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案

字號:


    下面是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七子之歌教案,歡迎閱讀與借鑒。
    七子之歌教案(一)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詩歌的閱讀,更應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以讀代講,以讀促悟,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利于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在誦讀與表達中,給學生情感的熏陶,心靈的震撼。
    教學目標:
    1、學會文中8個字,聯(lián)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襁褓、鳳闕、獰惡、氤氳”等詞語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識和音像資料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意,感受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的渴望回歸之情。
    教學準備:
    1、有關聞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的介紹。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圖片或音像資料。
    3、關于香港、澳門回歸的影像資料。
    教學時間:2至3課時。
    教學流程
    一、介紹作者,創(chuàng)景激趣
    1、課件出示有關聞一多先生的圖片。
    2、指名簡介聞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互相補充。
    聞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驊,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縣巴河鎮(zhèn)聞家鋪子村的一個書香門第。五歲入私塾啟蒙,十歲到武昌就讀于兩湖師范附屬高等小學,十三歲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10年學子生涯。其間,他刻苦學習,成績優(yōu)異,興趣廣泛,發(fā)起和參加了多種學生團體,是當年清華園內的一名活躍人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聞一多激情難奈,手書岳飛《滿江紅》,貼于學校食堂門前,之后,毅然投身于這一偉大斗爭,并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liuxue86.com,成為“五四”新文藝園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紀20年代,聞一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從1922年開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xù)用大量的精力從事新詩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
    3、教師補充談話。1925年3月,留學美國的聞一多先生,親眼目睹美國的種族歧視,深為祖國遭受外國列強侵占、為祖國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國,渴望回歸。為了抒發(fā)這種迫切愿望,詩人創(chuàng)作了組詩,并取名為《七子之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教師板書:七子之歌,生齊讀。)
    4、理解課題。(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之際,中央電視臺曾播放了大型記錄片《澳門歲月》,其中的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門》。“七子”是指當時被帝國主義侵占的香港、澳門、臺灣等七個地方)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首感人至深的主題曲吧!
    [利用資料了解作者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體會詩意做鋪墊。]
    二、了解背景,點燃激情
    1、伴著《七子之歌•澳門》的歌曲,教師播放背景知識課件。
    2、說說你觀看后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小結:正是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香港、澳門、臺灣等地相繼淪陷,廣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壓,他們迫切希望能夠早一天回到祖國的懷抱!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幾首詩,體會這種思想感情。
    [聽歌曲、看課件、談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詩歌的時代背景,又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為更好的體會詩意奠定了基礎]
    三、初讀詩歌,讀準字音
    1、師配樂范讀。 2、自由朗讀;同座互讀互查。
    3、指名朗讀,糾正字音。 4、重點讀準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èi què níng dàn
    襁 褓 擄去 夢寐 鳳闕 獰 惡 啖著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 膏 號 啕 氤 氳
    [這首詩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詞較多,教師先范讀,有利于學生的正確朗讀;配樂朗讀可以更好地營造一種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情趣。]
    四、指導閱讀,教給方法。
    1、指名學生朗讀《澳門》。
    2、說說“媽港、襁褓、擄去、夢寐不忘”等詞語意思。
    3、再細讀這首詩,想想詩歌表達了什么意思?你讀完后,有什么體會?(生自由發(fā)言說意思,談體會。)
    4、教師小結:“澳門”離開祖國已經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歸呢?
    請同學們再認真自學后面的兩首詩歌,進一步體會。
    五、自學交流,體會詩意
    1、布置學習要求:用剛才的方式學習《香港》和《臺灣》,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自學,教師巡查,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2、小組交流學習收獲。教師積極參與到小組之中,掌握各組討論情況。
    3、逐首交流。(1)指名讀,評議。
    (2)說說重點詞語的意思。(風闕、獰惡、啖著、脂膏、號啕、琉球、氤氳等)
    (3)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學完以后的體會。
    (4)教師小結: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離開祖國,就好像失去母親多年的子女一樣,他們多么渴望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呀!特別是每首詩歌中的那句“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應該怎樣讀,才能表達出這種情感來?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體現(xiàn)了學生個性化閱讀與理解;教師對學生適時的引導與點撥、對學生獨特感受的珍視與鼓勵,更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讀體悟,演唱表達。
    1、指導朗讀。(1)師范讀其中的一首詩歌。(2)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練習朗讀。
    2、展開朗讀比賽。播放《七子之歌•澳門》樂曲,指名學生朗讀,評議。
    3、齊讀三首詩歌。 4、學唱《七子之歌•澳門》。
    [多種方式反復誦讀,學唱歌曲,抒發(fā)激情,啟迪思想。]
    七、拓展思維,改寫詩歌。
    1、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富強,人民當家作主,帝國主義列強再也不敢來侵略我們。香港、澳門兩地分別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被趕出臺灣,臺灣回到中國的主權范圍之內。但目前臺灣與大陸尚未統(tǒng)一,我們深信,最終定會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
    2、播放香港、澳門回歸的影像資料。
    3、看完以后,同學們的心情怎樣?(激動、興奮、驕傲……)
    4、那么,請你們設想一下,假如聞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場,他心里會怎么想呢?
    5、生自由發(fā)言。(不必要求統(tǒng)一答案,學生暢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說都可以。)
    6、港、澳門已經回歸。臺灣與大陸最終也將實現(xiàn)統(tǒng)一,那這幾首詩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請同學們試著改寫其中的一首詩歌吧!
    7、生改寫詩歌,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8、展示。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改寫的詩。評議。
    [通過觀看影像資料、設想以及改寫等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使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
    八、試背詩歌。
    1、個人背誦。 2、同桌互背,檢查。 3、教師背誦。 4、全班齊聲背誦。
    九、布置作業(yè)。 抄寫詩中最喜歡的一首。
    點評:
    本課設計主要體現(xiàn)了三個“注重”。
    首先,注重了信息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及課文背景的資料,實際就是讓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從而為準確體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使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培養(yǎng);
    其次,注重了學生思想情感的啟迪和熏陶。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課設計旨在通過大量的學習實踐活動,采用品讀與演唱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所獲得的情感體驗逐步加深,進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感受與理解詩歌的過程中,提高欣賞與評價能力,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第三,課內外有機結合,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觀看香港、澳門回歸的影像資料,設想聞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寫詩歌以及搜集其它幾首詩來閱讀,都是把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學生進一步拓展思維的空間,提高閱讀的能力。
    七子之歌教案(二)
    預習提示
    1、《七子之歌》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 十九世紀 年代,為哀痛我國七處被帝國主義侵占地區(qū)而作的一組詩歌。這七處地區(qū)是詩人寫這些詩歌的目的是
    2、查一查,給加點字注音
    自怨自艾( ) 擄( ) 氤氳( ) 蹴蹋( )
    3、寫一寫在預習時遇到的困難。
    教學目的:
    1、創(chuàng)設情景,體會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感悟詩歌所流露的愛國情懷
    2、通過朗讀,進一步把握詩歌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是全國人民迎接澳門回歸時,中華兒女廣為傳唱的一首歌。
    你知道歌詞的作者是誰?(聞一多)對 這首歌的歌詞并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先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七子之歌》(揭示課題)
    二、賞析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1)你了解作者及當時的寫作背景嗎?:(有學生回答,師最后作總結。)
    作者:聞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驊,字友三。湖北浠水人,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五歲入私塾啟蒙,十歲到武昌就讀于兩湖師范附屬高等小學,十三歲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10年學子生涯。其間,他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異,興趣廣泛,發(fā)起或參加了多種學生團體,是當年清華園內的一名活躍人物。1946年7月,慘遭殺害,時年不滿48周歲。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聞一多1925年三月份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寫的。當時,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聯(lián)想到我們中國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者占領的那些土地上的同胞們,他們該受到多么大的蹂躪、欺壓和歧視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xiāng)之作。
    2、結合歷史背景,體會詩的主題(品讀)
    (1)釋題:課題中的“七子”具體指什么?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分別為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wèi)、廣州灣、九龍、旅大(旅大指旅順、大連,因為同時被俄國人占領的,所以作為一個)。
    (2)介紹“七子”割讓的時間。
    ①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員登上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guī)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②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
    1997年回歸
    ③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jù)了“蓮花寶地”澳門。 1998年回歸 ④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 ⑤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wèi)專條,威海衛(wèi)租借英國25年。 ⑥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總結: 整個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屈辱的歷史,翻開這歷史一看,滿紙都是喪權辱國,滿紙都是割地賠款??粗且淮未伪凰毫训淖鎳陌鎴D,任何一個覺醒的中國人都會有切膚之痛,更何況是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呢?
    3、聽歌曲:澳門之歌 了解了當時的寫作背景,了解寫作背景,再來欣賞《澳門之歌》 (1)談談你的感受 。 (2)思考:你認為聞一多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 (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愛國深情) 領土被割讓的心痛,對列強侵略的憤恨,迫切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情懷。 (3)以《澳門之歌》為例,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詩人的這種情感? (用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感情)
    情感 悲:太久、夢寐不忘、
    擬人 憤:擄
    歸心之切:我要回來(盼祖國統(tǒng)一)
    品質 民族精神:保管我的靈魂(堅貞不屈,心系祖國)
    小結: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將骨肉離散的悲痛之情,對列強侵略的憤恨之情,和眷戀祖國的回歸之心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三、朗讀
    (朗讀的時要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1、個別讀:《澳門之歌》 2、聽范讀錄音,齊讀《澳門之歌》 3、分小組朗讀 要求: (1)分六個小組,每組探究一首詩; (2)討論后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歌情感的詞語; (3)組內交流朗讀; (4)每組推薦一人,進行比賽。
    四、仿寫:你能模仿這首詩,再為臺灣寫一首詩
    要求:
    1、采用擬人手法
    2、用飽含感情的語言表現(xiàn)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