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字號: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這句話的出處
    《華嚴經》并沒有這樣的原句。一般來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是解讀自《華嚴經》的部分經文(見下)。解讀之后語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會有所感觸,故而出自《華嚴經》的說法就流傳開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fā)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
    何謂“初心”、“初發(fā)心”,有慧月法師這般解讀:
    何謂初發(fā)心?它是我們踏入佛門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顆當仁不讓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誠質樸的求法向道之愿。在佛門中,最看重的就是這份初心。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發(fā)心最真實;一切發(fā)心中,菩提心最穩(wěn)固;相續(xù)的菩提心中,初發(fā)之心最珍貴。只要有了它,我們就能開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懷著這份初心,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拓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指出,要組織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祿同志看齊,從今天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對待群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yè)、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對待自己,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
    “努力向焦裕祿同志看齊”“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體黨員、干部發(fā)出的動員令。深刻領會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把焦裕祿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慎終如始是關鍵。
    古語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是起點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是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黨旗下莊嚴許下的諍諍誓言,是融入血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正是一批又一批共產黨員恪守初心,牢記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價值追求,共同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勝利的堅實依靠與力量源泉。斗轉星移,滄桑巨變。然而,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一些黨員干部漸漸忘了當初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群眾意識淡薄,理想信念缺失,黨的事業(yè)存在著被貽誤和侵蝕的危險。盡管有人會說,黨員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共產黨人也有七情六欲,但個人的榮辱得失與黨和人民的利益永遠無法相提并論。只有不忘初心,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秉持公仆情懷,才能使黨的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
    不忘初心,需要黨員干部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入黨誓言,把對黨的忠誠之心轉化成實干動力。
    不忘初心,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黨員干部應始終牢記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堅持群眾路線,強化公仆意識,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不忘初心,還應做到心無旁騖,寧靜淡泊。發(fā)展事業(yè)的過程中會有坎坷與挫折、迷茫和誘惑,只有認準最初的方向,持之以恒,才能實現目標。“追求”不應是“跳板”,黨員干部要自覺向先進模范看齊,淡泊名利,不存非分之想,不計個人得失,將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為人民服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