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征文1500字

字號:


    8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心系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從而喚起了廣大人民的覺醒和參與,贏得了人們的擁護和支持,最終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取得了長征勝利。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長征精神征文1500字,歡迎閱讀。更多長征精神征文1500字相關內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實用資料欄目!
    長征精神征文1500字【一】
    80年前,紅軍一路征戰(zhàn),一路與人民群眾締結下生死情誼,并因此一路攻堅克難、發(fā)展壯大,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光榮和悲壯的遠征。長征書寫的既是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也是軍民一心、患難與共的光輝篇章。
    長征途中,紅軍將士與人民群眾用真情實意鑄就了魚水情深、生死與共的軍民關系。著名的“彝海結盟”就是其中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
    紅軍與沿途人民群眾結成魚水情誼,實際上就是以情暖心、以心換心、心心相印的歷史過程。“白軍”占據的是大城市、金融中心、交通要道等;紅軍贏得的則是人民群眾的心!從這個意義上講,萬里長征何嘗不是紅軍與人民群眾永結同心、贏得民心的遠征!
    歷史從不偏愛哪一個政黨、哪一支軍隊,誰能走進老百姓的心里,誰就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誰就擁有永恒持久的感召力、向心力。戰(zhàn)爭也不眷顧任何一方,誰能軍民一心、同仇敵愾,誰就會有“壓倒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的底氣,誰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80年前紅軍選擇了長征,就意味著幾乎是向死而生。問題在于,紅軍這樣的選擇,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一路同行?換言之,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為什么牢不可破?今天回過頭來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紅軍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把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扛在肩上!
    紅軍長征的方向,是勞苦大眾解放的方向,是中華民族解放的方向。在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戰(zhàn)略目標下凝結起來的軍民關系,必然是最廣泛的、最牢固的軍民關系。
    自古以來,“軍”自“民”來,軍民之間從來不斷必然的軍民關系。但來自民眾的軍隊并不必然成為人民軍隊,必然的軍民關系也并不必然是軍民魚水關系。如果來自民眾的軍隊是奔著升官發(fā)財而去,那它一定不是人民的軍隊,甚至是壓榨人民的軍隊,遑論軍民魚水關系?如果來自民眾的軍隊是為著人民翻身解放、為民族獨立解放而犧牲奮斗,那它一定是人民的軍隊。長征途中,紅軍之所以能同人民群眾結成牢不可破的魚水關系,說到底是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的,性質、宗旨,而我軍的性質宗旨,不正是紅軍與人民群眾魚水一家親的軍民關系的最高理論表達么?
    長征途中,嚴明的紀律始終是紅軍與人民群眾結成和保持魚水關系的重要保障。長征開始時,黨和紅軍的領導機關就為紅軍規(guī)定了明確的行軍紀律,要求每個官兵:“絕對服從命令,嚴守紀律,不強買,不亂打土豪,不侵犯群眾利益,與群眾發(fā)生親密關系。嚴厲處罰破壞紀律、違反階級路線的分子,每連隊宣傳隊布置時,應實行進出宣傳與檢查紀律。”
    時任紅二軍團六師政委廖漢生回憶:“長征途中,二軍團六師十六團第二連在一個牛圈里挖到一大缸青稞。指導員錢治安在牛圈旁召開了黨支部會議,討論怎么處理。吃吧,怕主人家回來有誤解;不吃吧,部隊正餓著肚子。經過一番討論,最后形成決議,取出糧食,放入銀元,并留下一張字條,鄭重地署明‘中國工農紅軍二連’”。
    嚴明的群眾紀律是軍民魚水關系的守護神。敬畏紀律,秋毫不犯;執(zhí)紀從嚴,人人平等,沒有“特殊”,這是紅軍不同于“白軍”的根本區(qū)別之一,是紅軍贏得人民群眾喜愛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歷史不可重來,傳承下來的是文化?;赝t軍長征,不難發(fā)現(xiàn)當年軍民團結奮斗的一切印跡,走過的路、住過的屋、打過的槍、寫下的標語、傳頌的故事等都已經成為一種紅色文化。
    從文化的角度看,紅軍長征途中形成的軍民魚水關系,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直在中華大地傳承著。從長征路上的“彝海給盟”到打敗“飛機大炮”的“小米加步槍”、解放戰(zhàn)爭中的小推車、沂蒙奶娘,再到和平建設時期不同形式的“軍民共建”和每遇到重大災害時軍民患難與共、共克時艱的動人情景等,都是軍民團結、奪取勝利的生動表達。它們處在不同歷史情境,卻又一脈相承。
    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動新形勢下的軍民融合發(fā)展,很重要的是有效強化這種情感聯(lián)結,強化軍民團結這一文化傳統(tǒng),并賦予這種傳統(tǒng)以新的時代意蘊。比如,在高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融合發(fā)展,高科技人才群體的共享等。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在和平年代進一步強化全社會的軍民融合理念和現(xiàn)代國防意識,使軍民融合為全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同,從而內化于心、固化于法、外化于行。我們相信,在信息網絡化、軍用民用技術融合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只要我們始終繼承和弘揚軍民團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軍民融合發(fā)展必將迎來新的更高的境界!
    長征精神征文1500字【二】
    長征,是一個傳奇。
    作為這一偉大壯舉的主要領導者,毛澤東主席曾不無豪邁地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長征的勝利,出乎包括蔣介石在內許多人的預料。蔣介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一場軍心渙散的潰退,忽然就變成了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最后只能發(fā)出“六載含辛茹苦,未竟全功”的哀鳴。
    但更令許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紅軍的行列。還有很多的人們,即便知道幫助紅軍,“人要砍頭”、“石頭過刀”,但依然義無反顧……
    如此慘烈的戰(zhàn)斗、如此艱難的行程,還要面對國民黨高舉的屠刀,為什么人們依然心向紅軍心向共產黨?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法寶呢?
    長征勝利后不久,毛澤東主席在接受斯諾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力量在數量上要比國民黨的軍隊少十倍或二十倍,他們在裝備上也勝過我們。他們的經濟資源超過我們好幾倍,他們還得到外界物資上的援助??墒?,為什么紅軍還能節(jié)節(jié)獲勝,它不僅能夠存在到今天,而且有增加它的力量?答案就是,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已在他們區(qū)域內的全體人民中,造成了一種磐石般的團結,因為蘇區(qū)中的每一個人,都準備為他的政府反抗壓迫者而戰(zhàn),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志愿的、自覺的,為著他本身的利益和他認為正確的信仰而戰(zhàn)。”
    這段話,揭示出紅軍長征勝利的法寶。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從成立之初起就把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密切同人民群眾聯(lián)系、贏得人民群眾支持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有效舉措。長征中,面對強大敵軍的重兵圍堵、險惡自然環(huán)境等困難,紅軍堅持做好群眾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由于長征經過的地區(qū)大多是新區(qū),長期受國民黨惡意宣傳影響,不少群眾對共產黨和紅軍不了解,甚至有懷疑、恐慌和仇恨心理,一聽說紅軍要來,紛紛跑出去躲避,時人稱之為“跑紅軍”。針對這一情況,紅軍加大了宣傳的力度。他們每到一處,就通過標語、口號、戲劇表演、群眾大會等形式,宣傳和揭露國民黨的反人民本質、揭示人民受苦受難的根源,啟發(fā)人民的革命意識、階級意識,號召人民團結起來,推翻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推翻一切壓迫人的反動勢力。如紅軍進入兩當縣城后,馬上就在東街小學召開師生大會,由紅軍戰(zhàn)士給大家講解紅軍北上的使命和紅軍的政策、紀律。會后,部分師生和紅軍一起上街發(fā)動群眾,使原先對紅軍抱有疑慮的群眾都返回了家園。“跑紅軍”從此變成了“過隊伍”。
    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紅軍還通過各種形式把群眾組織起來,建立革命政府,開展土地革命,使人民群眾享受到革命的成果。1935年4月底,紅九軍團進駐宣威。入城后,“首先打開敵人的監(jiān)牢,釋放了政治犯和無辜百姓,處決了一些酷吏,又沒收了由官僚資本經營的‘宣合公司’等庫存的火腿以及幾家土豪劣紳的3000多擔谷和許多財物,大部分分給了貧苦群眾”。“在紅軍的影響下,甚至出現(xiàn)紅軍尚未到,名聲早就到的現(xiàn)象,常有被壓迫的農民派代表要求紅軍繞道到他們鄉(xiāng)里去‘解放’他們。”
    長征途中,紅軍先后多次出臺規(guī)定,要求各級嚴格執(zhí)行群眾紀律。長征開始時,總政治部發(fā)出指示:“堅決與脫離群眾,破壞群眾紀律的現(xiàn)象作斗爭,不許絲毫損害工農群眾的利益。”1935年7月,總政治部發(fā)布《關于糧食問題的訓令》等文件,規(guī)定絕對禁止強買糧食、私人買糧食、群眾不在家不給錢等,保證紅軍在缺糧嚴重的情況下仍能嚴格遵守群眾紀律。紅軍到達毛爾蓋后,在寒冷天氣中寧可露宿在大樹旁、屋檐下,也不入室擾民;面對滿地即將成熟的青稞,寧可挖野菜、采蘑菇充饑,也不動群眾一棵莊稼。
    為爭取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長征途中,黨還頒布了《關于苗瑤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關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等民族政策,明確要求紅軍部隊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還按照彝族風俗,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
    也正因為此,長征勝利后,斯諾等外國記者才會從普通紅軍官兵和群眾口中得到這樣的答案:“紅軍幫助窮人”“紅軍對人民很好,不搶不打,不象白軍”“紅軍紀律嚴明,公平買賣”“紅軍是真正抗日的隊伍”“紅軍打地主和白匪。這樣的軍隊哪個老百姓會不喜歡呢?”
    人民群眾把紅軍當成自己的隊伍,涌現(xiàn)出無數熱血兒郎參加紅軍的動人場景,使紅軍在減員嚴重、損失巨大的情況下補充了兵員、壯大了力量。據統(tǒng)計,紅二、六軍團在黔西、大定、畢節(jié)期間,擴充了新戰(zhàn)士5000多名;四川雅安地區(qū)的天全、廬山、寶山、雅安、滎經、名山6縣有4000多人;甘孜藏區(qū),僅巴底鄉(xiāng)就有270多人參加紅軍。
    由于紅軍戰(zhàn)士入伍全憑自愿,知道“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因而他們在革命中表現(xiàn)出了堅定的自覺,甘愿為了解除被壓迫群眾的苦難而敢于面對任何困難,勇于奉獻自己的一切。飛奪滬定橋一戰(zhàn)中,紅軍、白軍兩支隊伍隔河你追我趕一天時間,但最后紅軍把精疲力盡的敵軍甩到后面去,冒著槍林彈雨奪取了滬定橋。這兩支隊伍一勝一敗,緣由很簡單,白軍休息的時間久、次數多,他們當兵只不過是為了有個飯碗,而紅軍的官兵為了勝利不怕犧牲!
    當紅軍行軍、作戰(zhàn)遇到困難時,人民群眾也及時伸出寶貴的援手。紅軍強渡大渡河時,不僅要冒著對岸敵人的炮火,還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險灘。關鍵時刻,十幾名船工來了,奮不顧身把紅軍勇士們送到對岸。紅軍過草地時,藏族民眾不僅紛紛拿出糧食,當地一位六十多歲的藏族通司不畏艱險,帶領紅軍在水草地行軍四天四夜,終于開辟了一條可以讓紅軍大部隊通過的生命線。在長征途中,群眾為紅軍籌款籌糧、送水做飯、掩護傷員、傳送消息等感人事跡數不勝數。
    8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心系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從而喚起了廣大人民的覺醒和參與,贏得了人們的擁護和支持,最終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取得了長征勝利。
    長征勝利后的80年間,我黨也正是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把各族人民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推翻了壓在中國人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xiàn)了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又在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利益過程中,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舉世矚目成就。
    80年后的今天,黨領導人民正在進行著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比起80年前那段遠征,這條道路更長、更偉大、更艱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指出,要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要形成同心圓,要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歷史規(guī)律的深刻揭示,進一步增強了我們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回顧長征,緬懷先烈,就是要繼承紅軍的光榮傳統(tǒng),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凝聚起中國力量,為新的長征勝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chuàng)造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