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入伏是怎么計算的呢?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了關(guān)于入伏的相關(guān)資料,供您參考!
【入伏怎么算】
1、記住兩條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閏年入伏的日期則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2、提前還是延后
(1)以保證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間為準;
(2)具體地說,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話,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時,那么,今年的入伏時間就比去年的入伏時間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時間就比去年的入伏時間延后5天 ;
如果今年是閏年的話,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時,那么,今年的入伏時間就比去年的入伏時間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時間就比去年的入伏時間延后4天。
3、舉例
(1) 知道今年入伏時間推算明年的入伏時間
例1
因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應(yīng)該是將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例2
因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應(yīng)該是將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顯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例3
因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閏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應(yīng)該是將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例4
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閏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應(yīng)該是將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1)兩年間“庚日”的關(guān)系
平年 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這么考慮的:因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 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說,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天都是庚日.這樣,只要把19減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說,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閏年 如果已知2007年7月15日是庚日,問2008年7月15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為2008年是閏年,所以,2007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共366天。這樣,就不是減去5或加上5了,而是減去6或加上4了,即2008年7月9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 多年間“庚日”的關(guān)系
比如,已知2008年7月19日是庚日,問2020年7月19日前后哪兩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2008年7月19日和2020年7月19日相差多少天就好辦了,這當然很容易算出。
笨方法是:逐年的天數(shù)相加(這里略去);
改進的方法是:因為2008年與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間有3個閏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這個閏年不算在內(nèi),這是因為閏年多出來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這兩年相差的天數(shù)是:365×12+3=4383,只需考慮個位3。
更簡便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只需考慮個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間有3個閏年,于是有:5×12+3=63,同樣只考慮個位 3。
這樣,2020年7月19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2016年三伏時間表】
初伏
初伏第1天2016年7月17日
初伏第2天 2016年7月18日
初伏第3天 2016年7月19日
初伏第4天 2016年7月20日
初伏第5天 2016年7月21日
初伏第6天 2016年7月22日
初伏第7天 2016年7月23日
初伏第8天 2016年7月24日
初伏第9天 2016年7月25日
初伏第10天 2016年7月26日
中伏
中伏第1天 2016年7月27日
中伏第2天 2016年7月28日
中伏第3天 2016年7月29日
中伏第4天 2016年7月30日
中伏第5天 2016年7月31日
中伏第6天 2016年8月1日
中伏第7天 2016年8月2日
中伏第8天 2016年8月3日
中伏第9天 2016年8月4日
中伏第10天 2016年8月5日
中伏第11天 2016年8月6日
中伏第12天 2016年8月7日
中伏第13天 2016年8月8日
中伏第14天 2016年8月9日
中伏第15天 2016年8月10日
中伏第16天 2016年8月11日
中伏第17天 2016年8月12日
中伏第18天 2016年8月13日
中伏第19天 2016年8月14日
中伏第20天 2016年8月15日
末伏
末伏第1天 2016年8月16日
末伏第2天 2016年8月17日
末伏第3天 2016年8月18日
末伏第4天 2016年8月19日
末伏第5天 2016年8月20日
末伏第6天 2016年8月21日
末伏第7天 2016年8月22日
末伏第8天 2016年8月23日
末伏第9天 2016年8月24日
末伏第10天 2016年8月25日
【入伏養(yǎng)生法則】
1、不要吃冰鎮(zhèn)的飲料及食物
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如果再吃冰鎮(zhèn)的食物或飲料,相當于雪上加霜,尤其是體寒的人,再吃就更寒了。
并且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降溫良方。所以,在伏天里應(yīng)該喝熱茶或常溫的涼白開。
40天時間請不要喝冰鎮(zhèn)一類的水飲料和食物,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腳涼都是伏天不注意導致,要想使體內(nèi)的寒氣排出,請堅持在伏天喝熱水,熱茶,會把體內(nèi)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氣逼出來。一年一度的伏天請愛惜身體!
2、喝三豆湯
宋代醫(yī)學著作《朱氏集驗方》的三豆湯由綠豆、赤小豆和黑豆熬制。其中的綠豆、赤小豆可以清熱解暑、利濕,黑豆可以健脾補腎,因此三豆湯不僅能清熱除暑,還能健脾利濕。
脾胃虛寒者不宜喝性寒涼綠豆湯的可以改為喝三豆湯。對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還可在三豆中加入適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熱健脾的效果。
此外,三豆湯還能祛痘除痱子。
3、伏天“熱”養(yǎng)生
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fā)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yǎng)生方法。
人體顱內(nèi)的動脈血管對疼痛非常敏感,在高溫季節(jié)運動或勞動后頭部易出汗,這時血管擴張,如果用冷水沖洗,有可能引起顱內(nèi)血管功能異常,出現(xiàn)頭暈、眼發(fā)黑、嘔吐等現(xiàn)象,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fā)顱內(nèi)大出血。
所以用溫熱的水沖洗才是伏天養(yǎng)生的訣竅,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反而更有利于機體排熱。
而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和人體節(jié)律的方式。
此外,伏天也要用熱水洗腳,雖然當時感覺有點熱,但事后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4、伏天吃“苦”
中醫(yī)認為苦味食物有補氣固腎、健脾燥濕的作用,可平衡機體功能?,F(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堿、氨基酸、苦味素等人體需要的物質(zhì),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用。在炎熱的伏天可適當?shù)氖秤每辔妒澄铩?BR> 苦味食物有:蔬菜類——萵苣葉、萵筍、生菜、芹菜、茴香、絲瓜、葫蘆、瓠子,香菜、苦瓜、蘿卜葉、苜蓿、苔菜等;干鮮果品類——杏、荸薺、柚子、杏仁、黑棗、薄荷葉等;食藥兼用——五味子(適用于冬春季)、蓮子芯(適合于夏季)。
但是脾胃虛寒者要少吃“苦”,尤其是老人、兒童、孕婦和體質(zhì)虛弱的人群,吃“苦”更需要謹慎。月經(jīng)期也要少吃“苦”,因為苦味食物多數(shù)為寒性或涼性,可使經(jīng)脈凝澀、血行受阻,進而導致經(jīng)行不暢,甚至痛經(jīng)、閉經(jīng)。
5、進補西洋參
西洋參性涼味苦,伏天炎熱多汗,易出現(xiàn)疲乏體怠、口干咽燥、心煩意亂、舌紅尿赤等癥狀,可用西洋參泡水飲用或用西洋參與肉類煲湯。
6、吃點薄荷
夏季的暑氣容易讓人感到頭重、頭暈。拿幾片薄荷聞聞,或做菜時放一點調(diào)料,可以提神醒腦。
7、自制空調(diào)
在電扇前放一大碗冰或涼水,隨著冰塊或涼水的融化、蒸發(fā),吹過來的風也會變涼爽。
8、濕毛巾擦身
伏天覺得很熱時,可以用溫水輕輕拍在手腕內(nèi)側(cè)、脖頸、耳后等動脈經(jīng)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
9、控制糖分的攝入量
糖分在緩解疲勞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攝入過多容易導致食欲不振,讓苦夏癥狀更嚴重。熱茶是最佳飲品。它有利于對體溫中樞進行調(diào)控,并能強心利尿,使體內(nèi)多余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
10、三大時段注意補水
人體在三個時間段容易缺水,起床時、睡覺前和洗澡后這三個時段應(yīng)注意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