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經(jīng)典詮釋創(chuàng)新哲學體系,又盡量重視古注,追求本義;前者是對時代的呼應,后者是對經(jīng)典的尊重。由此在詮釋實踐中弱化了“本體”與“方法”的緊張,強化了“原意”與“用心”的統(tǒng)一,發(fā)展了中國特異于西方的詮釋傳統(tǒng)。在中國的經(jīng)學詮釋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義理闡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哲學詮釋而作為“宋學”的代表,受到追求經(jīng)典本義的后代“漢學”詮釋家的批評與指責。
《孟子集注》為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確立了地位。主張“民重君輕”的孟子被正式確立了亞圣的地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開明專制的時期?!睹献印饭财咂?,是孟軻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為中心的儒學思想體系的集中表達。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價倍增,從子部一躍而入經(jīng)部,朱熹注攙入了他作為理學家的許多見解,是一部經(jīng)典注本。
|
孟子集注 (南宋)朱熹 |
|
| 孟子序說 | |
|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 |
| 卷三·公孫丑章句上 | 卷四·公孫丑章句下 |
|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 |
| 卷七·離婁章句上 | 卷八·離婁章句下 |
| 卷九·萬章章句上 | 卷十·萬章章句下 |
|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 |
| 卷十三·盡心章句上 | 卷十四·盡心章句下 |
| 附錄篇一·四書章句附考序 | 附錄篇二·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