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后感范文

字號:


    在曾國藩身上,真正使我讀到了四個字:外圓內方。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讀后感欄目小編整理的曾國藩讀后感范文,歡迎查看。
    曾國藩讀后感范文【一】
    近日無意中讀到一本曾國藩傳記,使我頗有收獲,也改變了之前對清朝官員皆是腐敗無能的印象。曾國藩在晚清時期雖充當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客觀上講違背歷史發(fā)展自然規(guī)律,但其在修身、治軍、治家等方面的確頗有建樹,也為后來許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記錄下自己的一點心得,希望能給和我一樣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輕人些許啟發(fā)。
    曾國藩29歲中進士進京為官,在此后的十幾年中,他都是以一個憤青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眼中。當時的清王朝是一個病勢危急、行將就木的病人。朝廷內部,腐敗已經滲入帝國每一個細胞,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起義正在醞釀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們卻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國藩憂心如焚。他懷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難的清王朝于萬一。但由于行事太過剛直,處處碰壁,舉步維艱。
    在京為官的時候,曾國藩多次上書咸豐皇帝建議改革官員選拔辦法,扭轉官場的泄沓風氣,指出清朝官僚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呼吁皇帝大刀闊斧改革,都不被理睬。為挽救大清帝國,他干冒生命危險,上書咸豐皇帝直言批評他的三個缺點,想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險些被咸豐治罪。出國留學網
    后曾國藩回家鄉(xiāng)湖南為母守孝期間受命協助湖南地方政府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起義,保衛(wèi)鄉(xiāng)里。他馬上設立“審案局”,嚴打動蕩社會下滋事做惡的土匪流氓,使社會秩序迅速得以安定。由于動了地方官員的“權利”這塊奶酪,惹得地方官員心生怨恨。曾國藩認識到清朝軍隊綠營軍的腐敗,大膽創(chuàng)建湘軍,想練出一支嶄新的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湖南的綠營軍對曾國藩怨恨在心,闖進曾國藩公館鬧事,湖南巡撫就在隔壁卻假裝不知,曾國藩奪門而逃,險些送命。湖南官員個個眉開眼笑,把這事當成笑話飛傳。
    曾國藩打落牙齒和血吞,把湘軍帶往僻靜的衡陽,吃盡千辛萬苦,終于在湘潭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太平軍,取得太平軍興起以來清軍唯一一次重大勝利。此時曾國藩沒有實權,連軍餉都要自籌。咸豐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鎮(zhèn)壓太平軍,江西巡撫氣度狹隘,寸權必爭,曾國藩處處受氣,左右為難。恰好又逢曾國藩的父親病逝而皇帝不愿他回鄉(xiāng)太久,曾國藩趁機將愁苦傾訴給皇上,希望能給他職權。不料咸豐皇帝逞起婦人之智,以為太平軍勢力已經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順水推舟允許曾國藩守孝三年,實際上解除了曾國藩的兵權。
    曾國藩遭受當頭一棒,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千辛萬苦竟換來如此結果,正是乘勝追擊的絕佳時刻,自己卻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兩年間,極端痛苦的曾國藩拿起老莊著作,像閉關一樣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終日不出。他像放電影般把自己這些年的經歷一遍遍回放。慢慢地,他恍然見到了另一片天地,大悔大悟。
    通過反思,他看清了自己的致命缺點,那就是太自傲,一味蠻干,一味剛強。咸豐八年,太平軍勢力再度復蘇,咸豐命曾國藩從新出山。朋友們驚訝的發(fā)現,曾國藩發(fā)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轉變。他不再自命清高,學會包容其他官場生存者,體諒他們的難處。liuxue86.com
    待人處事他變得周到謙虛,對待皇帝也不再直來直去,而是學會講究方法。官場上一些以前他所不齒的虛文俗套他也開始講究,令自己不再成為異類。這些改變使他來自外界的阻力大大減少,漸漸如魚得水,經過幾十年的歷練,到了晚年的曾國藩,權傾天下,成為晚清為數不多的封疆大吏之一。
    一個單線思維、憤世嫉俗的憤青,通過在與世界的戰(zhàn)斗中一次又一次跌倒而變得圓融通達。雖歷經千折百磨,但曾國藩的初心卻無任何變化,依然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由一名文人赤地立新創(chuàng)建湘隊最終戰(zhàn)勝太平軍,成為成功的軍事家;他在做官時花費大量時間育人,對自己的屬下親信進行道德學問的培養(yǎng),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國歷史上無人可比;他對有才能的屬下和年輕人提攜舉薦,不遺余力,至晚年時,由他提攜的官員“文武錯落半天下”;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圣人。
    在曾國藩身上,真正使我讀到了四個字:外圓內方。行事太過剛強的人,表面是強者,實際卻是弱者。莊子說江河之所以為百谷之王,是因為其善“下”。所謂“大柔非柔,至剛無剛”,這對于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意義尤為深刻。處事做人時懂得柔軟變通,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減少碰壁的幾率;而內心堅持自己的操守和理想,包容大度,海納百川,才能調動各方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曾國藩讀后感范文【二】
    關于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關于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于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毀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yè)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yǎng)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
    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么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