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入相應的括號內)。
1.在1960年提出了“課程改革論”的教育心理學家是( )
A.華生
B.杜威
C.布魯納
D.布盧姆
2.個體動作發(fā)展的規(guī)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軀體中心向外圍、從大肌肉動作到精析動作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現(xiàn)象說明心理發(fā)展具有( )
A.差異性
B.順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連續(xù)性和階段性
3.社會自我基本成熟的時期在( )
A.嬰兒期
B.幼兒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受先前活動影響而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的特殊準備狀態(tài)稱為( )
A.原型啟發(fā)
B.功能固著
C.負向遷移
D.定勢
5.根據(jù)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 )
A.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B.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C.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D.高尚的動機和低級的動機
6.從遷移的觀點看,“溫故知新”屬于( )
A.順向正遷移
B.逆向正遷移
C.順向負遷移
D.逆向負遷移
7.皮亞杰認為,兒童在判斷行為對錯時,是( )
A.從客觀責任到主觀責任發(fā)展
B.從主觀責任到客觀責任發(fā)展
C.從他律向自律發(fā)展
D.從自律向他律發(fā)展
8.在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中期出現(xiàn)進步的暫時停頓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為( )
A.抑制現(xiàn)象
B.挫折現(xiàn)象
C.高原現(xiàn)象
D.低谷現(xiàn)象
9.先對材料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歸納,然后寫出重點的這種策略屬于( )
A.元認知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復述策略
10.把一個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子問題,設立各種子目標,通過實現(xiàn)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人們將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稱之為( )
A.目的手段法
B.反推法
C.簡化法
D.類比法
11.學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異常
B.道德行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認識缺乏
12.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
A.相應的背景知識
B.概括水平
C.相應的認知技能或認知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元認知策略
D.A、B和C
13.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學生的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 )
A.教師的主導教學
B.獨立完成作業(yè)
C.家庭作業(yè)
D.個別課堂練習
14.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教師領導方式是( )
A.權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專制型
15.觀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直接觀察學生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對所觀察的事實加以記錄和客觀的解釋,以了解學生心理和行為特征的一種方法。以下哪種方式不屬于觀察法的記錄方式( )
A.項目檢查表
B.評定量表
C.軼事記錄
D.日記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有20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16.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核心內容是__________。
17.依據(jù)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教學評價可分為__________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18.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生命早期的某個時期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其影響很小或幾乎沒有影響,這一時期在心理學中被稱為__________。
19.短時記憶是瞬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一般包括直接記憶和__________記憶兩種成分。
20.我國心理學界通常認為,用__________來建立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需要經(jīng)過的步驟為創(chuàng)擬確立模型和檢驗修正模型。
21.__________策略是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
22.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是__________和學習期待。
2 3.__________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力。
24.技能是獲得經(jīng)驗、解決問題、變革現(xiàn)實的__________。
25.數(shù)學學習中數(shù)字運算影響到字母運算的學習,此為__________遷移。
26.前面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面學習材料的干擾稱為__________抑制。
27.元認知策略分為計劃策略、監(jiān)視策略和__________策略。
28.__________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29.創(chuàng)造性的兩個主要成分:創(chuàng)造性想象和__________。
30.問題空間由__________、目標狀態(tài)和操作三部分組成。
31.強迫癥包括__________,和強迫行為。
3 2.__________指教師通過協(xié)調課堂內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33.有的學生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重的物體會更快落地”,這種現(xiàn)象屬于 。
34.教師要求某學生,認真完成了作業(yè)就可以參加興趣組的活動,該教師依據(jù)的是__________。
35.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應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稱為__________。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有5道小題,每題6分,共30分)。
36.問題解決的共同特點有哪些?
37.簡述轉變錯誤觀念的條件。
38.使用“頭腦風暴法”時所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39.簡要說明群體凝聚力的培養(yǎng)。
40.簡述創(chuàng)造性的含義及其特征。
四、論述題(本大題有2道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41.李華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學生,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貪玩,學習不用功。每次考試他都有僥幸心理,希望能夠靠運氣過關。這次期末考試他考得不理想,他認為這次是自己的運氣太差了。
請運用維納的歸因理論來分析:
(1)他的這種歸因是否正確?這種歸因對他以后的學習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2)如不正確,正確的歸因應是怎樣的?
(3)對教師來講,正確掌握維納歸因理論有何意義?
42.影響態(tài)度與品德形成的內部條件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C布魯納提出“課程改革論”,主張結構化學習。
2.【精析】B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fā)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發(fā)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精析】D社會自我基本成熟的時期在少年期。
4.【精析】D學習定勢是指學生的學習遷移往往受他的學習意圖或者學習心向的影響。
5.【精析】D根據(jù)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高尚的動機和低級的動機。
6.【精析】A先前的學習對后來的學習的影響,稱為順向遷移,同時還具有促進作用,所以屬于順向正遷移。
7.【精析】A皮亞杰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判斷行為對錯是從客觀責任向主觀責任發(fā)展的。
8.【精析】C根據(jù)練習曲線,中間會出現(xiàn)暫時的停頓,即高原期。
9.【精析】C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包括列提綱,列圖表等。而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注意二者的區(qū)別。
10.【精析】A目的一手段分析是通過實現(xiàn)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以此解決問題。
11.【精析】C由道德的常識可知,學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12.【精析】D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觀在以下幾方面: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chǎn)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認知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元認知策略,這也影響著遷移的產(chǎn)生。
13.【精析】A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不同于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主導教學。
14.【精析】C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類型。這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行為反應,從而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
15.【精析】D觀察法的記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種:項目檢查表、評定量表和軼事記錄。
二、填空題
16.學習過程17.常模
18.關鍵期l9.工作
20.心理模擬法21.元認知
22.學習需要23.群體凝聚力
24.前提條件25.垂直
26.前攝27.調節(jié)
28.發(fā)散29.創(chuàng)造性思維
30.初始狀態(tài)31.強迫觀念
32.課堂管理33.錯誤觀念
34.普雷馬克原理35.焦慮癥
三、簡答題
36.問題解決共同特點共有三個:(1)目的性。問題解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它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tài)。(2)認知性。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實現(xiàn)的。(3)序列性。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即認知操作,如分析、聯(lián)想、比較、推論等,僅僅是簡單的記憶提取等單一的認知活動,都不能稱之為問題解決。
37.(1)引發(fā)學生對原有觀念的不滿;(2)使學習者意識到新觀念的可理解性;(3)顯示新觀念的合理性;(4)使學習者意識到新觀念的有效性。
38.(1)讓參與者暢所欲言,對所提出的方案暫不作評價或判斷;(2)鼓勵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觀點;(3)以獲得方案的數(shù)量而非質量為目的,即鼓勵多種想法,多多益善;(4)鼓勵提出改進意見或補充意見。
39:首先,要了解群體的凝聚力情況。其次,要幫助所有的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價,形成認同感。
再次,引導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加人群體,以作為群體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形成歸屬感。
最后,當學生表現(xiàn)出符合群體規(guī)范和群體期待的行為時,就給予贊許與鼓勵,使其行為因強化而鞏固,形成力量感。
40.創(chuàng)造性是指個體產(chǎn)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chǎn)品的能力或特性。目前公認的是,以發(fā)散思維的基本特征來代表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思維作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三個。
(1)流暢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產(chǎn)生不同觀念的數(shù)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2)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guī),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3)獨創(chuàng)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chuàng)性越高。
四、論述題
41.(1)不正確。他將行為的原因歸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這樣他就對自己的行為不用負責,因此學習動機不高,學習成績也不會提高,甚至會越來越差。
(2)他應該將其歸因為自己的內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認為學習失敗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會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學習一定可以獲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師了解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根據(jù)學生行為及其結果推斷出個體的穩(wěn)定心理特征和個體差異,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chǎn)生的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其學習行為,提高其學習效果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此外,歸因訓練還有助于提高自我認識。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歸因,對消極的歸因進行輔導。如果一個學生長期處于消極的歸因心態(tài)就有礙于人格的成長,如慣于逃避的學生,他們經(jīng)常將失敗歸為能力不足,將成功歸于運氣或任務容易,長此以往,成為一種習慣,就會演變?yōu)橐环N習得性無助感。
42.(I)認知失調。人類具有一種維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維持自己的觀點、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態(tài)度定勢。個體由于過去的經(jīng)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回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tài)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料與評價,進而影響著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認知。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取決于個體頭腦中已有的對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決于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
(4)受教育程度。品德行為是個人價值內化的結果。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無疑與教育密切相關。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有所提高??傮w上,教育程度與品德的關系,類似于智力與品德的關系。
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年齡等因素也對態(tài)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教師資格證題庫 | 教師考試備考輔導 | 教育學資料 | 教育心理學資料 | 綜合素質資料 | 教育知識與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