能是曲線運動。當(dāng)兩個分運動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與這兩個分運動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合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否則是曲線運動。
    2、怎樣確定合運動和分運動
    ①合運動一定是物體的實際運動
    ②如果選擇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則參照物的運動和物體相對參照物的運動是分運動,物體相對地面的運動是合運動。
    ③進(jìn)行運動的分解時,在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前提下,類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實際效果進(jìn)行分解。
    3、繩端速度的分解
    此類有繩索的問題,對速度分解通常有兩個原則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體運動的實際速度②沿繩方向一個分量,另一個分量垂直于繩。(效果:沿繩方向的收縮速度,垂直于繩方向的轉(zhuǎn)動速度)
    4、小船渡河問題
    (1)l、vc一定時,t隨sinθ增大而減小;當(dāng)θ=900時,sinθ=1,所以,當(dāng)船頭與河岸垂直時,渡河時間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寬度。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須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與河岸垂直。這是船頭應(yīng)指向河的上游,并與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關(guān)系有:vccosθ─vs=0.
    所以θ=arccosvs/vc,因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時,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橫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靜水中的航行速度,則不論船的航向如何,總是被水沖向下游。怎樣才能使漂下的距離最短呢?設(shè)船頭vc與河岸成θ角,合速度v與河岸成α角??梢钥闯觯害两窃酱?,船漂下的距離x越短,那么,在什么條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為圓心,以vc為半徑畫圓,當(dāng)v與圓相切時,α角,根據(jù)cosθ=vc/vs,船頭與河岸的夾角應(yīng)為:θ=arccosvc/vs.
    高一理綜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物理綜合題篇二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yīng))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yīng))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tài)量值—初態(tài)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tài)量,加速度是性質(zhì)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高一理綜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物理綜合題篇三
    1、參考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zhì)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zhì)量的點。質(zhì)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xué)的抽象。
    (2)物體可看做質(zhì)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jié)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zhì)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物體可被看做質(zhì)點的幾種情況:
    ①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zhì)點。
    ②有轉(zhuǎn)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zhì)點。
    ③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zhì)點,有時不能.當(dāng)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zhì)點,反之,則可以。
    【注】質(zhì)點并不是質(zhì)量很小的點,要區(qū)別于幾何學(xué)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tài)量相對應(yīng);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yīng)。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zhì)點位置的變化,是質(zhì)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zhì)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biāo)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zhì)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zhì)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biāo)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義式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guān)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補充:速度與加速度的關(guān)系
    1、速度與加速度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4)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2、當(dāng)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的關(guān)系確定時,則有:
    (1)若a與v方向相同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增大。
    (2)若a與v方向相反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減小。
    高一理綜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物理綜合題篇四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圖示畫法:選定標(biāo)度(同一物體上標(biāo)度應(yīng)當(dāng)統(tǒng)一),沿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按比例畫一線段,在線段末端標(biāo)上箭頭。
    3.力的示意圖: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jù)具體情況進(jìn)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guān)系。
    3.實驗:平行四邊形定則:p58
    第四節(jié)力的合成與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合力的計算
    1.方法:公式法,圖解法(平行四邊形/多邊形/△)
    2.三角形定則:將兩個分力首尾相接,連接始末端的有向線段即表示它們的合力。
    3.設(shè)f為f1、f2的合力,θ為f1、f2的夾角,則: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當(dāng)兩分力垂直時,f=f12+f22,當(dāng)兩分力大小相等時,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隨f1、f2夾角的增大,合力f逐漸減小。
    3)當(dāng)兩個分力同向時θ=0,合力:f=f1+f2
    4)當(dāng)兩個分力反向時θ=180°,合力最?。篺=|f1—f2|
    5)當(dāng)兩個分力垂直時θ=90°,f2=f12+f22
    分力的計算
    1.分解原則:力的實際效果/解題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順序:g→n→f→電磁力
    高一理綜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物理綜合題篇五
    一、知識點
    (一)能、勢能、動能的概念
    (二)功
    1功的定義、定義式及其計算
    2正功和負(fù)功的判斷:力與位移夾角角度、動力學(xué)角度
    (三)功率
    1功率的定義、定義式
    2額定功率、實際功率的概念
    3功率與速度的關(guān)系式:瞬時功率、平均功率
    4功率的計算:力與速度角度、功與時間角度
    (四)重力勢能
    1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guān)
    2重力勢能的表達(dá)式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guān)系式
    4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零勢能參考平面
    5重力勢能系統(tǒng)共有
    (五)動能和動能定理
    1動能的表達(dá)式
    2動能定理的內(nèi)容、表達(dá)式
    (六)機械能守恒定律:內(nèi)容、表達(dá)式
    二、重點考察內(nèi)容、要求及方式
    1正負(fù)功的判斷:夾角角度、動力學(xué)角度:力對物體產(chǎn)生的加速度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或相反,導(dǎo)致物體加速或減速,動能增大或減小(選擇、判斷)
    2功的計算:重力做功、合外力做功(動能定理或功的定義角度)(填空、計算)
    3功率的計算:力與速度角度、功與時間角度(填空、計算)
    4機車啟動模型:功率與速度、力的關(guān)系式;運動學(xué)規(guī)律(填空、計算)
    5動能定理與受力分析:求牽引力、阻力;要求正確受力分析、運動學(xué)規(guī)律(計算)
    6機械能守恒定律應(yīng)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表達(dá)式、設(shè)定零勢能參考平面;求解動能、高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