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師資格高中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

字號:


    2016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工作正在進行,各位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的考生也要時刻關注著考試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考試動態(tài)。出國留學網教師資格考試欄目為大家分享“2016教師資格高中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希望對考生能有幫助。想了解更多關于教師資格考試的訊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
    2016教師資格高中歷史全真模擬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
    1.《紅樓夢》中賈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別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諧音為“原應嘆息”;第五回中有茶名為“千紅一窟”、有酒名為“萬艷同杯”,其諧音為“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這反映了該書的創(chuàng)作風格為(  )。
    A.愛國主義
    B.浪漫主義
    C.現實主義
    D.現代主義
    2.在2005年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中顯示,我國男女人口比例為106.30:100。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調,這說明重男輕女觀念仍然存在。下列關于這種觀念形成的歷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當的是(  )。
    A.宗法制
    B.科舉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廣
    D.郡縣制
    3.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絢麗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魏晉時期是書體演變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B.“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是傳統(tǒng)中國畫的特點
    C.“同光十三絕”是當時京劇藝術各行當的代表人物
    D.《離騷》是古典文學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4.“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yè)生產技術的主要特點。下列關于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促進了土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B.突出特點是少投入多產出
    C.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是小農經濟
    D.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
    5.西漢宣帝年問出現了一次天文現象,宣帝立即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睗h宣帝的認識和做法體現了(  )。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B.“大一統(tǒng)”主張
    C.“天人感應”主張
    D.“無為而治”主張
    6.《金瓶梅》描寫了北宋運河沿岸的市井風情:潘金蓮下棋贏了五錢銀子,用三錢買酒、兩錢買了一個豬頭、四只蹄子……賣炊餅的武大,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以下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北宋城市、坊不再嚴格分開
    B.北宋時期白銀已經廣泛流通
    C.北宋城市經濟比較發(fā)達
    D.文學作品有一定的虛構成分
    7.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模式的重要特點,促使這一生產模式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不包括(  )。
    A.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改進
    B.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和發(fā)展
    C.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
    D.社會分工越來越細
    8.“何人不知張少帥,美名留得千古傳”,該詩句中的張少帥因何事受到人們所敬仰?(  )
    A.七七事變
    B.西安事變
    C.南昌起義
    D.廣州起義
    9.魏源應林則徐之請,編纂《海國圖志》,是一部關于世界地理、歷史及西方政教國情的總集。他在書中最向往某國政治制度,提及這個國家“二十七郡(州)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國的制度?他這一段文字在當時有何影響?(  )
    A.美國;引起當時人們的激烈討論,遂有清末的變法
    B.英國;人們頗有同感,認為應該“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C.美國;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談及,幾乎沒有影響
    D.英國;當時人們對此理論多不理解,只重視船堅炮利
    10.李鴻章《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日本君臣發(fā)奮為雄,選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聰秀者,往兩國(英、法)制器廠師習各藝,又購制器之器,在本國演習……去年英人虛聲恫嚇,以兵臨之,然英人所視為攻戰(zhàn)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長,而英人因無如之何也?!边@表明李鴻章(  )。
    A.已找到了強國御侮之道
    B.主張效法日本全盤西化
    C.決意嚴守祖制不動搖
    D.未找到中國落后的根源
    11.毛澤東認為:“中國的秘密在農村”。為此,他在20世紀20年代進行的探索是(  )。
    A.參加中共一大
    B.領導南昌起義
    C.開創(chuàng)“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D.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12.“府院之爭”的激化從根本上反映了(  )。
    A.國會內各派政客之間的權力之爭
    B.南方、北方軍閥之間的地盤之爭
    C.是否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爭
    D.美國、日本搶奪對華控制權之爭
    13.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其重要作用是什么?(  )
    A.促成國共合作
    B.緩解當時緊張局勢
    C.打擊了******內部的陰謀
    D.有利于推動抗日運動
    14.某村村主任二混子者也,變賣村里的50畝水田,村民獲悉后,聯合啟用程序罷免村主任,保住了水田,這個事件反映了村民(  )。
    A.可以隨便罷免村官
    B.有較強的維權和民主意識
    C.不能盲目選村官
    D.目無領導,為所欲為
    15.福建廈門環(huán)島路上掛著一個巨型條幅:“一國兩制,統(tǒng)一中國”。下列關于一國兩制表述錯誤的是(  )。
    A.20世紀80年代,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
    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C.規(guī)定港澳臺享有同樣的自治權
    D.在解決香港問題上首次得到成功運用
    16.1954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黨內外人士座談會上指出,政協(xié)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們不能把政協(xié)搞成國家權力機關,此話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頒布
    B.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中共八大召開
    17.“我們全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臘?!痹谶@里,英國詩人雪萊強調的是(  )。
    A.英國人是古希臘人的后裔
    B.西方法律、文學與宗教問的聯系
    C.英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原創(chuàng)性
    D.古希臘文明對歐洲文明影響深遠
    18.羅馬法是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下列司法理念中,明顯違背羅馬法原則的是(  )。
    A.被告在被確認犯罪之前是無罪的
    B.被告有權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對質
    C.主要按照以往的習慣和判例進行判決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學家解釋進行判決
    19.法國藝術評論家丹納曾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币斫獍蜖栐说摹度藛栂矂 罚覀儜私獾闹卮髿v史事件是(  )。
    A.文藝復興
    B.法國大革命
    C.工業(yè)革命
    D.宗教改革
    20.哥白尼的日心說雖被后來的科學發(fā)展所揚棄,但人們仍然視其為一場“革命”。這是因為它(  )。
    A.撼動了中世紀神學基礎,顯示了挑戰(zhàn)權威的態(tài)度
    B.開創(chuàng)了近代實驗科學,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運動規(guī)律。指引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方向
    D.開辟了天文學新領域.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
    21.二戰(zhàn)后期,面對國際貨幣關系領域的自由放任與國際經濟的發(fā)展要求,《經濟學家》雜志指出:“迫切需要貨幣方面的國際協(xié)議。”此后建立了(  )。
    A.雅爾塔體系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歐洲共同體
    D.布雷頓森林體系
    22.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要求我們必須分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論點。下列表述屬于“論點”的是(  )。
    A.二戰(zhàn)后.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相繼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B.赫魯曉夫針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實行了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
    C.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發(fā)生了變化
    D.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要有有效的監(jiān)督體制和合理的符合國情的民主制度
    23.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tǒng)在堪薩斯城發(fā)表演講,指出:“當我發(fā)表就職演說的時候,我提到一個需要談判的時代……我們在世界上許多地區(qū)正在進行談判而不是正在對抗……”。美國政府將這一外交思想付諸實施的行動包括(  )。
    ①組建上海合作組織
    ②結束1961年開始的越南戰(zhàn)爭
    ③簽訂《北大西洋公約》
    ④發(fā)表中美上海聯合公報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家舞臺的事件是(  )。
    A.亞非獨立國家的萬隆會議
    B.不結盟運動興起
    C.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
    D.亞太結合組織建立
    25.“沒有任何一個史學家,沒有任何一本歷史書沒有理論、思想.其中包括那些倡導‘學術自由’的人?!边@段話的主要觀點是(  )。
    A.歷史研究應該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B.歷史研究必須有充分的史實證據
    C.歷史研究必須有統(tǒng)一的理論指導
    D.歷史研究應該有充足的史書依據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作用。(10分)
    27.為什么說教學設計要遵循整體性原則?(10分)
    28.探究式課堂教學法相較于一般學習法,其特征有哪些?(10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6分,共48分)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京師會館最初出現于明初永樂年間.那時是一個安徽蕪湖籍官員俞謨捐出自己的住宅,給在京的同鄉(xiāng)官員作為聚會娛樂之所,也作為寄托鄉(xiāng)情、相互勸勵的場所。有些出現了官僚試子會館的分化.即官僚試子會館一分為二,有些官僚試子合為一體的會館也確立了當考試時期試子優(yōu)先的原則。
    材料二
    通訊設施的改進縮短了空間距離.開埠通商后,近代郵政漸次展開,中國的電報業(yè)也開始創(chuàng)設.電報等現代通訊工具讓異地同鄉(xiāng)會館間有了聯系通道。而報紙成為會館表達政治態(tài)度的陣地??婆e制度廢除后,北京的許多會館演變成同鄉(xiāng)會,會館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功能亦隨之演替。有不少革命志士、文人學者紛紛借助于會館,取得了他們從事自己事業(yè)的相對安穩(wěn)的一席之地。孫中山先生等政治家時常到京城尋求同鄉(xiāng)會館的政治、財力乃至輿論的支持。京城的同鄉(xiāng)會館可以發(fā)動各地同鄉(xiāng)會館舉行聯合行動,敦促地方政府在清除政治積弊、維護地方社會秩序等方面有所作為。北洋時期許多省的會館直接成為政治活動的集會地和演說地,并且對抑制西方侵略勢力肆意踐踏中國主權產生了積極影響。留日學生利用會館,先培養(yǎng)省籍意識,再擴大為國家意識,對于推進中國社會的變革、自強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會館創(chuàng)辦刊物宣揚愛鄉(xiāng)愛國情懷,鼓勵同鄉(xiāng)利用會館這個平臺凝聚力量,亦順應了當時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潮流。
    ——以上兩則材料均摘編自王日根《論近代社會轉型與京師會館角色的演替》
    問題: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會館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會館功能的演進及其原因。(6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會館在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作用。(6分)
    30.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以下是某教師制定的活動實踐學習計劃。
    進行“人們心中的歷史口述資料的采集實踐”的探究活動。例如毛澤東,他在湖南、井岡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地留下了許多紀念,還有許多詩詞、文章,以及他人的回憶錄、傳記等??梢越M織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訪問,和一些老革命家交流,認識他們心目中的毛澤東及其貢獻等問題,從而形成更加鮮活的整體感知。
    (1)請對該老師的做法做出評價。(8分)
    (2)教師開展活動實踐學習應注意哪些問題?(8分)
    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末日本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它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憲法;經濟上“殖產興業(yè)”,發(fā)展近代工業(yè),興辦工業(yè)企業(yè),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社會上采取“改歷”“易服”“剪發(fā)”等措施;軍事上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對日本軍人進行武士道教育,實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軍隊;文化上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效仿西方建立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向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會風氣,確立了“國民皆學”的方針。明治維新打破了傳統(tǒng)的身份等級制度,在政府“求知識于世界”的開放政策下,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
    (1)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是什么?(6分)
    (2)根據以上材料,請你設計至少兩個課堂提問。(5分)
    (3)請列舉課堂提問的類型。(5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2分)
    32.根據下列材料設計教學片段。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規(guī)定: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2)課文摘錄: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要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課文內容,設計出相關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并說明設計意圖。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清朝政治黑暗、官場****、各種社會矛盾加深,因而該書屬于批判現實主義風格。
    2.【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一種制度,在此制度下,人們特別在意家族的血緣傳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它的現實影響就是重男輕女,從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調。
    3.【答案】D。解析:《離騷》是浪漫主義作品,故本題選D項。
    4.【答案】B。解析:注意對“精耕細作”這一概念的理解,它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多投入多產出,故B項錯誤。
    5.【答案】C。解析:材料中把皇帝的言行與天文現象聯系在一起,這體現了董仲舒宣揚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思想,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故正確答案為C項。
    6.【答案】B。解析:明中葉以后,金銀才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故B項違反史實,符合題目要求。同時也說明文學作品帶有虛構成分,故D項正確;文學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反映,A、C兩項符合北宋社會現實狀況。
    7.【答案】D。解析:耕作方式與生產力水平高低、土地制度、農業(yè)政策密切相關,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有利于生產的專業(yè)化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8.【答案】B。解析:詩句中的張少帥指的是張學良將軍。他的美名得到傳頌,是因為他發(fā)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推動了國共第二次合作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
    9.【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公舉一大酋總攝之”“不四載即受代”可以看出,“這~國家”應是美國。再從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來看,這一主張很少有人理解,在當時幾乎沒什么影響,故選C項。
    10.【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李鴻章認為日本富強的原因是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可見李鴻章并未認識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國落后的根源。
    11.【答案】C。解析:A項與提議不符合;B項與毛澤東無關;D項時間不吻合;故選C項。
    12.【答案】D。解析:A項是“府院之爭”的性質;B項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它與“府院之爭”的激化沒有多大的關系;C項是“府院之爭”的焦點,是其激化的具體表現,是“府院之爭”的內容,它是表面現象,并非實質的東西。D項體現的才是實質。府院之爭指民國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總統(tǒng)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權力斗爭,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tǒng)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實質上反映了美、日兩國在爭奪中國權益上的矛盾和中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爭奪勢力的矛盾。故選D項。
    13.【答案】D。
    14.【答案】B。解析:村民獲悉村主任變賣村里的50畝水田之后,聯合啟用程序罷免村主任保住了水田。從這一事件結果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村民有較強的維權和民主意識。故選B項。
    15.【答案】C。解析: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不同,港澳問題屬于中國主權問題,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問題,臺灣地區(qū)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而港澳地區(qū)則不可。港澳地區(qū)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但是不可能和臺灣地區(qū)享有同樣的自治權。故選C項。
    16.【答案】C。解析:從題目中的“1954年12月”分析:第一個五年計劃于1953年頒布并開始實行,A項不正確;B項不正確,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D項不正確,中共八大于1956年秋召開。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因此選C項。
    17.【答案】D。解析:古代希臘的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乃至藝術,是歐洲文明的濫觴。所以,雪萊從思想文化角度認為自己是希臘文明的后裔,是希臘人。英國人是盎格魯一撒克遜和法國北部領主諾曼的后裔,A項錯誤;B項與題目無關:英國文化在不斷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有自身的特點,如帶有盎格魯一撒克遜特色。
    18.【答案】C。
    19.【答案】B。解析:巴爾扎克(1799—185c年),生活于動蕩的法國大革命時期。
    20·【答案IA。解析:“地球中心說”是中世紀神學基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提出,是對中世紀的“地球中心說”的挑戰(zhàn)。故選A項。
    21.【答案JD。解析:A項奠定了二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B項是軍事政治集團,至今仍存在,C項是著名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組織,此三項都與題干中的“國際貨幣關系領域,,不符。故D項為答案。
    22.【答案】D。
    23.【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組織是由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組成的地區(qū)性國際組織,和美國沒有關系;《北大西洋公約》簽署于1949年,故排除①③。20世紀70年代,面對蘇聯的戰(zhàn)略攻勢,美國實施了兩項措施,一是從越南撤軍,一是改善和中國的關系,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fā)表就是中美關系改善的產物。故②④符合題意。
    24.【答案】B。解析: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同時,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發(fā)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25.【答案】A。解析:本題的重點落在“理論、思想”上。B、D項與題意強調的“理論、思想”無關:C項與“學術自由”不符。A項符合題意,當選。
    二、筒答題
    26.【參考答案】
    (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馮太后主持下,用新制度取代不適應統(tǒng)治需要的舊制度。具體內容有: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新的租調制。這些改革措施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2)孝文帝親政后,為繼續(xù)推進改革,孝文帝首先確定遷都洛陽,這有利于擺脫保守勢力的影響,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北魏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
    (3)遷都洛陽后,孝文帝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包括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等。通過進一步學習和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促進了西北地區(qū)各民族與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7.【參考答案】
    系統(tǒng)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為各種各樣的系統(tǒng)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現象和過程都自成系統(tǒng),又互成系統(tǒng)。教學設計就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等子系統(tǒng)所組成的,各子系統(tǒng)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媒體、策略起著控制作用;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媒體的選用,教學策略的制定,是要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服務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要通過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來實現,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要受教學目標的支配,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要達到相互匹配、和諧一致。
    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設計者還要對前面的設計進行不斷的反饋修正,從而達到最優(yōu)化的結構和效果。
    28.【參考答案】
    探究式教學相較于一般學習的特征主要有:
    (1)探究式教學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2)探究式教學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3)探究式教學以學生自主為形式;
    (4)探究式教學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5)探究式教學以教師幫助為輔助。
    三、材料分析題
    29.【參考答案】
    (1)同鄉(xiāng)官員在京聚會交際的場所,服務科舉考試。
    (2)演進:表達政治訴求;進行政治活動(包括敦促政府施政);培養(yǎng)民族意識。(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原因:近代通訊技術的進步和新傳媒的出現(或西方近代科技的傳人);科舉制度的廢除;政治變革的需要。(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3)推動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政治變革;抑制列強侵略;促進民主思想傳播。(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30.【參考答案】
    (1)通過口述資料的搜集,其目的在于認識,歷史研究離不開對歷史資料的搜集、挖掘和整理過程,了解挖掘新的歷史資料的重要性,培養(yǎng)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知道歷史不僅是關于國家、社會重大事件的反映,歷史也是關于普通人生活的記錄,它以記憶的形式沉淀于每個人的心中。并構成人們認識社會、理解歷史的重要內容;了解現代中國的發(fā)展變化給普通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各自看法和評價。幫助學生學習傾聽和溝通的藝術,提高對生活和歷史的審視力和理解力;同時,學會鑒別口述資料的正確性,通過甄別,形成自己的正確評價。通過實踐體驗來學習歷史,不僅能學到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認識。
    (2)活動實踐學習是指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情境模擬和解釋現實問題等途徑來學習歷史的方法。一個歷史人物留下的生命印跡會留存于許多地方。在史書記載中、在私人保存的收藏品中、在相關的紀念地、在有關人士的記憶中……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學會擺脫他人研究的固有思路,形成自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才能學會置身于歷史中,體驗歷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合理解釋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和思想動機。運用這種學習方法的關鍵是事先要有充分的計劃和準備。如要去社區(qū)訪問某一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事先就要做好采訪計劃,設定訪問內容和問題大綱,熟悉相關事件的歷史背景和基本過程,了解被訪者的性格、經歷和其他自然概況等。只有做好充分準備.這種活動實踐學習方法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31.【參考答案】
    (1)國外:
    經濟: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
    思想文化:自由資本主義的蓬勃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fā)展。
    國內:
    幕府專權(幕藩體制、等級制度),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等政策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幕府政權孕育著危機。
    農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領導階層:下級武士)。
    1853年美國艦隊叩關,結束了日本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機中。
    倒幕運動的發(fā)展和勝利(獲得明治天皇的支持)。
    (2)①試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俄國1861年改革的異同點。
    ②為什么明治維新能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不能?
    (3)課堂提問的類型主要有:直接提問式、興趣啟發(fā)式、問舊啟新式、情境啟示式、設疑置難式、討論式、比較式、階梯式、評價式、綜合式、化用式,等等。
    四、教學設計題(略)
    
教師資格證題庫 教師考試備考輔導 教育學資料 教育心理學資料 綜合素質資料 教育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