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貫的最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地之一,法國已占據(jù)近幾年海外留學的頭條,由于其首都在QS最佳大學城市指數(shù)中名列前茅——世界上前50個學生城市的排名。雖然很少有人會質(zhì)疑巴黎在世界上最具標志性,文化,和令人愉快的城市中心的地位,2012年最佳學生城市結(jié)果仍然引起了轟動。畢竟,“最佳學生城市”有很激烈的競爭——并不僅僅是巴黎海峽對岸的競爭對手倫敦,倫敦目前在列表中位列第三。
仔細看看結(jié)果,巴黎結(jié)合了高品質(zhì)的生活,大量學生以及國際學生,在雇主間的堅實信譽——最重要的是——比起其他城市,在“負擔”類更有競爭力的分數(shù)。最后這項不全是因為當?shù)厣钯M用——事實上巴黎是眾所周知的昂貴——但在法國的大學學費都相對較低,本地及國際學生都一樣。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xiàn)為在巴黎留學,也在法國的任何地方。雖然首都無疑擁有最多的全國頂尖大學,但在全國各地也有其他好的選擇。事實上,像鄰居德國,法國在國際排名表中不像它的先行者那般令人印象深刻,但有大量高質(zhì)量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www.liuxue86.com為大家整理的法國研究生課程: 國際學生指南,能告訴你為什么要選擇法國的大學來完成研究生學習。
法國的大學
在2014/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 ®,兩所法國大學位列世界前 50: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為第24位,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為第35位。有11所法國大學出現(xiàn)在前300強中,22所大學在前500強中。這些大學中,約半數(shù)以上為首都著名學術(shù)團體成員,但其余的學校更廣泛地分布在全國各地。里昂、 格勒諾布爾、 斯特拉斯堡、 波爾多、 馬賽、 蒙彼利埃、 圖盧茲和里爾都有至少一所大學在世界前500 強。
|
法國前10強大學 根據(jù)2014/15年QS世界大學排名 |
||
|
|
世界排名 |
位置 |
|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
24 |
巴黎 |
|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
35 |
巴黎 |
|
巴黎第六大學 |
115 |
巴黎 |
|
里昂高等師范學校 |
179= |
里昂 |
|
巴黎第十一大學 |
209 |
巴黎 |
|
巴黎第七大學 |
210 |
巴黎 |
|
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 |
215= |
格勒諾布爾 |
|
巴黎政治學院 |
222= |
巴黎 |
|
斯特拉斯堡大學 |
226 |
斯特拉斯堡 |
|
法國索邦-巴黎第四大學 |
227 |
巴黎 |
|
|
||
法國相對較低的學費當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期待花費會很少。事實上,法國大學經(jīng)常以提供小班學費而聞名,尤其是選擇性的高等學校,其入學更具競爭力并且整體學生人數(shù)相當小。這也被反映在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上(相對于入學學生和全職教學人員數(shù)目),在QS世界大學排名評估中得分最高的指標之一。
例如里昂高等師范學校,在這一指標上排名正好在前十之外,與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和巴黎高科橋路學院一起位列前50強。
為什么選擇在法國的研究生階段學習?
在法國教育服務(wù)中心的2013年調(diào)查中,法國教育服務(wù)中心即為促進法國海外高等教育的機構(gòu),教學質(zhì)量為選擇留學法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時還有提高法語水平以及對法國文化感興趣。同一項調(diào)查反映了其國際學生市場不斷提高的競爭力——45%的受訪者說他們在法國和其它國家之間猶豫不決——但十有八九的人會選擇在法國留學,并會推薦它。
這是來自一群ESSEC(法國經(jīng)濟與商業(yè)高等學院)的國際研究生的反饋,ESSEC是一所知名的商學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國教育服務(wù)中心的調(diào)查結(jié)果。
Mowei Li,來自中國,最初是被法國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吸引,還有“大學校”(即一個與綜合大學平行的法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良好聲譽。Dhruv Kumar,來自印度,說特別是管理碩士領(lǐng)域(MiM)的聲譽吸引了他,根據(jù)一位已經(jīng)在“大學校”入學的朋友的口碑推薦。對于Marcel-Patrique Taube來說,他在德國和中國均留學過,法國代表了“真正的國際”的研究生經(jīng)驗。
除了法國商學院的強大聲譽,法國本身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商業(yè)樞紐——尤其是對“FAME”(財務(wù)、 會計、 管理和經(jīng)濟學)感興趣的學生來說。世界上第五次大的經(jīng)濟體,法國在化妝品、 電子產(chǎn)品、 汽車和航空航天等領(lǐng)域都是世界領(lǐng)先水平。法國“拉德芳斯”地區(qū)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專門構(gòu)建的商務(wù)區(qū),并且在2013年法國比其他歐洲國家有更多的全球500強公司總部(世界第四,僅次于美國、 中國和日本)。
英文原文請瀏覽第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