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更多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讀后感欄目。
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一】
一部最具有影響力的俄國小說之一,描寫了一個貧困法律系大學(xué)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受罰和救贖的全過程,整書以他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譴責(zé)和道德的懲罰為主線,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心靈上的煎熬和痛苦。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心地善良,具有正義感,即使自己處于窘境也會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另一方面,他性格陰郁,孤僻,有時候甚至麻木不仁,冷漠無情,長期處于貧窮中的他不敢面對身邊的人。拉斯柯爾尼科夫具有一顆敏感,聰慧而不甘貧庸的頭腦,也正是他的敏銳洞察力和思考讓他陷入“罪”,他認為現(xiàn)實社會需要一個“偉人”來創(chuàng)建一個更好的未來,“偉人”擁有極大權(quán)力,可以在建設(shè)美好社會的過程中犯罪;在他的意識形態(tài)中,社會上的一些邪惡勢力,如放高利貸的女人,只是邪惡力量的載體,拉斯科爾尼科夫卻忽略了其人體形態(tài)。他的這種思想?yún)s讓他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從而受到了“懲罰”。
真正的懲罰也許并不是法律的施壓和懲處,而是人類心靈上的不安和彷徨。就如小說中的主人公那樣,他在殺人之后,并沒有覺得自己真的擁有某種非平凡人的能力而不用遵守社會法律和道德,更多的是自己良心上的譴責(zé)和折磨,他每天都活在這種矛盾和掙扎中,雖然他和偵查員的斗智讓他有一種滿足感和愉悅感,但是之后內(nèi)心的糾結(jié)讓他漸漸承受不住,最終他向一個身世可憐的索尼liuxue86.com亞坦露了自己的心事,索尼婭勸他去自首,在承受巨大的壓力下,拉斯柯爾尼科夫終于去自首了,并被判有期徒刑8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亞。而有時候法律的裁決不能使人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而內(nèi)心深處的譴責(zé),道德上的責(zé)備則會更能讓人深刻的認識自己的錯誤。起初,他沒有悔改,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索尼婭在他服刑期間經(jīng)常去探望他,他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她。此后,拉斯柯爾尼科夫才真的開始了懺悔,當(dāng)他最后和索尼亞抱在一起哭泣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重獲新生了。
這部小說耐人尋味,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索。如果精神上不夠強大,社會只會給你的生活給予打擊,讓你陷入迷惘和焦慮。如果你擁有的只是簡單的思想,沒有雜而“偉大”的理念,上天將會賜予你一條幽徑,讓你從容走過;反之,如果你擁有聰慧,不甘貧庸的頭腦和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那么你的生活將會充滿新奇或是挫折。
在通往解救的道路上,必定充滿許多的糾結(jié)與掙扎,矛盾和猶豫。然而,是什么足以讓人不畏懼通往救贖道路的艱辛和苦楚呢?是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guān)心和愛,是心中的信念,就像拉斯科爾尼科夫感受到索尼亞和妹妹杜妮亞的愛后,他勇敢的走出了心中的陰影,走向解放和光明,也因為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他消除了心中的恐懼,戰(zhàn)勝了自己。
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二】
如果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命運便會罄其所能向你展現(xiàn)他的殘酷、冷漠及復(fù)雜性。你有多猶豫,他便會有多復(fù)雜。只因生命不過是一場反抗與追捕的游戲,其主角分別是靈魂與命運。生命以靈魂屈服于命運而終結(jié)。在簡單的頭腦中,命運總會施舍一條狹窄的小徑,小徑伸向并不遙遠的遠方;對于一個敏感、聰慧且不甘被愚弄的頭腦來說,命運陡然化作無法逃逸的迷宮。拉斯科利尼科夫〈羅佳〉便不幸長有這樣一顆不甘平庸的腦袋。他敏銳的神經(jīng)能夠迅速而深切地感受到和他一樣困苦的人民的痛苦,同時也使他逐漸處于憂愁、焦慮的狀態(tài)。他開始以審慎的目光聚焦周圍的人和事,比如那個放高利貸的老女人。羅佳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quán)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在他的視覺世界中,她只是邪惡能量的載體,其人體形態(tài)卻被忽略。他內(nèi)心深處的理想抱負絕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愛的。但是,為達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卻導(dǎo)致一場轟動社會的謀殺案。
當(dāng)羅佳說“我殺死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他只是作為一個自然人存在,而不是超能力英雄,沒有掌控一切的能力。他殺了人,然而他并沒有“跨越”過去,而是仍然留在了這一邊。事實證明,他不是“拿破侖”,他不屬于那些壓迫者和統(tǒng)治者,他不是“超人”。他殺死的不是那個老太婆,而是他自己。他感到可怕的孤獨,感到自己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這個社會,不僅不能再對自己的親人說出心里的話,而且永遠再也不能對任何人說什么了。“他好像是用剪刀把他與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斷了。”然而他無法完全脫離人群。索尼亞是使他大徹大悟的因素之一,但純潔的妓女無疑是一個荒謬的悖論。如果說,愛人的感化,親人的溫情,好友的開導(dǎo),刑警的勸誘是基礎(chǔ),那么羅佳的懺悔才是打開自贖之門的鑰匙。到故事的最后,事情發(fā)生了變換: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實都是十分虛偽,他逐漸地學(xué)會了轉(zhuǎn)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當(dāng)最后他和索妮婭擁抱在一起哭泣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重獲了新生。是什么讓他重獲新生的呢?是愛,是信仰。苦難依舊存在,我們依舊渺小、無力,但因為有了信仰與愛,我們就變得能夠承擔(dān)苦難了:除了承擔(dān)以外,我們還要愛它。尼采說過“愛命運”。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要愛它。他真正理解了只有正視苦難和挫折,視其為信仰,才能更好地品讀生活,實現(xiàn)自我突破。
縱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與羅佳相似,亦是善與惡的交織:不滿現(xiàn)實,自大又自卑;具有圣潔的靈魂,也有污穢的一面;自己負債累累,卻仍向他人伸出無私的援手。其實人性是一個平衡點,神性和獸性則是兩個極端,任何人都具備這三點,只是強弱不同。在面對苦難時,某種屬性就會被放大,進而影響全局。當(dāng)苦難成為信仰,人行善的一面就會被激發(fā),人亦在感恩中成長,沐浴仁的光輝。生活是一條靜默流淌的河流,蜿蜒曲折,蕩氣回腸。
苦難是人生經(jīng)歷的一場大火,在其中人要么被冶煉成金,要么化為灰燼。
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三】
“您明白不明白,先生,您明白不明白,一個人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是什么滋味嗎?”這是《罪與罰》中的窮官吏馬美拉多夫在斯文掃地、體面盡失、窮極無奈的絕望哀鳴。
窮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走投無路----這就是小說的主題。
《罪與罰》是一本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是一部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小說,它的發(fā)表標(biāo)志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shù)風(fēng)格的成熟。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俄國,窮人面前只有三條絕路:一,啼饑號寒,凍餓而死;二,茍且偷生,像畜生一樣的扒食生存;三,鋌而走險,不惜傷天害理。
屬于第一種的,是絕大數(shù)窮人。屬于第二種的,比比皆是,其中就包括了索尼婭和杜尼婭,索尼婭是馬美拉多夫的長女,她為了養(yǎng)活自己的雙親和弟妹,不得不彳亍街頭,被迫賣淫。杜尼婭是《罪與罰》主角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她為了養(yǎng)活自己的母親和讓哥哥繼續(xù)上學(xué),不得不同意嫁給一個她所憎惡的市儈,“做他的合法姘婦”。
對于仍保持著純潔靈魂的索尼婭來說,如果不自甘墮落,就只有自殺一途。但是人死并不等于問題的解決,只是把苦難留給生者而已:她死了,誰來養(yǎng)活她的父母和弟妹?“只要世界存在,索涅奇卡就是永存的”---這句話多么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又包含了多少窮人的血淚!
杜妮婭是一個美麗、高傲、堅貞不屈的姑娘,“她寧可去給美國農(nóng)場主當(dāng)黑奴,或者在波羅的海東岸的尼爾曼人那里做一名拉脫維亞農(nóng)奴,也不愿使她的靈魂和道德墮落”,但是她為什么同意去做盧仁的姘婦呢?奧妙就在:為了她自己,為了她自己的舒適,甚至為了使她免于死亡,她絕不會出賣自己。但是現(xiàn)在為了別人,她出賣了自己!為了她親愛的人,為了她崇拜的人,她可以出賣自己!全部奧妙就在這里:為了母親,為了哥哥,她可以出賣自己!她可以出賣一切!“啊,必要的時候,我們會壓制我們的道德感;自由、安寧、甚至良心,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送到舊貨市場出賣。就讓我的一生毀了吧!只要我們心愛的人能夠幸福。”
為了自己的親人,一個被迫為娼,一個是變相為娼。在資本主義社會,女人只能被算作一件商品,被任意凌辱,任意出賣!
最后,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個窮醫(yī)生的家庭,后來,為了讀書和謀生,他又在彼得堡的窮街陋巷中與貧窮的小市民生活在一起。他對小市民的困苦感同身受,同時也沾染了不少小市民的習(xí)氣,無論怎樣,正如高爾基所說:“無可爭辯和毫無疑問: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天才,但他是我們的害人匪淺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jīng)宣揚,只有仁愛和受苦受難的基督教精神,才能蕩滌人世的罪惡,使人的道德更新。這在文章中有很大地體現(xiàn),比如說:索尼婭在勸導(dǎo)柯尼科夫去投案自首是說:“去受難,用痛苦來贖罪。”波爾費利也說:“我把您看做這樣一種人:只要您有了信仰,或者找到了上帝,即使別人把您的肚腸挖了出來,您也會挺身站在那里,向折磨您的人微笑。”
陀思妥耶夫斯基實在是心理描寫的大師,在對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分析,波瀾迭起,扣人心弦。就好像我們和主人公在一起痛苦,在思索,在張皇失措,在佯作鎮(zhèn)定,跟她一起經(jīng)歷著內(nèi)心斗爭的暴風(fēng)雨。
高爾基說,在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方面,只有莎士比亞能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媲美,讀過《罪與罰》之后,相信每一個讀者會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四】
如果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命運便會罄其所能向你展現(xiàn)他的殘酷、冷漠及復(fù)雜性。你有多猶豫,他便會有多復(fù)雜。只因生命不過是一場反抗與追捕的游戲,其主角分別是靈魂與命運。生命以靈魂屈服于命運而終結(jié)。在簡單的頭腦中,命運總會施舍一條狹窄的小徑,小徑伸向并不遙遠的遠方;對于一個敏感、聰慧且不甘被愚弄的頭腦來說,命運陡然化作無法逃逸的迷宮。
拉斯科利尼科夫便不幸長有這樣一顆不甘平庸的腦袋。自他了解了思考的妙用后,無情的命運便站立在其對立面,毫不吝惜的向他施舍貧窮和痛苦。然而命運低估了他的頑強和忍耐力,第一次追捕也隨之宣告失敗。
拉斯科利尼科夫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這是命運的第二次出手。不知不覺中,拉斯科利尼科夫陷入了命運的奸謀,殺人犯、劊子liuxue86.com手的罪名似乎意味著命運即將可以唱起歡樂的頌歌。然而世事難料,他幸運的逃脫了,沒有目擊人,沒有物證,什么證據(jù)也沒有。想要治他的罪門都沒有,除非他主動自首。一切就這么順順利利、簡簡單單的完成了,命運只能空歡喜一場。
這可激怒了他,命運注定不會讓拉斯科利尼科夫盡享天年。但對于這顆頑強的靈魂,命運卻苦無對策。怎么辦才好呢?命運的詭計無所不能 ,一味的追趕既然不能把靈魂逼上死角,那么就該換一種聰明的方式——誘捕。于是命運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制定了法則-反抗命運,反抗命運本身就是一種罪惡。正直的人應(yīng)該反省并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理應(yīng)接受命運的懲罰。這一法則立刻顯現(xiàn)了致命的效果。拉斯科利尼科夫這只可憐的小蟲子想到自己曾經(jīng)因為逃命而損壞了蜘蛛的羅網(wǎng)。這是多么沉重罪惡啊!猶如泰山壓于胸口一般沉重的感覺,無奈、煩悶、憂郁、內(nèi)疚、苦惱、悔恨所有這些無從宣泄的情感頓時接踵而至。如果靈魂不堪此重負,自殺對他說可能是唯一的解脫。命運從未如此接近成功,似乎已禁不住要吶喊歡呼拉!然而一個人的出現(xiàn)打碎了命運的美夢,索菲亞-一個天真善良、純潔無瑕的女孩解救了拉斯科利尼科夫。她為拉斯科利尼科夫帶來了天使的福音,罪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贖罪的勇氣。由此拉斯科利尼科夫獲得新生!命運的第三次追捕隨之煙消云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之路,如果是傻瓜拿破侖代替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話,那注定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zhàn):要么作為劊子手死亡,要么作為暴君而登頂。與他不同的是,拉斯科利尼科夫的靈魂是善良而高貴的,他最終選擇的是條不傷害任何人的自我犧牲之路。這并不能理解為對命運的屈服,恰恰相反,這是一條勇者之路!
大學(xué)生《罪與惡》讀后感【五】
在彼得堡貧民區(qū)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里,住著一個窮大學(xué)生拉斯柯爾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學(xué),因交不起學(xué)費而被迫輟學(xué),現(xiàn)在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據(jù)的生活費中節(jié)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他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交房租了。近來,房東太太不僅停止供給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緊。這時他遇見了小公務(wù)員馬爾美拉陀夫。馬爾美拉陀夫因失業(yè)而陷入絕境,長女索尼婭被迫當(dāng)了街頭妓女。拉斯柯爾尼科夫不愿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實驗”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后, 因內(nèi)心處于痛苦的矛盾沖突中,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恐懼,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隨之泯滅了,這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自己的“實驗”失敗了。所以他懷著痛苦的心情來到索尼婭處,受到索尼婭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說出了犯罪的真相與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說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處8年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索尼婭也來到了那里。一天清晨,兩人在河邊相遇。他們決心虔信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獲取精神上的新生。
在多年后的現(xiàn)在,再讀《罪與罰》依然覺得它實在過于沉重,讀多了所謂“青春小說”再看它,很多的內(nèi)容依然懂的不多。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有幾段拉斯柯爾尼科夫與索尼婭的對話十分的精彩動人,男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即使再痛苦,都絕不泄漏一絲一豪情感,但在最緊要關(guān)頭,他卻找到索尼婭坦承了一切。而索尼婭盡管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傷不已,卻溫柔的凝視拉斯科納夫,然后緊抱住他。拉斯柯爾尼科夫問索尼婭:“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索尼婭命中拉斯柯爾尼科夫內(nèi)心深處要害的回答道“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而這時,拉斯柯爾尼科夫心一軟,兩顆眼淚蘊藏在他的眼眶中。其實讀到這里,感動的不僅只有拉斯柯爾尼科夫,我自己同時也心頭一顫。“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正是這句話救贖了拉斯柯爾尼科夫,那是一種自己的無奈、悲痛、煎熬、掙扎被原諒的顫動。這是兩個在苦難中熬著的可憐人的愛,當(dāng)痛苦淹沒他們,愛,才是唯一能救他們上岸的船。
當(dāng)索尼婭為他念完新約圣經(jīng)中拉撒路死里復(fù)活的故事時,兩個籠罩在房間內(nèi)幽暗燭光中的人,就如一幅油畫般映在我的腦海之中。索尼婭以她的愛不自覺的引領(lǐng)拉斯柯爾尼科夫走向了救贖之路。而最后,拉斯柯爾尼科夫向索尼婭要十字架,索尼婭給了他,并說“我們一同受苦難也一同掛十字架阿!”這就是在圖斯托耶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xiàn)的“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齊受苦”。而這正就是十字架精神:一個能看見所謂的強者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負荷著巨大的苦難。
書中的男主角。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xué)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
其實這也不是對現(xiàn)在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映射描寫嗎?大多數(shù)的人,身體里都住著兩個自己,一個陽光外向,一個陰暗內(nèi)斂。也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與這個社會,或許是為了給每一個人留下好印象以博取更多的機會。但當(dāng)壓力難以承擔(dān)壓抑時,往往另外一面就會暴露出來,而在這個時候,或許一念之差,就會做下錯事。而結(jié)果頁正如書描寫的一般,書名為《罪與罰》,描寫“罪”的僅占一章,從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聲,作家寫的全是“罰”。小說深刻地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zhì)。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fā)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nèi)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
舉自己一個小小的例子來說,前幾天在銀行插了隊,開始還在慶幸不用排長隊。走出銀行之后卻開始不斷譴責(zé)自己,一股負罪感油然而生,確實這不是一個接受過教育的大學(xué)生該做的事。小說中的男主角最后得到了救贖,可人生中往往很多錯誤是沒有挽回和說抱歉的機會的,最后也只剩自己逃不過心的譴責(zé),日積月累,這些負擔(dān)便成了壓死騾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痛苦的只有自己。
作者寫此小說時,身處當(dāng)時俄國黑暗的背景之中,結(jié)合了宗教信仰的教義和感情??伤磉_的情感及時在此時此刻,也能使人發(fā)以深思,人生來不是為了享福的。只有通過受苦,才能獲得幸福。
大學(xué)生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
大學(xué)生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