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字號:


    安娜卡列尼娜是國外經(jīng)典名著,以下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您搜集整理的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歡迎閱讀!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一)
    “一切的文學(xué)藝術(shù)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xué)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rèn)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dāng)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如此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彌漫于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xì) 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nèi)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zhì),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rèn)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dāng)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shù)人的每一個大腦細(xì)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jīng)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xué)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fàn)帯?BR>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tuán)團(tuán)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zé)任與義務(wù),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xié);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二)
    看完了來自不同時代的三部《安娜卡列尼娜》,頗有感觸。將不同的時代里安娜放在同一平面來欣賞,我無疑是最喜歡最新版的。不是因為電影技術(shù)和情節(jié)轉(zhuǎn)換技巧的進(jìn)步和提升,而是在我所生活時代中拍攝的電影有我欣賞的敘事方式,人物和劇情。這與電影本身無關(guān),而與時代對我的感染有關(guān)。《安娜卡列尼娜》所敘述的故事也非常具有時代性,它所詮釋的內(nèi)涵與愛情有關(guān),卻并非愛情那么簡單。
    安娜是一個帶有資產(chǎn)階級個性解放色彩的貴族婦女。在伏倫斯基闖入她的生活前,她按部就班地過著沒有波瀾的生活。一次前往莫斯科調(diào)節(jié)哥哥和嫂嫂的糾紛途中她與伏倫斯基相遇,簡短的相遇卻敲出了愛情的火花,然而安娜的內(nèi)心一直不愿承認(rèn)。伏倫斯基不顧安娜身為人妻,開始對安娜展開大膽的追求,他就像安娜的影子,出席一切可能遇見安娜的聚會和派對。而安娜呢?她開始滿以為他的大膽追求會使她不快,但其實從莫斯科回來后,她去參加原以為能遇見伏倫斯基的晚會卻沒有遇見時,她就會悵然若失。因此安娜從此明白她一直在欺騙自己,伏倫斯基的追求不僅僅沒有使她厭惡,反而成為她生活的全部樂趣。
    安娜雖不滿丈夫的悶騷和虛偽,不愿與丈夫過互相欺騙沒有愛情的生活,但對這個家庭還是有無法割舍的地方。比如她的兒子。這孩子是影響她和伏倫斯基感情發(fā)展的最大障礙。他就好比一個羅盤,帶著他對生活的天真看法,指出安娜和伏倫斯基偏離他們明明知道但又不敢正視的正確方向有多遠(yuǎn)。但激情慫恿下高速航行的他們早已沒有力量剎車。當(dāng)她義無反顧丟棄作為一個妻子與母親的天職,決定公然和伏倫斯基走到一起時,她的命運便開始被顛覆。
    從表面上看,安娜似乎獲得了所謂的自由,她終于決定追求真愛,舍棄來自輿論和宗教等等的束縛。但她的內(nèi)心始終是復(fù)雜和矛盾的,一方面,舍棄兒子讓她有了種負(fù)罪感。另一方面,她的決定讓她在社會上成為了異類,被上流社會棄絕,這使她變得孤立無援。于是她只好用盡一切力量更加依賴伏倫斯基,甚至到了把愛情當(dāng)成生活的全部,或者說她只是用盡全力去抓住生活僅剩的一點點希望與安慰。她試著找回和伏倫斯基的當(dāng)初的激情和那種粘膩而不顧一切的愛,卻沒想到伏倫斯基對安娜的這種“反常”十分厭惡。在伏倫斯基的眼里,她已經(jīng)完全不像他最初見她的那個樣子。無論精神上,肉體上,她都不如從前了。她頻繁發(fā)作的醋性使伏倫斯基感到厭煩甚至恐怖,她對伏倫斯基的束縛和依賴已經(jīng)讓他們倆的愛情天平完全失衡。況且,伏倫斯基也是廣大向往功名民眾中的一員。這種向往,他本身不承認(rèn),卻在功名與愛情發(fā)生沖突時顯得十分強烈。最終,安娜既沒有在丈夫那里獲得愛情和平等,也沒有在情人那里獲得愛情和自由。她以個人的力量與整個社會抗?fàn)?,最終只能成為自私和虛偽道德的犧牲品。
    通觀安娜走向悲劇的原因,我認(rèn)為來自其自身,也與當(dāng)時的社會脫不了干系。雖然安娜是在追求幸福和自由是表現(xiàn)出那個時代稀缺的一種勇氣和個性,但她的性格具有不成熟不理智的方面。她所做得決定來自對自由愛情的追求,但她的決定無疑是自私和不顧后果的。以自身單薄的力量挑戰(zhàn)龐大的社會道德和輿論,而這時我們常常無法把握是頌揚她的勇敢與無畏,還是責(zé)備她對家庭不負(fù)責(zé)最終自食其果。當(dāng)然,安娜的選擇和結(jié)果與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也是息息相關(guān)的。一方面她的不幸源于錯誤的婚姻,安娜將希望寄托在愛人的身上,愛人卻沒有辦法滿足安娜精神需求。安娜對愛情,對生活都追求真實。然而這種真實與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是格格不入的。安娜的真實讓她不容于她的團(tuán)體甚至是整個社會。導(dǎo)致她在最后的“一切都是虛偽”的感嘆中結(jié)束了悲劇的一生。
    《安娜卡列寧娜》這部電影中除了安娜本身外,還有幾個主角的描述和刻畫是非常深刻的和典型的。例如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他是俄國那個時代政治界的官員,他對待安娜并不能算完全意義上的愛情,他認(rèn)為他與安娜的婚姻結(jié)合是上帝的旨意,在安娜像他坦白出軌的事實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惋惜遺憾或者難過,而是想要把這事隱藏起來,并想辦法斬斷安娜和伏倫斯基的私情,在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后,他絞盡腦汁想方設(shè)法保全自己的名聲和名譽。在安娜生產(chǎn)不慎得病并且有生命危險時,他甚至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而產(chǎn)生了邪惡的念頭——他寧愿安娜死去,這樣一切糾紛以及煩惱就會迎刃而解。他是俄國上流社會的代表之一,突顯了虛偽嚴(yán)肅冷漠,思想保守且受宗教影響深刻的形象。他的所做所為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嚴(yán)肅冷漠而且受宗教影響深刻的封建貴族,并且我們不難看出卡列寧口中所謂的宗教信仰和宗旨都是其維護(hù)他自己“體面”的一種手段和借口。仿佛他生命的意義完全在于功名和榮譽,這讓我不經(jīng)思考,卡列寧的形象是不是暗喻了這樣的冷漠、虛偽是俄國那個時代的封建貴族的典型特征代表。
    伏倫斯基也是上流社會封建貴族的代表。電影中他的形象是一個花花公子。他與卡列尼在某些方面還是有著共同點的,例如他向往功名和榮耀,這讓他在對安娜的愛情的追求中依舊保持理性的一面,在必要時候懸崖勒馬,不像安娜如此不顧一切。當(dāng)然他比伏倫斯基相長的一方面在于他保持著真實的一面。在現(xiàn)實生活和對愛情的追求中,他起碼保持了真實和敢作敢當(dāng)?shù)囊幻妗?BR>    而列文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和卡列寧、伏倫斯基的大相徑庭。他是一個開明的地主,有著眾多的田地和雇工。在電影中反應(yīng)了他對于農(nóng)業(yè)事業(yè)的積極改造和對真誠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他與吉娣的幸福愛情故事與安娜的不幸在電影中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面臨危機時,他進(jìn)行改革探索,但由于這與時代的發(fā)展并不相符,貴族階級自甘敗落而憂心忡忡。他研究勞動力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討人生的目的,但由于這與時代的發(fā)展并不相符,最終毫無出路。
    《安娜卡列寧娜》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它的出現(xiàn),表達(dá)的不僅代表那個時代的現(xiàn)象和不足,同時也引起我對生活、愛情的一些思考。我們對安娜憐憫,更應(yīng)該找出一切發(fā)展的根源。一個真實的人對愛情勇敢追求本不應(yīng)該付出死的代價,雖悲劇的結(jié)果和她自身又很大關(guān)系,但與其說她是自殺,不如說她是時代變革和覺醒的犧牲品。而在當(dāng)今社會中,在愛情和倫理道德之間的選擇一直飽受爭議,可幸的是,不管是哪種思想都開始被接受。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該被尊重和和理解。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三)
    一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部小說。
    風(fēng)中之燭在風(fēng)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
    我想著福音書中的話,“你們當(dāng)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原來,按福音書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
    二
    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因為我們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憐憫而活著的人。
    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
    三
    我們企盼著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jié)束。
    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
    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注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
    四
    這是個被壓抑的充滿勃勃生氣的女人,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伏倫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鐘情,沉迷于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zhì),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guān)系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倫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rèn)識與安娜的關(guān)系,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zé),并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jìn)一步愛這個女人。
    被愛是一種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
    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四)
    耐著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赐赀@本書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吃飯時候還在思索,卻感到頭腦混亂,只是清晰記得安娜死了,而且是臥軌自殺的,很殘忍的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法。無異于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以蛇自殺,這些可憐的人啊!都說紅顏薄命,一些不假的,這些紅顏幾乎都是蘭心惠質(zhì),沉魚落雁。哎,可嘆,可惜,可憐……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筆十分之細(xì)膩,以至于讓我覺得有些情節(jié)和話語很繁瑣,描寫上流社會晚宴和沙龍情景,濃彩重墨,鋪展開來,一點不遜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應(yīng)。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龍斯基是在火車站,并且看到了一個臥軌自殺的女人,安娜表現(xiàn)出莫名的憂傷,因此弗龍斯基給那個自殺的女人家屬給了些安葬費,從此兩人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則是安娜自己臥軌自殺,弗龍斯基奔去火車站見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訣別都在火車站,此種筆觸相當(dāng)獨到,不過未免使故事更具悲傷性。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著極為復(fù)雜的關(guān)系,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并且生下一子,后來在調(diào)節(jié)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相見恨晚,彼此一見傾心,墜入愛河。
    后來經(jīng)過安娜的調(diào)節(jié),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xiàn)使得整個故事進(jìn)入了另一種狀態(tài),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為弗龍斯基的出現(xiàn)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真摯而熱烈的愛戀。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fā),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dāng),當(dāng)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弗龍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龍斯基一再勸導(dǎo)下,安娜給丈夫?qū)懶乓箅x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弗龍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基季最后與萊溫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龍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他自費帶著一個連隊去前線參加了塞爾維亞戰(zhàn)爭。
    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多莉變賣自己的家產(chǎn)還幫他還了高利貸,于是和好如初……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想見見列夫托爾斯泰,很想問問他,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dá)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萊溫的生活、思想。而這兩個主人公在整個故事中都沒有什么關(guān)系糾葛,只在最后,見了一面。以后有機會去莫斯科尋找一下答案吧?;蛟S我該看看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了解一下他那個時代的整體狀況。安娜和弗龍斯基的愛情,讓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tài),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愛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五)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最后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的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她認(rèn)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在社交界,她是美麗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dāng)她瘋狂并為愛情而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對比下,安娜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dān)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后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jīng)過蛻變,與自己心愛的人喜結(jié)良緣,并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
    其實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著,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么想。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jìn)去。因為自己成為了導(dǎo)火索,所以引發(fā)了后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后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臥軌自殺。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dān)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并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于承認(rèn),雖然最后得到的結(jié)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敢于與現(xiàn)實社會對抗的形象。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tài)的寬恕,對安娜產(chǎn)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xiàn)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rèn)為不然,她并沒有權(quán)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quán)是掌握在當(dāng)事人的手中。安娜·卡列寧娜,最后的臥軌并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她只是一個人默默承擔(dān)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后果。
    托爾斯泰并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之間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并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成為世界文學(xué)史上最優(yōu)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雖然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個資產(chǎn)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她以內(nèi)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fēng)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風(fēng)中之燭在風(fēng)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大家都說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沒罪的,但是讀了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因為我們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憐憫而活著的人。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我們企盼著幸福有一天會來到身邊。它會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生命的結(jié)束。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她是那么美,潔白無暇,氣質(zhì)非凡。這個靈魂只會活在托爾斯泰的心中,因為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靈魂中的至潔至純。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我們讀到她的人都會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本身的善,看到內(nèi)心深處的真誠愿望,沒有任何的虛偽和矯飾的內(nèi)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說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zhuǎn)移,安娜由最初構(gòu)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xué)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并非由于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quán)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fēng)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xù)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yè),她就能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六)
    看完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與丈夫卡列寧和年輕軍官弗倫斯伯爵的三角戀情在當(dāng)時的社會形式下就是一個悲劇。當(dāng)時的貴族們在舞會、晚會等公共場合閑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緋聞,第三者是他們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
    弗倫斯跟安娜是在一個舞會上認(rèn)識的,兩個人一見鐘情,起初安娜極力回避弗倫斯的愛意,但是弗倫斯仍堅持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終安娜與丈夫離婚,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在一起是卻有不停的矛盾、爭吵、流淚。安娜的丈夫卡列寧,當(dāng)時俄國的政府官員,是一個唯利是圖,貪圖勛章和官爵的俄國貴族形象,是一個只會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虛偽小人。在聽到外面關(guān)于自己妻子的閑言閑語后,自己的第一反應(yīng)責(zé)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沒有夫妻間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jié)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zé)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對于丈夫的質(zhì)問也不做任何解釋,她可能也知道自己越解釋丈夫越懷疑、越不相信。就讓時間來化解這一切。
    兩人關(guān)系的進(jìn)一步惡化是在一次賽馬場后,賽場中一直領(lǐng)先的弗倫斯的意外摔倒讓安娜頗為緊張,直為他擔(dān)心。因為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帶回家。最后兩人攤牌,為了自己的榮譽與地位,兩人分居,維持表面的夫妻關(guān)系。兒子歸自己養(yǎng),安娜則凈身出戶。在一番爭論無果的情況下。最后安娜投入了弗倫斯伯爵的懷抱。伯爵也因為她愿意提前結(jié)束在軍隊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權(quán)。在之后安娜出入于公共場合中人們總會對她投來異樣的目光,背后對她議論紛紛,讓她渾身不自在。眾人的不理解和對兒子無止盡的思念讓安娜成日以淚洗臉,在懷了弗倫斯的孩子以后分娩時染上了重病??袑巵砜此?。一番勸導(dǎo)以后讓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頭。伯爵也因為輿論和之前各種社交的欲望做出了持槍自殺輕生,后被搶救回來。
    當(dāng)然,之前那個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騙她的兒子他的母親已經(jīng)生病死了。這也讓安娜毅然的離去。她又面對不了跟伯爵在一起時貴族們一樣的目光,最后選擇了坐火車獨自出走,也不知道何處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會的復(fù)雜,人性的多變。讓她最終倒向鐵軌自殺了。
    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國的《水滸傳》中一章西門慶和潘金蓮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應(yīng)了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人心的復(fù)雜。安娜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棄子;弗倫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門當(dāng)戶對,最終兩個人生活了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下兩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終彼此傷害,彼此誤會,彼此厭惡。他們可能都后悔了,也許只有愛情是沒有用的。生活除了愛情,除了他們兩個。還需要有親情、友情、人間真情…生活中還有各種誘惑、各種欲望。也許它們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愛情與責(zé)任并不是一致的,雖然安娜和伯爵有愛情,但是安娜還有兒子,還有丈夫,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不可能為了愛情拋棄了責(zé)任,有了愛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許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組成的,有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夠沒有它。許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個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還會不斷演繹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劇,我們可以把它當(dāng)作一種借鑒,用它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要有一種好好活在當(dāng)下的信念。
    暑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七)
    《安娜.卡列尼娜》與《戰(zhàn)爭與和平》一樣是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登峰造極之作之一。甚至是一部比《戰(zhàn)爭與和平》更完美的作品。雖然缺少了其偉大的氣勢――托爾斯泰已沒有同樣的歡樂去創(chuàng)造了,但支配作品的思想具有更純熟的藝術(shù)手腕、更豐富的經(jīng)驗,心靈于它已毫無秘密可言,更明顯的是,托爾斯泰把他的人格,他的哲學(xué)思想和人生的景色交錯在了作品的內(nèi)容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生活的悲劇和萊溫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fā)展的主要情節(jié)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jié)線索,小說從城市到農(nóng)村,從家庭婚姻、經(jīng)濟養(yǎng)況、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構(gòu)織了一張復(fù)雜的關(guān)系網(wǎng)。
    整部作品除了在講起萊溫訂婚的幾章美麗的文字外,所有講起的愛情,已遠(yuǎn)沒有《戰(zhàn)爭與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詩意了――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時代美妙的抒情詩相媲美的。反之,這里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統(tǒng)制這部小說的定命論,不復(fù)是如《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一種神,也不復(fù)是一個命運的支配者,而是戀愛的瘋狂。當(dāng)安娜與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覺中互相熱愛的時候,亦是這愛神使安娜臉上發(fā)出一種光輝――“不是歡樂的光輝,而是在黑夜中爆發(fā)的火災(zāi)的駭人的光輝。”亦是這愛神使這光明磊落、理性很強的少婦,在血管中,流溢著肉欲的力,而且愛情逗留在她的心頭,直到把這顆心磨煉到破碎的時候才離開她。接近安娜的人,無不感到這潛伏著的魔鬼般的吸引力與威脅?;镜谝粋€驚恐地發(fā)現(xiàn)它。當(dāng)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時,他的歡樂的感覺中也有神秘的恐懼。萊溫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當(dāng)小說情節(jié)漸漸演化的時候,無可震懾的情欲,把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壘,徹底毀掉了。她所有最優(yōu)越的品德――她的真誠而勇敢的靈魂瓦解了,墮落了,她已沒有勇氣繼續(xù)對世俗進(jìn)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悅她的愛人之外更無別的目標(biāo),她膽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懷孕且熱心養(yǎng)馬事業(yè);她受著嫉妒的煎熬;她的舉動中聲音中眼睛中處處作偽;她墮入那種只要使何種男子都要為之回首一瞥女人群中。她用嗎啡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墮落卻又清醒自已的墮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于火車輪下――她俯身伏在一張口袋上,把什么東西隱藏在內(nèi),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煩惱以及歡樂……
    “我保留著報復(fù)之權(quán)”上帝說……
    這是被愛情所煎熬的靈魂的悲劇,――為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及深刻的筆角描寫的一幅畫。
    但這部小說的更主要的意義,除了安娜的悲劇和一八六O年時代的俄國社會――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等種種色相之外,在小說中,已屢次以一種諷刺的或劇烈的形式批評當(dāng)時的俄國社會,這社會是為托爾斯泰在將來的著作中所不住地攻擊的。攻擊謊言、攻擊一切謊言,對于道德的謊言和對于罪惡的謊言同樣看待,指斥自由論調(diào),抨擊世俗的虛浮的慈悲,沙龍中的宗教和博愛主義,向整個社會宣戰(zhàn),因為它魅惑一切真實的情操,滅殺心靈的活力!在社會的陳腐的風(fēng)氣之上,死突然放射了一道光明。在垂危的安娜面前,矯偽的加列寧也感動了。這沒有生氣,一切都是造作的心魂,居然亦透入一道愛的光明而具有基督徒的寬恕。一霎時,丈夫、妻子、情人、三人都改變了。一切變得質(zhì)樸正直。但當(dāng)安娜漸漸回復(fù)時,三個人都覺得“在一種內(nèi)在地支配他們的幾乎是圣潔的力量之外,更有另一種力量,粗獷的、極強的、不由他們自主地支配著他們的生命,使他們不復(fù)再能享受平和”而他們預(yù)先就知道他們在這場戰(zhàn)斗中是無能的,“他們將被迫作惡,為社會所認(rèn)為必須的。”
    萊溫在書中的結(jié)尾中亦變得升華了,是因為死亦使他感動了之故。他素來是“不能信仰的,他亦不能徹底懷疑。”自從他看見他的兄弟死后,他為了自已的愚昧覺得害怕,他的新婚的幸福在一個時期內(nèi)曾壓抑這些悲痛的情緒。但自從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后,它們重復(fù)顯現(xiàn)了。他時而祈禱,時而否定一切,他徒然地瀏覽哲學(xué)書籍,在狂亂的時光,他甚至害怕自已會自殺。體力的工作使他鎮(zhèn)靜了,暫時忘卻了煩惱。萊溫和農(nóng)人們談話;其中一個和他談著那些“不是為了自已而是為了上帝生存的人”。這對于他不啻是一個啟示,他發(fā)現(xiàn)理智與心的敵對性。理智教人為了生存必得要殘忍地奮斗;愛護(hù)他人是全不合理的。
    “理智是什么也沒有教我;我知道的一切都是由心啟示給我的。”
    從此,平靜重新歸來,對于萊溫,心是唯一的指引者――這個名辭把他重新領(lǐng)到上帝面前……什么上帝?他不想知道。這個時候的萊溫如將來長久時期的托爾斯泰一般,在教會面前是很謙虛的,對于教義亦毫無反抗之心。
    “既使在天空的幻象與星球的外表的運動中,也有一項真理。”
    《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你細(xì)細(xì)品味,終會感嘆那是一部史詩般的巨作;如果你單純的將其看作一部所謂批評資本主義的作品,無論對于《安娜.卡列尼娜》還是托爾斯泰無疑是一種褻瀆。