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經(jīng)典:論語(三)

字號:


    相關(guān)閱讀:國學(xué)經(jīng)典:論語(第一至第五篇譯文)
      國學(xué)經(jīng)典:論語(第六至第十篇譯文)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進一輩,從禮樂方面講,像是樸野人。后進一輩,從禮樂方面講,真像君子了。但若用到禮樂的話,吾還是愿從先進的一輩。”
    2、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
    【譯文】孔子說:“以前從我在陳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門下了。”德行: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學(xué):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4、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于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沒有什么異議。”
    5、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南容反復(fù)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的詩句??鬃影阎杜藿o了他。
    6、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弟子哪個是好學(xué)的呀?”孔子對道:“有顏回是好學(xué)的,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是沒有了。”
    7、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死了,(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淵買個外槨。孔子說:“(雖然顏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因為我還跟隨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孔子的學(xué)生顏淵死了,孔子說:噫,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
    9、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您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是太悲傷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為誰呢?”
    10、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的學(xué)生們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xué)生們?nèi)匀宦≈氐匕苍崃怂?。孔子說:“顏回把我當(dāng)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dāng)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xué)生們干的呀。”
    11、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季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鬃诱f:“沒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12、閔子伺側(cè),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陪侍孔子:閔子騫不多說話、言必有中;子路動作很快、雷厲風(fēng)行;冉有、子貢則善于談吐、象侃大山一樣濤濤不絕??鬃訉λ麄兌挤浅P蕾p。但孔子又說:“像仲由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壽終正寢的”。
    13、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魯國翻修長府的國庫。閔子騫道:“照老樣子下去,怎么樣?何必改建呢?”孔子道:“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
    14、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么在我這里彈呢?”孔子的學(xué)生們因此都不尊敬子路??鬃颖阏f:“仲由嘛,他在學(xué)習(xí)上已經(jīng)達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1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子貢說:“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1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季氏比周天子王朝的周公還富了,而求呀,還替他聚斂附益。先生說:“這人不是我的門徒呀!小子們,你們都可打起鼓去聲討他。”
    17、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諺。
    【譯文】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回呀!差不多了,可惜他屢在空乏中。賜沒有受公家之命而經(jīng)營貨殖,他猜度物價總猜中了。”
    19、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譯文】子張問善人的行為。孔子說:“善人能不踏著前人腳印走,但亦進不到室內(nèi)去。”
    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孔子說:“聽到人議論篤實誠懇就表示贊許,但還應(yīng)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21、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就做?”冉有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22、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先生在匡被圍,顏淵落在后??鬃诱f:“我當(dāng)你已死了。”顏淵說:“先生尚在,回哪敢輕易去死呀!”
    23、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別人,原來是問由和求呀。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公之道的要求來事奉君主,如果這樣不行,他寧肯辭職不干?,F(xiàn)在由和求這兩個人,只能算是充數(shù)的臣子罷了。”季子然說:“那么他們會一切都跟著季氏干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著干的。”
    2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譯文】子路使子羔去當(dāng)費宰,孔子說:“害了那個年輕人了。”子路說:“那里有人民,有社稷,治民事神皆可學(xué),何必讀書才是學(xué)呀?”孔子說:“正如你這樣,所以我厭惡那些利口善辯的人呀!”
    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nèi)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zhàn),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鬃佑謫枺?ldquo;冉求,你怎么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么樣?”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愿意學(xué)習(xí)。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孔子又問:“曾點,你怎么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nèi)徽f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jīng)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問孔子說:“他們?nèi)说脑捲趺礃?”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蛄T了。”曾皙說:“夫子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曾皙又問:“那么是不是冉求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里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赤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xì)w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孔子關(guān)于仁的事情??鬃诱f,出門辦事如同會見貴賓,態(tài)度要認(rèn)真;役使百姓如同承辦重大的祭祀活動,要謹(jǐn)慎、嚴(yán)肅地對待。自己不愿意做的,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在諸侯國里做官,不要為名利而爭,口有怨言,在卿大夫家里做事,要容人容事,也不要有怨言。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我也要遵照這些話來做啊。
    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譯文】司馬牛問仁??鬃诱f:“仁者說話常遲鈍。”司馬牛說:“說話遲鈍,就說是仁嗎?”孔子說:“因知做來難,說來哪得不遲鈍?”
    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很憂愁,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子夏說:“我聽到的說法是:‘死生各有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態(tài)度認(rèn)真而言行沒有差錯,對人謙恭而往來合乎禮節(jié),那么四海之內(nèi)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君子又何必?fù)?dān)心沒有兄弟呢?”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鬃诱f:“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8、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⒈畼?,猶犬羊之槨。”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zhì)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wù)摼?。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zhì)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zhì),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9、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合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以祗以異。”
    【譯文】子張請教如何增進德行與辨別迷惑??鬃诱f:“以忠誠信實為原則,認(rèn)真實踐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德行。喜愛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厭惡他時,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
    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shù)的時候。
    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fā)生!”
    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子張問為政之道??鬃诱f:“居職位上,心無厭倦。推行一切政事,皆出之以忠心。”
    15、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學(xué),又能歸納到一己當(dāng)前的實踐上,該可于大道沒有背離了!”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1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踊卮鹫f:“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18、季康子患盜,問與孔子??鬃訉υ唬?ldquo;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季康子患慮魯國多盜,求問于孔子。孔子對道:“只要你自不貪欲,縱使懸令賞民行竊,他們也不會聽你的。”
    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他說:“如果殺掉為非作歹的人,親近修德行善的人,這樣做如何?”孔子回答說:“您負(fù)責(zé)政治,何必要殺人?您有心為善,百姓就會跟著為善了。政治領(lǐng)袖的言行表現(xiàn),像風(fēng)一樣;一般百姓的言行表現(xiàn),像草一樣。風(fēng)吹在草上,草一定跟著倒下。”
    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子張請教:“讀書人要怎么做,才可以稱為通達?”孔子說:“你所謂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回答說:“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職,也一定成名。”孔子說:“這是成名,不是通達。通達的人,品性正直而愛好行義,認(rèn)真聽人說話與看人神色,凡事都想以謙遜自處。這樣的人,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通達,在大夫之家任職也一定通達。至于成名的人,表面看來忠厚而實際行為是另一回事,他還自認(rèn)為不錯而毫不疑惑。這種人在諸侯之國任官一定成名,在大夫之家任職也一定成名。”
    21、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樊遲陪同孔子在舞雩臺下游憩時,說:“膽敢請教如何增進德行,消除積怨與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后再想報酬的事,不是可以增進德行嗎?批判自己的過錯而不要批判別人的過錯,不是可以消除積怨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己的處境與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嗎?”
    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不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推,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譯文】樊遲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愛護別人。”他再請教如何算是明智??鬃诱f:“了解別人。”樊遲沒有聽懂??鬃诱f:“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于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變得正直。”樊遲退出房間,看到子夏說:“剛才我去見老師,向他請教如何算是明智,老師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于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變得正直’,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說:“這句話真是含義豐富啊!舜統(tǒng)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把皋陶提拔出來,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遠了。湯統(tǒng)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把伊尹提拔出來,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遠了。”子貢問交友之道。先生說:“朋友有不是處,該盡忠直告,又須善為勸說,若不聽從,則該暫時停止不言,莫要為此自受恥辱。”
    23、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xué)問來結(jié)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
    【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鬃诱f:“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鬃诱f:“不要懈怠。”
    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仲弓擔(dān)任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鬃诱f:“先責(zé)成各級官員任事,不計較他們的小過失,提拔優(yōu)秀的人才。”仲弓再問:“怎樣才能認(rèn)出優(yōu)秀的人才,進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說:“提拔你所認(rèn)識的。你不認(rèn)識的,別人難道會錯過嗎?”
    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子路說:“假如衛(wèi)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了!”子路說:“您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么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應(yīng)該保留不說。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dāng);言語不順當(dāng),公務(wù)就辦不成;公務(wù)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biāo)準(zhǔn);刑罰失去一定標(biāo)準(zhǔn),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定下一種名分,一定要讓它可以說得順當(dāng),說得出來的,也一定讓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論,要求做到一絲不茍罷了。”
    4、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fù)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鬃诱f:“我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鬃诱f:“我不如老菜農(nóng)。”樊遲退出以后,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wù),卻不會辦事;讓他當(dāng)外交使節(jié),不能獨立地辦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當(dāng)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7、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和衛(wèi)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8、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譯文】孔子說:“衛(wèi)公子荊可稱得善于處理家業(yè)了。”當(dāng)他財貨器用始有之時,便說:“將就湊合了。”到他稍多時,便說:“將就完備了。”到他更多時,便說:“將就算得是美了。”
    9、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先生到衛(wèi)國,冉有為先生趕車??鬃诱f:“衛(wèi)國人口真多呀!”冉有問:“人口多了,再加些什么呢?”孔子說:“設(shè)法教他們富。”冉有問:“富了又如何呢?”孔子說:“再加以教化。”
    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行善之人治理國家,連續(xù)一百年下來,也可以做到化解殘暴、去除殺戮了。’這句話說得對啊!”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xiàn)仁政。”
    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只是一般的事務(wù)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于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并沒有什么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于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文】葉公問行政之道。先生說:“近的人歡悅,遠的人來附。”
    17、子夏為苣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擔(dān)任莒父的縣長,請教政治的做法??鬃诱f:“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達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辦不成大事。”
    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xiāng)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fā)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xiāng)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仁道??鬃诱f:“平常獨居當(dāng)能恭,執(zhí)行有事當(dāng)能敬,待人要能忠。這幾項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棄去不行呀。”
    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請教:“要具備怎樣的條件,才可以稱為士?”孔子說:“本身操守廉潔而知恥,出使外國不負(fù)君主所托,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想請教次一等的表現(xiàn)。”孔子說:“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里的人稱贊他尊敬長輩。”子貢說:“想請教再次一等的表現(xiàn)。”孔子說:“說話一定要守信,行動一定有結(jié)果,這種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再問:“當(dāng)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樣?”孔子說:“噫!這些人的氣量見識像是廚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得中道之士和他在一起,那只有狂狷了。狂者能進取,狷者能有所不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一句話:‘一個人沒有恒心的話,連巫醫(yī)也治不好他的病。’這句話說得好!《易經(jīng)·恒卦》的爻辭說:‘實踐德行缺乏恒心,常常會招來羞辱。’”孔子說:“不靠占卜也可以知道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24、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全鄉(xiāng)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xiāng)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xiāng)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xiāng)的壞人都厭惡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dāng)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zé)備。”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舒泰,但不驕矜。小人驕矜,但不舒泰。”
    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質(zhì)樸、沉默寡言,這幾種品質(zhì)近于仁德。”
    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緦緦、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緦緦,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互助督促勉勵,相處和和氣氣,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相處和和氣氣。”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譯文】孔子說:“善人教練百姓用七年的時候,也就可以叫他們?nèi)ギ?dāng)兵打仗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譯文】孔子說:“如果不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zhàn)訓(xùn)練,這就叫拋棄他們。”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譯文】原憲問什么是可恥的??鬃诱f:“國家有道,固當(dāng)出仕食祿。國家無道,仍是出仕食祿,那是可恥呀。”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文】(原憲又問):“好勝,自夸,怨恨,與貪欲,這四者都能制之使不行,可算得仁嗎?”孔子說:“可算難了。若說仁,那我就不知呀!”
    3、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孔子說:“一個士,若系戀于他家室鄉(xiāng)里之安,那就夠不上一士了。”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jǐn)慎。”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義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義。
    6、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南宮適向孔子問道:“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戰(zhàn),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下地耕種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適出去以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多么尊重道德!”
    7、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中不具備仁德的人有啊,但是沒有小人而具備仁德的。
    8、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無誨乎?”
    【譯文】 孔子說:“愛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于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9、子曰:“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
    【譯文】孔子說:“鄭國發(fā)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chǎn)作最后修改潤色。”
    10、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chǎn)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是有恩于人的那樣一個人。"問子西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他呀!他呀!"問管仲是什么人,孔子說:"人才啊。他剝奪了伯氏騈邑三百戶的封地,弄得伯氏只好吃粗茶淡飯,但伯氏至死沒有怨言。"
    11、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卻沒有怨恨,很難;富貴卻不驕傲,倒容易做到。”
    12、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譯文】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13、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請教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鬃诱f:“明智像臧武仲,淡泊無欲像公綽,勇敢像卞莊子,多才多藝像冉求,再用禮樂來加以文飾,也可以算是最理想的人了。”稍后又說:“現(xiàn)在所謂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看到利益就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愿意犧牲生命,長期處于窮困也不忘記平生期許自己的話,也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14、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1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文】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后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16、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譯文】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17、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18、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jié),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譯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wèi)國的大夫??鬃又懒诉@件事以后說:“(他死后)可以給他‘文'的謚號了。”
    20、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砣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孔子談到衛(wèi)靈公種種偏差的作為。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他還不敗亡?”孔子說:“他有仲叔圉負(fù)責(zé)外交,祝鮀掌管祭祀,王孫賈統(tǒng)帥軍隊。能夠如此,怎么會敗亡?”
    21、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譯文】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么實現(xiàn)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22、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ldquo;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譯文】陳成子殺了齊簡公??鬃育S戒沐浴以后,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恒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哀公說:“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說:“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23、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子路問事君之道。先生說:“要不欺他,又能犯其顏色而直諫。”
    24、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25、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給別人看。”
    26、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蘧伯玉派使者拜訪孔子,孔子和使者同坐并問道:“你們先生做什么?”使者回答說:“我們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錯,但是還沒有做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說:“好使者!好使者!”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范圍。”
    2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曾子說:“君子所思慮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崗位。”
    29、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rèn)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31、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子貢評論別人的短處。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么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
    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的不能。”
    33、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預(yù)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34、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文】微生畝告訴孔子說:“你為什么是忙碌不安的樣子呢?這樣做不是賣弄口才嗎?”孔子說:“不敢賣弄口才,是憂慮人們頑固不化啊。”
    35、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文】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3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又怎樣報答恩德呢?應(yīng)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么沒有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不怨恨天,不責(zé)怪人,廣泛學(xué)習(xí)世間的知識,進而領(lǐng)悟深奧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38、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公伯寮向季孫告發(fā)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jīng)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xì)⒘耍阉愂谑小?rdquo;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
    39、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文】孔子說:“賢人逃避動蕩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回避別人難聽的話。”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jīng)有七個人了。”
    40、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氏那里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41、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鏗鏗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孔子在衛(wèi)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沒有人了解自己,就只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干脆,沒有什么可以責(zé)問他了。”
    42、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譯文】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wù)隆?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于冢宰三年。”
    43、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44、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子路請教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以致能認(rèn)真謹(jǐn)慎地面對一切。”子路再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以致能安頓四周的人。”子路又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以致能安頓所有的百姓。修養(yǎng)自己,以致能安頓所有的百姓,堯舜也會覺得這是很難做到的事啊!”
    45、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文】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么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46、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闕黨的一個少年來傳達信息。有人談到他,就問:“他是肯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看他坐在大人的位子上,又見他與長輩并肩而行。這不是一個想求上進的人,而是一個想走捷徑的人。”
    

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1、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衛(wèi)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鬃踊卮鹫f:“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xué)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wèi)國。(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2、子曰:“賜也,如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xué)習(xí)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3、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4、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莊嚴(yán)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5、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qū),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xiāng)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xiàn)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6、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譯文】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里。
    7、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8、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9、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鬃诱f:“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10、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譯文】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
    11、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2、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13、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14、子曰:“躬自厚而薄則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zé)備自己而少責(zé)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才好。”
    16、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biāo)準(zhǔn),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dǎo)。”
    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18、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19、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dān)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20、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21、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
    2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2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24、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文】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jīng)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25、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譯文】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diào)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26、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27、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fā)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29、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3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jié)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xué)習(xí)為好。”
    3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xué)習(xí),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dān)心道不能行,不擔(dān)心貧窮。”
    32、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譯文】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yán)肅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yán)肅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3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dān)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dān)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34、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孔子說:“百姓們對于仁(的需要),比對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
    35、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6、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譯文】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37、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譯文】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rèn)真辦事而把領(lǐng)取傣祿的事放在后面。”
    38、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39、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40、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譯文】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沿,孔子說:“這兒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師冕走了以后,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更多閱讀:
    國學(xué)經(jīng)典:論語(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