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體會

字號:

【黨的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體會一】
    通過學習十八屆紀委六次全會會議精神,我深受啟發(fā),教育十分深刻,結合自身工作,對廉政建設工作,有以下認識:
    崗位廉政對材料人員來說一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職責。作為公司物資部門的關鍵崗位,特別是在材料采購上,會遇到一些“誘惑”,這就需要材料管理者要有廉潔正直的人格,清楚的認識到,在工作中雖然擁有一定的權利,但還承擔著相應的責任;責任永遠高于權利,就應該在工作中廉潔奉公,同時加強工作中的一種服務意識,對供應商來說,我們就是一個服務部門,保證優(yōu)質的材料能保質保量的進站,而不是以工作的特殊性對供應商來進行吃、拿、卡、要;學會換位思考,更不能以自己工作方便而增加工作的復雜程度。
    為此,我們要求材料科全體人員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時俱進,恪盡職守,廉潔自律,端正工作態(tài)度,以服務為核心,服務站點,服務供應商,時刻將企業(yè)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忠誠企業(yè)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以自身的行為樹立企業(yè)良好形象。
    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一要干事,二要干凈,既要勤又要廉,否則,就無以立身。加強作風建設,同樣必須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和科室同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必須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力量。同時將反面案例與正面教育相結合,在結合自身工作,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
    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就不會去干好本職工作,心思也不會放在企業(yè)發(fā)展上,而是會想方設法偏于如何為自己撈好處,見利就圖,有樂就享,從很多反腐教育片和教材來看,許多手中握權的人,走上貪腐道路,正是從“小恩小惠”開始,慢慢放松了警惕,一步一步被拖下水。這種人最終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企業(yè)。
    所以一定要端正好從業(yè)道德思想,要有道德廉恥觀念,嚴守職業(yè)道德底線,盡心盡力為企業(yè)發(fā)展干好本職工作。
    【黨的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體會二】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全會提出了關于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繪就了“法治中國”的路線圖,這體現了中央對于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方面不可替代作用的深刻認識,必將推進依法治國邁上新征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干部帶頭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帶頭”體現的是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作風。各級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政策法律的具體執(zhí)行者,代表著黨和國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對一般干部和群眾有著巨大的示范效應。因此,領導干部要切實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知法、懂法從而帶頭守法,樹立對法律的敬畏意識,明白什么可以為、什么不可為,時刻保持清醒的“法治頭腦”。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線,行政權力必須在法治框架下運行,一切行政行為都要接受監(jiān)督。“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是對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即在于完善這種外部監(jiān)督機制,如人大的預決算審查制度、質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訴訟等制度??梢?,政府部門要按照規(guī)定的職責權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職責,執(zhí)行公務,依法辦事,做到嚴格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文明執(zhí)法,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法規(guī)的尊嚴。
    嚴格執(zhí)法是法律實施的重中之重。在我國,有80%的法律法規(guī)是由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嚴格執(zhí)法是確保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的重要保障。執(zhí)法者在履行職責時,不踐踏法律、不徇私枉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事,嚴格執(zhí)行程序,真正通過辦好每個案件來體現公平正義,讓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自己身邊。同時,還要加強對執(zhí)法活動的監(jiān)督,堅決排除對執(zhí)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防止和克服執(zhí)法工作中的利益驅動,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必追究。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增強主動公開、主動接受監(jiān)督的意識,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梢?,讓司法機構在陽光下辦事,預防和減少腐敗,贏得民眾對司法公正的信任和支持。司法公開應在建設審判流程公開平臺、建設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建設執(zhí)行信息公開平臺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人民群眾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主體,人民群眾滿意是衡量法治中國建設的最終標準。建設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法治,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要讓群眾真正參與進來,讓法治真正走進群眾生活,讓群眾親身感受到法治建設帶來的實惠。這樣不僅能夠讓群眾知法、守法,還能夠用法律來監(jiān)督政府、監(jiān)督各級公務人員。只有將法律信仰的標識烙在每位國人心中,讓它深植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心靈深處,那么公民知法、守法,并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法治社會的建設就不是一句空談。當遵紀守法成為一種自覺,依法辦事成為一種自然,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規(guī)則的正能量。
    十八屆四中全會奏響了“法治中國”最強音。在新的征程中,法治會越來越被重視,依法治國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huán)境,在全社會范圍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圍,廣大群眾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鑄就“中國夢”的基石。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