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留學生在海外頻頻遇害

字號:

?  今年一季度,筆者接連兩次設(shè)宴,為朋友的孩子到日本和新西蘭留學餞行。也就在這期間,幾起接連發(fā)生的中國留學生遇害案,正引起國人的廣泛關(guān)注。
    中國留學生在海外遇害的消息特別集中,自然觸動了國人敏感的神經(jīng)。有人感到國外不是天堂是地獄,對到國外留學產(chǎn)生了懼怕心理;更有人把這幾起事件與中國人的民族尊嚴聯(lián)到一起,大發(fā)“中國人你應(yīng)該憤怒!”的感慨,甚至聯(lián)想到中國國力不強盛,因此才導致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
    其實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遇害的原因,與對中國人的歧視不太沾邊。因為沒有人介紹過,在這些中國留學生遇害的城市里,殺人的事件共有多少起,被殺的人中,本地人和外國(不僅是中國)留學生各占多少比例,因此,一聽說中國人在國外被人殺,就得出中國人在海外正在受欺負的結(jié)論,實在有些冒失。
    比如筆者曾去過一名中國女留學生遇害的巴黎,那里的治安的確不怎么樣。有一天與朋友一起游塞納河,上岸后只見不少大游覽車的司機,正在氣哼哼地用大寬膠帶糊他們的車窗,因為常有游客不小心把包放在了車上,被“綠林好漢”們砸開車窗自行取用。當然,這些司機罵的是游客,因為游客的粗心,才導致了車的遭殃——但別誤會,司機并不是單罵中國人,因為巴黎的游客來自世界各地。
    但在巴黎的外國游客中,中國人遭搶最多又是事實。這與歧不歧視中國人毫無關(guān)系,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外出帶的現(xiàn)金多,而且是出人意外的多。到了外國,平時連買條毛巾都要猶豫半天的人,也會像瘋了一樣,簡直就像洋貨是白給的一般,瘋狂地搶購(其中不乏買回來才發(fā)現(xiàn)是“中國制造”的笑話),令外國佬大為瞠目。因此,那些“好漢”就是再尊重你東方文明古國,也禁不住要下手了。
    實際上,中國人遭搶、遇害事件的增多,與中國人支付能力增強,出國旅游、留學人員增多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出國留學,現(xiàn)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生涯規(guī)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不少家長出得起這份錢(盡管不少家庭也要節(jié)衣縮食),另一方面,國家也放寬了自費出國留學的限制。而一些發(fā)達國家,便把日益富裕的中國,看作他們“教育出口”的大市場。對中國學生來說,出國留學變得越來越容易。
    與此同時,就帶來了新的問題,包括多了些留學生遭搶、遇害等令人不安的消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可能還是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對待。要明白國外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關(guān)鍵是在出國以前,應(yīng)當有一種怎樣看待出國留學的心態(tài),到了國外以后,又有一種怎樣適當?shù)嘏c人交往和防范的意識。
    近幾年令人憂慮的是,出國留學的學生有小齡化的趨勢。筆者年初餞行的兩個朋友的孩子,一個是高中剛畢業(yè),就遠赴新西蘭;一個是初中畢業(yè)不久,甚至連普通話說起來都困難,就要到日本。國門開放,少年有志,是令人欣賞的事。但這么小的孩子獨自到了國外,語言不通,處世經(jīng)驗尚少,又怎能讓人放心?
    前不久在愛爾蘭遇害的兩名來自沈陽的中國留學生余峰和劉清,都只有19歲,到愛爾蘭已近一年。這么小的年齡,從生活經(jīng)驗的角度講,令人擔心。從孩子的成長來講,一方面,中國的文化并沒有學到一定火候,另一方面,外國的文化也很難透徹了解,不僅不會“學貫中西”,只怕最后會變成“邯鄲學步”,除了能會點語言,找個飯碗外,很難指望他們會學有大成。
    當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責任不在孩子們本身。目前,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非常迷信“洋教育”,仿佛只要沾上了洋味兒就可以一步登天,而且越早出去越好。實際上效果又如何呢?國外的學校之所以熱衷于海外招生,主要是看中了留學生的學費。不論哪個國家,除了有些私立學校對所有學生收取同等學費外,其他學校收取學費都是“內(nèi)外有別”,對外國學生收取的學費幾乎是本國學生的2至4倍。對那些在本國招生情況不好的學校來說,國外學生是它們的“救命稻草”,到國外招生是它們擺脫困境的好辦法。在今年2月北京中國國際高等教育巡回展中,參展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二三流的學校和社區(qū)學院。如此一來,國內(nèi)不少家長傾入巨資,甚至勒緊褲帶、近乎傾家蕩產(chǎn),將孩子送出去,夢想受到比國內(nèi)要好的教育,最后“種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效果未必理想。
    當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幾起遇害案就否定學生出國留學這樣一件有利于對外開放的大好事。中國留學服務(wù)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很多事情不可能有100%的正面影響,對待出國熱也要客觀分析。越來越多的自費留學生帶回了工商、經(jīng)貿(mào)、科技等先進知識和技術(shù),大大促進了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迸c此同時,對出國留學熱的確也要正確引導。尤其不少把很小的孩子送到國外的家長,有的并不是想讓孩子學點真才實學回來,只不過是想混個洋文憑,回來好找工作,因為國內(nèi)對有洋文憑的人,不論才識高低,一般都是青眼有加的,這也片面刺激了出國留學熱的升溫。對這種普遍的“迷洋”心態(tài),國內(nèi)各界都應(yīng)該做一點認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