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無商不奸與無商不尖

字號:


    無商不奸與無商不尖
    “無商不奸”是隨著市場變化發(fā)展而來的,原詞為“無商不尖”。 “無尖不商”,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說。在現在社會錯綜復雜的經濟市場,商人們?yōu)榱双@取更大的經濟利潤都會想出各種“奸計”,所以現在的“無商不奸”也是“商人都是狡詐的”的意思。
    【無商不奸】釋義:商人都是狡詐的,略有貶義。
    【無商不尖】釋義: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后,商家會另 外在米筐里氽點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量好米再加點添點,已成習俗,即但凡做生意,總給客人一點添頭。這是老派生意人一種生意噱頭,這一小撮“添頭”,很讓客人受用,故有“無商不尖”之說。 “無商不尖”還體現在去布莊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點添頭;十里洋場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籠饅頭免費送蛋皮絲開洋清湯,“老大昌”稱糖果奉送兩根品牌三色棒頭糖。
    現狀
    客觀的來講,商業(yè)是一種交易行為,考查的是從事商業(yè)行為當事人的眼光、膽識、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和把握程度,是存在風險的,因此獲利較大,商人的精明常常給使用者一種“奸詐”的印象,認為購買的商品并非物有所值,容易忽略了涵蓋在其中的智力成果及其價值,因此無商不奸不排除略帶情緒的一種說法;
    此外,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初期,市場不規(guī)范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從業(yè)者道德素質良莠不齊的狀況下,存在很多擾亂市場的行為,因此更加印證了“無商不奸”的說法。
    “無商不奸”是由“無商不尖”發(fā)展而來的
    花掉真錢,難買好貨,這幾乎是每一個消費者在特色市場中都會遇到的無奈。假貨、劣貨、冒牌貨、暴利貨、害人貨無所不在,無人不坑,因此人們常常憤恨“無商不奸,無奸不商”。
    “無商不奸”,可理解為商人都是奸詐的。“無奸不商”,釋義更是明了:不奸詐就不能作商人。這兩個貶義詞常被人們連用,略有俏皮話的風味更凸顯對商人“夸獎”的寓意。
    實際上,“無商不奸”是由“無商不尖”而來。“無尖不商”出典于很早買賣米糧以升斗為量器的時代。民以食為天,升斗小民經常向糧商購賣米糧,糧商將米糧裝滿升斗之后以尺板刮平,保證米糧足量,絕不“短斤少兩”。糧商為了拉“回頭客”,另外再添頭奉送些許米糧,將其堆在已經升斗平足的米糧之上,冒起“尖頭”,以示超量多給,使升斗小民更覺實惠滿意。這是糧商的經營手段,慣例成為習俗,于是就有了“無商不尖”之說。當然這樣的“無商不尖”也擴散到其他的商行,各有表現形式。目的都是讓利于客,優(yōu)惠于客,博得回頭客,立足市場一席之地。
    “無商不尖”從古到今,逐漸變異,從升斗時代受人贊許的“無商不尖”,到如今受人唾罵的“無商不奸,無奸不商”,這是商德缺失使然。正是它的缺失,才讓人們將“無商不尖”改寫為“無商不奸,無奸不商”。而到日下的“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已是演繹到極致,這種蛻化引發(fā)的災難,是消費者的無奈,更是特色市場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