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孫權(quán)勸學教案,歡迎閱讀。
孫權(quán)勸學教案(一)
【教學目標的確立】
1、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背誦課文,領(lǐng)會文章給人的啟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guān)資料。
(3)通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品味文章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剪裁內(nèi)容的表達效果。
(4)對比閱讀,比較《孫權(quán)勸學》和《傷仲永》的異同,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參與、合作、探究。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于國于己都意義重大的道理,從而勉勵同學們重視學習,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1、美讀課文,力求聲情并茂,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魯肅與呂蒙的對話,體味這段話的情味。
【教學設(shè)想】
1、朗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理解文意,體味對話,最終實現(xiàn)美讀課文的目的。
2、表演法。學生自編課本劇,進行表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
3、比較閱讀法。延伸拓展,通過比較《孫權(quán)勸學》和《傷仲永》,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4、 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5、 參與教學,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的開發(fā)】
1、發(fā)動學生課前收集與本文有關(guān)的資料及圖片。
2、鼓勵學生對課本進行重新加工,改編成課本劇,并進行表演。
3、創(chuàng)設(shè)開心的學習氛圍:以比賽的方式進行文言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4、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學生輕松學習的環(huán)境。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我有個學生,他總是不肯下功夫?qū)W習,我勸他應該好好學習,他說自己的事很多,況且又不想當學者,不學也罷。我很想好好跟他講講道理,可又不知該怎么說,大家看看我應對他說些什么呢?師: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quán)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學生回答引入正課。
二、展示與交流。
文學常識專家組展示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與本文有關(guān)的文學知識。
三、感知與理解
1、朗讀課文,準確認讀。配樂朗誦;學生有感情集體朗誦。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 字詞專家組講解重點詞語、句子并板書。其他學生結(jié)成四人小組,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翻譯課文。
(2) 競賽:讓學生快樂學習、享受學習。
規(guī)則:全班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底分各為100分,競賽分為三輪進行。
第一輪:翻譯課文。男生組和女生組各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把課文分為兩層,從開頭到“蒙乃使就學”為一層,剩下的為第二層。男女生代表各翻譯一層,錯一處扣5 分,師生共同評議。
第二輪:認讀課文。教師多媒體顯示去掉標點符號的課文,由女生組和男生組各讀一層,錯一處扣10分,師生共同評議。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會戰(zhàn)。多媒體顯示題目,由各組指定對方的同學來回答。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題目見課件)
1、解釋加點的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
卿今當涂掌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辭以軍務(wù) 及魯肅過尋陽
蒙乃始就學 見往事耳
2、辨析古今異義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辨析一詞多義
卿今當涂掌事 蒙乃始就學
但當涉獵 指物作詩立就
4、翻譯下列句子
a、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b、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c、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e、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f、卿言多務(wù),孰若孤?
3、思讀課文,請質(zhì)疑專家組同學提出問題,全班討論解決。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準備好以下問題:
1) 提問:孫權(quán)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 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3) 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 提問:孫權(quán)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5) 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6) 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 演讀課文。
1) 學生演出課本劇,同學們共同評議。
2)欣賞動畫短片,體會人物的對話的語氣和心理。
3)揣摩說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
四、反思與探究:
1、學與不學,使呂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quán)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
2、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
學生自由發(fā)言。
1、三國故事中有“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的故事,想來大家都很熟悉。后來,孫權(quán)、魯肅都想要回荊州,終不能如愿。最終,呂蒙巧計從蜀漢奪回了荊州,還致使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抱憾而逝;蜀漢由盛而衰。
————可見“學”的重要性。
2、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師曠論學》
3、車胤家貧不能常得油,則夏日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章……甚有鄉(xiāng)曲之譽。……時唯胤與吳隱之以寒素博學知名于世。
————夜以繼日,囊螢積雪(集螢映雪)
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5、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學業(yè)漸積而有成,獲其益不覺其勞也;事業(yè)積漸而有功,蒙其福而不覺其苦也。
—————褚虎忱《論人格修養(yǎng)》
總之:知識能夠改變?nèi)?,知識能夠塑造人
五、拓展與延伸:
1、有兩則成語出自本文,你能找出來,并造句嗎?
2、《孫權(quán)勸學》和《傷仲永》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何異同?
明確:從內(nèi)容上看,兩篇文章都與學習有關(guān),但正好一正一反,從不同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呂蒙是中年好學,學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學liuxue86.com,一事無成。
從寫法上看,《孫權(quán)勸學》以對話為主,加以側(cè)面描寫,來表現(xiàn)呂蒙的長進;而《傷仲永》則借事說理,先敘后議,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六、總結(jié)與作業(yè):
課后大家熟讀課文,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那么,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shù)不限,只要你覺得表達出你的意思就行。
孫權(quán)勸學教案(二)
【學生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僅119字),情節(jié)簡單,文字淺顯易懂。就故事情節(jié)而言,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難點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少數(shù)文言字詞的理解,如古代的某些特殊稱呼和古今異義的詞語等;二是對文章中人物語言情味的體會及人物神態(tài)、心理的揣摩。但相信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查閱工具書、討論交流等)和老師的引導點撥以及相關(guān)媒體的參與運用,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教學建議】
1、本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自讀,當堂背誦全文。
2、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弄清文章的意思,積累文言字詞,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并能夠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nèi)容。
3、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抓住關(guān)鍵語句,體會文中三位人物說話的口吻、神態(tài)、心理。
4、可與王安石的《傷仲永》相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想想方仲永、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5、建議課外觀看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教學設(shè)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圖片導入法:教師展示三國時期人物孫權(quán)、魯肅、呂蒙三個人物的圖片或畫像,由學生對這三個人物的討論、認識引入課文內(nèi)容。
2、故事導入法:教師適當介紹文中三個人物的一些故事,導入課文。
3、名言積累導入法: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并記誦有關(guān)讀書、學習的名言,課堂上相互交流,認識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導入課文內(nèi)容。
4、教師誦讀導入。
二、誦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
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后,學生朗讀。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字音:
卿qīng 涉shè 豈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三、理解翻譯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學生就文中字詞提出質(zhì)疑。
【初】當初。 【謂……曰】對……說。 【以】用,拿。
【豈】表反問的語氣助詞,難道。 【但】只。 【耳】語氣助詞,罷了。
【孰若……】誰(哪一個)比得上……。 【所益】所收獲的、所得到的好處。
【就】從事,做。 【議論】商討、論說(天下大事)。
【士】士大夫或讀書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氣的人。
【三日】虛數(shù),指多天。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遂】于是,就。 【而】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
2、學生結(jié)合書下注解及補充注釋翻譯課文,教師訂正。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人物的心理。
⑴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嚴肅,既嚴格要求,又充滿期望。
⑵ 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
⑶ 卿言多務(wù),孰若孤?
神情激動,語氣殷切,以自己的經(jīng)歷向呂蒙說明“學”的可能性。
⑷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既感到驚奇,又為呂蒙的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側(cè)面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取得了很大進步。
⑸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指責中帶有自豪,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4、歸納文言字詞。
⑴ 注意古代的稱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大兄:即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稱呼。
⑵ 注意一處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
謂……曰:對……說。
⑶ 注意古今異義的詞語。
但:但當涉獵(只)
往事:見往事耳(歷史)
過:及魯肅過尋陽(到)
博士:治經(jīng)為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官)
⑷ 注意一詞多義的詞語。
以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用) 自以為大有所宜(認為)
見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
⑸ 注意句末語氣詞所表達的語氣。
例子參見課后練習,此略。
⑹ 積累運用成語。
① 吳下阿蒙:比喻人學識尚淺?,F(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zhuǎn)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至窮困而富有了,都可以說:非復吳下阿蒙。
造句: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個窮小子的小王,而今卻成了大企業(yè)家,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② 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來對待。
造句:平時不善言語、性格內(nèi)向的張軍,這次卻在全國的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大家不得不對他刮目相待了。
四、探究質(zhì)疑,深入研討
1、質(zhì)疑:孫權(quán)勸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請問他怎樣勸學的?
討論歸納:首先是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學”;其次是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從而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quán)的話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勸學,又可以感受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guān)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質(zhì)疑: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可謂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二人的真實性情與融洽關(guān)系。請問作者在此描寫二人的對話對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討論歸納:二人的對話,既從側(cè)面烘托出了孫權(quán)勸學的顯著成效,也進一步告訴人們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3、質(zhì)疑: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jié)友?
討論歸納:在東吳,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是周瑜之下的二號人物。魯肅之所以與呂蒙結(jié)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了魯肅的愛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這也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孫權(quán)勸學的結(jié)果以及呂蒙才略的驚人增長。
4、質(zhì)疑:“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現(xiàn)已演變成一耳熟能詳?shù)某烧Z。請問這一成語帶給你哪些啟示?
討論歸納:這一成語告訴我們,事物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質(zhì)疑: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討論歸納:讀書學習大有益處,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提升自我,增長知識與才干。
五、總結(jié)
本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語言凝練,含義豐富。以對話刻畫人物,善于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詳略安排得當,同時很好地運用了側(cè)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孫權(quán)的善“勸”,告訴了人們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勸人上進成才,讀書明理。
【教學反饋】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
2、但當涉獵( )
3、見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把課文分為兩段,寫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請用下列成語造句
1、吳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翻譯文言句子,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借文明理是近幾年中考考察的熱點,也是文言文閱讀的難點,特別是就文章談啟示,談道理,談看法,題目靈活。所以我們在平常的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同時還應注意文言文閱讀的課外拓展與延伸。
【練習題庫】
一、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孫權(quán)勸學
初,權(quán)謂呂蒙日:“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1、《孫權(quán)勸學》選自《___________》,這是一部______體史書由_____朝_____主特編篡,這部書書名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用原文填空
⑴ 孫權(quán)勸呂蒙讀書的原因是 ,而呂蒙開始卻以 為理由,拒絕讀書。孫權(quán)以自己為例,使呂蒙拒絕讀書的理由不攻自破,蒙 。
⑵ 孫權(quán)給呂蒙指出的讀書方法是 。
⑶ 出自本文兩個成語是 、 。
3、文段可以分兩層,用“||”在文中劃開。
4、指出加點詞所表示的語氣,并翻譯句子。
⑴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⑵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⑶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⑴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
⑵ 見往事耳 。
⑶ 非復吳下阿蒙 。
⑷ 刮目相待 。
6、說明文中三個人物的身份,并根據(jù)文意說說各自的性格特點。
孫權(qu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呂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魯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對你有什么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延伸
歐陽修苦讀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①以荻②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③士人家④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wù)。自幼所作詩賦文字⑤,下筆已如成人。
〖注〗①太夫人:祖母 ②荻: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 ③閭里:鄉(xiāng)里 ④士人家:讀書人家 ⑤文字:文章
1、文中“教以書字”中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
A、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D、乃丹書帛日:“陳勝王”
2、翻譯句子。
⑴ 歐陽修四歲而孤。
⑵ 惟讀書是務(wù)。
3、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
4、歐陽修的成才,除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資治通鑒 編年 北宋 司馬光 幫助治理朝政的歷史借鑒
2、⑴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軍中多務(wù) 始就學
⑵ 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
⑶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3、蒙乃始就學||乃魯肅過尋陽
4、⑴ 反問語氣
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jīng)書當博士嗎!
⑵ 限制語氣
只應當瀏覽群書,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⑶ 感嘆語氣
長兄認清事物(知道這件事)多么晚啊!
5、⑴ 推辭 ⑵ 了解 ⑶ 再 ⑷ 擦
6、孫權(quán):三國時吳國國君,對部下關(guān)心愛護要求卻很嚴格,又能循循善誘,耐心教導。
呂蒙:吳國名將。知錯能改,有軍人的坦誠豪爽。
魯肅:吳國謀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風度,對朋友進步十分高興。
7、學習不可等待,不可推辭,只有不斷地學習,日積月累,才能增長知識才干。
二、拓展延伸
1、D
2、⑴ 歐陽修四歲就成了孤兒。
⑵ 只知道從事讀書。
3、廢寢忘食。
4、鄉(xiāng)里讀書人家的幫助。
【資料鏈接】
一、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xiàn)在屬山西省)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zhàn)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shè)局續(xù)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diào)祖宗之法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xiàn)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xù)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fā)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shù)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二、《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展異、目錄各30卷。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初成戰(zhàn)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shè)書局繼續(xù)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伊、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后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于經(jīng)濟、文化。全書貫串1362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tǒng)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關(guān)于呂蒙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陂(現(xiàn)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lǐng)其部屬。從孫權(quán)攻戰(zhàn)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后隨周瑜、程普等大存曹操于赤壁。初不習文,后聽從孫權(quán)告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lǐng)其軍,襲破蜀將關(guān)羽,占領(lǐng)荊州。不久病死。
孫權(quán)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日:“……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劇,艱難、困苦)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fā)不及之耳。圖取關(guān)羽,勝于子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