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臺灣媽祖文化

字號:

【城市名片】臺灣媽祖文化
    媽祖作為一種民間信仰文化,在我國南部臨海十分受到推崇。媽祖在民間被認為是海上的神靈,能保佑出海平安。而在臺灣,由于特殊的條件形成的媽祖信仰文化既具有中國民間信仰文化的特點,也具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跟隨留學網(wǎng)一起走進臺灣文化,看看具有宗教色彩的臺灣媽祖文化吧。
    媽祖是臺灣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清康熙五十九年臺灣縣志關(guān)于媽祖的記載有四條:一為大媽祖廟,即寧靖王故宮改建的媽祖廟;二是小媽祖廟,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間,位于西定坊水仔尾;三為鹿耳門媽祖廟,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前殿祀媽祖,后殿祀觀音;四是澎湖的媽祖廟,那時這一地區(qū)各港口幾乎都建有媽祖廟。
    各種史料記載,清康熙五十年以后的臺灣媽祖廟多分布在水路要道,尤其是在各個港口比較普遍。日據(jù)時期,盡管日本侵略者控制較嚴,但媽祖信仰早已深入民間。
    20世紀50年代以后,媽祖信仰在臺灣持續(xù)發(fā)展。從臺灣媽祖廟的分布來看,由南向北中心點分別為臺南市的大天后宮、云林縣的北港朝天宮、彰化市的南瑤宮、臺中縣的大甲鎮(zhèn)瀾宮等,構(gòu)成了一條媽祖信仰的中心線。從媽祖信仰在臺灣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臺灣民眾中信仰媽祖的人越來越多,祭奉儀式也愈來愈繁雜;媽祖廟的規(guī)模不一,有民間的小寺小廟,也有頗為壯觀的宮院;媽祖被譽為“天上圣母”,又被視為“東方的維納斯”。
    臺灣各地媽祖廟宇名稱不一,主要有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天后寺、圣母壇、文元堂、朝天宮、天后祠、安瀾廳、雙慈亭、紛麗殿等名稱,又因各地祭奉的媽祖神像來自大陸的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稱謂。例如,來自湄洲的稱“湄洲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
    臺灣媽祖信仰熱潮在清代福建移民大量入臺后就逐漸形成,此后呈日益增長的趨勢。在近百年的間里間里,僅臺灣大甲一地的進香團便從數(shù)十人發(fā)展到5萬多人。臺灣人類學家李亦園先生指出,媽祖信仰隨閩粵漢族移民入臺后,以若干源始的廟宇為中心形成很多信仰圈與祭祀圈,并且因而盛行進香,割香的儀式活動,至今仍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現(xiàn)象。
    古時候人們在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情況下常求神靈保佑。在海上或海邊生活的人們面對的是反復無常、威力無比的異己力量,因而,他們特別希望冥冥之中有力量更為強大的神靈在危險之際來拯救自己、保佑自己。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及這種環(huán)境背景下的人們心理狀態(tài)為媽祖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而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文人儒士對媽祖的褒封頌揚使之更為神化,又助長了媽祖信仰文化的形成與播行。
    總的看來,臺灣媽祖信仰文化的形成是復雜多變的自然環(huán)境與特殊社會環(huán)境合力作用的產(chǎn)物。
    推薦閱讀
    【城市名片】臺灣民歌文化
    【城市名片】臺灣“漢唐樂府”文化
    【城市名片】臺灣小吃文化
    【城市名片】臺灣茶道文化
    關(guān)于臺灣奶茶的由來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