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解說詞

字號:


    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第四集
    道德之擇
    內(nèi)容簡介
    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則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yè)的秘密。
    道德修養(yǎng)是個人修養(yǎng)的根本。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節(jié)、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nèi)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克制腐敗發(fā)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fā)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這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jīng)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厚德載物。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篇章。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里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
    解說詞
    (字幕):八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
    解說詞:河南省上蔡縣城郊的這條溝渠,被人們稱為“撒金溝”。暴雨過后,人們會常常在溝里撿到一些被雨水沖刷出來的小銅器和古錢幣。
    (同期聲·撿小銅器的年輕人):“像個螞蟻的形狀…”
    解說詞:這里曾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蔡國的都城。在這里,人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文明和歷史的重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將自己的堂兄蔡仲分到了這里。據(jù)《尚書》記載,成王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千百年來,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八維,一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八維早已滲透到中華民族每個子孫的骨髓里,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而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國的準則。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凝聚力量,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yè)的秘密。
    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節(jié)、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nèi)容。而那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jīng)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片名):第四集道德之擇
    解說詞:2011年3月,一塊刻于清代嘉慶年間的石碑,在山東巨野縣被人們發(fā)現(xiàn)。這個消息立刻成為當?shù)氐霓Z動新聞,也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視。因為就在與巨野縣毗鄰的金鄉(xiāng)縣,也有一塊刻于民國年間的同樣的石碑為人們所熟知。盡管在年代上比巨野縣發(fā)現(xiàn)的這塊清代石碑足足晚了118年,但是由于它們所記載的內(nèi)容完全一致,同樣獲得了人們高度的評價和認可。兩塊年代相差百余年的石碑,為什么會引起人們?nèi)绱藵夂竦呐d趣呢?在這塊被主人層層包裹得如此嚴密地石碑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荊州刺史楊震調(diào)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jīng)過昌邑時,過去他曾推薦的王密正在做昌邑的縣令,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兩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在告辭的時候,王密從懷中捧出黃金說,恩師難得光臨,我準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xué),所以才舉薦你,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了我初衷和對你的厚望?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即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么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頓時滿臉通紅,十分羞愧地離開了。
    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酈波:“所以王密就講,我也不是別人,我本身就是老師您推薦出來的,沒有您,就沒有學(xué)生我今天。”
    復(fù)旦大學(xué)副教授姜鵬:“一般人你想像一下,做了這個事情,你把它趕緊藏起來,行賄沒行成,等于說是吧?但是王密不是。首先第一個,他這個錢不是靠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來的,這真是他自己的錢。然后呢,這個時候他并沒有因為覺得自己做這個事情很丟人,說出去可能會受到人的嘲笑,受到人的諷刺,他反而把這個金拿出來,建造了一個“四知臺”,就在他那個昌邑縣的衙門里面,以此警勵自己,也警告世人。”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杰:“所以楊震卻金和王密的這種建‘四知臺’,建‘四知堂’,楊震‘卻金處’是有密切的關(guān)系。那么,現(xiàn)在他那個‘四知堂’,可以說已經(jīng)是廣為人知了,大家一想到這個四知堂,一講到‘四知臺,就會和清廉、廉潔、廉潔為政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楊震也被后人稱為,叫‘四知先生’。”
    解說詞:如今在全國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四知堂”命名的楊震紀念館。但是,千百年歷史演變,已使昌邑縣令王密刻立的楊震“卻金處”石碑無處尋覓。從清代到民國,以至如今,人們一直在追尋楊震“卻金碑”,這其中蘊含著人們對為官之德的景仰。在人們心中,楊震已成為不謀私利,兩袖清風(fēng)的清官代表。一塊石碑人們心中竟然有著沉甸甸的分量,清官廉吏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和道德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說,人最大的罪惡,就是放縱自己欲望;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災(zāi)難,就是貪得無厭。老子的這句話,是對為官者修身養(yǎng)德最好的告誡。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就像水一樣,無形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不斷潤澤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億兆華夏兒女的生存發(fā)展,提供著綿延不絕的源頭活水。
    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陽,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歲月荏苒,這里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位于南陽市的南陽府衙,是一座保存完整,規(guī)制完備的府級官署衙門,如今這里是南陽府衙博物館。
    (同期聲·導(dǎo)游):“那么現(xiàn)在我們即將到的是它的內(nèi)宅,所以迎面這道門呢,被稱為內(nèi)宅門。我們注意看一下,內(nèi)宅門上懸掛著一條木魚,這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公元……”
    解說詞:來這里參觀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在府衙三堂前的內(nèi)宅門上,懸掛著一條木魚。那么府衙里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一條木魚呢?
    東漢中平三年,羊續(xù)任南陽太守。羊續(xù)初作南陽郡太守時,一天,羊續(xù)正在郡衙三堂內(nèi)讀書,忽然有人來報郡丞來訪。羊續(xù)把郡丞請進中堂,寒暄完畢,郡丞給羊續(xù)送來一條南陽的特產(chǎn)——白河鯉魚。羊續(xù)拒收,推讓再三,這位郡丞執(zhí)意讓太守收下,扭頭就走。郡丞走后,羊續(xù)將這條大鯉魚掛在堂外內(nèi)宅門的大梁之上,經(jīng)過風(fēng)吹日曬,成為魚干。后來這位郡丞又送來更大的白河鯉魚,羊續(xù)把他拉到內(nèi)宅門外,指著內(nèi)宅門大梁上懸掛著的魚干說,你上次送來的魚還掛著,已經(jīng)成了魚干,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郡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魚取走了。這件事傳開后,南陽郡百姓無不稱贊,再也沒有人敢給羊續(xù)送禮了。人們感念羊續(xù)高潔的品質(zhì),將他稱為“懸魚太守”。從此“羊續(xù)懸魚”這個成語成為官員為政清廉,拒絕受賄,道德自律的代名詞。
    清華大學(xué)教授彭林:“我拿了你這個魚,我就有污點,這個東西對我來講,我是不能忍受的。所以魚雖小,其實你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拿了第二次,人家一看,所有的人都來給你送,是不是啊?所以一定要讓他死了心。《漢書》上講,他第二次送的時候,就指著你看,那魚還掛著,就杜其意,就杜絕你不要再送了,你任何東西我都不會要。”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杰:“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如果小節(jié)不檢點,小毛病不克服,那么時間長了,小節(jié)就可能會變成大節(jié),小毛病就變成了大毛病。所以很多一些官員出問題,往往就是在不慎微上出的問題。”
    南陽府衙博物館副館長劉紹明:“后任的南陽太守、知府,有不少以羊續(xù)為榜樣,他們上任的時候,搞了一條木魚,掛在了內(nèi)宅門的門檐上,后來相沿成習(xí),成了一個習(xí)慣,所以今天你就看到這個內(nèi)宅門前掛了一條木魚。”
    解說詞:羊續(xù)的清廉,成了史學(xué)家筆下廉吏的典范,《后漢書還》還專門為他立了傳。
    (同期聲·導(dǎo)游):“那么,羊續(xù)在南陽上任之后呢,不久呢,他的夫人帶著兒子一同來到南陽府衙,羊續(xù)則派人讓他的下屬把夫人和兒子送回去。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羊續(xù)對他夫人說了,他說你看我的這個內(nèi)宅啊,我的全部家當呢,就一個棉被,幾件破衣,一罐食鹽和幾斗麥子,我就這么多家當怎么能養(yǎng)活你們呢?”
    解說詞:千百年來,羊續(xù)和楊震的故事,感動著一代代的中國人,這就是穿越時空的道德的力量。
    這組位于在河南省葉縣縣城中心的建筑群,就是建于明代的葉縣縣衙。2013年,這座以五品規(guī)格建造的縣衙,迎來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幾百年來,葉縣縣衙一直被人們小心地維護著。歷史的記憶和厚重的傳統(tǒng),就在這不斷地維護之中被傳承了下來。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葉縣縣衙,自1999年對外開放之后,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這里領(lǐng)略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歷史深處的浩然正氣。這組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建筑,向人們直觀地展示了古代縣衙的規(guī)制和風(fēng)貌。在縣衙二堂屏門懸掛著這樣一方匾額——清慎勤。這三個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親筆書寫的。以鐵腕手段反腐肅貪聞名的朱元璋,曾經(jīng)下令將這幅匾額懸掛在全國所有的衙門。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楊建祥:“清慎勤,這三個字作為當官之法,最早提出是由南宋理學(xué)思想家、文學(xué)家、名士呂本中提出的,他寫過一篇《官箴》,開宗明義就指出,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意思就是說做官的必須首先要做到清廉、謹慎、勤奮。”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杰:“在儒家的思想中,清慎勤是為官之道,能夠做到清廉,能夠做到謹慎,能夠做到勤政,做到為民,這是為官的一個底線。”
    解說詞:箴是古代一種以告誡規(guī)勸為主的文體。在過去,《官箴》,就是以文章的形式告訴官員如何堅守為官之道,堅持個人操守。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向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提出了許多治國安民的良策嘉謀,總結(jié)了大量為官從政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清慎勤自然就成為了為官從政的箴言。
    1682年,康熙皇帝應(yīng)廣西巡撫郝裕的請求,寫了清慎勤三個字,并把它分別頒發(fā)給各省督撫。
    作家二月河:“康熙作為政治上的一種提倡,清政府做官呢,就是要清廉,要講究自己做官的基本道德,清慎勤,處理老百姓的事情,撫民如傷,好像對待自己的傷口一樣,不要隨便去擺弄它。”
    解說詞:就在此前一年,康熙皇帝召見了后來被稱為第一廉吏的直隸巡撫于成龍。在仔細詢問了他的出身經(jīng)歷后,康熙說:“爾為當今清官第一,殊屬難得”。感慨不已的皇帝親自做詩表揚了于成龍。在《賜直隸巡撫于成龍》的一詩的序中贊道“惟能激濁揚清,始終如一,清節(jié)之操,白首彌厲。真國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康熙皇帝在寫這首詩時,就稱于成龍為今時清官第一,他認為治理國家首廉吏,這是皇帝對于成龍?zhí)貏e重視的原因,他希望所有的官吏都能像于成龍一樣廉潔。感慨不已的皇帝在寫完這首詩后,下令賞賜于成龍1000兩白銀,并把自己的一匹官寶馬送給了他。
    作家二月河:“任用于成龍的目的,我認為康熙主要是從全國的經(jīng)濟形勢,還有整個民眾的民心的這種向背,可以說當時最大的民生問題,還有最大的政治問題,都需要于成龍這樣的官員。”
    中國政法大學(xué)教授郭成偉:“康熙皇帝他懂得治國的道理,他認為治國先治吏,就先把官吏管好,管好官吏才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那么管好官吏的關(guān)鍵是什么呢?是從廉政抓起。”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杰:“于成龍之所以能夠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贊頌,其實就是和他守住自己為官的道德和法律底線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他真正做到了為官清廉,能夠潔身自好,能夠嚴于律己。”
    解說詞:在被康熙召見后不久,以生活簡樸,整肅吏治而出名的于成龍出任兩江總督。當于成龍要來南京赴任的消息傳出來后,南京市面上的布價驟然上漲,全城的官吏人家都將綾羅綢緞?chuàng)Q成了布衣,南京的社會風(fēng)氣為之煥然一新。于成龍在歷來被視為肥差的兩江總督任上,清廉至極。公務(wù)時間,他的衙署大門始終敞開著,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進入他的寢室,他的桌案上左邊放著著生姜、豆豉,右邊放著案卷文書,就像農(nóng)村的教書先生一樣,隨便與人交談。江南生活比較富裕,但于成龍每天吃得還是粗糧青菜,百姓們稱他為“于青菜”。于成龍吃飯簡單,也沒有錢買茶葉,平日就讓仆人采幾片樹葉給他當茶葉。
    1684年,67歲的于成龍逝世,南京全城籠罩在悲痛之中,百姓們不分男女老少,紛紛歇業(yè)祭奠哭拜。于成龍的靈柩歸葬的那一天,江南士民數(shù)萬人徒步送了20里路??滴趸实燮评秊橛诔升堄H筆撰寫碑文,在表彰于成龍為政清廉的同時,也在勸勉官員們以于成龍為榜樣。一代廉吏就這樣名垂青史,為后人所景仰。在康熙皇帝表彰于成龍的背后,是對清慎勤的推崇。清慎勤意味著為人清廉,處事謹慎,為政勤勉,這不僅是為官之道,更是檢驗為官之德的標準。
    中國政法大學(xué)教授郭成偉:“為什么叫他天下第一廉吏呢?就是他確實對得起清官這個稱謂,能夠做到兩袖清風(fēng),一身正氣。因為你沒有一些個官吏的隊伍,廉潔的官吏隊伍,你就不能支撐起這個盛世的大廈,沒有一個政治基礎(chǔ),沒有一個組織保障,它怎么能夠?qū)崿F(xiàn)盛世呢?”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王杰:“于成龍他在為官的過程中,可以說是非常好的踐行了儒家的這么一個清慎勤的品格,他能夠做到直道為先,能夠做到按正道,按照對官員的基本的要求去做。”
    解說詞:從潮州舊城東門出來,走過湘子橋就來到了韓江的東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來到韓山腳下,山腰上的這組建筑,就是韓文公祠。
    就像杭州人為了紀念白居易、蘇軾,把西湖的兩條堤分別稱為白堤和蘇堤一樣,潮州人為了紀念韓愈,也用他的姓來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而且潮州對韓愈的紀念更加隆重。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名為韓江,潮州的筆架山改名為韓山,就連潮州的樹木都被稱為韓木。一位文人居然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座城市,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化現(xiàn)象。
    韓愈在擔(dān)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zé)官員的考核升遷。那時,吏部里有一位嚴格的令使,經(jīng)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隨便進出衙門。韓愈知道后就下令將門打開,并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guān)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敞開大門怕什么呢?心底坦蕩方能正道直行,這就是韓愈的為官之道。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楊建祥:“韓愈能夠獨立思考,能夠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
    陜西師范大學(xué)教授于賡哲:“韓愈應(yīng)該說既有一個德政之心,又有施德政之能,這點是難能可貴的。”
    解說詞:公元819年,韓愈被從京城長安改派到遙遠廣東潮州去當刺史。韓愈來到潮州之后,他看到當?shù)匚幕浜?,百業(yè)凋敝,就組織人興修水利,贖放奴婢,興辦教育,給百姓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勤政、清廉、務(wù)實的為官之道,就在這里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一個被貶至邊疆的士大夫,卻未因為遠離廟堂而頹喪,而是在百越蠻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讀書的種子,使得潮州的好學(xué)崇文之風(fēng)尚開始形成,并且延綿千年至今。寫文章不說空話,當官不說假話,主政一方務(wù)求實績,這就是韓愈當官做人的道德準則,韓山、韓江、韓公祠,向人們直觀地展示著道德的重量。
    在安徽省桐城市繁華的鬧市區(qū),有一條被當?shù)厝私凶髁呦锏闹k靜小巷。這條背街小巷看似尋常,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
    清康熙年間,一天,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收到了從老家桐城寄來的一封家信。信中說,鄰居和自己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打起了官司,家里人希望張英給桐城地方官打個招呼,打贏這起官司。張英看完信后,寫了這樣一首詩寄給家人。“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英的家人拆掉圍墻,向后讓了三尺,鄰居家在感念之余,也向后讓了三尺。一條六尺寬的外巷,從此出現(xiàn)在這座江南小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就是一代儒臣道德風(fēng)范的體現(xiàn)。大度做人,嚴于律己的張英和他的兒子張廷玉,被人們稱為父子宰相,父子兩人先后為官數(shù)十年,都留下了為官清廉,人品端方的美名,成為名震一時的賢臣良相。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楊建祥:“中國古代官德的規(guī)范是很多的,其中還有很多的規(guī)范,比較好的規(guī)范。比如范家,當官的要管好自己家里的人,不要使家里人有居官之樂,當官的要為子孫著想,但是為子孫著想的心思你要純潔,這些規(guī)范是由來已久的,值得我們今天還可以繼承發(fā)揚。”
    北京大學(xué)副教授趙冬梅:“這是中國人,就是真正儒家大夫的家風(fēng),從自己開始,然后才有資格去治國、平天下,必須要從自己開始,從家庭開始。”
    解說詞:見證著為官者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六尺巷,被人們一直保存到了現(xiàn)在,成為今天的人們體會古人為官修德的一個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
    在古代,修身修德從來就不是個人的事情,它從來都是和一個家族的子子孫孫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這是位于豫南偏遠地區(qū)的光山縣城再普通不過的一天。
    (同期聲·導(dǎo)游):“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涑水書院來參觀。大家里面請!……”
    解說詞:上午,在這個縣城一棟并不起眼的建筑物內(nèi),涑水書院的牌子被掛了起來。涑水先生是人們對宋代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的稱謂。說是書院,其實也只是關(guān)于司馬光先生的作品、史料、書法等相關(guān)書籍的簡單陳列。一排排史書典籍靜靜地立在這里,和縣城一樣低調(diào)而厚重。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用他們獨有的方式,表達著對這位先賢的敬仰。
    大約1000年前,一個男孩就出生在這座院落里,他有一個和這個縣城一樣的名字——光。因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被人們視為彗光早現(xiàn)的神童典型。其實,司馬光后來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不只是因為他彗光早現(xiàn)的超常智商,更與他嚴格地家庭教育分不開。當時在光山做知縣的司馬池在學(xué)業(yè)和做人上,對兒子司馬光要求極為嚴格。一天,年幼的司馬光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么也剝不開。后來一個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里燙了一下,皮很容易就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驚奇地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很得意地說是自己剝的。見兒子撒謊,司馬池就很嚴厲地訓(xùn)斥兒子,你怎么能這樣撒謊呢?這件小事,給司馬光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在司馬光嚴格地教育和影響下,司馬光的性格和人品慢慢地定型,形成了襟懷坦蕩,忠誠老實的個性。
    復(fù)旦大學(xué)副教授姜鵬:“所以這番痛斥讓司馬光印象深刻,首先是小孩子他是怕父親,然后呢,不敢撒謊,所以,就是家長的這個言傳之外,更重要的是身教,你自己做到?jīng)]有?所以司馬光,其實可以說是在司馬池的這樣一種培養(yǎng)下面,逐漸逐漸成長為宋朝人公認的最正直的人物之一。”
    解說詞:司馬光自己生活簡樸,也要求兒子以儉為美德,兒子司馬康長到十六、七歲時,就顯出了超常的才能,能文能武,談古論今,見解頗有獨到之處,再加上人也長得英俊,母親十分喜愛,在穿戴上就給兒子著意打扮。有一天,母親讓兒子穿一件鮮艷的蔥綠長袍,在司馬門庭進進出出,顯得格外瀟灑。司馬光看到這些,心里很不安,便批評了司馬康。后來司馬光又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寫了一篇題為《訓(xùn)儉示康》的文章,告誡司馬康不要追求奢靡,要養(yǎng)成崇尚節(jié)儉的美德。在司馬光眼里,節(jié)儉已不是一種生活習(xí)慣,而是一種與道德相通的品行。有德者,皆有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司馬光認為節(jié)儉是正道直行、修身立志的基礎(chǔ),也是做人做官的前提。司馬康在讀《訓(xùn)儉示康》的時候十分感動。此后,他一生始終把這篇家訓(xùn)當作做人的鏡鑒,用來鞭策自己。
    一生為官清廉的司馬康,最終和父親司馬光一樣,也成為一代學(xué)問大家。位極人臣的司馬光,就這樣成為管好自己子女和身邊人的典范。在當時《訓(xùn)儉示康》只是司馬光對兒子的教誨和告誡。然而經(jīng)過歲月的洗練,這篇文章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已經(jīng)超越了一家一族的范疇,成為后世的人們砥礪修身的訓(xùn)言。
    北京大學(xué)教授范國強:“《訓(xùn)儉示康》這篇家訓(xùn),司馬康是經(jīng)常讀,每次讀都為父親生動的語言和切身的感受,感動得熱淚盈眶。所以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司馬康也成了一代好官”
    中國先秦史學(xué)會原副會長蔡運章:“家風(fēng)、家教這樣一個傳承,事實上,他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們,他對自己肩負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個使命的起點,也是一個歸宿。要治好國家,首先要治好家,家跟國是連在一起的”
    解說詞:厚德載物,在中華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篇章,創(chuàng)造著中國人的盛世華章。為政以德,崇德重禮,禮法相依,德主刑輔,正心修身,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穿過歷史的塵埃,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鮮血寫就的高尚,已經(jīng)融入中國人的血脈,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