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整理的《前方》教案,歡迎閱讀。更多相關高一語文教案文章,請關注實用資料欄目。
【《前方》教案(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yǎng)。
2.進行文本研習,培養(yǎng)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虛實結合的寫法。
2.篩選信息,把握主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方是一個詩意的名詞,它有夢幻般的色彩召喚我們,它有絢麗多姿的世界等候我們;它引領我們離開家園,奮然前行,它鼓舞我們實踐人生,尋找精神的家園。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討曹文軒先生以《前方》為題而寫的攝影散文,探討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人生。
二、作者介紹(看資料《柳易評曹文軒:當雨水被賦予了意義》)
三、課文研討
探討1: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參考:(1)文化積淀。潛意識中的遷徙欲望。(遷徙的習性)(第3、4段)
(2)前方的召喚。(“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喚。)(第7段)
(3)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吸引(第5段)(看資料《人類的不滿足》)
(4)被迫的無奈(第6段)
探討2:當人由于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驅使出門遠行的時候,作者卻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如何來理解?
參考:遠行時的“惶惑”與“茫然”,“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
探討3:如何理解作者所提出的“人的悲劇性實質”。
參考:作者顯然是把“走向前方”、“到處流浪”與“家”對立起來,所以遠行了就“無法還家”“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探討4:看《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思考:我們有可能掙脫作者所說的不可避免的悲劇嗎?
參考:有可能。只要我們找到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不可能。因為我們找不到真正的家。
三、拓展
1.討論:人生是一場苦旅
我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奮斗,尋找著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尋找更新更多的價值生命就成了生命活動的目標,也就成了人在一生中永不停息的活動。生命的過程就是一次次地歷險,人生的至美風光就在險峻的巔峰;對于生命終級目標的苦苦思索與追求,注定了我們永遠在路上。
2.討論:如何面對這趟不可避免的苦旅?
參考:找一個心靈的棲息之處(家)。“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第9段)我們若有心靈的棲息之處,無論遠行到何處,仍然有家的感覺。這個心靈的棲息之處可以是信仰,可以是愛….,是任何讓我們永遠覺得生活有意義的東西。
【《前方》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在與文本對話、評點的基礎上,體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較與前兩篇文章立意上的區(qū)別;
2.了解文章虛實結合的寫法,找出自己認為內涵深刻的句子進行解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2.虛實結合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反復閱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四、教學過程:
預習字詞:
遷徙(xǐ) 襲(xí)擊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顛簸(bǒ) 惶(huáng)惑 溫馨(xīn)
一、導入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fā)展變化,過去,liuxue86.com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xiàn)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chuàng)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lián)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肚胺健肥且黄?ldquo;攝影散文”。攝影畫面展示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tài)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于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二、課上學生展示自己通過網絡等手段查閱到的有關作者情況的介紹。
教師補充作者簡介:曹文軒, 1954年1月,曹文軒生于江蘇鹽城農村,并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yè)留校任教。后來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現(xiàn)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郁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說)、《紅瓦》(長篇小說);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xiàn)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二、文本研讀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話,作者又是如何圍繞它展開敘述的?
明確:“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特點反彈琵琶)(第二節(jié))
第三節(jié):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jié):寫人類有了家后遠行的欲望沒有寂滅。
第五節(jié):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第六節(jié):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節(jié):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第八節(jié):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成了從聯(lián)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
②哪幾節(jié)開始,作者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9-11節(jié)。
第九節(jié)由“路”著手,著眼于“路”與“家”和“前方”的關系,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節(jié):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第十一節(jié):論述人處于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xiāng)的矛盾中。(“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離鄉(xiāng)與思鄉(xiāng)似乎是個永恒的矛盾,談談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的關系如何?
明確:第一節(jié)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fā)問。
B.詞語的語境含義
隨著作者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復轉換,文中的關鍵詞語時常具有特殊含義。這些詞語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連著家與遠方”人們借著路,向前方流浪”“是命運把人拋在了路上”“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無家可歸”的“家”指心靈家園,“漫無盡頭的路上”與“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經歷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書:
家(鄉(xiāng)) 精神家園
(腳下的)路
人生的路
離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園
小結:文章虛實結合,從現(xiàn)實中的家、路出發(fā),扣住心靈遠游、尋找精神家園來寫,表明人在尋找精神家園時的漂泊感和對理想的追求。
三、比較閱讀《鄉(xiāng)土情結》與《前方》中有關離家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