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第八集
千秋之評
內(nèi)容簡介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qū)θ碎g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歷史是古代中國為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讀書人都看重能夠刻諸青史的德行、功業(yè)和言論,因而也就在終極價值上把歷史看得高于現(xiàn)實,堅信歷史終將裁決現(xiàn)實,評品現(xiàn)實?!肚镏u》將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后的歷史邏輯,并探求中華文明戰(zhàn)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解說詞
(字幕):八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
解說詞:這座位于陜西省乾縣的陵墓,就是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乾陵。1000多年來,乾陵神道東側(cè)這塊巨大的石碑引起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注意。因為,這塊石碑上竟然沒有刻一個字,這是一塊無字碑!有人認為,碑上無字,是武則天有意讓后人和歷史去評價自己的功過是非。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像武則天這樣敢于打破歷史常規(guī)的一代女皇,還是千千萬萬的官員和士大夫,都要面臨百年之后歷史這塊無字碑的最后評價,以至千秋萬代,最終成為蓋棺定論。
幾千年來,無論是皇帝還是各級官員,大多在歷史的如椽之筆面前心存敬畏。在歲月的長河中,歷史承擔(dān)起了終極審判的功能,公正地記錄著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員們的是非功過。
第八集 千秋之評
解說詞:成書于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是中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據(jù)說,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國之后回到故鄉(xiāng)魯國,開始著手整理編撰這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偉大著作。
清華大學(xué)教授彭 林:“他為什么要編寫《春秋》這部書,孟子講了,在春秋那個時候,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懼,孔子很害怕,這個社會這樣下去怎么辦?他就作了《春秋》這部書,要讓這個上面的人接受歷史的審判。”
解說詞:在后來的歲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響早已超出史書的范圍。在這部書中,用于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語言非常簡練,但是幾乎每句話都有明確的褒貶之意,這種“字字針砭”的獨特文風(fēng),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成為歷代史家效法的經(jīng)典。
清華大學(xué)教授彭 林:“242年這部春秋史,把當時社會上的一些邪說暴行,把它記下來了。他每個字都有褒貶,什么事情是錯誤的,什么事情是正確的,我們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所以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
解說詞:從孔子修《春秋》開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歷史學(xué)具有了記錄歷史事實和辨明是非、評判歷史人物的雙重職能,史學(xué)和史官承擔(dān)起了價值評判和終極審判的功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編撰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的時候,特意開設(shè)了《循吏列傳》、《酷吏列傳》和《佞幸列傳》,為清官廉吏和貪官污吏分別作傳。那么,被司馬遷記入史冊的第一個清官是誰呢?
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zhèn),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鎮(zhèn),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楚國名相孫叔敖就誕生在這里?;礊I縣文廣新局的尤新峰對這個人物充滿了興趣,早在2003年,他就開始搜集有關(guān)孫叔敖的歷史典故。
河南省淮濱縣文廣新局尤新峰:“這個拓片,它主要是介紹孫叔敖生平事跡的一個碑,他的生平介紹主要來自于司馬遷《史記》里的循吏傳。”
解說詞:流經(jīng)河南省固始縣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條支流。春秋時期,這段河流洪災(zāi)頻發(fā),百姓們常常流離失所,生計無著。于是,孫叔敖變賣了自己的家產(chǎn),率領(lǐng)民眾在史河安閘筑壩,引水灌溉農(nóng)田。經(jīng)過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還在造福著當?shù)氐陌傩铡?BR> 公元前601年,楚莊王任命孫叔敖擔(dān)任楚國的國相。在孫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國迅速發(fā)展成為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盡管對國家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孫叔敖卻過著簡樸的生活,家里沒有積蓄,死后兒子只能依靠打柴為生。
在司馬遷的筆下,循吏是仁厚愛民,清正廉潔,嚴守法紀的官員。那些用酷刑峻法統(tǒng)治百姓,以兇狠殘暴著稱的官吏則被稱為酷吏。那些無才無德,恃寵驕橫而為禍一方的官員則被稱為佞幸。自此,為清正廉潔的官員和貪官污吏分別作傳就成了中國古代編撰國史的一個傳統(tǒng)。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萬民景仰的清官,還是千夫所指的權(quán)奸貪惡之輩,在百年之后都會面臨歷史的評價,成為后世景仰或唾棄的對象。歷史上,許多清官廉吏在身處逆境的時候總是堅信歷史會給自己一個公正的評價,帶著這樣的信念,他們坦然面對自己的命運。
公元147年歲末,一天,東漢帝國的首都洛陽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氛圍之中,興奮的百姓們走上街頭,迎接一位官員的出獄。這位官員就是擔(dān)任太尉的李固,因為反對外戚梁冀專權(quán)禍亂朝政,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誣陷入獄。不過,讓這位在《后漢書》中被稱為“跋扈將軍”的梁冀?jīng)]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獄,在洛陽城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數(shù)十位大臣戴著鐵銬木枷在朝廷上為李固辯護,準備與李固一塊坐牢。于是,李固從牢里被放了出來。但是,看到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之高的聲譽,梁冀惱羞成怒。于是,剛剛出獄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獄。在遇難之前,李固給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幾個大臣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記入了正史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xué)研究院研究員卜憲群:“這封信是寫給胡廣等人,其中就說到現(xiàn)在國家這么艱難,如果說在這樣一種局面下,還不作為的話,歷史、史學(xué)家今后會做一個公正的裁判的。”
解說詞:在李固的這封絕命書中,人們看到的是他對歷史公正性的強烈信念。在李固看來,當朝政敗壞、貪腐橫行的時候,有責(zé)任、有修為的官員如果不挺身而出,一定會被后世的歷史學(xué)家記入史書,在歷史上留下罵名。而舍生取義、以身殉道,遠遠勝于茍且偷生。
10多年后,公元159年,把持朝政20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滅族。但是朝政的腐敗已經(jīng)無法挽回,李固所擔(dān)心的東漢王朝衰敗的命運再也無法扭轉(zhuǎn)了。東漢王朝滅亡之后,歷史學(xué)家范曄將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寫入了《后漢書》,成為后世官員們的鏡鑒。
清華大學(xué)教授張國剛:“歷史記載它其實一個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們今天的新聞功能,它有輿論監(jiān)督功能,他輿論監(jiān)督不是當時,它是延時的,身后的,想建功立業(yè)的人的永恒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北京大學(xué)副教授趙冬梅:“歷史其實本身是一種記述,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貶,是在未來你的歷史形象是什么樣的,但是前提是說這個歷史記載要真實,要正義。”
中央黨校教授王 杰:“也就是把道德,把道義放在首要位置。”
南開大學(xué)教授李治安:“要注意氣節(jié),要注意門聲,門聲就是這個門廳的聲譽。”
解說詞: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從來就不是只存在于史書的記載,它還存在于口口相傳。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中國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史書。
1999年,吳啟民第一次聽說了召公的故事,聽到了《詩經(jīng)·甘棠》這首古老的詩歌,從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樹融合在了一起。2001年,吳啟民來到三門峽市黃河邊,在漢代召公廟的遺址上修建了這座甘棠苑。
(同期聲·吳啟民):“這棵樹和召公,召公是廉政之祖,它這棵樹就是清風(fēng)之源。”
解說詞:《詩經(jīng)·甘棠》被稱為千古去思之作,紀念的是西周時期一位勤政愛民的官員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文王病逝后,召公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時,召公與周公分陜而治。《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下鄉(xiāng)視察的時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騰出來讓他休息,燒茶備飯招待他,召公說:“不勞一身,而勞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樹下辦公,傾聽百姓的訴狀,解民之憂。史稱“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清華大學(xué)教授彭 林:“這種大愛,讓所有的老百姓都連成一片,所以老百姓披其德,這身上都有他道德教化的光澤,悅其化,本來這老百姓不是這么好,不是這么完美,這么善良的,教化,教化,把他教化了,老百姓覺得我么受了他的德教,被教化成了這樣,都非常高興,那么在他死了以后,思其人,人不在了,想念他,敬其樹,因為他有一個東西留下來了,就是一棵樹,就是一棵棠樹。”
解說詞:后人為了紀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樹,歌詠之,作《甘棠》之詩。也留下“甘棠遺愛”、“甘棠之思”的成語典故。
清華大學(xué)教授彭 林:“中國這種圣賢和道德之教,我覺得他比宗教起的作用還要大,中國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宗教國家,我們不是靠宗教,而是靠道德、正義、公道我們來引領(lǐng)社會的,我覺得他是高于宗教,具有更高的一種力量。”
解說詞:72歲的陸光榮從教師崗位上退下來之后,又有了一個新的工作,編寫《錢清鎮(zhèn)志》。
紹興錢清鎮(zhèn)退休教師陸光榮:“劉寵清廉,而出錢清這個地名,所以這個地名我們要把它記錄。”
解說詞:作為漢室宗親,劉寵沒有生在大漢的盛世,做官時正趕上了東漢最黑暗的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朝廷官員的貪腐,橫征暴斂已成為一種最常見的現(xiàn)象。
浙江會稽山的老百姓樸實拘謹,常年被官吏欺詐。百姓不堪其擾,紛紛遁跡于深山老林。劉寵擔(dān)任會稽太守后,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桑生產(chǎn),使郡中秩序井然。劉寵離任,兩袖清風(fēng)。幾個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聽到這個消息后,每人帶了100文錢,前來為他送行。
中國社會科學(xué)研究院研究員卜憲群:“并且想挽留他,說你在這里為政的這段時間,我們老百姓很安寧,夜不閉戶,狗不夜吠,說明會稽這個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安寧,有的老百姓說,我很多年都沒有見到官吏了,在我國封建社會,見不到官吏就表示他是一種日子過得好,幸福。”
解說詞:盛情難卻,劉寵在老人們的百錢之中挑選了一錢之后,與老人們依依惜別。出了山陰縣界,劉寵把這一枚錢投入到西小江中,將這枚紹興百姓贈予的銅錢又留在了紹興。后人傳說,這段江水自從劉寵投錢后,就更為清澈了。后來,紹興人把這段江更名為“錢清江”,還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
紹興錢清鎮(zhèn)退休教師陸光榮:“實際上就是崇拜清廉,我們希望這種問題讓后人去評,讓他們?nèi)ダ斫狻?rdquo;
解說詞:歲月流逝,72歲的退休教師陸光榮還在找尋著東漢太守劉寵曾經(jīng)在紹興的經(jīng)歷。開學(xué)了,鎮(zhèn)中學(xué)的初中生們和往屆一樣,召開了主題班會,來紀念這位勤政廉潔的東漢官員。
1000多年后,明朝兵部侍郎于謙有感于“一錢太守”劉寵的廉潔,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胡椒八百斗,千載遺腥操。一錢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河南大學(xué)副教授展 龍:“這首詩于謙引用了幾個典故,一個是唐代宰相元載,在任期間貪污腐敗,后來被抄家時,僅抄得胡椒就有數(shù)千斤,所以他因此遺臭萬年,相反東漢太守劉寵,在任期間,兩袖清風(fēng),清正廉潔。”
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酈 波:“你生前占有的再多,你也不帶走,胡椒八百斛留下的是惡名,一錢太守劉寵留下的是清名,你身后自然有人評判你。”
河南大學(xué)副教授展 龍:“通過這兩個故事,于謙想表達和抒發(fā)自我內(nèi)心的一種憤慨,同時以示自己清正廉潔的一種志向。這樣一種歷史觀的表達,對于謙本人影響很大,所以后來他在任期間,清正廉潔,光明磊落,浩然正氣。”
解說詞:1449年8月18日,明帝國首都北京被一片緊張和不安的氣氛所籠罩。10多天前,明軍主力在河北土木堡被來自蒙古高原的瓦剌軍隊殲滅,皇帝朱祁鎮(zhèn)也被敵軍俘虜。乘勝而來的蒙古騎兵很快出現(xiàn)在北京郊外,明帝國頓時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關(guān)頭。此時,于謙臨危受命,他在朝堂上嚴厲駁斥了一些大臣遷都南京的主張,堅決要求固守北京。在新皇帝朱祁鈺的支持下,于謙整飭兵備,親自督戰(zhàn),指揮22萬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大捷,瓦剌軍隊被趕到了長城之外。
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酈 波:“在最危難的時候,大家愿意聽于謙的。于謙為什么這么有號召力呢,首先一個他的廉潔,他在晉豫巡撫任上做了18年,任勞任怨,兩袖清風(fēng),能力很強。當整個官場開始腐敗的時候,像于謙這樣的人,他們立刻在整個官場上顯現(xiàn)出來了。他的個人品質(zhì),他的政績,形成了一個士大夫精神的標桿作用,旗幟作用。而這種旗幟作用,在大明王朝最危難的時候,使得整個國家的力量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向心力。”
解說詞:明帝國終于從一場巨大的危機中走了出來,于謙也成為拯救國家的功臣。然而,8年后,這位曾經(jīng)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挺身而出的朝廷棟梁和英雄,卻被昏君佞臣羅織罪名處以死刑。于謙遇害之后,負責(zé)抄家的官員發(fā)現(xiàn)于謙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和御賜的蟒袍、寶劍之外,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據(jù)明史記載,于謙在巡撫地方的時候,經(jīng)?;鼐熖幚砉珓?wù),每次兩手空空地回去,從不送禮。
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酈 波:“手下就給于謙說,大人就是家無余財,清官么,也應(yīng)該帶點土特產(chǎn),蘑菇呀,老陳醋去呀,是不是?”
解說詞:為是,于謙寫了一首《入京詩》表明自己的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從此,后人就用“兩袖清風(fēng)”來形容為官者的清廉之風(fēng)。“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一生的追求,在他看來,歷史不僅存在于浩瀚的史書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蕓蕓眾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評判之中,他相信歷史一定會記住自己的奮斗、犧牲和氣節(jié)。
河南大學(xué)副教授展 龍:“成化初年,于謙得到平反,誥文是這么寫的,于謙在任期間,曾經(jīng)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卻遭到權(quán)臣的排擠和迫害。這誥文頒布全國以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出望外,他們認為公正終于得到了伸張。”
解說詞:公元1489年,明孝宗下令在杭州于謙墓旁建“旌功祠”,來紀念這位拯救了國家和無數(shù)百姓的英雄。333年后,一位來自福建的清朝官員林則徐重修了于謙祠墓,并寫下了“百世一人”的大字,懸掛于祠墓之上。
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酈 波:“現(xiàn)在你去西湖,到于謙祠,你就可以看到林則徐這句名言,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所以袁枚有句詩我特別喜歡,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西湖為什么美,不光是因為自然景觀美,是因為西湖背后的精神,因為岳少保、于少保葬在這個地方。”
解說詞: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無論是在亂世,還是在盛世,中華民族對道義、忠信、名節(jié)的追求始終在延續(xù)著、繼承著,這就是蘊藏在歷史深處的崇高和力量。
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一。這是900多年前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構(gòu)筑而成。百姓們感懷蘇軾勤政愛民的功績,就將這道堤壩稱為“蘇公堤”。蘇軾一生,曾經(jīng)在多地為官,每到一地他都留下了清廉、勤政、愛民的美名,被當?shù)匕傩帐来鷤黜灐T?0多年的為官生涯中,蘇軾始終戒奢崇儉,清廉自持。在被貶到黃州擔(dān)任團練副使后,蘇軾在城東的一片坡地開荒種田,以解決全家的吃飯問題。由于經(jīng)常辛勤耕作,時間一長,蘇軾就像鄉(xiāng)間老農(nóng)一樣,又黑又瘦。寄情于勞作和詩詞的蘇軾,為這塊地取名東坡,自稱東坡居士,蘇軾因此又被后人稱為蘇東坡。
在黃州每天精打細算的蘇軾一家,日?;ㄤN還比不上一個普通的農(nóng)戶。生活雖然艱苦,但是蘇軾卻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找到了寄托和樂趣。他在黃州先后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80多首流傳千古的詩詞散文。在《前赤壁賦》中蘇軾這樣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蘇軾看來,天下萬物,如果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酈 波:“儒家一直認為,物欲的張揚是會對精神有損,而物欲的控制自我節(jié)儉,是會促使精神的張力,進行徹底的打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修身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別人的身么?不是,修的是自己的身,而且修身的本質(zhì)是為了什么?是修心。就是說要克制身體對物質(zhì)的欲望,這樣心靈才能夠強大。”
解說詞: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被人們稱為“三蘇”。蘇軾和弟弟蘇轍去世后,安葬在河南郟縣,后來父親蘇洵的衣冠冢也從四川老家遷移到了這里,就形成了今天郟縣的三蘇墳。
900多年來,一代代的中國人來到這里,在蒼涼而寂靜的氛圍中感受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和歷史深處的浩然正氣,體會積淀在蘇軾詩詞歌賦中的高尚、清廉與氣節(jié)。
誠實地面對歷史,坦然接受歷史和后人評價,是歷代賢明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對歷史的共同態(tài)度。不過,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費盡心機地篡改歷史記錄、掩蓋歷史事實的奸臣墨吏。
公元1142年,南宋第一權(quán)臣、宰相秦檜的兒子秦?zé)缈贾羞M士。原本掌管國史編修工作的秦檜,給自己的兒子安排了秘書少監(jiān)的職位,直接負責(zé)編修國史實錄。那么,為什么秦檜會給自己的兒子安排這么一個清苦而又沒有多少權(quán)力的官職呢?
北京大學(xué)副教授趙冬梅:“秦檜他自己做了那么多惡事,然后又有那么多人反對他,他自己也是一個讀書人,而且他早年的時候,還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敢言的御史,他選擇了利益,放棄了是非,放棄了正義,但不等于說他不知道,秦檜讓自己的兒子做這件事情,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正面的,所以他要改呀。”
解說詞:據(jù)史書記載,秦檜把持朝政10多年,“喜贓吏,惡廉士”。在宰相任上秦檜“貪墨無厭”,公開賣官鬻爵、收受賄賂。當時,如果想要當?shù)胤焦伲仨毾冉o秦檜送幾萬貫錢才能得到任命。整個國家貪官贓吏橫行,“百姓愈困”。
據(jù)《宋史》記載,秦檜積累的家財富可敵國。他的兒子秦?zé)鐜缀趺刻於家埲舜蛟旖疸y酒器,置辦古董字畫。每年各地官員進獻給秦檜的生日禮品,就價值幾十萬貫錢。
除了貪腐之外,對秦檜來說,恐怕沒有什么比一手羅織罪名、殺害抗金名將岳飛更難以面對歷史的了。公元1142年1月27日深夜,在秦檜的一手策劃下,岳飛在風(fēng)波亭遇害,年僅39歲。再過幾個時辰,就是新年除夕了,這一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岳飛的冤案,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痛的冤案之一。
據(jù)史書記載,當制造這起冤案的萬俟卨等人逼迫岳飛在一張捏造的供狀上畫押時,岳飛在供狀上寫了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飛相信在冥冥之中,自有天理存在,是非善惡終將會被分辨清楚。
北京大學(xué)副教授趙冬梅:“岳飛要被害死了,但是直到臨死的時候,他都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所以他喊天日昭昭。我想他喊這句話不只是說鳴冤,你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信,他相信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會給他的正義的行為以一個正面的評價。”
解說詞:岳飛一生生活節(jié)儉,全家甚至沒有人穿絲綢衣服。當宋高宗要為他建豪宅時,岳飛拒絕了皇帝的賞賜,他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他率領(lǐng)的岳家軍更是不侵犯百姓的一絲一毫,“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同期聲·老藝人張連生):“這雕刻的是岳飛和楊再興,打金兵么。這個岳飛朱仙鎮(zhèn)留下了最好的印象,好象就和神一樣。”
解說詞:在岳飛曾經(jīng)取得抗金大捷的開封市朱仙鎮(zhèn),老藝人張連生還在認真的印刷著有關(guān)岳家軍的木版年畫。將岳家軍搬上木版年畫,在朱仙鎮(zhèn)已經(jīng)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河南大學(xué)副教授展 龍:“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清廉的敢于擔(dān)當?shù)?,浩然正氣的,光明磊落的官員,是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他的形象永遠活在人們心目中。”
解說詞:公元1155年,曾經(jīng)費盡心思構(gòu)陷岳飛的秦檜在人們的唾罵聲中死去。在他臨死之前,宋高宗趙構(gòu)發(fā)布詔書,將秦檜祖孫三代全部免職。這位曾經(jīng)家財富可敵國的貪官,這位曾經(jīng)陷害岳飛并苦心孤詣地串改國史記錄的奸臣,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會進入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奸臣貪官之列。
秦檜死去27年之后,一位官員來到秦檜曾當過郡守的永嘉,公開搗毀了為秦檜修建的祠堂。這位官員,就是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朱熹。自此,歷史對秦檜的清算正式開始了。
1345年,在元朝史官修撰的《宋史》中,秦檜的長篇傳記進入了《宋史》奸臣傳的行列,秦檜作為宋朝第一奸臣的地位從此再也無法翻案。
1513年,明朝地方官員在杭州西湖岳飛墓前設(shè)立了陷害岳飛的秦檜等四人的跪像。此后,這些跪像被游人不斷地擊毀,又不斷地重新鑄造,迄今為止已經(jīng)鑄造了12次。岳飛墓前的這幅對聯(lián)“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就這樣成為歷史的終極審判。
1450年,人們在岳飛的家鄉(xiāng)河南湯陰修建起了這座“宋岳忠武王廟”,作為永久的紀念。在這里,人們也會看到秦檜的跪像。每到清明時節(jié),人們都會來到這里,祭拜岳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岳飛對天下太平的理解和守護,也讓他成為世代敬仰的英雄。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
2000多年前,孔子曾經(jīng)說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中華文明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千百年來,公平正義始終是鐫刻在中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幾個大字。
在中華文明史上,無數(shù)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畢生的奮斗,留下了供后人評說的人生傳奇。浩如煙海的史書記錄下了這個民族的苦難、奮斗與輝煌,也為我們留下了一部交織著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歷史。這歷史飽含著血淚與悲情,也充滿了豪邁與偉大。歷史深處的正義與光輝,照耀著我們前行的道路。在歷史的深處,我們的先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護佑著我們開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