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美國麗人影評,歡迎閱讀。
美國麗人影評(一)
少女潔白的肌膚,一雙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鮮艷奪目的紅玫瑰,由玫瑰、少女組合而成的電影海報中,透著一股純美,而且也讓人們對這部電影有一些遐想。但電影中所訴說的故事,遠遠不是我們在海報上看到的那樣輕松。這部電影的發(fā)展以萊斯頓尋找生活意義的心靈歷程為主線,從男主角萊斯特的自我救贖中,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真諦。
“我四十二歲,再有不到一年就會死去。當然,那會兒我還不知道。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已經(jīng)死了。”電影的開頭男主角萊斯特如此訴說他的現(xiàn)狀。這讓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詩《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并不能拿人是否還能呼吸這一生理現(xiàn)象為依據(jù),來籠統(tǒng)的判斷人的死活。當心靈之火熄滅,生活希望破滅,人生信仰迷茫時,那也是一種死亡。
片中的萊斯特已經(jīng)進入中年,他擁有房子、車子、孩子,而這一切似乎沒能讓他感到幸福,妻子虛偽做作,女兒孤僻傲慢。而萊斯特也因為自己行為的不檢點,被妻兒小看。平日里所有的生活對萊斯特來說都毫無激情可言。為了妻子工作、陪她出入各種虛偽的應酬場合,為了使女兒高興、佯裝關心去看她的拉拉隊演出,為使老板滿意、卑微地做一條哈巴狗。他每天如提線木偶般完成著生命中既定的各個角色,扮演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父親,一個好員工liuxue86.com。但面對著妻子強勢地指責,女兒冷漠地疏遠,工作的繁瑣。半截身子已經(jīng)埋在土中的萊斯特越來越厭倦這種機械式的生活。
萊斯特努力尋找逝去的激情,他決定不再循規(guī)蹈矩地維持這種生活。使他下定決心與往日生活斷絕的是他的新搬來鄰居里奇,在一次商業(yè)聚會中,萊斯特偶然認識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務生,同時兼賣大麻。在當班時里奇與萊斯特開溜去吸煙,不料被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當酒店經(jīng)理呵斥他趕緊工作時,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會經(jīng)理。當然,隨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頂撞經(jīng)理的里奇不可能在這里繼續(xù)工作了。里奇的做法驚醒了萊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負擔已經(jīng)抹殺了他對生活的全部熱情。萊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就得有所犧牲。
在經(jīng)理暗示要將他裁掉時,萊斯特并沒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經(jīng)理使他留下來。反而在經(jīng)理沒炒他之前,他不僅先吵了老板的魷魚,還在辭職書上狠狠地罵了老板一通。失業(yè)后的他,反倒是一身輕松。他現(xiàn)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當一位甜點售貨員。不難想象,這種做法在他的家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強勢的妻子認為丈夫無能,給她丟臉。爭吵時,一貫忍讓的萊斯特不再妥協(xié),他開始與妻子爭吵,他自己知道這只是個開始,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點代價也是值得的。
終于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他女兒的同學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感動,心中那種已經(jīng)死去了的那種感覺好像又重新復燃了。從此萊斯特的生活開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勇敢地開始追求安吉拉,雖然這種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認可的,但蠢蠢欲動的情欲,使她無時無刻想著擁有安吉拉。萊斯特開始注意他的形象,他發(fā)出了布滿灰塵的健身器材,開始健身。已過中年的萊斯特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陷阱中。同時妻子卡洛琳對萊斯特的變化,也產(chǎn)生了反應。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愛夫妻,早已同床異夢。卡洛琳開始與房地產(chǎn)商私通。
事態(tài)逐漸向著萊斯特想要的方向發(fā)展。當他發(fā)現(xiàn)妻子背叛了他時,他絲毫都不生氣。妻子的出軌反而使萊斯特更明目張膽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萊斯特看來,“美”就是一種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質(zhì)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沖出圍困蕓蕓眾生的牢籠。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與安吉拉獨處在一起的萊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訴說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愛。安吉拉并沒有拒絕萊斯特,當萊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時,安吉拉告訴他這是她的第一次時,萊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也許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許是瞬間洞察了生活的意義。他放棄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電影的最后,一個讓我們匪夷所思的萊斯特,正常了起來,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親般,與安吉拉聊著天。萊斯特已經(jīng)被摧毀了的父親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來。
片頭已經(jīng)交代了主人公的結(jié)局,萊斯特注定要死去,殺死他的并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負責任的女兒。而是里奇的父親,影片看起來好似里奇的父親槍殺萊斯特,是因為懷疑萊斯特將他的兒子帶壞,以致父子矛盾升級,里奇離家出走。實則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親是個潛在的同性戀者,在誤會萊斯特也是同性戀后,他向萊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絕。明白萊斯特并不像他認為的那樣后,因羞憤將萊斯特殺死。
而就在萊斯特死前,他剛剛明白了他一直以來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死前的萊斯特,正在仔細端詳著家中那一張全家福,伴著一張張老照片,萊斯特回憶著,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那時候的女兒聰明可愛,妻子美麗能干。當一個個幸福瞬間從萊斯特的腦海中閃現(xiàn)時,他的臉上已不知不覺洋溢氣了久違的幸福微笑。
找回生活真諦的萊斯特,還沒來得及憧憬未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時,已經(jīng)死在了里奇父親的槍口之下。不過萊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觀眾感到一絲欣慰。從片子開始時,萊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尋找幸福的真諦,用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來刺激他已經(jīng)埋塵的內(nèi)心。最終再經(jīng)過各種嘗試后,他準確的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國美人》這部電影,喜利得揭示美國日常生活中的“眾生相”,他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為例,為觀眾們揭示了很多社會問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產(chǎn)階級,也并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幸福和諧。為了生活,人們都在帶著面具生活。我們?yōu)榱藬U展自己的人脈,參加各種應酬,在觥籌交錯中,睜著眼睛說著瞎話。為了博取別人的好感,我們學會了虛偽的不切實際地奉承。在家中,妻子為了生活可以忘記已經(jīng)多久沒有和丈夫親熱。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記自己已有多久沒有在家中吃飯。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記已經(jīng)有多久沒有關心過兒女的學習生活。我們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可指責。理由是一切為了生活。
不知不覺中,家庭中沒有了熱鬧的交談已成常態(tài),夫妻之間沒有了溫存的情話已成自然,將子女的疏遠和陌生歸結(jié)為兩代人的代溝,這樣不正常的生活過久了我們已然習慣,在單位,我們像狗一樣為了一口糧食充當著俯首帖耳的好員工。在家里,親人間的距離已越來越遠。但至少在別人看來我們是幸福的。但是當夜深人靜時,當獨自一人時。我們問過自己過的幸福嗎?每日重復著相同的生活,為一口口糧,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書,做有用的運動。幾十年如一重復著一日的生活。
萊斯特的救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失敗的,因為在他明白之后,他很快就見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碼他有勇氣,有行動來改變生活,敢于挑戰(zhàn)各種常態(tài),無視別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種“不正常”的方式去與人們習慣了的“常態(tài)”進行角斗。萊斯特雖然死了,但電影鏡頭中的萊斯特,在死之前臉上浮現(xiàn)著的那種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們?nèi)テ纷x的。
《美國美人》這部影片似乎在說明,美就是敢于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錮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輕鮮活的心,美就是跟著感覺隨性而活,美就是無拘無束的靈魂。然而萊斯特還是被一槍打死了,雖然他剛從丑惡的世界中走出來,剛剛體會到一點生命的美麗。
美國麗人影評(二)
我覺得看電影有四種境界,這是我看完美國麗人這部影片的最大收獲與感慨。下面,我就以此片談談是那四種境界?
影片中的男一號 萊斯特班寧,內(nèi)心變態(tài)、扭曲、對家人大呼小叫、滿不在乎,竟然暗戀自己女兒的好朋友安吉拉。女一號 卡洛琳強勢、貪慕虛榮、追求完美,對自己的丈夫埋怨仇恨,對女兒要求苛刻。這些都是 看完電影后最直接的感觸、最表面的東西。此為第一境界。
接著,就會思考 人物為何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簡言之,是何原因造成的?我稱這樣的思考為“深入剖析”。人到中年,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危機?從影片中 可以看出 :萊斯特班寧在事業(yè)方面一無所成、在單位里也是可有可無;正因如此,他在家里并不受到崇尚名利的妻子的尊重,女兒也看不起他,認為自己的老爸無能、好色、庸俗。他事業(yè)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與妻子、女兒之間的不和諧。換言之,如果萊斯特班寧是大富豪、成功者,那么他的妻子卡洛琳還會瞧不起他嗎?
由此看來,男人成功與否決定了家庭是否幸福。這里,我們會講 事業(yè)上的失敗、家庭的不幸福是導致他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可我卻認為,人生的迷惘、青春年華的逝去、追求夢想的心的死去 是導致他變態(tài)性格的根本原因。至于卡洛琳 導致其以上性格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內(nèi)心就是一個要強的女人,對金錢、名譽、完美的追求 以及拿完美去要求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這些執(zhí)著 在毀滅自己人性的同時,也把丈夫、女兒一同毀滅了。
從沒反思過自己的對與錯??傁氲玫絼e人的關愛,而自己從不去把愛給予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對他只有抱怨。同樣,其女兒也是如此,覺得父母從不關注自己,竟而喜歡上一直關注她的鄰居男孩瑞奇。做兒女的就不該主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嗎?難道父母把愛全部奉獻于子女就是天經(jīng)地義嗎?豈不知,做兒女的欠父母太多,也許一輩子也還不清。試想,我們還有什么資格去責備我們的父母,要求我們的父母呢?這是家教的缺失、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影片中,她的母親卡洛琳自己都是個自私自利、埋怨別人的人,更重要的是 她缺乏一顆關愛他人的心。
那么,她的女兒怎會去尊重、關愛自己的父母呢?以上折射出當時美國小資階級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無盡的貪欲以及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忽視、家庭對子女身心成長的影響。此為第二境界。
影片讓我們反思、給予我們啟迪,這樣 我們就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影片美國麗人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學會知足、知足者方能常樂;追求完美、無盡貪欲終將毀滅自己。除此之外,我們應當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多年來陪自己走過風風雨雨的妻子、感謝多年來父母對自己的哺育、辛勞。要想得到別人的關愛,首先去關愛別人。愛妻子、愛子女、愛身邊每個人、愛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此第三境界。
明白應該做的事之后,就要去付諸實踐。否則,只是天方夜譚、千年神話罷了。此第四境界。
美國麗人影評(三)
“少年愛上紅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國麗人》,便想到這句歌詞,只不過少年換成中年人,愛上紅玫瑰的,是電影中四十歲的父親。愛上自己女兒的同學,真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可是對于父親來說,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愛情給了他勇氣,使他終于辭掉了討厭的工作,終于可以不再唯唯諾諾地做人。雖然愛情讓他最終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間,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點。“我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在死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問心無愧了。
四十是讓人沮喪的年紀,一切似乎都開始走下坡路。日復一日的工作,討厭透頂?shù)纳纤?,不再相愛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親一樣,在那個年紀,經(jīng)歷著人生荒涼冷漠的一段。這時候,美麗的女中學生突然出現(xiàn)了。父親對她的向往,不只是性的期待,還伴隨著玫瑰的色彩。他想象著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脫下衣服,胸前飛出無數(shù)的玫瑰花瓣。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親對女孩的情感,不僅僅是肉欲,也閃爍著一點與他年紀不相稱的浪漫。落寞與誘惑的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記得有誰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碎片的時代。電影中的幾個人,就如同幾塊碎片,折射著現(xiàn)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機的父親。瘋狂追求成功的母親。感性而叛逆的女兒。冷靜而吸毒的男孩子。聽起來真是一個讓人喪氣的故事,可是導演卻將它處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劇,幾乎每個場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過之后,嘴角會留一點干巴巴的味道,也會有些莫名的傷感,從黑暗中慢慢包抄過來。這種感覺很象美國畫家EdwardHopper的畫面。他的畫色彩總是非常明快,只是畫上的人物,在明亮中顯得異常孤單。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覺得并不能簡單地翻譯做“美人”或“麗人”之類,beauty在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東西。
每個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電影中,父親迷戀年輕可愛的肉體;母親追求成功,哪怕僅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兩個年輕人,則會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廢紙在風中飄舞15分鐘。這些美其實都是平等的,并沒有孰優(yōu)孰劣之分。歸根結(jié)底,美是一種被打動的感覺。在我們對一切變得漠然的時候,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的出口,讓我們忽然明白,原來自己也可以生動地存在。
《美國麗人》得到了奧斯卡很多獎項的提名,我覺得它極有希望最終得獎。在一個越來越商業(yè)化的時代,在我們?nèi)找婷撾x理性的時候,看一部這樣的電影,可以愉悅感官,同時又將我們推入到思考之中。畢竟,“思想的頭腦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語),雖然這樣的美,在我們看來顯得比較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