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級數(shù)學微課教案設計及反思五篇(通用)

字號: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shù)學微課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一
    1、在學生學習了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計算法則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法則,能利用計算法則,正確、迅速地進行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總結出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并抽象概括出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利用法則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計算下面,直接寫出得數(shù)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說清數(shù)量關系
    小明2小時走了6 km,平均每小時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時間)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實物投影呈現(xiàn)例題情景圖。
    理解題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1)2÷ 如何計算?引導學生結合線段圖進行理解。
    (2)先畫一條線段表示1小時走的路程,怎么樣表示 小時走了2 km這個條件?(將線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時走的路程)
    (3)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已知 小時走了2 km,要求1小時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把線段圖補充完整,并板書出過程。
    先求 小時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個 ,算式:2×
    再求3個 小時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 綜合整個計算過程:2÷ =2× ×3=2×
    (二)、小結出計算法則:從上面這個推算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等于用整數(shù)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
    (三)、計算 ÷ ,探索分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1、學生根據(jù)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自己獨立嘗試分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
    ÷ = × =2(km)
    2、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3、總結計算法則:無論是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還是分數(shù)除以分數(shù),都可以轉(zhuǎn)化成乘法來計算,也就是說除以一個不等于0的數(shù),等于乘上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
    三、當堂測評
    1、p31“做一做”的第1、2題。
    2、練習八第2、4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點,幫助學困生度過難關。
    小組內(nèi)講評,發(fā)揮組長的作用,以求“兵強兵、兵練兵”。
    四、課堂總結
    1、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2、在這節(jié)課上你覺得自己表現(xiàn)得怎樣?
    設計意圖:
    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我從以下著手:
    1、重視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過程性。我只是讓學生理解,并沒有強調(diào)口述,而是重點讓學生應用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根據(jù)給出的一個乘法算式寫出兩道除法算式,使得對除法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教學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動手操作、集思廣益,根據(jù)操作計算方法。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的好習慣。
    教學后記
    六年級數(shù)學微課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 通過畫圖的方法,探索長方形長和寬的變化關系,進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 經(jīng)歷探索活動,了解反比例曲線圖的特征。
    教學重點:
    探究長方形面積不變時,長與寬的關系。
    教學難點:
    發(fā)現(xiàn)表示反比例曲線圖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正比例的圖像呢?
    2、你還記得表示積一定,兩個乘數(shù)之間的關系圖嗎?把積是12的方格圈起來,可以連成什么線?
    3、說一說。
    (1) 兩個乘數(shù)的變化情況。
    (2) 兩個乘數(shù)成什么關系?
    (3) 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積為24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長,他們的變化關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說一說長與寬的變化情況。(小組交流)
    2、這里哪個量一定?
    3、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小組討論)
    板書:長×寬=長方形面積(一定)
    4、根據(jù)上面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紙上畫出8個長方形。(每格代表 1 cm2)
    過程要求
    (1) 出示方格紙,并標明x、y軸上的數(shù)字。
    (2) 教師邊講解,邊畫長方形。
    (3) 學生接著畫。(直接在課本上完成)
    5、連接圖中的點a,b,c,d……
    (1) 猜一猜:圖中的點a,b,c,d……在一條直線上嗎?
    (2) 師生一起連線,驗證自己的猜想。
    三、課堂小結
    說一說表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和反比例關系的關系式和圖像的區(qū)別。
    四、鞏固練習
    面包的總個數(shù)不變,每袋裝的個數(shù)與袋數(shù)如下表。
    每袋個數(shù) 2 3 4 6 8 12 24
    袋 數(shù) 12 8 6 4 3 2 1
    (1)每袋個數(shù)與袋數(shù)有什么關系?說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數(shù)據(jù)制成圖表。
    六年級數(shù)學微課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例,使學生知道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與整數(shù)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并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
    2、 動手操作,通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算理,正確總結、應用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算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復習整數(shù)除法的意義
    (1)引導學生回憶整數(shù)除法的計算法則: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的運算。
    (2)根據(jù)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寫出相關的兩個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題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出示插圖及乘法應用題,學生列式計算。
    (2)學生把這道乘法應用題改編成兩道除法應用題,并解答。
    (3)將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數(shù)乘、除法算式。
    2、學生自學后小組間交流
    3、全班匯報: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裝幾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導學生通過整數(shù)題組和分數(shù)題組的對照,小組討論后得出:
    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與整數(shù)除法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
    中一個因數(shù),求另個一個因數(shù)。都是乘法的逆運算。
    (二)、鞏固分數(shù)除法意義的練習:p28“做一做”
    (三)、教學例2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小組討論操作,如何把這張紙的 平均分成2份,并通過操作得出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2)小組匯報操作過程,得出:將一張紙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 。
    (3)引導學生數(shù)形結合,對照不同的折法,說出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a、 ÷2= = ,每份就是2個 。
    b、 ÷2= × = ,每份就是 的 。
    (4)如果把這張紙的 平均分成3份呢?讓學生從上面兩種方法中選擇一種進行計算,通過操作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第二種方法適用的范圍更廣。
    4、引導學生觀察 ÷2和 ÷3兩個算式,概括出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等于乘上這個整數(shù)的倒數(shù)。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計算
    ÷3 ÷3 ÷20 ÷5 ÷10 ÷6
    2、解決問題
    (1)、一輛貨車2小時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時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長是4/5米,它的邊長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講評,小組間批閱。
    四、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及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
    2、誰來把這兩部分內(nèi)容說一說?
    教學后記
    六年級數(shù)學微課教案設計及反思篇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比例尺;能根據(jù)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買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圖,現(xiàn)在讓我們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圖。
    2.觀察圖,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獨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匯報。
    得出: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1:100的含義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圖中笑笑臥室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 )米,寬是( )米,面積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臥室實際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完成。
    (2)匯報交流。
    強調(diào):必須先求出實際的長和寬,然后再算出實際的面積。
    5.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
    6.在父母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標出來。
    (1)理解題意。
    (2)獨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據(jù)比例尺和實際距離先求出平面距離,然后再在圖中標出。
    (3)進行計算。
    7.笑笑在本子上畫自己臥室的平面圖,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臥室的長。
    (1)圖上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2)她畫的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動二、試一試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媽媽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1)理解題意,獨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進行計算。
    活動三、練一練
    1.完成32頁第2題。
    (1)獨立完成。
    (2)匯報交流。
    (3)提出問題。
    2.一張地圖上,用3厘米表示實際距離600米,求這張地圖的比例尺。
    (1)獨立計算。
    (2)匯報,全班交流。
    (3)說說自己的想法。
    活動四、實踐活動
    1.找一張中國地圖,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臺北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2)量出烏魯木齊和上海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是( )千米。
    2.找一張中國地圖,用▲表出你家鄉(xiāng)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圖上你的家鄉(xiāng)與北京的距離大約是( )厘米,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2)放暑假時,你打算從( )到( )去旅游,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臥室的長和寬,以及一些家具的長和寬,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畫出你臥室的平面圖。
    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家里完成。
    課后小結:說說你今天的收獲和問題。
    六年級數(shù)學微課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能在方格紙上按要求將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能在方格紙上準確建立一個點和一個數(shù)對得對應。理解圖形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2、過程和方法: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動,體會圖形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研究圖形的放縮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圖形的相似。感受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賞圖形的美感。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出示照片:集體照
    師:謝老師想把咱們班的集體照放進想框里,怎樣把它放進去呢?(復制粘貼)
    師:看著這張照片,有什么感覺?
    師: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縮小和放大的現(xiàn)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投影出示課題:圖形的放縮)!
    二、笑臉圖大變身
    1、初步感受圖形的放縮
    師:(出示1張賀卡圖片)這是一張賀卡,(邊說,邊操作,得到的三張賀卡)與原來的賀卡相比,怎么樣?
    生:一樣(不一樣)。
    師:看完之后,你想說點兒什么?你認為哪一張跟原圖最像?為什么?(記住和原圖比:都是長方形的,是長變了還是寬變了?)
    學生小組討論,發(fā)言。
    2、深入探究圖形的放縮
    師:為什么同樣的賀卡,在進行了變化之后,有的與原圖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這其中的奧秘。(教師出示將方格圖照賀卡圖片。)
    師:請大家認真觀察,并結合相關數(shù)據(jù)思考并分析:誰畫得像?為什么?
    請代表把你們剛才交流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代表發(fā)言,集體指正。
    師:看來只有長和寬都按照相同的比來畫,才能畫得和原圖相像。
    (說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適當?shù)陌鍟鴮懗霰取?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研究所畫圖的長和寬與原圖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體會只有按照相同的比來畫,畫的圖才像。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產(chǎn)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領悟圖形放縮的規(guī)律和奧秘。
    三、畫一畫
    師:有了圖形放縮的經(jīng)驗,接下來我們要畫一畫。拿出自己的作業(yè)紙,自由設計圖案,并將圖形進行一次放大或縮小,畫完后,在四人小組里面把你自己畫的情況、畫的方法向組內(nèi)同學介紹一下,同時告訴大家你所畫的這個圖長和寬與原圖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開始吧。(作業(yè)紙上分別有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動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集體展示、反饋。
    【設計意圖】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學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四、生活中的應用
    師:今天我們大家一起研究了圖形的放縮,請同學們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會應用到圖形放縮的知識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體放大或縮小的現(xiàn)象是經(jīng)常遇到的,學習并運用這些數(shù)學知識可以給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貓
    師:看來同學們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數(shù)學,現(xiàn)在,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戲中去體會圖形的放縮。(出示探究活動)
    師:這是一只名叫樂樂的小貓。根據(jù)我們學過的數(shù)對的知識,你能將表示小貓樂樂輪廓的點的數(shù)對正確的填寫出來么?(可嘗試標出相應的坐標圖,便于找出具體的位置)
    教師指名補充表示小貓樂樂輪廓的點的數(shù)對。
    師:小貓家族中還有三只小貓:天天、晶晶和歡歡,(表格中呈現(xiàn)名稱)請你根據(jù)具體的要求講表示它們輪廓的點填寫在表格中,并觀察數(shù)對的規(guī)律,猜一猜:哪只小貓最像樂樂?之后通過在方格紙上描點、連線來驗證自己的猜測。
    學生活動、探索。
    匯報展示(說一說你的猜測、依據(jù)以及驗證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結合具體的活動和實例,貼近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了“神奇的小貓”的探究活動,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小貓圖,以及討論哪只小貓長得更像樂樂,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廣泛應用。
    六、小結
    今天我們在活動和游戲中體驗了圖形的放縮,下課后就請同學們到生活中繼續(xù)去體驗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