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和月亮》讀后感

字號:


    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為您整理提供的關于《白兔和月亮》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與借鑒。
    《白兔和月亮》讀后感【篇一】
    對于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不過,有一個占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的計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利害關系的快感。還有人用游戲說和距離說來解釋美感,強調審美狀態(tài)是一種游戲狀態(tài),審美主體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這些說法都蘊涵著無利害關系這一觀點。中國的審美傳統(tǒng)主要來自道家,也是強調一種“游于物之外”的超脫態(tài)度和閑適心態(tài)。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釋美感的性質了,它的更深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
    作者用白兔慧心未泯與人類慧心已泯作對比。意在說明白兔尚能悟到不該擁有的應學會放棄的道理,而人類總認為擁有就是幸福,不肯放棄既得的利益,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白兔和月亮》讀后感【篇二】
    有一只獨具審美慧心的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因為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便將月亮還回去了。這就是寓言《白兔與月亮》的故事內容。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擁有巨大的財富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的時候,應當趁早放棄。
    也許有的人看了這則寓言,都會嘲笑白兔是個傻瓜,不該把巨大的財富雙手奉還。其實,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傻瓜。人類中的有些人,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這是因為他們的“慧心已泯”,殊不知他們在“幸福”的同時,也就是擁有巨大的財富時各種念頭也就會隨之產生:比如如何利用啊,如何防偷啊,如何防搶啊,……
    當貪婪的人為得到“幸福”而不惜代價時,他們就已經讓自己變成了金錢的奴仆:得不到的時候為得不到而憂愁;得到了義因為怕失去而焦慮。這樣每天過日子提心吊膽的,總是愁眉難解,走在路上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無窮的得失之患”使他們怎么也快樂不起來。這就是擁有財富而使得有些人失去人生許多樂趣的原因。
    當然,生活中也不是所有擁有巨大財富的曰都會失去人生樂趣。例如美尉的比爾·蓋茨可以說是世界上擁有“月亮”的人,但是他生活節(jié)儉,將大量財富用于慈善事業(yè),因此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得失之患??上篱g這樣的人太少了。
    財富本身是并不能給人帶來幸福的。因此,我們不妨學一學“慧心未泯”的兔子,不要獨自占有“月亮”;學一學比爾·蓋茨,讓手中的“月亮”放射出慈善的光芒,這才是明智的。
    后記:在語文課上,我們讀到了課文:《白兔與月亮》。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但是我深有感觸。聯想到如今社會上像白兔一樣的人已經不多了,隔三差五就會在報紙、電視上看到某某領導干部因為貪污公款而被判刑。當記者采訪他們時,他們總是一邊流淚一邊后悔。我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于是,我便寫了上面的讀后感,希望能以此來勸告那些執(zhí)迷不悟的人們,像白兔一樣“慧心未泯”,在擁有巨大財富時,要有清醒的頭腦,趕快懸崖勒馬!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