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解讀《素書》

字號:


    南懷謹解讀《素書》
    素書六章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蓋世風日薄,人心由質而文。故言五者,原始于一體也。儒家主張性善,寓意謀略之用,必須以道德為根基,故首標原始章以開其端。
    然時空異易,文字之別,自漢以下丕變。故今簡約言之,以道體為因,以德為用為果,接物以仁,處事以義,待人以禮。此萬古之常經,權略之根本。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萬物之情識,乃至一切有相,皆不離道之用,然終難明其體。故原文引《易經》“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言道之用,又申老子之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以表道之體。
    德者,人之所得,被萬物各得其所欲。
    《易》言“贊天地之化育”,釋言“慈悲喜余”,儒言“博施濟眾”,皆標揭人生之目的也。故道之用在成德。德者,得也。使人各有所得,而非占為己有,方能盡情萬物,使各得所需,各得其位,此為大功德,亦謀略之大用也。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原文言仁者,必具惻隱之心,能施惠澤及萬物,俾各得其所,以贊遂生化之功。
    其內涵引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道不遠人,故曰人之所親。又以人能弘道,故用之,則能為人所親。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承上文言積德行仁,必藉之于事。行之于事,則涉及權責。故統(tǒng)領居位之道,要于賞罰善惡之間,行之允當。乃能立功成事也。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誰能出不由戶”乎?故凡人朝夕之所踐履,言行之所表,皆需動乎禮,應乎道。表里如一,體用彬稱。如是人倫之人文,遂乃生成。
    千古人才難得,智術各有短長。趙蕤之論人也: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擁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
    又《人物志》云:“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汗。柔順安恕,美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桀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強楷堅勁,用在楨干,失在專固。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普博周治,崇在裕覆,失在涵濁。清介廉潔,節(jié)在儉固,失在拘局。休動磊硌,業(yè)在攀躋,失在疏越。沈靜審密,精在無微,失在遲懦。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多智韜情,權在謀略,失在依違。”而本文以俊、豪、杰別之: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德足以懷遠,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俊者,必信、義、德、才、明五者兼?zhèn)洹?BR>    信可以統(tǒng)異,賢與不肖,皆能信之,猶季布之一諾也。義可以使眾附,非脅之以力,動之以利也。德可以悅近人,來遠者,非好行小惠之術也。才學可洞古徹今,通達無礙。其聰明足以洞明世事,達練人情,知眾而能容眾。五者兼具,人中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豪者,必行、智、信、廉四者兼?zhèn)洹?BR>    行誼堪為一時之表率。是非利害之際,智可以決之。信可以成約而無悔。重義則輕財,輕財必重義,此事理之必然也。上四者兼?zhèn)洌酥兄?ldquo;毫”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典職能敏于事,孔子所謂三年學,不至于谷也。居義而不反顧,孟子所謂舍生取義也。臨難能挺身以赴,見利而不貪。即曾子之論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上四者兼?zhèn)?,人中?ldquo;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二
    夫欲為人之本,可無一焉。
    立身不可不修道德,應事不可不具權謀。故成人之根本,上章所述之豪俊,不可不備其一也。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故論求人之志。要知鯤化而后鵬飛,道德互為因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士君子之所以不茍出處也。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里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原文之“賢人君子”,乃言道德有成之人。此人應世之先,需洞徹歷史之演變,而推未來之趨向,乃能明乎成敗機微之算數(shù)。再盱衡當前主客之形,交變之勢,于是用舍由心,行藏在手。雖如此,尚需契其時機,孟子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磁基,不如待時。”故圣人不能違時,智謀不如當時,蓋人不可與天爭也。茍會心于此,自必澤及當代,名垂后世。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承上文,如時勢不得其機,要能甘于寂寞。故姜尚鉤閑于渭水,諸葛抱膝于隆中,此待時也。時有至有不至,運有窮通。故希夷高臥華山,王通講學河汾,皆談泊以俟河清也。余如巢父、許由、嚴光、周黨,皆惜身以自潔者也。故其道愈高,其見愈遠,其行愈清,是以其名則愈為后世所重。
    總簡本章之旨,言君子之出而應世也,須才、德、學三者具備。胸襟、氣度缺一不可,析之于下:
    功名成于德業(yè),事功應乎初心?!兑住吩疲?ldquo;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業(yè)。”此圣賢之業(yè)也。然“浮名浮利濃于酒,幾人肯向死前體”?救世救民乎?利己利家乎?是故存心不可不察,德行豈可不修。且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張良欲從赤松,李斯空懷黃犬。處世但求心安,成功何必在我?具如此德行,如此識度,始可言事功,蓋論人以德為本。
    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才高者可與進取,流于宕逸。德厚者可使守成,偏于儒順。故論人以才為用。然才德既是難全,故需以學和之,毋使偏頗。非學無以廣知,無才不足寄命。既須鑒古達今,見微知漸。復須千手千眼,手段通天。故才學不可不具。三者既備,進可成事立功,匡時濟世。退可安身立命,超凡人塵。用舍無尤,行藏合道??鬃釉疲?ldquo;可謂成人也矣。”
    正道章第三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嗜欲者,傷身、敗德、破家、覆國之本。能絕嗜寡欲則反是。所以“人到無求品自高”,此修身之根本,富強之至道也。
    例一:孝文帝,漢君。孝文繼高祖為帝,臨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臺,以需費百金而罷。常衣銻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治霸陵皆以瓦器。減刑罰,出美人。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義。越代而武帝繼統(tǒng),乃得開疆以威四夷。
    例二:劉秉忠,元人。劉秉忠性淡泊,年十七服官,尋棄去,隱武安山中為僧。后世祖召之,每以天地好生力贊于帝,所至全活不可勝計。后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猶袖衣疏食,以天下為己任。
    抑非捐惡,所以讓過。
    抑非捐惡,要在內訟以修德,所以無過。其外用必遷之于無形,所以遠尤。
    例一:曾參,戰(zhàn)國魯人。曾子日三省其身,抑非捐心傳孔子道統(tǒng)。
    余如宋、明諸大儒,莫不內守誠敬,外棄惡非。用明明德,以光教化。
    例二:張飛,蜀漢人。劉備愛馬超之才,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闊,略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關羽怒,欲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挾刃直立,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立也,乃大驚。自后乃尊事先主,不復僭越。
    例三:王陽明,明人。王陽明既平寧藩之亂,正德帝忽復巡游,群奸意叵測,陽明甚憂之。適二中貴至浙省。陽明張燕子鎮(zhèn)海樓。酒半,屏人去棉,出書簡一筐示之,皆此輩交通寧藩之跡也,盡數(shù)與之,二中貴感謝不已。陽明之終免于禍,多得二中貴從中維護之力。脫此時扶此以制,則仇隙深,而禍未已也。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酒以亂性誤事,色足敗德傷身。此嗜欲之最也。
    例一:公子側,春秋楚人。晉楚之戰(zhàn),側為楚中軍元帥,楚王知其好飲,每出軍,必戒使絕飲。側有小豎知主人好飲,乃以美酒稱椒湯以進,側喜,大醉。旋楚王召之議戰(zhàn),連呼不應,乃率師夜遁。行五十里,側醒,大悔,自裁。
    例二:許允,晉人。允妻阮女,交禮竟,見婦色陋,即欲出。婦止之,并問所以?謂曰:“婦有四德,卿有幾德?”應曰:“新婦所乏者容耳。士有百行,君有幾行?”許曰:“皆備。”婦曰:“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
    例三:曹鼎,明人。鼐以孝聞,仁官有德政。嘗夜駐驛亭,有艷女就之。公曰:“不可欺也。”乃取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終夜不輟。天明,召其母領去。
    例四:唐皋,明人。皋少時,讀書燈下,有女調之,屢將紙窗舔破。公補訖,因題于上云:“舔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
    避嫌遠疑,所以無誤。
    避嫌疑,所以竟事而遠禍也。
    例一:公儀休,春秋魯人。公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爭買魚獻之,公儀不受。弟詰曰:“夫子嗜魚而不受,何也?”對曰:“夫惟嗜魚,故不受也。夫既受之,必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相可免,雖嗜魚,其誰給之?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不受,能長自給也。”
    例二:郭子儀,唐人。郭令公每見客,姬侍滿前。及聞盧杞至,悉屏去。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婦女見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屬無喉類矣!”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宋太祖以宰相需用讀書人,推世間事,莫不如此。尤以今日知識爆炸時代,非博學廣知,無以立也。
    例一:孔丘,春秋魯人??鬃又Y好學,入太廟每事問。以能問于不能,嘗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其好學切問,故能開儒門道統(tǒng),成千秋師表,為百世圣人。
    例二:司馬遷,漢人。遷讀古今萬卷之書。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酒。講業(yè)齊魯。征巴蜀。略昆明。于是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以成《史記》。
    高言危行,所以修身。
    孔于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亂世尤忌才高德薄,慎之!慎之。
    例一:管寧,魏人。寧與華歆、邴原交善,并有令名,時號一條龍。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乃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會黃巾之亂,寧走遼東,往見太守公孫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乃國山為廬,鑿坯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旬月而成邑。遂講詩書,陳俎豆,飾成儀,明禮讓,非學者無由見。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例二:王通,唐人。通于隋仁壽間,百游長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謀不用。乃退居河汾教授,受業(yè)千數(shù),仿《春秋》作《元經》,又為《中說》以擬《論語》。初唐薛收、李靖、房玄齡、魏征等,皆曾北面受王佐之道,卒開初唐之盛。清顏古翁有句:們羅相府文中子。”蓋指此也。
    恭儉謙讓,所以自守。
    儉為立身之本,謙為眾德之基。仁者必世而后興,所以恭儉謙讓,積其德也。
    例一:周文王,商人。文王積善累德,諸侯響之。其治周也,近悅遠來。入其界,耕者讓畦,俗皆讓長,由是歸之者四十余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后其子武王滅紂,有天下八百年。
    例二:羊祜,晉人。祜督荊州拒陸抗,度不能以兵勝,乃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人心。軍居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恭儉謙讓,修德以來吳人。卒時,南州號慟,吳守邊將士亦為泣下。祜先舉杜預以繼,用其謀,吳滅。
    謀深計遠,所以不窮。
    謀深計遠,所以久安而無窮也。
    例一:姜尚,周人。太公望封于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猶望得臣而友之乎?不得巨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子?”(后齊終無惰氏,不為弱國。太公之遠謀也。)
    例二:蕭何,漢人。何佐高祖,兵下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后楚漢之爭,沛公具知天下阻塞、戶口、強弱、民所疾苦者,皆出蕭何之計遠也。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友者,五倫之一??鬃诱撚眩嬲呷?,損者三,以其關系一生,不可忽也。
    例一:魏無忌,戰(zhàn)國魏人。信陵君奪兵救趙,留趙。聞處士毛公、薛公藏于市井,乃間步往訪,游甚歡。后秦代魏,魏遣使求救于公子,公子感奪符救趙事,言敢為魏使通者死,賓客莫敢勸。毛公、薛公往見,曰:“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竟,公子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合五國之兵破秦。
    例二:周昌,漢人。昌嘗燕時入秦事,高祖方擁戚姬,昌還走。高祖還得,騎其項問:我如何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王也。”于是上大笑,然尤憚昌。及帝欲廢太子,而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口吃而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笑。后太子用留侯策,遂安。
    近恕罵行,所以接人。
    恕篤之道,所以接人息怨,孔門“仁”之外用也。
    例一:光武帝,漢君。光武誅王印,收文書,得吏人與印交關謗毀者數(shù)千章。光武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曹操破袁紹后,師此故事。)
    例二:文宗,唐君。文宗將有事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依舊例,已在門外祗候。”上曰:“此應是要賞物,可向外相撲了,即與賞物令去。”又偶觀斗雞,優(yōu)人稱贊大好雞。上曰:“雞即好,便賜汝。”(不揚前人之過,不開奸佞之端。仁恕慎篤,革弊于無形。)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任材能使,所以人盡其才,各安其位也。
    例一:韓氵晃,唐人。氵晃節(jié)制三吳,所辟賓左,隨其才器,用之悉當。有故人子投之,更無他長,嘗召之與宴,畢席端坐,不與比座交言。公署以隨軍令,監(jiān)庫門。此人每早入帷,端坐至夕,吏車無敢濫出入者。
    例二:錢鏐,五代人。鏐為吳越王,嘗游府園,見園卒陸仁章樹藝有智,而志之。及淮南園蘇州,使仁章通言人城,果得報而返。鏐以諸孫畜之。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讒為亂源,孔子所謂浸潤之譖,膚受之愬(sù)也。
    例一:孔子,周人??鬃优c少正卯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鬃訛榇笏究?,戮之于兩觀之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日心達而險,二日行辟而堅,三日言偽而辨,四日記丑而博,五日順非而澤。此五者犯其一,則不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
    例二:牛弘,隋人。弘有弟好酒而酗,嘗醉射殺弘駕車牛。弘還,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弘直答曰:“可作脯。”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譬夫五經,載前賢之經歷也。告諸往而知來者,是以不惑。
    例一:張良,漢人。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子榮陽。漢王恐憂,用酈食其計,擬復六國之后以撓楚權。良聞之,推古今之同異,反復以八事譬陳,漢王乃罷前議。越三年,漢一統(tǒng)天下。
    例二:曹操,漢人。何進謀誅宦官,何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兵脅之。操聞之,乃笑曰:“閉堅之官,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如此。既昭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啊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卓未至,進被殺。卓至,漢大亂。)
    先揆后度,所以應卒。
    揆度以行,事必成。謀而后動,功必竟。
    例一:郭嘉,魏人。曹操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昌根本。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輕騎一舉可破也。劉表坐談之客,自知才不足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操用其言,卒應全功。
    例二:萬二,明人。嘉定安亭萬二,富甲一方。有人自京回,萬問其見聞。其人曰:皇帝(明太祖)近有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文五猶擁被。”萬嘆曰:“兆已萌矣”即買巨航載妻子,泛游湖湘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以此籍沒。萬二卒獲令終。
    設變制權,所以解結。
    設權變以解結避怨,所以善其后也。
    例一:楚莊王,春秋楚君。莊王宴群臣,日暮繼燭,命美人行酒,會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絕其纓,告王趣火察之。王曰:“奈何顯婦人之節(jié)而辱士乎?”命曰:“今日之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盡絕纓而后火,極歡而散。及楚鄭交兵,楚不利,一將奮力沖突,五獲敵首,卒勝鄭。莊王詢之,則夜宴絕纓者也。
    例二:秦檜,宋人。檜為相,有士人某,假其書謁揚州守,守黨其偽,乃并人書押回。檜見之,假之官資。或問其故。曰:“膽敢假檜書,必非常人也。若不以一官束之,則北走胡,南走越矣。”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順其勢利,當取則取。
    例一:孔融,漢人。漢末,徐州牧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眾迎備,多方勸行,備遜辭??兹谠唬?ldquo;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備遂領徐州。
    例二:王某,宋人。王某任浙西一監(jiān),初蒞任日,吏民獻錢物甚豐,曰下馬常例。王會見之,以為污己,便欲作狀,并物申解上司。吏輩祈請再四,乃令取一柜,以錢物悉納其中,對眾封緘,置于廳治。戒曰:有一小犯,即發(fā)。由是吏民驚懼,課息俱備。比終任榮歸,登舟之次,吏白廳柜。公曰:“尋常既有此例,須有文牘可證。”吏赍案至,俾舁柜于舟,放流而去。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橛梗如楷,其介如石,不隨流俗,乃得成事立功。
    例一:馮異,漢人。異好讀書,通兵法。從光武,進止有表識。諸將從光武戰(zhàn),每并坐論功,聲喧內外。異乃獨屏樹下。一軍敬之,號之“大樹將軍”。
    例二:呂文靖,宋人。仁宗時,大內災,宮寶略盡。比曉,朝者盡至,日晏,宮門不啟,不得問上起居。兩府請入對,不報。久之,上御拱宸門樓,有司贊謁,百官盡拜樓下,呂獨立不動。上使人問其意。對曰:“官廷有變,群臣愿一望天顏。”上為舉簾俯檻,見之乃拜。
    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創(chuàng)業(yè)維艱,令終尤不易,故須勤勉惕勵以保之。
    例一:曹參,漢人。參曾住高祖,后繼蕭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無所事事?;莸圩寘ⅲ瑓⒚夤谥x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曰:“朕安敢望高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曰:“君似不及也。”參與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稱善。
    例二: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劉備于顛困,孜孜淑淑,一生慎重。其治蜀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故三國鼎峙,并以偏弱,猶能用武南北,諸葛亮之功也。
    本德宗遵章第四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于博謀。
    本書言“原始”以標宗旨,繼“求人之志”概論人才,“正道”以示道本為正。本章言“本德宗道”,后章結之以“義”、“禮”,蓋長短之術,實基于道德也。
    故君子動必有因,出人不茍。藉名位以為用,設權變以行仁。先高其志,慎篤其行,修道德,廣識見,通古今,衡權變。如是必能長于謀,成于事也。
    例一:蘇泰,戰(zhàn)國周人。秦長于謀辯,挾術以于秦惠王,不中。裘敝金盡,色槁形枯。乃賦歸苦讀,究太公《陰符》,倦欲眠,輒引錐自刺其股。期年揣摩有成,以說趙王,倡縱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重諸侯。六國用其謀,秦兵不敢出關者十五年。
    例二:張良,漢人。良祖、父相韓五世,滅于秦。良誓報之,乃散金結客刺始皇,不果。亡命下邳,逢圯上老人受教,讀書養(yǎng)氣十年。后佐高祖,言必從,謀必果,高祖既定天下,論功曰:運籌策幃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安莫安于忍辱。
    莫大之禍,起于須臾之不忍,故諺云: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
    例一:勾踐,春秋越君。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破越。勾踐夫婦羈吳,服犢鼻,著樵頭,斫叢坐刂養(yǎng)馬,除糞灑掃。如是三年,謙退忍辱,乃得返越。返后,衣不重采,食不加肉,與民同苦,經十年生聚教訓,文種獻七策,用其三而吳滅。
    例二:韓信,漢人。信始為布衣,貧無行,常從人寄飲食。偶經市,無賴子辱之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皆笑以為怯。
    先莫先于修德。
    蓋世功勛,植基于德。故《易》有言:“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屏。”
    例一:秦惠王,戰(zhàn)國秦君。蘇秦始以連橫說之,請并六國?;萃踉唬?ldquo;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秦自是修德圖治,至始皇帝而一統(tǒng)天下。
    例二:楚昭王,春秋楚君。周敬王十年,吳聯(lián)唐蔡破楚,昭王亡奔。異年返國,告宗廟,撫百官,曰:“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也。”自是修德安民,練軍經武。越十年,其國乃興,其時唐已覆亡,更滅頓、胡、蔡。
    例三:馮諼,戰(zhàn)國齊人。諼貧乏不能自存,香食孟嘗君門下,嘗使之收債于薛,諼至薛,使吏備牛酒,召諸民當債者,悉來合券。券偏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即日馳車返報孟嘗君,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其子民,因而利賈之。臣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悉燒其券也。”孟嘗君稱善而心不悅。后期年,齊王罷孟嘗君相,因就國于薛。薛民感其德,扶攜老幼,迎之于百里外。孟嘗君始重諼,復用其謀,再相齊。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
    樂莫樂于好善。
    修百善自能過百福,竭千慮自必致千祥。故諺有云:“為善最樂。”
    例一:晏平仲,春秋齊人。平件相齊,敝裘羸馬,出使四方,田桓子以為隱君之賜而諷之。晏子曰:“自臣之貴,父族無不乘車者,母族無不足衣食者,妻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舉火者三百余人。此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
    例二:范仲淹,宋人。范文仲嘗購一宅基,堪輿家謂曰:“此當世出卿相。”公曰:“誠有之,不敢以私一氛”即捐其地建學,世所傳蘇州府學是也。
    神莫神于至誠。
    誠能通神,誠能感物。宋、明諸大儒,多終生究此一字。子思著《中庸》更以“誠”可以與天地參。
    例一: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備統(tǒng)兩川,稱帝。尋備崩殂,亮矢志中原,以引眾此征,必先定南方。故率師向南,深入不毛,七擒其首孟獲而七縱之。雖云智術,亦至誠也。故歷千載,南人感德。
    例二:王祥,晉人。王祥性至孝,國繼母故,失愛于父。及父母有疾,祥衣不解帶,湯藥必躬嘗。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封,祥解衣剖冰,將入水求之,忽雙鯉躍出。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shù)十,飛入其幕。鄉(xiāng)里驚疑,以為誠之所感。
    明英明于體物。
    能體物,則能察其微,而后通人情,明事故也。
    例一:孫亮,三國吳主。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取蜜,蜜中有鼠矢。亮詢主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實不敢與。”黃門不服,左右請付獄推之。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內燥。亮曰:“若久在蜜中,當濕透,今里燥,必黃門欲陷藏吏也。”黃門首服。
    例二:李若谷,宋人。李若谷守并州,民有訟叔不認其為侄者,蓋欲擅其產。累鞠不實,李乃令民返家毆其叔。叔果訟侄忤逆。因而正其罪,分其財。
    苦莫苦于多愿。
    人心不足,欲海難填。故釋氏以有求皆苦,儒門謂無欲則剛。
    例一:囊瓦,春秋楚人。囊瓦佐楚昭王,陳、蔡來朝。瓦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銀貂鼠裘,又聞唐侯有肅霜之馬。瓦求之,不許。因國二候三年,得之。唐、蔡返,聯(lián)吳破楚,殺囊瓦,物歸原主。
    例二:郭開,戰(zhàn)國趙人。郭開相趙王遷,貪秦之厚賂,乃賣趙。因之讒廉頗,殺李牧,趙亡。開以藏金多而埋于地,后掘金赴秦,以金多馳緩,為盜所殺。
    吉莫吉于知足。
    大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故曰:知止不殆,知足常樂。
    例一:公子荊,春秋衛(wèi)人。荊善居室,始有,曰:“有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孔子稱之。
    例二:趙簡子,春秋趙人。趙簡子敝車贏馬,衣羊裘。其宰曰:“車新則安,馬肥則疾,狐白之裘溫且輕。”簡子曰:“吾聞之,‘君子服善則益恭,小人服善則益倔。’吾以自勵,恐有細人之心也。”
    例三:孫叔敖,春秋楚人。叔敖仕楚有功,為令尹,臨終囑其子曰:“楚王若封汝官爵,不可受。汝碌碌庸才,非經濟之具,不可濫廁冠裳也。若封汝以大邑,汝當因辭,辭之不得,則可以寢邱為請。此地瘠薄,非人所欲,庶幾可延后世之祿耳。”
    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
    人之精氣,保盈則泰。淫之則散,散則病,病可死。持盈之要,首在四肢九竅,故《老子》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觀于此,可以養(yǎng)生,可以立身。
    幽莫幽于貪鄙。
    貪心一起,智便幽昏,見利茍得,未有不殉于物者也。
    例一:虞公,春秋虞君。虞虢二國,同姓比鄰,以為唇齒,其地皆連晉界。晉獻公欲伐虢,慮虞為之助。因備垂棘之璧,屈產之乘以誘虞公。虞公貪得,許晉假道,晉因之而滅虢?;貛煵缬荩?、馬仍歸晉。
    例二:公子建,春秋楚人。楚平王以讒,欲殺其世子建,建奔鄭。鄭定公待之厚,以國弱不能助。時晉思代鄭,乃賂建為內應,許滅鄭后立之。建應許,謀未動,事泄,定公乃斬建。
    孤莫孤于自恃。
    自滿者敗,自恃者孤。故情人句云:“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例一:養(yǎng)由基,春秋楚人。養(yǎng)由基嘗與潘黨較射,由基技穿百步楊葉,力透重甲七層,乃恃技自喜。楚共王斥之曰:將以謀勝,汝生性如此,異日必死于藝。后由基果死于箭。
    例二:項羽,楚人。秦失其政,羽起隴畝之中,三年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羽拔山舉鼎,氣蓋天下,凡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然自恃勇力,致輔佐崩離,五年終覆于漢。
    危莫危于任疑。
    無報人之心,則疑則愚。有報人之心,見疑則危。反之亦是,任則不疑,疑即不任。
    例一:王翦,秦人。翦將兵六十萬代楚,始皇送之灞上,翦請良田美室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翦曰:“臣及時請之,以為子孫業(yè)也。”始皇大笑。翦行至關,使使還請者五?;蛟唬?ldquo;將軍乞貸,亦已甚矣!”翦曰:“不然,秦王性忌而忍,今虛國委我,不如此,不足以解其疑也。”
    例二:關羽,蜀漢人。劉備據(jù)兩川,為漢中王,乃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羽素輕屬將糜芳、傅士仁。因使留守荊州,供軍需。自率眾圍樊城,下襄陽。一鼓擒于禁,斬龐德,許都震動。操懼,乃遣使結孫權。權陰誘仁、芳,乃降,襲羽之后,羽卒傾覆。
    敗莫敗于多私。
    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于國者,取國者也。無取于天下,取天下者也。故老子云:“夫推不私,故能成其私。”是故以私而動必敗。
    例一:齊恒公,春秋齊君。齊桓公貪聲色腹欲,寵易牙、豎刁、開方,而有志伯天下,故其政悉委管仲。仲死,鮑叔牙繼之,自知才不及仲,諫桓公遠小人?;腹酥鸬蟮龋巢桓饰?,寢不安枕,口無謔言,面無笑容。仍復召之,刁等送專事,齊大亂。
    例二:楊玄感,隋人。隋場帝親征高麗,楚國公楊玄感據(jù)黎陽反。李密說之曰:“天子遠征遼左,去幽州,隔千里。今公權兵趨蒯,扼其喉。南有巨海,北有胡戎,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赍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zhàn)而克,計之上也。”楊玄感不聽,蓋利洛陽寶貨,遂圍之,失利遭斬。
    短莫短于茍得。
    《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昔孔子亦以富貴無常而誡王公、勉百姓。是故茍其現(xiàn)實,安于目前者,未有不敗亡者也。
    例一:英布,漢人。漢高祖時,淮南王英布反。上召薛公問之。對曰:“布反,不足怪也。若布東取吳,西取楚,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則山東非漢之所有也,是為上計。若取吳、楚,并韓、魏,據(jù)廒倉,塞成皋。則勝敗未可知也,是為中計。若取吳下蔡而歸越,此為下計,陛下可安枕而臥矣。”高祖詢布軍行狀,如下計。乃問曰:“何以廢上而出下計?”曰:“布故酈山之徒,此皆為身不顧后,豈有慮遠之志哉?”尋果敗亡。
    例二:劉表,漢人。漢末天下大亂,各稱雄據(jù)一方,表帶甲數(shù)十萬,領荊州。時曹操破表紹,舉國征烏丸。劉備說表曰:“今曹操遠征,許都空虛,襲之可得,天下可傳檄而定也。”表曰:“吾坐鎮(zhèn)荊襄已足。”尋操自柳城返,表悔不用各言。操既返,復引軍征表,軍未至,表病死,其子降,荊襄易主。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
    水太清無魚,人太明無福。故明之者必也明于內,而憨于外,此領導之要也。
    例一:鮑叔牙,春秋齊人。管仲病,桓公謂鮑叔牙可以繼之為相,管仲以為不可。易牙往見鮑叔牙,讒之曰:“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為政,吾甚不平。”鮑叔牙笑曰:“若吾為政,即汝等何所容身乎?”
    例二:谷阝雍,春秋晉人。邵雍游市井,忽指一人為盜,拘審之,果盜也。茍林父問:何以知之?雍曰:“吾察其眉睫之間,見市物有貪色,見市人有愧色,聞吾之至,而有懼色,是以知之。”時晉年饑多盜,乃使雍司職捕之。大夫羊舌職聞之,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一人之察,不可盡群盜,谷阝雍死矣!”未及三日,谷阝臃偶行郊外,盜數(shù)十人,殺雍而去。
    例三:陳平,漢人。孝文帝時,陳平為相。上問天下一歲決獄幾何?錢谷出入幾何?平曰:有主者。問主者誰?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谷,責治粟內史。”
    有過不知者蔽。
    有過不知之謂蔽,知而不改之謂愎。
    例一:劉備,蜀漢主。劉備據(jù)川稱帝,急關羽之遇害,乃興兵代吳。吳遣諸葛謹為使求和,曰:“陛下以關羽之親如何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難當先后?”備不省,敗歸。
    例二:關羽,蜀漢人。備進漢中王,羽鎮(zhèn)荊州。時孫權擬聯(lián)劉拒曹,乃遣使求羽女為媳。羽怒斥之曰:“虎女安嫁犬子乎?”諸葛亮聞之曰:“荊州危矣!”
    速而不反者惑。
    迷于欲者,欲伐其性。迷于物者,物伐其志。迷于己者,增其過,敗其事。
    例一咽間,春秋吳君。闔閭以孫武、伍員為將,既破楚,孫武進曰:兵以義動,方為有名,以楚王無道,故我破之。今宜召太子建之子羋(mǐ)勝,立之為君,使主宗廟,以更昭王之位。楚必相安而懷吳德,世世貢獻不絕。王雖赦楚,擾得楚也。闔閭間貪滅楚之利,不聽。楚申包胥泣秦庭,乞師破吳。
    例二:重耳,春秋晉人。周襄王八年,晉亂,公子重耳奔齊。齊王妻之以齊姜,美而賢,重耳迷之,朝夕歡宴,七年安逸,無復遠志。諸從者急,賴齊姜賢,共謀之。姜醉之以酒,連衾席以出重耳,百里始覺。后返晉興國,稱伯諸侯,是為晉文公。
    以言取怨者禍。
    行在言先,權我禍人。言而未行,權人禍我。況復空言耳。
    例一:彭羕,蜀漢人。彭羕為人所謗,劉漳鉗之為徒隸。會劉備入蜀,羕得從,先生禮遇之。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備乃左遷羕為江陽太守。羕不悅,往詣馬超誘之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超具表羕辭,乃收羕付有司,論斬。
    例二:楊儀,蜀漢人。儀從諸葛亮,多有勞績。亮卒,以蔣琬代之,儀不平,語費祎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及。祎密表其言,廢儀為民。儀復上書,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令與心乖者廢。
    令與心乖違,其事必廢而不果。
    例一:武靈王,戰(zhàn)國趙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勢大振。先立長子章為太子,后廢之,復立次子何。武靈王以諸將不可專任,乃傳位于次子何(惠王),自將兵,稱日主父。主父廷見章拜惠帝,不忍,復欲分其國,使二子分治,遂致亂。主父遭兵圍困沙丘官,餓死。
    例二:袁紹,漢人。紹發(fā)兵迎曹操,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不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jù)山河之固,擁四川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zhàn)。然后簡精銳,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疲于奔命,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zhàn),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以為沮眾,系之獄。紹軍既敗,或謂田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必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后令謬前者毀。
    出爾反爾,其令不行。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今太子建出鎮(zhèn)城父,以奮揚為城父司馬,諭曰:“事太子如事寡人也。”后又密諭奮揚殺太子,揚先使使私報太子逃。反告平王曰:“太子逃矣。”平王怒曰:“言出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耶?”揚曰:“臣實告之,君王有命:事建如事寡人。”
    例二:曹操,漢人。操以劉備有英雄之譽,能得眾心,故留之許都,陽示寵敬,陰以羈縻。后遺備出徐州,拒袁木。董昭諫曰:“奮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操曰:“吾已許之矣。”于是備得脫,后終成鼎足。
    怒而無威者犯。
    內養(yǎng)不足,則怒而無威。內善既充,不怒而威。
    例一:劉法,宋人。童貫屬將劉法,與夏戰(zhàn)于統(tǒng)安城,大敗,法棄軍潛遁。距戰(zhàn)地七十里,四顧無人,乃下馬卸甲,暫圖休息。少頃,數(shù)人負擔前來,法向之索食,不允。法(目真)目大怒曰:“不識劉經略乎?”一人進曰:“將軍便是劉經略,小人有食奉獻。”乃向擔中取刀,殺法并取首而去。
    例二:趙爾豐,清人。清末,趙爾豐督四川。這清廷有令,收鐵路為國有,川民不服。趙怒斥請愿代表,并欲嚴辦,遂召致民變,全川響應,武昌起義成功,趙被殺。
    好直辱人者殃。
    辱人必召怨,怨則殃。
    例一:齊頃公,春秋齊君。齊頃公嗣立,晉、魯、衛(wèi)、曹各遣使聘。晉使谷阝克眇一目,魯使季孫行父禿發(fā),衛(wèi)使孫良夫跛足,曹使首駝背。散朝,例款私宴。頃公乃預先眇、禿、跛、駝各一人以為御,使宮眷居崇樓窺之,無不大笑。四使反賓館,無不氣憤,乃共謀伐齊,齊亂自此始。
    例二:秦昭襄王,戰(zhàn)國秦君。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會于澠池,置酒為歡。飲至半酣,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善于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趙正面赤,然不敢辭。秦侍者進瑟,趙王為奏《湘靈》一曲,秦王稱善,顧左右召御史,使載其事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令趙王鼓瑟。”趙藺相如進曰:“趙聞秦王善于秦聲,臣謹奉盤擊,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秦王怒,色變不應。相如即取盛酒瓦器,跪請于秦王之前,秦王不肯擊。相如曰:“大王恃秦之強乎,今五步之內,相如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斥相如無禮,欲前執(zhí)之。相如張目叱之,須發(fā)皆張,秦王心憚相如,勉強擊缶一聲。相如召趙御史書簡曰:某年月日,趙王與秦王會于澠池,令秦王擊擊。秦王欲兵劫之。謀報趙設備甚嚴,乃更進獻酬,假意盡歡而罷。
    戮辱所任者危。
    任而不專,或任而不信,未有不敗覆危亡也。
    例一:趙遷,戰(zhàn)國趙君。秦將王翳侵趙,趙王遷任李牧為將拒之。牧將大軍屯灰泉山,翳素憚牧軍威,不敢犯,趙亦倚之為長城。秦乃用反間,趙王不察,令趙蔥代李牧,并斬之。趙遂敗亡。
    例二:朱由儉,明帝。袁崇煥,萬歷進士,負膽略,喜談兵。清軍入寧遠,邊防賴崇煥得全,后扼于魏忠賢,乞歸。崇禎初,起兵部尚書,鎮(zhèn)寧遠,清兵不敢犯。尋被誣下獄,磔于市,天下冤之。自是邊事無人,明亡。
    慢其所敬者兇。
    昔所敬者,而今慢之,乃其意已怠,其志已墮。
    例一:劉戊,漢人。劉交王楚,嘗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敬禮不衰。穆生不嗜酒,交與飲時,特為置醴,藉示敬意。交歿,次子郢客嗣封,優(yōu)敬三人,一如往昔。郢客歿,子戊襲爵,初尚勉繩祖武,繼漸耽酒色,召穆生,不為設醴。穆生退席長嘆曰:“醴酒不設,王意已怠。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乃與白生、申公同謝病而去。未幾,吳楚等七國叛,周亞夫平之。
    例二:袁紹,漢人。北海鄭玄,漢學泰斗,天下人望。紹慕其名,延征之而不加扎,趙融聞之曰:“賢人者,君子之望也。不禮賢,是失君子之望也。夫有為之君,不敢失萬民之歡心,況于君子乎?失君子之望,難乎有為矣!”后紹果敗亡。
    貌合心離者孤。
    貌合而心異,其勢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敗。故俗語云:“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例一:袁紹,漢人。漢末,董卓廢帝專權。初平元年,后將軍袁術、翼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亻由、充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等,擁袁紹為盟主,共起兵勤工討卓。繼以諸軍持疑不進,貌合而心離,劉岱橋瑁,交惡相攻,諸將無功,其事遂敗。
    例二:袁紹,漢人。漢末,袁紹統(tǒng)青、幽、并、翼四川,兵甲數(shù)十萬。顏良、文丑、張郃等屬,俱一時名將。郭圖、審配、逢紀、田豐、許攸、沮授等為謀士,雄視天上。尤以田豐等具精謀遠略,故孫盛有言:觀田豐、沮授之謀,雖良、平何以過之。惜紹不能用,貌合而心離。圖譖授,紹疑而黜之。紀譖豐,紹囚而殺之。自是文武離心,謀臣崩散,官渡一敗,不能復振。
    親讒遠忠者亡。
    親讒則遠忠,遠讒則近忠,此事理之必然也。故王沖云:“人主好辯,佞人辭利。人主好文,佞人詞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觀乎此,知所以遠讒斤佞也。
    例一:衛(wèi)軼,戰(zhàn)國衛(wèi)人。鞅仕于秦,變法圖強,秦孝公嘉其功,封列侯,號商君。鞅志滿,自以功過于五羖(gǔ)大夫,家臣齊媚而賀之。趙良獨諫曰:“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并國二十。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如喪考妣。今君相表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大慘。民見威不見利,如利不知義。且太子與君有隙,何不薦賢自代以求全。”鞅斥退趙良,后五月,太子即位,是為惠文公,捕鞅,五牛而分之。
    例二:劉禪,蜀漢后主。后主即位五年,諸葛亮率師北征,上表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亮歿,姜維繼其志,才不及亮。后主寵讒遠忠,維危懼,不入成都。晉代蜀,后主降。
    近色遠賢者昏。
    圣賢事業(yè),非英雄所能為之。故色賢之分際,要知所取舍。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清龔定盒云:“少年已自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漢皇;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xiāng)。”其意雖不足取,已道盡千古英雄人物也。
    例一:魯定公,春秋魯君。定公任孔子,國大治。齊恐,用黎钅且之計,獻女樂于定公。定公喜而納之,三日不朝,郊祭不禮??鬃有?,魯復不振。
    例二:衛(wèi)靈公,春秋衛(wèi)君??鬃与x魯適衛(wèi),靈公敬之而不能用。一日,靈公載其夫人南子同車而出,使孔子為陪臣。過市,市人歌曰:“同車者色耶!從車者德耶!”孔子嘆曰:“君之好德不如好色。”乃去衛(wèi)適宋,衛(wèi)亂。
    女謁公門者亂。
    《玉鈐篇》“門”作“行”,凡女干政,必亂。
    例一:楊玉環(huán),唐人。楊玉環(huán)為唐玄宗貴妃,其姊妹俱得上寵,封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兄楊國忠為相,一門顯赫,宮廷出入無禁。后安祿山反,玄宗奔蜀,唐室大亂。
    例二:王氏,宋人。宋徽、欽二帝被擄,高宗即位,致力中興。宰相秦檜下岳飛獄,擬黜其兵權。其妻王氏進曰:“擒虎容易放虎難。”檜乃以“莫須有”殺之,韓世忠亦隱于西湖,宋遂偏安,終至覆國。
    私人以官者浮。
    原秦始皇時,值蝗災,乃詔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漢文帝增納粟贖罪條款。至明景帝時,復增納監(jiān)之例。此風至清中葉尤甚。故官位者,國之名器,不可假人。私人以官者,其事必浮,其政必墮。
    例一:司馬炎,晉帝。晉武帝南郊祭天,顧左右曰:朕可比漢朝何帝?校尉劉毅應聲曰:可比桓靈。帝曰:朕雖不德,何至以桓靈相比?毅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較之,陛下尚不及桓靈!
    例二:嚴嵩,明人。明世宗時,嚴嵩專事,非私不用。楊繼盛劾嵩曰“……郎中徐學詩,給事中厲汝進,俱以劾嵩削籍,內外之臣,中傷者何可勝計,是專黜陟之大權。文武選擬,擔論金錢之多寡,是失天下之人心……。”明室自茲內政日亂,外侮乃生。
    凌下取勝者侵。
    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故上下之道,上守之以禮,則下盡之以忠。
    例一:惠文王,戰(zhàn)國趙君?;抡吡羁娰t得和氏璧,作寶櫝藏之?;菸耐趼勚?,乃求之于賢,賢不即獻。趙王怒,因出獵之便,突入賢家,搜其室,得寶櫝,收之而去。
    例二:昭襄王,戰(zhàn)國秦君。秦王聞趙王得和氏璧,思欲一見。丞相魏冉曰:“王欲見璧,何不以酉陽十五城易之?”秦王訝曰:“十五城,寡人所借,奈何易一璧哉?”冉曰:“趙之畏秦久矣,大王以城易璧,趙不敢不以璧來,來則留之。是易城者名也,得璧者實也,王何患失城乎?”秦王喜,即致書趙玉求璧。
    名不勝實者耗。兵,而名不勝質。奢臨終,戒其妻曰:“括若為將,必敗趙兵。”會秦侵趙,趙王用括將兵拒之,趙母諫不聽。長平一役,趙括敗亡,趙降卒四十萬,盡為秦坑殺。自是趙之精壯盡亡,國乃不振。
    例二:馬謖,蜀漢人。謖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謾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以為不然,以謖為參軍。建興六年,亮出祁山,拔謖為先鋒。謖引兵街亭,部署不當,為魏將張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jù),乃退軍漢中,謖論斬。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孔子云: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故領導之術,在其身正。朋友之道,在克己以寬人。
    例一:季康子,春秋魯人。季康子執(zhí)政,君臣競尚奢華,耽于逸樂。國人尚之,故多盜。季康子患之,乃問于孔子??鬃訉υ唬?ldquo;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例二:夷吾,春秋晉君。晉亂,公子夷吾許秦五城以為援,乃得為君,是為晉惠公?;莨攘ⅲ臣s不與秦城,會連年旱饑,倉廩空虛,民間絕食,秦復輸粟濟之。越明年,秦國年荒,謀救于惠公,惠公不應,更議伐秦。秦穆公大怒曰:“君欲國,寡人納之。君欲粟,寡人給之。今君欲戰(zhàn),寡人敢拒命平?”乃大破晉師,俘惠公。
    自厚而薄人者棄之。
    自奉厚而薄人,人必棄之。
    例一:懿公,春秋衛(wèi)君。周惠王九年,衛(wèi)懿公嗣立,不恤國政。尤好養(yǎng)鶴,俸比大夫,乃厚斂于民,以充鶴糧,民有饑凍,不知撫恤,值狄人來侵,人民棄之,曰:“何不使鶴拒敵?”遂覆亡。
    例二:田單,戰(zhàn)國齊人。田單以五里之城,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齊七十余城。周赧王卅六年,率師攻狄,三月不能下,魯仲子曰:“今將軍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明日,單自立矢石之所,乃援(木包)鼓之,狄乃下。
    以過棄功者損群。
    忘大功而錄小過,領導之大忌也。
    例一:衛(wèi)青,漢人。李廣自結發(fā)與匈奴七十余戰(zhàn),有功,匈奴畏之,號飛將軍。廣為右北平守,匈奴不敢寇邊者數(shù)年。后屬衛(wèi)青伐匈奴,以失道故,無功。青使長吏責廣之幕府對簿,廣乃引刀自到。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例二:朱祁鎮(zhèn),明帝。朱祁鎮(zhèn)嗣立,是為英宗,寵宦官王振,兵敗土木堡,為也先所擄。于謙乃迎立祁鈺,是為景帝。謙秦劾宦奸,奮勵士氣,屢敗也先,迎英宗返。景泰七年,英宗復辟,斬于謙。謙死之日,一市為之泣。
    下外異者淪亡。
    上下離心,內外異志,致群情阻塞,舉措失宜,未有不論亡也。
    例一:潘美,宋人。潘美為將拒契丹,王亻先為護軍,楊業(yè)為副將。業(yè)有威名,號無敵,契丹畏之。時宋已屢敗,業(yè)乃議設伏于陳家谷,美、亻先為援軍,自引眾出擊。美、亻先忌功害能,俟業(yè)出師,乃引兵退代州。業(yè)轉戰(zhàn)無援,于延玉戰(zhàn)死,業(yè)自裁,全軍盡覆。至是邊境大震,三州相繼失守。
    例二:趙構,宋帝?;?、欽二帝被擄,趙構即位臨安,是稱高宗。初李綱、宗澤主戰(zhàn),黃潛善、汪伯彥主和。后高宗用秦檜為相,力主和議。而岳飛、韓世忠等,屢破金兵,欲直搗黃龍,以迎二帝,陰為高宗所忌。檜乃矯詔害飛,黜世忠。宋乃無力北伐,茍且偏安。
    既用不任者疏。
    用而不任,其情必疏。
    例一:劉表,漢人。劉備投劉表,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蓋其兵,使屯新野。曹操遣將攻表,表用備拒之,大破曹兵,時荊州豪杰歸備者日眾,表疑其心,陰御之。會操北征烏丸,備說表襲許都,表不能用。
    例二:公孫瓚,漢人。公孫瓚與袁紹戰(zhàn),趙云從吏兵詣瓚,瓚雖喜得趙云,然不以重任,云乃以兄喪辭歸,后投劉備,多立功勛。
    行賞吝色者沮。
    功不欲歸下,行賞而色吝,則所屬離心。
    例一:勾踐,春秋越君。勾踐用范蠡、文種等,滅吳而稱霸。吳既滅,勾踐筑臺于會稽,會宴群臣,樂師引琴而鼓之,臺上群臣大悅,惟勾踐面無喜色。范蠡退而嘆曰:“越王不欲歸功臣下,疑忌之端已見矣!”次日,辭越王,乘扁舟出齊女門,涉三江入五湖而去。
    例二:劉弗陵,漢帝。武帝時,蘇武率百余人使西域,為匈奴所回,不為威屈。歷十九年,弗陵嗣立為昭帝,終得返漢,須眉盡白,都人士無不嘉嘆其節(jié)。同返者九人,昭帝或賞或不賞,聞者色沮。
    多許少與者怨。
    許多與少,或許而不與,此皆結怨尤也。
    例一:夷吾,春秋晉君。晉獻公薨,諸公子爭立。夷吾賄秦五城以為外援,內許里克汾陽之四百萬,許鄭父負葵之田七十萬,書契緘之,使為助,乃得立,是為惠公?;莨攘?,卻秦五城之許,里克、鄭父之田亦不與,至是內外嗟怨。
    例二:趙匡胤,宋帝。太祖使曹彬伐江南,曰:“俟克李煜,當用卿為相。”潘美聞之,乃賀彬,彬笑曰:“尚有太原未下。”及彬俘煜返汁,太祖謂曰:“本欲授卿使相,親劉繼元未平,客當少侍。”
    既迎而拒者乖。
    既迎忽拒,是棄舊情而結新怨也。
    例一:龐涓,戰(zhàn)國魏人。龐涓、孫臏,同學兵法于鬼谷。龐先仕魏,得惠玉寵任,付以兵權。龐既得志,乃薦孫臏于惠王。臏既至,龐復忌其能而讒之,并刖臏。臏乃佯狂脫身奔齊。后龐率師侵韓,齊王用臏,率眾直襲魏都。龐回師,遇伏敗亡。
    例二:劉璋,漢人。漢末,璋鎮(zhèn)益州,建安十六年,張魯犯境,璋用法正之謀,迎劉備入川以討張魯。備入川,璋復疑而拒之,備乃攻璋,圍成都,璋降,備并益州。
    薄施厚望者不報。
    漢人崔暖《座右銘》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此立身之道也,故薄施而求厚報,未有是理也。
    例一:齊威王,戰(zhàn)國齊君,齊威王八年,楚大發(fā)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金,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攘田者,操一豚蹄,酒一孟,而祝曰:‘甄簍滿篝,汗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例二:豫讓,戰(zhàn)國晉人。周貞定王十六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分晉。智氏臣豫讓,漆身吞炭,變其聲容,為智伯報仇。三次刺趙無血卩不中,無血卩命斬之,讓呼天而號,淚與血下。左右曰:“子畏死耶?”讓曰:“某非畏死,痛某死之后,別無報仇之人耳!”無血卩乃問曰:“子先事范氏,智伯滅范,于忍恥偷生,反事智伯,不為范氏報仇。今智伯之死,子獨報之甚切,何也?”讓曰:“某事范氏,以眾人相待,吾亦以眾人報之。及事智伯,以國士相待,吾當以國士報之,豈可一例而觀耶?”
    貴而忘賤者不久。
    貴而忘賤,安而忘危。此皆驕淫佚崩,不可久享也。
    例一:劉賀,漢人。漢昭帝崩,無子,乃立武帝孫昌邑王賀為帝。賀初奉詔,手舞足蹈,歡喜失態(tài)。既為帝,居表不哀,荒淫游佚,夫帝王之禮幾千一百甘七事。故即位僅號七日,霍光等奏太后廢之。
    例二:洪秀全,清人。咸豐年間,外侮日逼,民不聊生,洪秀全糾眾于廣西,下武昌,于咸豐三年四月,攻克南京,建太平天國,自號天王,是時洪擁眾百萬,中外震動。乃不思進取,上下貪圖逸樂,荒淫無道,致失民心。楊秀清、韋昌輝等,復爭權自殘。于是錢江遁隱,右達開遠奔,遂為曾國藩等破滅。
    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兇。
    漢高祖不以怨兩封雍齒,史稱其大度。唐太宗不以仇而相魏征,故為明主。欲成非常之事功,必具非常之器度也。
    例一:燕惠王,戰(zhàn)國燕人。燕昭王即位,日夜以報齊雪恥為事,乃尊賢禮士,四方豪杰歸之。周赧王卅一年,昭王用樂毅為將,六月之內,下齊七十余城,惟首與即墨未下。樂毅乃解圍退軍九里,欲使感恩悅附。燕太子樂資譖毅于昭王,昭王笞之二十。昭王薨,樂資嗣立為惠王,惡被笞之恨,使騎劫代樂毅,毅恐見誅,棄家奔趙。齊田單破燕,殺騎劫,盡復齊城。
    例二:辛興宗,宋人。糙和二年,睦州方臘作亂,陷六州五十二縣,勢甚振。會張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屬熙河前軍統(tǒng)領辛興宗,辛予千人,令江攻杭州。杭州賊將方七佛,有眾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七佛,舊屬百余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tǒng)制表江等之功,辛興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統(tǒng)制王稟不敢爭。宋江等即日告退,通隱終身。
    用人不正者殆。
    用人不正。其事必危,故孔子有言:為政在人。
    例一:趙佶、宋帝。宋徽宗任蔡京為相,童貫為太傅。蔡、童乃議圖遼,遣武義大夫馬政使金,與約夾攻,安堯臣等諫之不從。后遼覆金興,侵宋甚遼,徽、欽被擄,北宋亡。
    例二:載湉,清帝。載湉嗣立,是為光緒,思變法圖強。以受制于西太后,不遂其志,乃任袁世凱,欲以兵脅太后。袁世凱告變,光緒被囚,六君子齊市。后國民革命起,清廷復用袁,袁坐觀把持,以這私利。于是清亡,民國亦亂者二十年。
    強用人者不畜。
    用人適志,強之者不可久。
    例一:曹操,漢人。操攻劉備于徐州,備求援袁紹不果,敗逃。備將關羽守下邳,以備眷屬居城中,不得突圍,乃降漢。操素仰羽風義人才,以恩百計羈羽,羽不為所動。袁紹攻操,進兵白馬,羽從操往拒,破紹有功,乃走歸劉備。
    例二:曹操,漢人。操破袁紹,擒其監(jiān)軍沮授。授本操舊識,愛其才智,乃自釋其縛。授大呼曰:“吾不降也,愿早賜死。”操厚待之,使留帳下。授復盜馬,欲亡歸袁氏,操斬之。
    (雖云強用人者不畜,亦可見曹操之愛才若渴。故三國人才之盛,以魏為最。)
    為人擇官者亂。
    歷代之亂,日宦官,日外戚,日藩鎮(zhèn),日外患。雖云四,其實一,皆任官不當也。故國之設官,所以理事也,官不稱職,其政必亂。
    例一:劉徹,漢帝。武帝寵李夫人,用其弟李廣利為將,征大宛。廣利本非將才,徒以外戚故。勞師十余萬,費時四年,大宛降。李歸,眾不足二萬,俘獻良馬數(shù)十匹,武帝喜,封廣利為海百侯。
    例二:清入關歷三朝全盛,驕淫佚逸,八旗已不足恃,滿官多不學昏庸。咸豐以來,迭道外侮,光緒間,二滿員上書言事;某御史奏請起用檀道濟為將。(檀乃劉宋時人,已死千余年。)某京堂奏稱日本東北,有緬甸、交趾,日畏之如虎,請遣使結約,夾攻日本。(清之官吏如此,即無武昌起義,清亦不可久也。)
    失其所強者弱。
    夫強弱無定型,形勢相用也。
    例一:孫胺,戰(zhàn)國齊人。齊威王與日忌馳射賭勝,忌馬力不及,屢北失金。孫臏謂忌曰:“齊之良馬,聚于王廄,而君欲與次第角勝,難矣!誠以君之下駟,當彼上駟。而取君上駟,與彼中駟角,取君之中駟,與彼下駟角,君雖一敗,必有二勝。”忌從之,如其言。
    例二:韓信,漢人。漢高祖遣韓信略趙,信背水為陣,殺陳余,破趙軍二十萬。初,諸將以背水結陣,乃兵法之大忌,皆驚疑,乃問曰:兵法有言,“右背山林,前左山澤”。今將軍背水勝敵,何也?信曰:“諸君雖讀兵書,未得奧旨。豈不聞兵法有言: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決策于不仁者險。
    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愛人。其行事也,圖險以僥幸。
    例一:張溫,漢人。漢中平三年,中郎將董卓討賊無功,朝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董卓受其節(jié)制。溫以詔書召卓,卓傲不為禮,應對失順。參軍孫堅請新之,曰:“卓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卓不往討,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行無功,應召稽留,軒昂自高,三罪也。”溫不從。(溫若斬卓,曹、袁不得起,漢事尚不可知也。)
    例二:王振,明人。明英宗寵宦官王振,振乃攬兵權。其出兵麓川,勞師數(shù)十萬,轉餉半天下,費時十年,得不償失。東南暫安,復請英宗親征也先。兵部尚書鄧禁、侍郎于謙、尚書王直等諫不從。兵出土木堡,敗潰,英宗為也先所擄。陰計外泄者敗。
    陰計者,皆出其不意。其計既泄,則明暗易形,強弱易勢,未有不敗者也。
    例一:秦穆公,春秋秦君。穆公使孟明襲鄭,車主延津,為鄭賈弦高所悉。高偽為鄭使,持牛酒迎秦軍,曰:“寡君聞將軍將行師于敞邑,不腆之賦,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孟明乃駐軍不前,諸將不解,明曰:“吾千里遠涉,出鄭人之不意,必可得志,今計已泄,其為備也久矣。攻之則城固難克,圍之則兵少難繼。”乃襲滑而返。
    例二:李建成,唐人。唐高祖李淵定天下,長子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太子以秦王功蓋天下,不自安,乃結元吉謀秦王。事泄,世民即日伏兵玄武門,于早朝時殺建成、元吉,即位為唐太宗。
    厚斂薄施者凋。
    厚斂則民窮,民窮則國凋,故曰“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之災之。”
    秦之世,筑長城,建阿房。窮天下之財力,自棄于民。陳、吳一呼,劉、項繼起,三載而秦亡。故杜牧論曰:“亡秦者秦也。”明、清末季,任用非人,官吏皆斂聚奢淫,民窮而財盡。于是寇自內生,侮由外至。此皆厚斂凋民,所以失天下也。
    戰(zhàn)士貧游士富者衰。
    孔子云:“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故立國未有不備戰(zhàn)者也。戰(zhàn)在練兵,練兵在籌餉,糧餉足,兵乃樂為之用。咸豐之初,賊盛兵衰,糧餉不繼也,反之,此曾、李之所以收太平之全功也。
    戰(zhàn)國二百年,諸侯攻戰(zhàn)相伐。游士揣人主之心,棄仁絕義,動之以利害,故有朝為布衣,暮為卿相,而攻戰(zhàn)之士,終年暴露。故秦用張儀連橫之謀并天下,此乃六國之民,厭棄爭戰(zhàn),而諸侯之心,茍其暫安也。
    貨賂公行者昧。
    貨賂公行,則屑小諂進,其政必失也。
    例一:田因齊,戰(zhàn)國齊君。周安王甘三年,因齊嗣立為齊威王,用騶忌為相。時朝臣多稱阿(地名)大夫之賢,而貶即墨大夫,忌乃述之威王,威王詢左右,亦如是對。威王陰使人往察二邑治狀,并召二守入朝,大集群臣,欲行賞罰,群臣皆以阿大夫必有重賞,而即墨大夫危矣喊王先召即墨大夫曰:“自子之官即墨,毀言日至。吾使人察之,田野開辟,人民富饒,官無留事。子專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遭毀耳吁誠賢令也。”乃厚賞之。復召阿大夫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荒民凍,但賄吾左右,結交廷臣,以求美譽。守之不肖,無過于汝。”乃烹之于鼎,復召左右親信十余人,皆毀即墨大夫者,亦次第烹之。于是貨賂之路絕,而齊大治。
    例二:劉志,漢帝。漢桓帝在位,劈婦寺,寵外戚。朝政日非,貨賂公行,宦者侯覽獻縑五千匹,得封關內侯。白馬令李云上書……“帝者諦也”。今宮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詔書)拜用,不經御省。是帝欲不諦乎?桓帝昏昧不悟,殺李云。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齊桓相管仲,魏武用張繡,皆重才釋過,此所以霸也。田豐諫袁紹不從,紹囚之,既敗,斬田豐。劉敬諫高祖不從,高祖國之,既困于白登,返,釋敬謝過而厚賞之。觀古之所以成,所以敗,豈日無端耶!
    例一:王允,漢人。漢獻帝時,董卓不臣,王允結呂布等殺卓。時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嘆,允叱之曰:“董卓國之大敗,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適哉。”即收付廷尉。邕謝罪,愿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可得。太尉馬日磾(dì)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績成后史,為一代大典。而所坐甚微,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終誅邕。日磾退曰:“王公其無后乎?”
    例二:李廣,漢人。廣飲田間夜歸,霸陵尉呵止之。廣從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寇邊,武帝召廣為右北平守,廣請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孔于云:“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膳c適道,未可與立??膳c立,未可與權。”夫才德難全,故可任(才)者未必可信(德),可信者未必可任。如陸秀夫、張世杰等,忠義流芳,然非治軍之才,是亦不可諱也。故宋襄稱伯,遺笑于人。曹操征賢,唯才是視,是兩者皆偏,要在任之得所,御之有方也??鬃釉唬?ldquo;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例一:蘇秦,戰(zhàn)國周人。人惡蘇秦于燕王,言其反復無信也。秦謂燕王曰:“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秦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廉如伯夷,污武王而不臣,辭孤竹之君。信如尾生,何肯揚燕齊之威于秦,而取大功乎?如此者,又何能為足下所用哉?”
    例二:畏寧,清帝。清宣宗道光帝,在位三十年,頗思振奮求治。然濁于滿、漢之見、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能員,或疑或黜。所信琦善、奕山、奕經等,皆庸昏愚昧,不足任事。故終無成。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文王以德,百里而興。武王伐紂,諸侯從之者八百。秦有天下,陳涉一呼而崩解??鬃釉疲?ldquo;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例一:田榮,漢人。齊王田榮,素無思德于民,為項羽攻破,率殘眾走平原,刑索于民,民糾眾殺之。榮弟四橫,能得民心,時項羽立田假為齊王,眾乃逐假擁橫??旄咦娼y(tǒng)天下,橫率眾五百,匿居海島。高祖召之,橫勢不能拒,又恥居下位,距洛陽卅里,自到,以首付使回報。高祖復遣使馳海島,召其眾至洛陽。眾至,聞橫死,乃臨其墓哭,繼以身殉,五百眾無一生還。
    例二:張綱,漢人。漢順帝漢安元年,遣光祿大夫張綱等八人巡行州郡,以察賢奸,二千石以下,準便宜行事。綱出都里許,慨然嘆曰:“豺狼當?shù)?,安問狐?”即日毀車返都,劾內戚大將軍梁翼十五大罪。翼憾之,值廣陵賊張嬰,殺守聚眾數(shù)萬,乃舉綱為廣陵太守。陵單車赴任,直起嬰壘,曉諭大義,嬰降,散其眾。綱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綱病故,一城纟衰哭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秦赦孟明而襄公懼,楚殺子玉而文公喜。觀乎此,知賞罰之道也。
    例一:曹操,漢人。操征張繡于南陽,繡降。操私繡嬸,繡恨攻操,操傷,幾不能免,長子昂、侄安民均遇害。袁、曹之爭,賈詡諫繡降操,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團將釋私怨,以明道于四海。”繡從之,操待之寬厚,后多立戰(zhàn)功,封侯。
    例二:李世民,唐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安市之戰(zhàn),太宗見一白袍將,當先突陣,銳厲無前,乃召詢之,即小校薛仁貴。太宗即予獎勵,百授游擊將軍,并賜金帛駿馬。仁貴感奮,多立大功,高宗時,回匕寇邊,仁貴往平之。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刑賞不中,則政令不行。政令不行,亂乃茲生。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信無極之讒,殺功臣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奢次子伍員以父兄無罪見誅,誓欲報之,乃奔吳。十九年后,伍員率兵破楚,時平王已歿,出其尸而鞭之。
    例二:朱厚照,明帝。明武宗性好嬉游,寵任宵小。錢寧、江彬等,身無寸功,但事連佞,導帝微游,皆封高位。朝廷大臣,武宗任情侮辱,或罰廷跪,或加廷杖,杖斃者十余人,復鬧王守仁于貴州。至是言路斷絕,國事日非,河北盜起,安化王寘(zhì)鐇(fán),寧王宸(chén)濠,先后皆叛。
    聽讒而美,聞諫而優(yōu)者亡。
    夫人主(領導者)之通病有三,曰諛、好貨、好色。尤以好諛,明主不免。故重祿不諫,畏罪不言,此亡國之風也。
    例一:紂王,商君。紂王酒色荒淫,箕子諫而被囚,比干諫而見殺,忠良盡退,佞諛滿朝。武王起兵,諸侯響應,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例二:劉欣,漢帝。漢哀帝劉欣,昏淫荒亂。尚書仆射鄭崇,正直敢言,進見必著革履,橐橐有聲,故哀帝聞聲而知那至,心甚厭之。尚書令趙昌,專務諂媚,乃潛鄭交通宗族,必有陰謀。哀帝召鄭責曰:“君門如市,奈何欲禁遏主上?”鄭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哀帝恨鄭答不言遜,國之,鄭死獄中。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動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可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故恩蓋天下,然后能保天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
    例一:劉恒,漢帝。漢文帝劉恒,一生儉約,治陵寢用瓦具。歷代兵亂,漢陵多道挖掘,獨文帝陵得安。
    例二:孟昶,五代蜀人。宋太祖使曹彬伐蜀,蜀主孟昶降,太祖羈之汁京。昶歿,宅內供帳等,悉收大內,衛(wèi)卒見其溺器,用七寶裝成,精致異常,亦收陳宮中。太祖見之,曰:“溺器以七寶裝成,試問以何器貯食?奢靡至此,不亡何待?”乃碎之。
    例三:慈禧后,清人。清末,中法之役,馬江敗績,閻海艦隊喪亡殆盡。清廷以海氛日惡,決議大興海軍,乃籌集巨資。光緒十二年,慈禧后拉那氏,耽于游樂,乃撥是項經費三千萬金,修繕頤和園。未及二年,甲午中日之戰(zhàn),清海軍不堪一擊。乃割地賠款,國勢日弱,終至覆亡。
    安禮章第六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司馬遷之論禮:“洋洋乎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故天以禮則四時分,地以禮則萬物序,人以禮則五倫別。此《素書》六章,所以殿之以禮也。
    《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諺云:“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孔子亦云:“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此皆言善惡之積,應之于事也。故文王以屢世之德,有天下八百年。秦、元之得天下,興之也霸,潰之也速。宋得之于小兒,失之于小兒。清以孤寡人主,復以孤寡遜位。此善惡禍福之大者也。蓋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滿必虧,澤滿則溢。人之道,泰則驕,逸則奢,驕奢既起,惡則隨之,此所以召禍也。福則反是,所以積善得長享也。故善福禍惡,本章之綱宗,應世之先訣也。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饑在賤農,寒在惰織。
    情不順則怨,事無謀則變。故舍小過所以順人情,徹上下。決計預謀以理事,變未生而彌之,勢未成以導之,此所以無為而冶天下也。賤農則民饑,惰織則民寒,理有必然,事有必至者也。故衣與食,民之命脈也。通人情,明世故,理事之根本也。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孔子論政,日舉賢才,又日既富矣,則教之。管仲以衣食足而伯齊,商鞅以富國而強秦。周用姜尚,漢任張良,此得人也。項羽黜范增,劉宋斬檀道濟,此失士也。故得人則政通,政通則人和,所以來遠者,富國家。國富而治,既治則教,禮樂行矣。此理國之大經也。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人無親。近臣不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敵政無善人。
    本節(jié)論君道之大略,言統(tǒng)領之精要也。
    《左傳》云:“國將亡,必多制。”夫政如是,人亦如是,故居上者無常守,則居下者無所從,此致疑生亂之源也。上下之道,以禮則忠,以眾則慢,此豫讓論眾人國士也。先主三顧茅廬,諸葛鞠躬盡瘁。太宗深得此道,天下英雄盡人毅中,此禮賢之得人也。以武帝之剛,不正衣冠,不近汲黯,此所以不敢侮下,不敢輕土也。
    夫御下之道,日恩日禮,日信日任。齊桓任管仲,景公任晏嬰,皆信之任之,尊之禮之,故其國治也。
    夫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物以類聚也。故上好諛則諂佞進,上好武則賁育來,犬馬則韓盧屈乘具,美色則胭脂金粉陳。故日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非無善賢也,佞幸陷之,人主殺之,善賢不安于位也。昔張良、陳平、韓信,均曾事項羽,而終奔沛公??鬃釉疲?ldquo;危邦不人,亂邦不居。”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yǎng)人厚。
    殷有三仁,周有八士,漢得三杰而稱帝,蜀因諸葛而三分,本節(jié)再引斯旨,成事以人也。故古之欲申大義于天下者,皆以求才為尚,故周公躬吐握,劉備顧茅廬,燕王聚黃金之臺,光武下求賢之詔。得賢則治,昔子產治鄭,遺頌甘棠。西門治鄴,民懷其德。故古之明主,不愛尺璧寸珠,而以賢才為國之寶也。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昔齊桓用管仲,寧戚干進。秦穆公欲霸諸侯,繇余來于戎,百里奚來于宛,蹇叔、公孫枝來自宋。商之衰也,微子去。漢將亂也,管寧避,故孔子有言:“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此亦所以自全于亂世也。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善大居。
    本節(jié)引申前文,喻領導者之才德不具,器度不宏,則士不為用也。故地氣薄者,不產甘美之物。一隅淺水,大魚難安。無枝之樹,鳴禽不依。稀疏之林,難藏大獸。蓋其養(yǎng)不厚,不足以自存也。是以馬援歸漢,商鞅去衛(wèi),皆類此也。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本節(jié)言自然之理,山峭則崩,基易勢也。澤滿者溢,形器小也,戒驕逸自滿也。蓋人之性,處艱困之中,莫不惕勵恐慎。既得志也,則放逸縱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終者寡。霸吳者夫差,亡吳者亦夫差也。文種之智,強弱越而并強吳,不能全身,蘇秦之謀,使六國而小霸秦,死于非命。此無他,峭則崩,滿則溢也。故《易》以謙為尚。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虎皮者飾。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本節(jié)前論人才,后言理事。懷王之黜屈平而任靳尚,高宗之罷李綱而相秦檜,此皆有眼如盲,棄美玉而抱頑石者也。文質不稱,終歸覆滅,此魏武之論英雄也。故袁本初勤漢,終成畫餅。徐敬業(yè)興唐,總是無功。陳、駱之文筆雖佳,其奈袁、徐之武略不濟耶!此羊質虎皮者也。
    下言理事之原則,衣舉領則整,走視地則安。故孔子任魯,斬聞人而諂辯之風止。鎮(zhèn)直將齊,戮賈莊而軍威振。管仲相齊,開鹽田以求富。商鞅用秦,立市木而昭信。高祖入關,寬其法而民心安。諸葛治蜀,嚴其刑而衰弱起。此皆于千頭萬緒之中,舉一而全賅者也。馮援為孟嘗營三窟,武侯欲北進而先向南。所以計出萬全,前呼則后應,左顧則右盼,此決事定謀之先要也。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本節(jié)總結上文,言人才于國之安危,不可忽也。昔衛(wèi)靈公無道,而諸侯不敢加兵,何以故?孔子論曰:“仲叔圍治賓客,祝蛇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故管仲霸齊,仲死而齊亂。伍員強吳,員死而吳亡。是皆輔者強而國安,輔者弱而國傾也。猶屋之梁柱已朽,屋豈可得以全乎?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道家言人之生理狀況,曰:“至人之息以踵。”蓋陽氣達乎四肢,則人安體泰。中氣不充,則足易受寒,以人貴頭面而輕手足,猶國之重君而輕民也。
    是故足為人之根,人為國之本,人無足不立,國無民不成。所以孟子以民為重,君為輕也。昔魏微之諫太宗:“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猶此理也。故秦之亡,民怨所積也。新莽之潰,民心思漢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此治亂之根本也,故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山將崩者土先隳,國將衰者人先斃。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本節(jié)承上文,再申“民為國本”之義。夫芽之未萌,其土欲綻。形之欲現(xiàn),其兆光窺。故山之將崩也,其基必先裂隳。國之將傾也,其民必先凋疲。枝之朽也,乃因根枯。國之破也,緣于民困。故始皇之營阿房、筑長城。隋煬之廣離宮、開運河。此皆盡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民不堪其困。未有不傾破者也。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轍者滅。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跡者預避之。
    本節(jié)言歷史經驗,所以證古知今,通情達故,以趨吉避兇也。
    昔桀紂以女亡國,幽王亦寵褒姒而滅。武穆迎二圣而見嫌于高宗,于謙立景帝而被疑于英宗。此皆同軌者傾,同轍者滅也。智者以史實為經,以成事為驗。袁紹、劉表,皆以廢長致亂。曹操幼子植,文才贍敏,獨得操寵,欲立為嗣。詢之賈詡,詡不答,再三詰之,詡曰:“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耶。”操乃大笑而罷。明太祖立碑禁宦官干權,清世祖立制防婦后預政。故見已失之例必慎之,惡與同敗而預避也。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
    本節(jié)總結上文,論禍福存亡之道也。始皇一統(tǒng)天下,鑒周因分封而亂,乃集權中央,意圖永保。不意高祖起布衣,提三尺劍而滅之。西漢以秦孤立面亡,乃非劉不王,而七國亂之,外戚篡之。東漢因之而抑后黨,而宦官傾之。宋之鑒唐亡于藩鎮(zhèn),杯酒釋兵權,而遼金寇之。以唐太宗之明,猶遺武后之失。明太祖之慎,終不免燕王之亦。禍福同源,吉兇相依。惟居高思危,處逸思勞,滿思溢,盈思虧,常自惕勵,所以轉禍為福,常安而久存也。
    故行合乎道,履安乎禮,此百福之所眷顧,吉祥長相隨也。反之則百禍所攻,百兇相應。此中無主宰,非神非圣,乃自然之理數(shù)因果,是故成敗在謀,安危在德,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本節(jié)承上文,論立身處事之大端,回應禍福存亡之理也。
    孔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故古之明君賢臣,惟善為務。文王之澤,漢文之儉,光武之度,唐宗之仁,陶侃之勤,諸葛之慎,師德之謙,文山之忠,或舉而不伐,或任不避嫌。此皆惟善為親,乃立身之根本也。
    戰(zhàn)國七雄爭霸,以齊楚之勢,非不及秦也,而六國終為所并。漢之末,擁眾據(jù)城者數(shù)十,二袁之眾,倍于曹操,而悉為操所平。此茍安一時,無復遠慮者也。故謀深計遠,乃應事之常經也。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智相謀,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責相害,同利相忌,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止匕乃數(shù)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本節(jié)泛論人群利害分合之勢,總君臣之道,不可不知也。
    顏淵之師孔于,同游于道也;張良之投沛公,共志傾秦也。其交以道。故日同志則相得也。
    武王師姜尚,劉備禮諸葛,君臣抱憂天下之心,其交以義合。故日同仁相憂也。
    智術相敵,勢必為謀,如曹操之謀劉備,李斯之謀韓非。故日同智則相謀。
    漢末之十常侍,結黨聚斂;萬俟(mòqí)卨(xiè)附秦檜,此皆遂私心而結黨。故日同惡相黨。
    秦武王有力,任鄙、孟賁依之;始皇好仙,盧生、徐市干進。故日同愛則相求也。
    楊貴妃以色而妒江采蘋,趙高爭寵而忌李斯。故日同美則相妒也。
    董卓伏誅;李、郭交惡;太平軍據(jù)南京,韋、楊相謀。此皆勢相軋,而不能容。故日同貴則相害也。
    鐘會之圖鄧艾,廉頗之屏相如,皆因其利而忌其功。故日同利則相忌。
    鐘子期死,伯牙碎琴;陳勝一呼,劉項響應。此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則相感也。
    秦之強,六國合而拒之;魏之盛,吳蜀連而抗之;智氏之霸,韓趙魏比而分之。此中徒以利害分合。故日同類則相依,同義則相親,同難則互濟也。
    公孫杵、程嬰之全趙氏;三杰之輔漢。其才不一,其用不同,然相輔相成。故日同道相成也。
    后羿善射,逢蒙盡其技而弒之;自古文人相輕,武夫相薄。故日同藝則相窺也。
    晉武帝時,上下競尚奢侈。王他用館沃釜,石崇以蠟代薪。王以椒涂屋,崇則以赤石脂相代。夫百工行業(yè),莫不以巧爭新。故日同巧則相勝也。
    此乃數(shù)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以上所揭,非人力為之,乃理數(shù)之所因,形勢之所趨也。故聰明睿智者,順則因其理,隨其形。逆則導其勢,變其數(shù),運乎一心,斯用無窮矣。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本節(jié)總結全文,與原始章第一論道德相呼應,以謀略之用,始終不離道德也。
    故凡居上位者,宜嚴己而寬人,正己以化人。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德懷人則順,以力取人則逆。順其勢則行,逆其理則沖;行則理,沖則亂。故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此為政領之大要也。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蓋天地之道,日易日簡。易者易知,簡者易從。夫修齊治平,術則千端,其理則一。惟人情性,至難測也;或惑于智慮,或陋于識見,或困于物欲,或泥于身執(zhí),或迷于虛名,或貪于權祿。是以塞其聰明,蔽其心智,隨境流轉,委諸天命,其愚也甚矣!此六章所述,修齊治平之道,靡不悉備。藏則隨處逍遙,用則可運天下于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