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謚號的命名方法

字號:


    謚號的歷史
    謚號制度形成,傳統(tǒng)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jù)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謚法應當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xiàn)在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zhàn)國各國廣泛施行謚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后又恢復了謚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后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shù)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xiàn)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于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后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廟號是太祖,習慣稱高祖)、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tǒng)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燁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后來才開始出現(xiàn),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而南梁武帝蕭衍亦使用過三字的年號。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tǒng),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fā)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fā)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后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后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吨芏Y》說:“小喪賜謚。”小喪,指死后一段時間?!兑葜軙?middot;謚法解》: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后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后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 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死在了那里。《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始皇倨傲廢謚法
    秦代皇帝趙政看到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謚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tǒng)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了謚號。
    謚號的對象
    官謚的資格
    西周東周的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謚資格;
    漢朝規(guī)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謚資格;
    唐朝規(guī)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謚資格;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得謚過程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贈崇禎的謚號為“莊烈帝”。
    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
    謚號的含義
    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有褒的美謚,憐的平謚,貶的惡謚三種。
    美謚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
    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謚如懷,悼,哀,閔,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另外孫權的謚號是“大皇帝”,比較特殊。
    由于惡謚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guī)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
    謚法的字數(shù)
    謚號的字數(shù),從一個字開始,發(fā)展到后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謚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shù)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fā)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謚號。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字數(shù)這么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逸周書·謚法解第五十四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建功于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zhí)應八方曰侯。所執(zhí)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圣。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圣。厚于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執(zhí)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圣聞周達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zhí)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jié)曰貞。行清白執(zhí)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辟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圣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莊。以數(shù)征為嚴。
    叡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
    死于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
    屢征殺伐曰莊。以嚴厘之。
    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zhí)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于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尸國曰隱。以閑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兇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于聲樂,怠于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琳\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于專。
    嗇于賜與曰愛。言貪□。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jié)。自勝其情欲。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zhí)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zhí)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于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胄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厘。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厘。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圣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于德而不違。
    協(xié)時肇享曰孝。協(xié)合肇始。
    執(zhí)心克莊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強甚于剛。
    彊義執(zhí)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jié)曰考。言成其節(jié)。
    治民克盡曰使??吮M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里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zhí)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yè)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shù)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于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于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夸。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辟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發(fā),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失志無轉,則以其明,余皆象也。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秉,順也;就,會也;忄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虛也;澼圣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規(guī)則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衛(wèi)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趙政自稱為始皇帝,后世則以數(shù)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謚法發(fā)展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謚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謚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數(shù)皇帝的謚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仗栆部擅糠陸c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23字謚(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后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shù)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謚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謚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謚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謚號為: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謚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
    恭親王奕欣的謚號為:忠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guī)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
    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謚》、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分三類:
    (1)表揚性的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知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齊宣王曰:……(《齊桓晉文之事》)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廉頗藺相如列傳》)
    (2)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好內遠禮曰煬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諫厲王弭謗》)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號:是根據(jù)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廟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BR>    謚號的字數(shù),從一個字開始,發(fā)展到后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shù)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fā)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謚號。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字數(shù)這么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根據(jù)生前的事跡、個人品德及的貢獻。但主要還是取決于帝王的態(tài)度。有些惡人也能得到美謚。
    中國古代皇帝謚號的命名方法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安: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于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比: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誠: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沖: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
    崇:能修其官曰崇
    純: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慈: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愛曰刺;復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聰: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達: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大:則天法堯曰大
    戴: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蕩:好內遠禮曰蕩;狂而無據(jù)曰蕩
    悼: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yǎng)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栗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菏錾撇豢嗽欢?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過曰鼎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于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zhèn)靜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咨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chuàng)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禮執(zhí)義曰端;圣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干:犯國之紀曰干
    剛: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高: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革:獻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眾曰公
    恭: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zhí)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zhí)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莊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yè)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廣: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暠:綜善典法曰暠
    和: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厚: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胡: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懷:執(zhí)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jié)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桓: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荒:兇年無谷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困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惑: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窮曰惑
    基:德性溫恭曰基
    堅: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儉:菲薄廢禮曰儉;節(jié)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簡: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zhí)要能固曰簡
    節(jié):好廉自克曰節(jié);不侈情欲曰節(jié);巧而好度曰節(jié);能固所守曰節(jié);謹行節(jié)度曰節(jié);躬儉中禮曰節(jié);直道不撓曰節(jié);臨義不奪曰節(jié);艱危莫奪曰節(jié)
    介:執(zhí)一不遷曰介
    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靖: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開:信道輕仕曰開
    凱:中心樂易曰凱
    康: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wèi)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考:大慮行節(jié)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寬: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匡: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曠:審音知化曰曠
    類: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禮: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jié)曰禮;審節(jié)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理: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
    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良: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yè)曰烈;圣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yè)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yè)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
    密: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閔:慈仁不壽曰閔
    敏: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繆: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穆:布德執(zhí)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圣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寧: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無眚曰平;執(zhí)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布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齊:執(zhí)心克莊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zhí)正克莊曰齊
    祁: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遷: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強: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梁光祿大夫江革謚“強”。
    欽: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jié)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勤: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yè)不怠曰勤;勤行世業(yè)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清: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頃: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敏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愨:行見中外曰愨;執(zhí)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里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確:執(zhí)德不惑曰確;執(zhí)德不回曰確
    讓: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榮: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后利曰榮
    容:寬裕溫柔曰容
    柔: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圣曰睿;深思遠慮曰睿;圣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傷: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殤: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商: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紹:疏遠繼位曰紹
    深:秉心塞淵曰深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靚王姬
    聲: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圣:揚善賦簡曰圣;敬賓厚禮曰圣;虛己從諫曰圣;敬祀亨禮曰圣;行道化民曰圣;窮理盡性曰圣;窮神知化曰圣;通達先知曰圣;大而化之曰圣;博施濟眾曰圣;極深研幾曰圣;能聽善謀曰圣;裁成天地曰圣;睿智天縱曰圣;百姓與能曰圣;備物成器曰圣;備道全美曰圣;神化難名曰圣
    勝:容儀恭美曰勝
    世: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咸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舒: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庶:心能制義曰庶
    順: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于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xié)自然曰順
    舜:仁圣盛明曰舜
    思: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辟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zhí)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zhí)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素:達禮蔽樂曰素
    太:克啟行禩曰太
    泰: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通: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zhí)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莊以臨下曰威;
    溫: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圣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沖御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息:謀慮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賢: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顯:行見中外曰顯;受祿于天曰顯;圣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憲: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圣能法天曰憲;圣善周達曰憲;創(chuàng)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范永昭曰憲
    獻: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圣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圣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
    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zhí)心克剛曰襄;協(xié)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向:簡易多聞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xié)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jié)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于備養(yǎng)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yǎng)能恭曰孝;干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修:勤其世業(yè)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yè)曰修
    虛: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宣:圣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玄:含和無欲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遜:謙和善讓曰遜
    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堯:翼善傳圣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野: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儀:善行足法曰儀
    夷: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義: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后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jié)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逸:隱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zhí)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翼: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懿:溫柔賢善曰懿;溫和圣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隱: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尸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嬰:恭儉好禮曰嬰
    雍:居敬行簡曰雍
    勇: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友:睦于兄弟曰友
    俞:愚智適時曰俞
    禹: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圉:威德剛武曰圉
    裕: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tǒng)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譽:狀古述今曰譽
    淵:不幸短命曰淵;沉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沉幾燭隱曰淵
    元: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啟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遠:疏遠繼位曰遠
    愿:思厚不爽曰愿;弱無立志曰愿;敗亂無度曰愿;忘德敗禮曰愿;柔無立志曰愿
    章: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圣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問達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業(yè)升聞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貞:清白守節(jié)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jié)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恒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诐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質: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智: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jié)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wèi)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終: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紂:殘義損善曰紂
    專: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莊: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于原野曰莊;屢征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zhí)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
    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于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縱: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