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案
聲音的特性(八年級物理:第一章 第三節(jié))
課型:新授課 設計人:顧愛軍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練習
學習過程: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jié)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聲音的特性這節(jié)課(板書課題:三、聲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陽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時由于調過高拔不上去,歐了,還有俗話講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對調”這里的“調”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聲音特性之一--------音調
(板書:一、音調)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fā)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fā)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全班交流教師總結評價超聲波、可聞波、次聲波等知識點。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頻率音叉(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問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聲音的大小或強弱不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聲音的又一特性-------響度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同學們之所以能分辨出來是因為它們的音色不一樣,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聲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書:
三、音色
可以區(qū)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yè)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課堂總結:
我的收獲:
我的疑問:
自我點評:
在授課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腦思考,親自體驗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探究過程充分利用了集體優(yōu)勢,體現了物理學習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聲學的知識。
授課方式與授課過程能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并且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