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考申論范文:培育包容心態(tài)須以政府管理為主導

字號:


    出國留學網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為您整理“2016國考優(yōu)秀申論范文:培育包容心態(tài)須以政府管理為主導”。國家公務員申論題目包含的寫作內容極為廣泛,需要閱讀的材料也較多,最后的國考備考階段嘗試著抓住一些熱門考點,預測考點這樣更有利于你考出好成績哦,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背景鏈接
    2014年6月21日是農歷夏至,廣西玉林迎來“荔枝狗肉節(jié)”。玉林人素有吃狗肉習俗,這一民間習俗引來各方爭議,多名動物保護主義者呼吁當地民眾不吃狗肉、取消狗肉節(jié),并稱之為“舌尖上的罪過”。當地官員則稱政府若要完全禁止或取締還沒有什么依據。
    狗肉文化是一種自發(fā)的產物,現在爭執(zhí)升級,“狗肉節(jié)”慢慢上升為自覺的文化“保衛(wèi)戰(zhàn)”。部分愛狗人士以收購的方式“解救”,另一方面,一些狗販通過虐狗的方式脅迫對方,逼迫高價產生。在部分狗肉館,愛狗人士與當地食客爭執(zhí)升級,導致身體沖突,并有人受傷。一些沖突過程中甚至引發(fā)民眾聚集,場面因此混亂,當地不得不出動大批警力維持治安。
    因“轉基因食品該不該吃”,方舟子和崔永元從2013年延續(xù)到現在,連續(xù)一整年公開論戰(zhàn),從微博轉戰(zhàn)至法庭,互指對方侮辱誹謗、侵害名譽。從斗嘴到說法,這場官司不管勝負如何,都有一定的標本意義,尤其是,比起一些人的“微博約架”,應該說是一種理性的回歸。
    從經濟強國走向文明大國,呼喚著精神的勃發(fā),觀念的更新,理性的構筑。從社會來講,這不僅需要探求真理的勇氣,更需要探求真理的氛圍;就個人而言,這不僅需要表達觀點的技巧,更要和而不同的理念。惟其如此,我們方能搭建理性、建設性的討論平臺,提升中國社會的民主素養(yǎng)和公共精神。
    熱點透視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的成果。——習近平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
    二、內涵闡釋
    文明指的是社會進步的狀態(tài),與“野蠻”相對。一般認為,文明是具有進步價值取向的人類求生存、求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和成果,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文明的特性: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chuàng)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都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tài)度,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三、對策措施
    從政府角度來講,應大力宣傳社會文明,促進社會進步。
    要多方宣傳保護包括狗在內的動物的好處,尤其要宣傳尊重動物保護主義的感情,引導有食狗肉愛好的人慢慢放棄食狗肉的喜好,引導這個群體向文明社會邁進,是政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宣傳的同時要保持理性,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方式,既不可以為自己的良心是善的,行為是文明進步的,就嘲笑食狗肉的群體,制造歧視性話語傷害人,更不可僅僅一腔保護動物的熱情,人為制造群體沖突,踏出法律包括現有的法律界限,危害公共安全。
    從法律層面看,要加強動物保護立法。
    吃狗肉并未在法律禁止之列,動物保護也局限在野生動物領域,民間的爭議也非常大。因此,盡快完善相應動物保護立法或司法解釋,將現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成動物保護法,把野生動物整合在動物之下一起保護,形成全國統(tǒng)一明確的法規(guī)。
    從社會群體的角度講,要以包容溫和的態(tài)度,以文明推動文明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社會各界不能帶著“非我族類必是野蠻”的道德霸權去壓制不同觀念者,并不顧民間的觀念而強行去推動“自以為是的文明”。討論爭議應該理性化,而不應該充滿殺氣,充滿過份的情緒化。推動一種文明的形成,需要耐心和寬容,以文明去說服,以文明去推動,才會真正形成一種文明。
    四、經典范文
    培育包容心態(tài)須以政府管理為主導
    社會心態(tài)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健康的社會心態(tài)在任何時候對一個國家民族都十分重要,“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培育和引導社會心態(tài),這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社會心態(tài)問題的高度重視。當前,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社會矛盾逐漸突顯,極端言論、行為頻現,階層間嚴重對立。而要扭轉這一局面,培育包容心態(tài),其關鍵在于政府在社會管理中要發(fā)揮主導作用。
    培育包容心態(tài),要以政府保障公平為前提,消除被剝奪感。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民眾卻并沒有感到生活質量隨之提高到相應水平。“工資沒有跑過CPI”,這句話在前不久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爭論。“經濟發(fā)展了,但收入卻相對降低了”是大多數人的現實體驗,而這難免會讓人在感慨之余,心生被剝奪之感。故而,政府要根據經濟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情況及時調整分配方式,讓國民為國家發(fā)展而歡呼的同時也衷心地為自己歡呼。
    培育包容心態(tài),要以政府保障民生為基礎,消除絕望感。包容心態(tài)來自平等的機會與健全的社會保障?;厥赘母镩_放以來的三十余年,經濟增長的速度舉世矚目。然而,社會保障體系的發(fā)展卻沒有跟上經濟的發(fā)展,貧富分化嚴重,社會不公現象時有顯現。一方面是民眾看病難,另一方面是全國各大醫(yī)院掀起高干病房的建設熱潮。面對如此現實,普通國民心中難免會產生對社會的絕望之感。因此,政府必須不斷加強民生建設,使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切實轉化為全民的福祉。
    培育包容心態(tài),要以政府重建信仰為后盾,消除信仰真空感。信仰是社會的精神支柱,如果這個精神支柱坍塌了,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思想的支撐和精神的維系,民心就會出現松散和混亂。近年來,“集體主義”的信仰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各種“拜金主義”取而代之,錢成為人們追求的“美好前程”。在這種“以錢為尚”的社會中,人與人的真誠交流便無從談起,而空虛、冷漠與麻木自然“大行其道”。因此,政府在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讓精神建設與之同步,重建信仰,消除信仰真空。
    包容心態(tài)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風氣,增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培育包容心態(tài),不能只是一個口號,更要化為一種政府的實際行動,以保障公平為前提,以保障民生為基礎,以重建信仰為后盾,如此這般,方能為我國的發(fā)展營造融洽的社會環(huán)境,使我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公務員考試頻道為您提供更多申論范文: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優(yōu)秀申論范文五篇
      國家公務員考試2016申論范文:致企業(yè)負責人和統(tǒng)計人員的一封信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欣賞:當幸福來敲門
      2016年國考申論范文:企業(yè)成為生態(tài)污染的兇手
    
申論真題 申論答案 申論熱點 申論范文 申論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