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司法考試綜合案例分析:締約過失責任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司法考試網(wǎng)為您整理提供了2016司法考試綜合案例分析: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相關案例在處理的時候想對來說更為復雜,同樣需要考生多方面的對案情進行分析,然后用法律人的角度進行闡述。希望廣大考生結合實際,考出好成績!
    【案例概述】
    原告:漳綏石油公司
    被告:漳浦縣絲釘廠
    案由:租賃合同糾紛
    被告自1974年建成投產(chǎn)以來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污染并逐年加重,當?shù)鼐用裆显L有關部門后漳浦縣環(huán)保局于1996年4月8號做出復函要求被告對生產(chǎn)廢水進行處理做到達標排放。1996年4月19日被告在未對廢水進行任何處理的情況下,將該廠廠房、土地、機器設備等出租給原告進行同樣的經(jīng)營,并簽訂租賃合同,但未將業(yè)已存在嚴重污染并未徹底有效防治,以及環(huán)保局要求整治的情況告知原告。合同簽訂后原告依約支付被告風險保證金50萬元、租金16萬元,1996年5月3日被告將廠房移交原告,原告投入生產(chǎn)鐵絲。到同年年底因當?shù)鼐用癯鲎柚苟黄韧.a(chǎn),1997年1月該廠被列為停產(chǎn)并轉移企業(yè)。
    同年6月14日原告要求終止合同并返還押金、租金及經(jīng)濟損失。被告拒絕,經(jīng)多次協(xié)商無果,原告于11月27日訴至法院,稱:被告隱瞞實情與本公司簽訂合同,至我方投入生產(chǎn)不久便停產(chǎn)并蒙受損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判令被告返還押金、租金66萬元并賠償我方損失。
    【案情分析與爭議焦點】
    本案雙方爭議焦點是合同是否有效以及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使用締約過失責任原則分析解決本案是合理,而這樣的分析便涉及被告是否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以及如何承擔的問題。
    【締約過失責任概述】
    概念:締約過失責任誕生于德國,為著名法學家耶林所創(chuàng),又稱先契約責任,是指在合同締結接觸過程或磋商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違反基于誠信原則產(chǎn)生的先合同義務,因故意或過失造成對方當事人信賴利益的損失而應該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合同法42、43條對締約過失做了專門規(guī)定。
    第42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43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shù)厥褂?。泄露或者不正當?shù)厥褂迷撋虡I(yè)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締約過失構成要件之一:締約過失行為發(fā)生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即合同成立前。
    保護在締約過程中因另一方當事人過失而承受損失的一方當事人是締約過失責任的初衷。案情使用這一要件。
    本案中,被告在租賃合同訂立的過程中,故意隱瞞該廠存在嚴重污染并未徹底有效防治以及縣環(huán)保局要求治理污水做到達標排放等重要真實情況,而這一行為發(fā)生在合同成立之前。
    締約過失構成要件之二:締約人一方違反依誠信原則應當負有的先合同義務。
    先合同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的合同成立之前,依誠實守信原則發(fā)生的由締約雙方當事人承擔的附隨責任。常見的先合同義務有通知、協(xié)助、告知、保護、保密、禁止惡意磋商等。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于違反通知、說明、保護照顧等先合同義務。違反先合同原則符合構成要件。
    本案中,被告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應該告知,廠房存在嚴重污染的情況及環(huán)保局要求治理而尚未治理的情況告知原告,因為這些問題可能使原告租賃該廠后隨時面臨被關停的危險,影響正常經(jīng)營,違反《合同法》第42條第二款。
    締約過失構成要件之三:相對人受有損失。
    締約過失構成要件之四:違反先合同義務與損失存在因果關系。
    這種損失是信賴利益的損失(即相信合同會成立和生效,但由于一方的過失導致合同不成立或合同無效而造成的對方損失)在本案中原告因居民抗議停產(chǎn)并被列入轉遷企業(yè),蒙受經(jīng)濟損失。因此符合締約構成要件的第三條
    這里的因果關系是事實上的必然的因果關系。
    本案中,原告承受的停產(chǎn)損失,是跟被告未告知實情有真實聯(lián)系的,因而可以認定本案被告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動與損失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符合這一構成要件。
    締約過失構成要件之五:違反義務方必須有過失。
    本案中被告因為謀求經(jīng)濟利益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與原告簽下租賃合同,主觀上存在過失,因此符合該構成要件。
    但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被告行為是否構成欺詐?
    欺詐需要三個構成要件:欺詐行為、欺詐的故意、因果關系。其中因果關系要求相對人(利益受損方)未有錯誤而受有損失。而本案中,原告簽訂合同時未對可能影響經(jīng)營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在內(nèi)的不利因素進行論證和考慮(考慮到當時的污染情況這樣的論證是可行的)因其疏于論證和考慮,故其簽訂合同時的意思表示并非全因被告隱瞞實情引起還包括相對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因此本案被告的行為并不屬于欺詐行為。
    但基于以上五個構成要件的分析,被告方構成締約過失責任是顯而易見的,用締約過失責任來分析本案是合理的。
    締約過失責任的內(nèi)容:
    我國《合同法》第42、43條對締約過失所應承擔的責任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締約過失責任的方式,最主要的是損害賠償責任。因為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目的在于使締約一方的利益恢復到受破壞的締約信賴關系產(chǎn)生之前的狀態(tài)。所以因締約過失責任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原則上不應該超過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當預見的因合同不成立、無效、撤銷所造成的損失,也不應該超過合同成立時相對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本案中因被告方存在締約過失,可以判令合同無效。而根據(jù)《合同法》第58條,原告應將廠房、土地、設備返還被告,被告返還原告風險保證金及租金。但考慮到本案中雙方都有過失,使用過失相抵原則,因原告過失小于被告,故對被告的賠償責任應予適當減輕。
    【案件審判結果】
    法院經(jīng)過審理認為:被告訂約時依法負有告知原告有關該廠存在嚴重污染和未進行徹底整治的義務,被告沒有如實告訴這一重要事實,違反誠信原則,已經(jīng)構成締約過失責任,因此雙方所訂立的合同屬無效自始不發(fā)生效力。被告因合同所得利益應該返還原告,原告實際占用該廠房設備進行生產(chǎn)期間應比照租金支付占有費用。原告未在訂立合同前對環(huán)境污染及其他事項進行調(diào)查了解和做出可行性生產(chǎn)論證,亦有一定過失責任,故雙方因無效合同所造成的損失應各自承擔責任。
    最后雙方在法院主持下進行調(diào)解,并自愿達成如下協(xié)議:雙方同意解除財產(chǎn)租賃合同,原告將廠房、土地、設備移交被告,被告愿意承擔2年零2個半月租金344500元,扣除后被告退還原告風險保證金315500元;雙方同意放棄其他訴訟請求。
    締約過失責任案例分析答案
    答:(1)本題考查的是締約過失責任的問題。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一方因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生的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產(chǎn)生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如果合同已經(jīng)訂立,那么違反合同的行為將產(chǎn)生違約責任。本題中,王某和A公司就是在締約過程中,兩者之間并沒有合同關系,但是卻存在著締約關系。
    根據(jù)民法理論,一旦進入締約階段,那么雙方當事人之間就具有某種訂約上的聯(lián)系,為了締約合同,一方所實施的足以使對方產(chǎn)生信賴的行為,將對其產(chǎn)生約束,雙方已經(jīng)由原來普通的關系進入到特殊的聯(lián)系階段。雙方當事人都應當按照誠信原則的要求,講誠實、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同時負有一定的附隨義務,即先契約義務。具體包括:1)無正當理由不得撤銷要約的義務。2)使用方法的告知義務。3)合同訂立前重要事情的告知義務。4)協(xié)作和照顧的義務。5)忠實義務。6)保密義務。7)不得濫用談判自由的義務。如果雙方的談判已經(jīng)進入一定的階段,一方的行為足以使另一方當事人合法地相信其會與之訂立合同,并因此支付了一定費用,那么中斷談判就是有錯的。
    本案中,王某與A公司的談判以及A公司負責人的承諾,就足以使王某產(chǎn)生合理的信賴,假如A公司意圖提高費用等,也應當及時通知王某,而不是等到王某已經(jīng)花費資金找到店址,需按承諾簽合同時才告知。況且A公司派人調(diào)查了店址并表示同意,表明王某的履行并沒有不當。因此,A公司僅以經(jīng)營自主為由拒絕簽合同并且不予賠償?shù)男袨椋遣回撠熑蔚?,也沒有理由。
    (2)本題考查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根據(jù)民法理論,信賴利益應當為締約過失責任賠償?shù)幕痉秶刨嚴娴膿p失限于直接損失,直接損失就是指因為信賴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所支出的各種費用。具體包括:第一,因信賴對方要約邀請和有效的要約而與對方聯(lián)系、赴實地考察檢查標的物以及為此支出的費用。第二,因信賴對方將要締約,為締約做各種準備工作并為此支付的各種合理費用。第三,為談判所支出的勞務,以及為支出上述費用所失去的利息。但是,各種費用的支出必須是合理的,不能是受害人任意支出的。本案中,3000元的尋找店址的費用以及王某為了尋找店址而專門請了一個月假的誤工費用,顯然都是為締約做各種準備工作所支出的合理費用,因此應當?shù)玫劫r償。至于其100元的實地考察費用,看似符合上述第1條,但該費用因為發(fā)生在A公司承諾之前,況且是王某想要尋找機會所必須支出的,與A公司的行為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不應當?shù)玫劫r償。王某因與A公司談判所喪失的其他機會造成的損失,屬于間接損失。間接損失是指如果締約一方能夠獲得各種機會,而在因另一方的過錯導致合同不能成立的情況下,使這些機會喪失。這些損失不包含在信賴利益的范圍內(nèi),因為機會本身就是很難確定的,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在舉證上也存在困難。這種損失無須賠償。
    司法考試頻道為你推薦:
    司法考試動態(tài)
      司法考試卷四案例分析:合伙案例
      2016司法考試法律文書寫作技巧
      2016年司法考試卷四備考輔導:論述題的6大禁忌?
    
司法考試題庫 司法考試輔導 司考一卷資料 司考二卷資料 司考三卷資料 司考四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