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恰同學少年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閱讀。更多恰同學少年讀后感600字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恰同學少年讀后感欄目。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600字
《恰同學少年》并不是一本過分深奧的書,但想要讀懂他卻不是易事。因為他包含著一個偉人的平凡生活,闡釋著少年毛澤東的精神、思想和最本真的生活。
記得修身教師楊昌濟看著毛澤東將一本幾十萬字的厚厚的書用一個星期謄寫下的愛才惜才和驚異的眼神,毛澤東爽然一笑,這個青年黝黑的面頰上是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沒有絲毫的疲倦與懈怠。當時,這個平凡的鏡頭深深地觸動著我,我能一個星期熬夜抄一本手稿嗎?我能為了買一本書連買布鞋的錢財都花費了嗎?我能到深夜借著值班室的燈光讀倫理學嗎?我很難做到。
楊昌濟也是一個值得我緬懷、值得我寫一寫的人物。他西裝革履,給我一個資產(chǎn)階級留學生的印象,其實不然。學貫中西的楊昌濟對少年潤之喜愛有加,師生二人都名垂青史。還記得楊昌濟在肅穆的清晨在家小院里,天氣煞冷,用一桶清涼徹骨的冰水澆灌置身!晨誦時發(fā)人深省的精彩語句至今在耳畔回響!他諄諄教誨毛澤東到深夜還不知疲倦!我讀懂了一個真正的學者要具備的四個詞:堅忍,胸懷,勤奮,平靜。
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心中不禁也慷慨激昂起來:
一個身穿湖南一師整潔校服的少年潤之,在校園里操場上,朗誦《少年中國說》,其聲生機勃勃,如一股涼爽的清風,刮過一師校園。隨潤之而來的蕭子升、蔡和森、蕭三、張昆弟„„學生越聚越多,聲音越叫越響。莘莘學子一個個睜開迷蒙的雙眼,與毛澤東閃爍著光芒liuxue86.com的雙眸相對視,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直至最后,全操場擠滿了學生,都心懷大志,豪情萬丈,氣宇軒昂地大喊:“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毛澤東少年時代,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將來戰(zhàn)爭事業(yè)的雛形,僅僅手無寸鐵的一師二百名學生軍,就擊潰了裝備齊全的三千潰軍!這需要的是膽識,謀略,上演了一出石破天驚的現(xiàn)代空城計。不愧為孔昭綬在一師校志所言“毛澤東通身是膽”。新民學會,公開征友,發(fā)表文章,勤于讀書——我們似乎認為,毛澤東是一個天才。
他,并不是天才。
他的身上,有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氣質的體現(xiàn)。任何時候,他都像一團熊熊燃燒的沖天大火,不會只想不做,不會一紙空文,任何時候都活力四射,都感染他人,致使成為改造中國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同時,我們又將眼光投向了蔡和森,中正平和,含蓄內斂,不露鋒芒。恰似寧靜的水,看似沒有波瀾,其實心中早已胸有大志,萬里宏圖腳踏實地的走過,不會好高騖遠。二者,一是天才,一是睿智,不可缺少。恰同學少年讀后感懷念崇高,但生活中不永遠是偉人,偉人亦為凡人。我們缺少的是偉人的一股精神與勁頭,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偉人成功的過程和生活的平常事,而不是成功之后的輝煌,不是嗎?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600字
毛澤東,一個令人敬佩的名字,是一個對中華民族有著重大貢獻的人。《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背景,展現(xiàn)了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一代人的學習生活,同時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綬等優(yōu)秀教師形象。這群人在那個時代應該是最時尚的,最先進的,最現(xiàn)代的。他們追求真理,追求信念,我在他們面前不覺黯然失色。
毛澤東是奮發(fā)讀書、探討社會和人生優(yōu)秀的青年學子。清晨,當東方剛剛露出晨曦,毛澤東就走進了教室。這時,他已經(jīng)做完了冷水浴,開始自習。上課了,他靜靜端坐著,用心聽著,咀嚼著。而對那些他認為枯燥無用的課程,他并不專心。午飯后,他在閱覽室讀報。晚自習他一頭鉆進自己愛好的書籍中去,熄燈了他還在讀書。為了博覽群書,他常常買書,無錢買書,就到舊書店買舊書,或借書、抄書。為鍛煉自己讀書的能力,他故意來到馬路邊人聲嘈雜的地方讀書。他用對聯(lián)“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勉勵自己。毛澤東讀書特點是具有獨立的、批判的精神,廣交師友,聯(lián)系有名望和有學問的人。同時,毛澤東磨礪筋骨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還有風浴、雪浴、日光浴。經(jīng)常爬山,liuxue86.com野外露宿,還喜歡長途步行。游泳更是他經(jīng)常進行的活動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是當時他在江河中搏擊的寫照。毛澤東發(fā)奮讀書,磨礪筋骨意志,目的就是為了改造社會,改造中國,他是青年學生的典范。這正是當代青少年所稀缺和亟待學習的。
楊昌濟對毛澤東等青年學子的影響首先是在立志和抱負上。他認為青年人要有奮斗和向上的人生觀,《論語類鈔》是他自編的的修身講義,開篇就是立志。他讓學生們各言其志,對有的學生說將來要教書、搞研究、辦實業(yè)等等,還有一位學生說以后要做“關云長”,他都給予了鼓勵,對有的發(fā)言雖然心有不許,但也不是當場進行批評。輪到毛澤東發(fā)言,毛說一時答不上來,他反問先生有何志向。于是楊昌濟在黑板上寫:“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毛澤東看到此詩句,心有震動。后來楊昌濟對他女兒說,毛澤東不輕言其志。他又找毛澤東談話,讓他在畢業(yè)的時候一定回答立有何志。毛澤東的回答是:“改造中國與世界。”其二,楊昌濟在讀書方法上主張“貫通今古,融合中西”。他認為只有深通中學之人出國考察,方有成就;既要輸入西學,也要輸出中學。這種分析批判的學習精神,完全為毛澤東所繼承。毛澤東后來把這種思想方法的邏輯展開和深化,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相結合,成就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這本書對我們青少年的立志和學習上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毛澤東的追求理想,不怕困難,熱愛學習,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將一直銘記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