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習俗及由來

字號:

【立冬的習俗及由來】
    立冬由來
    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桿測影)測量日影長短。日影最長、太陽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jié)氣水已經(jīng)能結(jié)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jié);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xiàn)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guī)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習俗
    一、吃餃子
    立冬節(jié)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nóng)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逐漸恢復(fù)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二、賀冬亦稱“拜冬”
    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tǒng)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xué)、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三、冬泳
    慶祝立冬的方式現(xiàn)在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xié)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氣浴與日光浴于一體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愛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處已為人們所熟知,特別是在當前“文明病”流行情況下,江河湖海中豐富的礦物質(zhì)與微量元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線對健身、供氧、防治骨質(zhì)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陸上其他體育項目強烈。
    【立冬的古詩】
    《立冬日作》
    宋·陸游
    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
    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
    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遠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遠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見北人云大都是時亦無》
    宋·方回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yōu)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立冬》
    紫金霜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
    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
    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
    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
    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
    貧苦無衾者,應(yīng)多疾病纏。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立冬》
    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釋文珦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左傳·昭公四年》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春無凄風,秋無苦雨。
    推薦閱讀
    立冬詩句
    立冬和冬至的區(qū)別
    立冬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