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醉翁亭記》教案

字號:


    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醉翁亭記》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網(wǎng)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醉翁亭記》教案
    教學目的
    1 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 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3 認識文中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筆下,滁州瑯琊山間醉翁亭周圍早晚、四時的景色美不勝收;字里行間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懷曠達,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優(yōu)美,瑯瑯上口,悅耳怡人。
    本篇文字不太難,一些生字生詞要讓學性懂得。加強朗讀、背誦練習。
    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 作者簡介。
    2 正音、朗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醉翁亭記》是歷來膾炙人口的一篇名文。為了有助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先把作者和有關(guān)本文寫作的情況作個簡略的介紹。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guān)的權(quán)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蹲砦掏び洝肪褪撬毁H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pnb0教師范讀課文
    、 pnb0正音
    壑(hè) 蔚(wèi) 瑯琊(láng
    yá) 潺(chán) 釀(niàng) 輒(zhé) 霏(fēi) 螟(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頹(túi)
    陰翳(yìnyì)
    四、學生朗讀課文
    先提出朗讀要求:字音、句讀正確,語氣恰當。叫四名學生各讀一段。朗讀畢,教師講評指導。
    五、學生自學課文,初步理解之。
    要求:1 懂得句意。不懂之處劃上記號。2 理解段意。把自己對段意的理解記在筆記本上。3 有什么問題,當堂提出。
    布置作業(yè)
    思考回答:1 全文四段,各段寫什么? 2 本文描寫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的寫景主要起什么作用? 3
    作者在文中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 懂得詞句、段意。
    2 了解寫景的幾種方式。
    教學過程
    逐句逐段講解課文。
    第一段
    1 叫一名同學朗讀第一段。
    朗讀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礎上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么?”
    2 詞語、句子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表陳述。“壑”:山谷。
    “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并且。“深秀”:幽深秀麗。“者”:的,這里指地方,山。“山”:名詞活用作狀語。意為沿著山路。“潺潺”:象聲詞,水聲。“而”表并列。“于”:從。“回”:回環(huán)。“翼然”像鳥兒張開雙翅的樣子。“臨”:臨居。“于”:在。
    “者”:表示定語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臨于泉上之亭”。“作”:建造。“者”:的,的人。“也”:表肯定。“名”:定名。“太守自謂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它。“于”:到。“輒”:總是,就。“曰”:稱為。“意”:意思,意趣。“乎”:于。“也”:表感嘆。“而”;表承接。
    3 內(nèi)容
    提問一 第一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么?
    講解
    第一段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瑯琊山間釀泉邊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號“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提問二 這段采用什么方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
    講解
    這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先寫滁州四面環(huán)山,再寫西南諸峰中的瑯琊山,接著寫瑯琊山中的釀泉,最后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
    第2段
    1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段
    齊讀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礎上思考回答“第二段包含幾層意思?”
    2 詞語、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螟,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若夫(fú)”:像那。“而”:表承接。“霏”:云氣,云霧。“開”:散開,消散。“歸””返回,歸聚。“穴”:洞穴。“暝”:昏暗。“晦明”:陰暗明亮。“者”:的,這里指情形。
    “芳”:花卉。“發(fā)”:盛開。“幽香”:清幽的香氣。“佳”:美好,好。“秀”:茂盛。“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四時”:春、夏、秋、冬四季。“而”:連接狀語與謂語。“而”:因而。“亦”:也。“窮”:盡。“也”:表感嘆。
    3 內(nèi)容
    提問一 第二段包含幾層意思?
    講解
    這段包含兩層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時也。”寫山間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②“朝而往……無窮也。”寫太守來此,無論春夏秋冬,都能賞獲“山水之樂”,其樂趣無窮無盡。
    提問二 本段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講解
    本段描寫山間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第3段
    1 叫一名同學朗讀第三段,朗讀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礎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幾層意思?”liuxue86.com
    2 詞語、句子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至于”: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這兩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負者,也有行者,休于樹的有行者,也有負者;“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
    “前者”:前面的人。“傴僂提攜”,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里指年老人:“提攜”:牽扶,這里指帶領著孩童。“絕”:斷。“者”:的,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個“者”,意同此。“臨”:到。“漁”:捕魚,捉魚。“而”:因而。“釀”:造酒。“為”:成為。“洌”:酒清而醇。“山肴”:野味;“肴”,魚肉之類的葷菜。
    “野蔌”:野菜;“蔌”,蔬菜。“雜然”:交錯的樣子,這里有隨便之意;“雜”,錯雜。“陳”:陳列。“宴”:宴會,設宴款待賓客。“酣”:酣暢,飲酒盡興。“非絲非竹”:不是彈琴奏樂;“絲”,弦樂器;“竹”,管樂器。“中”:射中目標。“弈”:圍棋。“觥籌交錯”:歡快暢飲的場面;“觥”,酒杯;“籌”,酒籌,行酒令時用以記數(shù)的簽子;“交錯”,相互往來。“蒼顏”:蒼老的面容。“頹然”:這里指醉倒的樣子;“頹”,倒塌墜落。“乎”:于,在。
    3 內(nèi)容
    提問一 第三段包含幾層意思?
    講解
    本段包含兩層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寫滁州百姓來此游山賞景一路上的歡快情景。②“臨溪而漁……太守醉也。”描寫太守與眾賓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戲射下棋的“宴酣之樂”。
    提問二 這段為什么寫滁人之游?這個內(nèi)容與上段有何聯(lián)系?
    講解
    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游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第4段
    1 全班同學齊讀第四段
    齊讀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礎上思考回答“這個結(jié)束段寫了兩個重要內(nèi)容,是什么?”
    2 詞語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已而”:不久。“而”:表并列。
    “陰”:通假“蔭”,覆蓋。“翳”:遮蔽。“鳴聲上下”:樹上樹下到處是鳥鳴聲。“去”:離去。“而”:因而。“然而”:但是。“而”:卻。“而”:連接狀語與謂語。“其”:指自己。“其”:他們,指眾賓客。“以”:用。“者”:的,指人。“謂”:通假“為”,是。
    3 內(nèi)容
    提問 這個結(jié)束段寫了兩個重要內(nèi)容,是什么?
    講解
    這兩個重要內(nèi)容是:①太守自有為人所不知之樂,此即第三段所寫的觀賞山間四時之景之樂,尤其是第四段所寫的見到滁人游山、與眾賓客宴酣之樂。這個內(nèi)容是全文主旨所在。②太守就是廬陵的歐陽修。篇末點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讀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寫山水,虛擬故事,而實乃歐陽修謫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寫照。
    總結(jié)提問 這篇文章抒寫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懷?
    講解 本文抒寫了作者“與民共樂”的政治理想和賞景自適的曠達情懷。
    實詞總結(jié)(從略)
    虛詞總結(jié)
    也 1 表陳述語氣。“環(huán)滁皆山也。” 2 表肯定語氣。“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3
    表感嘆語氣。“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于 1 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 2 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3 到。“太守與客來飲于此”。
    而 1 順接(并列、承接、因果等)。“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轉(zhuǎn)接。但是,卻。“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3 連接狀語與謂語。“朝而往,暮而歸”。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作課文后的練習。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細致地對景物描寫進行分析
    2、在聽說讀寫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3、寫作訓練,感悟自然之美、情趣之美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jù)以下論題搜集資料
    1)歐陽修的生平
    2)歐陽修的主要文學創(chuàng)作及代表作品
    3)歐陽修的的政治生活
    4)古代樂山水的名著
    5)尋找資料,理解文意,將《醉翁亭記》改寫成現(xiàn)代漢語的散文(必做)
    2、根據(jù)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yōu)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一)、新課導入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圣賢皆樂山水,可見對山水之美的悅納體現(xiàn)了人豐富的情感、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審美能力。今天我們就和歐陽修一起去體驗醉翁亭的山水之樂。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歷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游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暢游醉翁亭
    1、鋪設情境:千年時光彈指一揮,醉翁亭作為安徽滁州的知名景點依然游人如織。同學們自學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今天同杭州天堂旅游公司聯(lián)系好了,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游覽“醉翁亭”的美麗風光。
    2、旅游準備:旅游準備做得越詳盡,游時所得也越多
    1)根據(jù)《醉翁亭記》對醉翁亭的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的描寫,你應該帶哪些旅游用品?
    2)弄清怎樣去醉翁亭的旅游路線?
    3)對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修造經(jīng)過、命名緣由、四季景色、相關(guān)文化的資料準備。
    4)你對這處景點有什么問題要問?
    明確:
    1)如:帶相機、攝象機拍攝沿途美景;帶遮陽傘遮陽擋光;帶做標本的工具做動植物的標本等等。
    2)路線:車站----環(huán)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3)教師資料:
    醉翁亭位于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quán)貴當?shù)馈T诔w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被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jié)為知音。為了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
    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chuàng)作了琴曲《醉翁吟》,歐陽修親為配詞?,F(xiàn)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lián)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shù)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是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直到光緒七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風底。亭中有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huán)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后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4)因人而異,學生自行準備。
    3、快樂旅途: (配陳明《快樂老家》樂)
    1)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后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天堂旅游的大巴,接下來的旅程將由我和我的同事來陪伴大家。
    我們就要前往醉翁亭風景區(qū)了,我們已經(jīng)為大家做好了游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謝謝您的合作!
    2)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總體情況介紹。
    A、要求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說清滁州的美景、路線、和歐陽修的歷史淵源。
    B、“游客”有疑提問。(教師恰當準備一些備問,如:醉翁亭到底是不是歐陽修建造的?“翼然”是什么樣子?智仙是什么人?等)
    C、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3)景點之二:醉翁亭風景介紹
    A、選擇三到五個導游在介紹此景點時分項說清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的不同。
    B、“游客”有疑提問。(教師恰當準備一些備問,如:醉翁亭景區(qū)一年四季的氣候怎樣?這一景區(qū)除了有亭有水還有什么?醉翁亭景區(qū)種植主要是什么花草,能“發(fā)而幽香”“秀而繁陰”?等)
    C、隨著導游細致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致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理解。
    4)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
    A、選擇三到五個導游介紹此景點,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醉翁亭山歌對唱”,“滁人生活場景再現(xiàn)”,“野外燒烤”,“射弈游戲”,“太守宴特色菜介紹”,“醉翁亭自然生態(tài)介紹”等
    B、“游客”有疑提問。(教師恰當準備一些備問,如:在“太守”的治理下滁州的民風、民情怎么樣?滁州的酒為什么清冽?太守當時到底多大年紀?等)
    C、讓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我,在多元理解的情況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4、歸途暢言
    在回程的大巴車上我們小結(jié)一下今天游客們到底有什么收獲?
    1)路線:滁州----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2)風景:朝暮之景變化----四時之景不同
    3)風俗: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4)情感:樂山樂水,自由豁達
    三、課后活動
    1、完成同步和課后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將今天的游覽寫成游記,注意要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